开闽王氏的立姓始祖及其世系考证
大唐末年,群雄割据。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王彦复、王彦英、王想等同族兄弟多人,率五千义师由河南光州固始南下据闽,立国于东南之沿海,风流于五代十国之巅峰。宋太祖赵匡胤,钦佩闽王德政,悬匾于其祠称:八闽人祖,开闽第一。从此,固始王氏家族兄弟的子孙以开闽第一为堂号。这就是开闽王氏的来历。
关于开闽王氏立姓始祖及其世系,史籍有载,碑碣有刻,多数王氏谱牒有录。无论史籍、碑碣、王氏谱牒却都有不同说法,为此很有必要做深入考证。
一、录于宗谱的王氏立姓世系,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八大类。
㈠太子晉--宗敬―王森―王斌―王升―王恙―王頑(亢)
王昱―王碩―王錯
此说见于明代王庆斗《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山东临沂的《琅琊临沂王氏谱》,安徽太湖、祁门的新编《新安琅邪王氏统宗世谱》,江苏常州的《润东苦竹王氏宗谱》,江西南昌的《豫章王氏谱》、上犹的《犹崇王氏族谱》《丰岗王氏族谱》,广东兴宁的《王氏族谱》,广西武宣的《王氏族谱》,湘赣的《金滩王氏宗谱》,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等。
㈡太子晉--宗敬―王鳳―王覃―王渠―王莊―王茂―王隱―□碩―王蹟
王豐―王芝―王億―王錯
此说见于清代王庸敬编的《琅邪王氏通谱》,清代王国栋编的《重修琅琊王氏谱》,山西灵石的《静升王氏族谱》,浙江诸暨的《暨阳王氏族谱》、温州龙湾的《李浦王氏谱》,重庆南川的《王氏流源》湘赣世系等。
㈢太子晉―宗敬―岳起―靖康―王肅―王纘―王育―徽音
尚德―弼―景―王錯
此说见于清道光六年(1826)福建的王以镜编的《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台北据《御制太原王氏世系悠远系谱》修的《太原王氏通谱》等。
㈣晉―王喬―王翊―王蠋―王稽―王仲―王陵(漢)―王茂―王吉
此说见于明代浙江余姚的《余姚王氏族谱》所缉存宋代谱等。
㈤晉―宗敬―仕蠲―智瑜―王恙―孫恢―王亢―王穎―榮泰―王蹟
此说见于清代浙江《分水王氏谱》、湖州《三沙王氏谱》等。
㈥太子晉―宗壽
宗敬―王謙―王戩―明德―王睿―元富
元壽―王錯
此说见于湖北郧西县的《王氏家谱》,江西南昌的《王氏家谱》等。
㈦晉―敬―綱―鋮―清―善―從―佑―齕―怡
此说见于江西东乡的始修于北宋熙宁年间的《上池王氏族谱》记录:1晋-2敬-3纲-4铖-5清-6善-7从-8佑-9龁-10怡…56安石。
㈧晉―王源―王潭―智實―元樂―王渾―王敬―王覽―王憩―禦錯
此说见于福建长溪的《赤岸王氏谱》、福鼎的《桐山西门王氏谱》、《云湘王氏谱》、浙江瑞安的《对坑王氏谱》、《弦湾王氏谱》、《梅源王氏谱》等。
二、载于史籍的王氏立姓世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㈠太子晉―宗敬……第八世王錯
见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
㈡太子晉―王榮
见《龙门史记》记:(周)景王使荣为司徒,食邑太原,时人号王家。
㈢太子晉―王□
见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记:其嗣避周难于晋,家平阳,因氏王氏。
三、刻于碑碣的王氏立姓世系,仅河南洛阳市已出土历代碑碣就有四十多种,在此摘录与开闽王氏起源有关的以下三种:
㈠太子晉―王龜
见唐代张魏宾撰《唐故太原郡王处士墓志铭(并序)》记:太暤爰兴,木德启姬周之运。灵王少海,缑岭表登仙之庆。故王之命氏,始乎太子晋。晋生龟,袭封于太原,今为郡人也。
㈡太子晉……八世王錯……又七世王翦……又七世王吉
见《唐故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朗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府君墓志铭》简称为《唐故王衮墓志铭》记:王氏之先,本于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之人谓之王家,至八世孙错七世而生翦,事秦,复为大将军。翦七世而生吉,仕汉为谏大夫,去官全道,隐于琅琊之皋虞。吉生骏,为京兆尹。骏生崇,为司空。
㈢太子晉……王陵……三十四代王友―王玉―王恁―王審知
见唐末五代翁承赞撰《唐大唐故扶天匡国翊佐功臣威武军节度、观察、处置、三司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食邑一成五千户、食实封一千户、闽王墓志井序》简称为《闽王墓志铭(并序)》记:闽王讳审知,字信通,姓王氏,其先琅琊人也,缑山远裔,淮水长源。自秦汉以穹崇,历晋宋而忠烈。辉华阀阅,爰赫祖宗。曾祖讳友,则汉丞相安国君陵三十四代孙,赠尚书左仆射。仆射贞元中守定城宰,善政及物。去任之日,遗爱遮道,因冢于光州.故世为固始县人。祖讳玉。显考讳恁,累赠太师。太师嗣子三人,皆卓异不群,时号王家三龙。
综上述之,本人认为太子晋为东周灵王之子,史上确有其人。言行纪于史,载于志,散见于文献。汉代及汉之前有《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记,叔誉、师旷与太子晋应答五称三穷,据叔誉言其时在“太子晋行年十五”的时候。是太子晋的成人立志故事;《国语·卷三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记,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穀水与洛水同时涨水,威胁到周王宮的安全。周灵王欲壅堵二水,太子晉极力劝阻而不成,被废為庶民。谏壅穀、洛是太子晋成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王逸注《楚辞》指王乔为王子;刘向《列仙传》始把太子晋和王子乔合一;应邵《风俗通义》及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其中《逸周书》和《国语·卷三周语下》记录太子晋的事迹应做为信史。
东周战国时记录上古到当时各姓氏来源的《世本》,在宋时已失,如何记录王姓来源本人无法获知,但是宋之前的姓氏书籍必然会引用;东汉时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记录王姓来源仅一种,而无别支,即(周灵王太子晋)其嗣避周难于晋,家平阳,因氏王氏;南宋时硕儒王应麟,根据各支王姓的不同来源和发展史,将王姓分为二十一望;《中华姓氏大辞典》记王姓有三十余种起源。现今本人在上海图书馆和福建图书馆等处查阅大量谱牒文献和在全国多处实地考察发现王姓有六十二种来源(已在世界王氏网上发表部分内容)。但是现存的大部分王氏谱牒和出土的大部分王氏墓志却记录周灵王太子晋为王姓始祖!
我们再来参考科学证据,《应用Y染色体多态标记对汉族王姓亲缘关系的研究》科研论文指出:在50例中国汉族王姓男性DNA样本里检出单倍型重复极低,结论为汉族王姓男性携带有不同的Y染色体单体型,可能有着不同的多种起源;《深圳无偿献血人群中李姓、王姓和张姓无关男性个体Y-STR 单倍型遗传多态性》科研论文指出:在118 份王姓无关男性样本中,共检出105 种单倍型,其中94 种单倍型仅出现1 次,检出频率最高的1 种单倍型出现4 次,即单倍型:DYS426=11、DYS393=12、DYS460=9、H4=12、DYS388=10、DYS391=10、DYS389Ⅰ=12、DYS456=15、DYS458=17;在王姓无关男性个体中检出频率最高(3.39%,4/118),为O3a2c1aM117+,单倍型多样性为0.9953;本人和孙建胜先生的《家谱和姓氏文化研究》科技论文指出:对15例龙湾区内王姓村落无关男性DNA样本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并应用多个位点检测的结果相比较。检测15份龙湾区王姓村落无关男性DNA样本中,共检出5种类型,其中2种仅出现1次,1种出现4次,1种出现5次,检出频率最高的1种出现6次。结果表明:龙湾区的王姓男性携带的Y染色体类型与各自家谱记载大同小异,基本一致;《Y染色体对周朝姬姓的初探》科研论文指出:姬姓起源姓氏的O3a2c1aM117+的比率很高,远远高于同一地区的总体比率和全国汉族的整体比率。如果历史上记载的姬姓衍生姓确实无误,O3a2c1aM117+在我们所选取的姬姓起源组的富集的一个可能的假设就是周朝姬姓属于O3a2c1aM117+单倍群。
若史籍、金石及谱牒记载是可信的话,那么O3a2c1aM117+就是周灵王太子晋及其后裔的Y-DNA染色体类型。
在开闽王氏的分支温州环川王氏《家谱》里寻找各派房世系记录很清楚的王百十三公嫡孙,抽样测试9人,结果Y-DNA染色体类型,都为O3a2c1aM117+,与太子晋后裔Y-DNA染色体类型很吻合。据《闽王墓志铭(并序)》记录,闽王讳审知字信通姓王氏,其先琅琊人也,缑山(指周灵王太子晋成仙)远裔淮水(指琅琊江左王氏家族)长源。可见,开闽王氏源于盛誉六朝的琅琊王氏;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录,正是太子晋后裔王翦之孙王离在秦末兵败于项羽自殒,其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其后为琅琊王氏;王威九世孙王霸隐居太原,其后为太原王氏。
本文采用史籍记录和科学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考证方法:凡史志中有记载的,则先以正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史志中无记载的,则广泛参考王氏谱牒尤其是重视经典通谱,以不相承的多数谱牒相似记录为准;无论史志或家谱有无记载,若有当时的碑碣记录,则优先采纳;凡史志、谱牒及碑碣皆无记载的,或者其记录内容有疑问的,则以科学测试的数据为准;对每一代祖宗及其事迹都进行具体地科学地分析。
因此,采纳以下世系作为开闽王氏立姓始祖及其世系考正结论:
太子晉―王龟(荣、宗敬)―王森―王斌―王升―王恙―王頑
王林 王質 王羿 王昱―王碩―王錯
王埜 王詡 王穎 王鉉
王宥―王順
王頎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