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南族谱视野中的郑成功形象

2015-07-01 16:31:57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闽南族谱视野中的郑成功形象
李国宏
    “民族英雄”是郑成功名至实归的历史定位,即使是施琅、康熙帝对于郑成功的评价也令人感慨不已。施琅率军登陆台湾岛后,亲奉牲币,告祭于郑成功之庙:“自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康熙帝也准许郑成功骸骨迁葬于南安,称“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钦赐挽联,赞其为海外孤忠。遥想当年,郑成功屯师两岛,敢向东南争半壁,兵锋所及,山摇地动。在明清鼎革之际,郑成功对闽南文化的嬗变、社会结构的重组、经济形态的转化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在闽南族谱中也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透过族谱的非主流描述,我们看到郑成功“英雄的背影”,以及他留给闽南的“复合式印象”。

    “一日之师”眼中的少年英豪

    晋江(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黄愈受曾被郑芝龙聘为郑成功的家庭教师。只是,黄愈受不愿卷入乱世之中,“一过其门”便称病辞别,虽与郑成功无师生之实,却也有师生之名。乾隆版《锦黄衙内房支谱》附录李光龙撰《视侯公传》记载:
    (黄愈受)精《易》理,具藻鉴。当米脂窃发,国步艰难,弗求闻达,惟读书为娱。郑公芝龙素为景幕,欲邀致之,公却谢者再。郑复以书聘曰:“先生不与我看花问柳,原许二三孺子受业也。”弗已,一过其门。越日佯作中风状,舁归。门婿苏君国澜偕诸从学环扣之,无恙。相觑曰:“先生何病,与愈之速耶?”公张然曰:“郑伯之子,眼系明星,眉堆剑戟,桓元子一流人也。他日枭狠过其父,恐桑梓未有宁时也,尔等勉之。吾不为所知,避居山谷而去。”越年告终。嗟乎,斯言斯事,然与不然,吾弗知也。如愿以布衣终,不为金佩想,愧余多矣。世有惜其困于韦布者,安知愈受之微哉。
    黄愈受,讳埰基,号视侯。生明万历丁酉(1597年),卒清顺治乙酉(1645年)。其受郑芝龙之邀,辞别,“越年告终”,则其入郑府见郑成功当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愈受博学多才,出身望族。其祖父黄一栋,以举人任苍梧知县,精明砺操,著有《文集》。其父黄燫凯,治《诗经》,与杨道宾、张瑞图等结社,移居泉州承天巷,品望端雅。黄愈受继承家学,“素聪惠,文不属草,刻意举子.业,即病困床褥间,犹卷编不废”。黄愈受虽与郑成功仅有一面之缘,对郑成功的品鉴却颇有见地,证实少年郑成功确有过人之处。

兵败仙霞关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清军进逼闽北,郑芝龙密令守关将领施天福借口兵饷不继,不战而退。随后,郭曦、陈秀献关投清,时有民谣:“峻峭仙霞路,逍遥军马过。将军爱百姓,拱手让山河。”据《闽海纪要》记载,郑成功于隆武二年正月佩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八月,郑成功率军在仙霞关一带与清军作战。由于粮饷匮乏,兵败,退至延平。闽南族谱中关于晋江永宁人董惟哲、石圳人李敦茂战死仙霞关的记录,为郑成功的这段经历提供重要的佐证。
    董惟哲(1608—1646年),名翰官,字胄藻,号雅还,晋江永宁(石狮市永宁镇)人。崇祯丙子科(1636年)武举人,“骑射策论,果冠一时”。据民国版《沙堤董氏西轩房分派宗谱》记载:
    燕京为墟,南都失守。福(唐)王间关入闽,公乃纠集义士,勤王把守仙霞关。国朝兵至,公出关迎敌,前锋亦为辟易。奈众寡势悬,孤军无辅。空存中流击楫之志,莫酬黄龙痛饮之心,悲夫死难后监国鲁王特賜“赤心殉国”之匾额,以表其忠。
    李敦茂(1598—1646年),名世春,号明山,晋江石圳人。“好习武艺,善于骑射,结交勇力之人,延揽智谋之士”。隆武二年五月以镇守三关等处战功,授职参将,加衔副总兵,挂左都督印。同年八月,殉难仙霞关。据民国版《圳山下厝李氏家谱》记载:
    驻镇三关(分水关、杉关、仙霞关),四出奇兵。初用火攻,夜出杀掠,斩获无算。再出诱敌,诈败登山,追至半道,用上击下……斩首献功,捷闻到省。主上喜悦,群臣庆贺。奉旨准吊面君,优诏褒谕之曰:“将略智谋,真义勇将军耶!”即封为永胜伯爵下火攻参将,加衔副总兵,挂印左都督,住镇福州,总督溜崎等处地方水陆军务。到汛之日,束兵爱民,秋毫无犯……后因四方兵起,天下扰乱,国势危急,召兵征夷。率众破敌,深入重地,百战百胜。误中奸计,断绝量道。至于三军匮乏,食鼠罗雀。援兵莫至,矢尽弦绝。于是,北面谢恩,从容就义,慷慨捐生。
    据《王忠孝公集》卷十二记载,惠安人王忠孝自述,隆武二年八月,仙霞关告急,“清骑已乘虚而入,赐姓公交锋不利,率师南下”。撤军途中,郑成功与王忠孝相遇,两人相约举兵抗清。

誓师举兵

    隆武二年十二月,郑成功安平誓师,举义抗清。王忠孝履约在惠安起兵响应,事见《王忠孝公全集》卷二《槐壹公圹志》和卷十二《王忠孝公自状》。晋江县(石狮市锦尚镇)邱下村邱维伯参与举事,1647年正月,战死惠安。道光版《金邱邱氏族谱》记载:
    四房七世祖,公讳维伯,字允仲,我著公子。生丙寅年四月初三日午时(1626年),卒丁亥年正月二十八日(1647年)。公因起义兵,卒于惠安。生不恬安垄亩,死当裹革疆场。子,寅孙,生年月日未详。因迁移外出,未知所之。
    永宁人董雄(1631—1666年),名寅,字胄英,号淑斋,隆武丙戌年追随郑成功举义。后归清,授岳州总兵职。民国版《沙堤董氏东城房永宁霞营柱家谱》记载:
    淑斋公,静淮公第三子也。素有大志,好剑术,嗜兵法。课以家人产,淡如也。年甫冠时,郑藩(郑成功)举义恢复,公激以义,暮勇士赴之。屡以战功显,蒙超擢焉。后值先藩弃世,家庭多难。播迁岛屿之间。知不足与有焉,乃不得以而为择木之栖。归义朝廷,授都督元戎之职,屡加荣禄大夫焉。
    郑成功在安平誓师起兵,同时派遣部将林顺、黄恺到永宁卫城发动起义,筹集粮饷,招募兵员。永宁与安平同时成为郑成功树旗抗清的重要基地。1647年,清军突袭永宁,林顺率部撤离,永宁军民被清兵大肆屠杀,史称“永宁陷城洗街”。据清代抄本《永宁卫纪事》记载:
    四月十九日,林顺在永(宁)招暮,结党未成。廿二日,官兵(清兵)猝到。顺措手不及,捐资粮,率所部凶恶,排蜈蚣阵,二十七人口皆咬两剑,手执短匕,官军莫敢迫近,从南向北而去,不知所之。逆党既去之后,官军乘势劫杀,乡民死者不计其数。其未死者,逃匿水关沟。谁料廿三、廿四日,狂风暴雨涨入水关沟,溺死者又难蚁算。
    曾亲身经历过这场浩劫的永宁人张瑞文在顺治五年(1648年)所作的《鳌城分支清溪张氏家谱序》中详实地记录下“林顺事件”的始末:
    崇祯国破,弘光移守南京,为大清兵所逼,循逃不知所之。隆武帝制福州,偏安一隅,未甫二年而城陷矣。丙戌,鳌城(永宁)起义。丁亥春,虏兵入鳌城,剿灭二千四百余人,祖屋在平浪祠者亦延火烧毁。兵戈叠起,累年不息。虏剿义,义剿虏,城中阴磷,道途不通。遇虏为虏所戮,遇义为义所劫。缩身跬步内,坟墓不扫,亲戚不闻。
    有趣的是,张瑞文在为《晋江永宁张陶公旧谱》所作《张氏家谱引》一文中落款:“隆武四年岁次戊子桂月望日孙子瑞文沐手拜书”。并在文后另加旁注:
    时大清顺治五年也,余以朱朝孙子,书正统,直从《春秋》序例云。隆武乙酉年六月称帝福州。丙戌年九月,虏兵(清军)继至,自弃城远遁,不知生死,未有四年也。国姓倡义,泉城蜂起,崇奉其年号云。
    另据民国《沙堤董氏东城房永宁霞营柱家谱》收录董明莪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续修谱序》称:“吾家世谱,一失于元至正甲午间,二公携家下水之日。再失于明嘉靖戊午、壬戌间,倭乱猖厥之时。三失于清海上黄凯、林顺之纵掠。沧桑叠变,文献尽湮。”则领导永宁卫城抗清活动的郑成功部将有林顺、黄凯(《从征实录》作“黄恺”)。
    林顺在永宁活动期间,祥芝人谢纶占据丰山,接受郑成功的号令。“林顺事件”发生后,晋江蚶江(石狮市蚶江镇)人谢纶率部在丰山与清军交战,失利后撤出石狮,下落不明。民国版《温陵刘氏宗谱》附录《温陵东南名山及我刘坟营纪略》记载:
    灵秀山,在二十一都,烟云出没其上,势甚秀拔    按此山为我芝山之父母山,林木青秀,石形奇古。我主簿公(刘君辅)父子始建其岩,更名曰丰。盖与都人士取祈丰之义,或取我刘发源丰沛之意乎……明末丁亥(1647年),都有狂生谢纶投郑氏(郑成功),聚寨剽劫于此山中,殿因而被毁。
    事后,为防止抗清力量的渗透,清军在永宁、崇武一带驻扎重兵。永历五年(1651年),为报复清军对永宁的围剿,郑成功亲率大军攻打永宁、崇武二城。据杨英《从征实录》记载:“五月初四日,藩督大师掠永宁、崇武二城,所获颇多而回。”       

泉州之战

    永历元年(1647年)八月及永历二年(1648年)三月,郑成功与郑鸿逵两次合兵围攻泉州及同安,可惜由于漳州守将王进及总督陈锦率清军驰援而功败垂成,事见《台湾外纪》、《闽海纪要》及《海上见闻录》诸书。而闽南族谱中披露的泉州、同安战役的细节,同样值得关注。如永宁人蔡珍江、蔡在田兄弟追随郑成功起兵,参与泉州战役,蔡在田阵亡于惠安臭涂。而后,蔡珍江病卒于安海。据乾隆版《永宁蔡氏家谱》附录《珍江公在田公兄弟实迹》记载:
    崇祯甲申,闯贼入关,煤山告变。其明年,郑讳鸿逵、黄讳道周迎唐王即位福州,改元隆武。丙戌年,珍江公以兵部会试,中式一十一名,赐进士出身,官授巡海中军。在田公以礼部会试,中式一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受命兴师勤王,官授巡海道。是年,隆武驾陷汀州。藩王郑讳成功与公兄弟并所善陈讳辉、张伟进、施讳琅、讳显兄弟凡九十余人,乘二巨舰,断缆而行,收兵南澳。时在田公附成功、珍江公附鸿逵。丁亥八月,合攻泉州,败提督赵讳国佐于桃花山,追至城下。九月,王进自漳援至,在田公回岛。珍江公舣舟泉港。戊子三月,复攻泉州。佟国器、陈锦、李率泰统军来救泉。在田公独率一阵,督师于臭涂,军孤救寡,鏖战而亡,时戊子六月二十五日也。同里吴某、浯仓郭某等皆公厮养卒,并赴命焉。珍江公将与鸿逵入潮,未至,愤恨成疾,殂于安平。
    时永宁霞泽村人陈槐日追随郑成功,任熊山主将,亦在戊子年二月的一场战役中阵亡。道光版《霞泽陈氏族谱》记载:
    第十世槐日公,字为卿,系志京公长子。公于伪郑时为熊山主将,行军阵亡。公生于天启癸亥年(1623年)八月十一日辰时,卒于顺治戊子年(1648年)二月初二日巳时。
    郑成功、郑鸿逵合兵围攻泉州之时,晋江金溪人吴觐在马甲半岭庵筑寨起兵,响应郑成功。吴觐起义,事见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十六《捍卫•黄明台传》。马甲蒲楼林氏族谱记载吴觐事件,甚至提及吴觐“妄开试场”,考录诸生,优秀者授官食禄。据民国版《蒲楼林氏族谱历年纪》记载:
    (顺治)丁亥四年,郑成功攻海坛,不克。郑鸿逵攻泉州,列营桃花山。泉缙绅郭必昌之子显为内应。提督赵国佐杀之,灭其家。
    戊子五年四月,吴觐聚半岭庵寨为盗。覲,金溪人。五方小姓皆附之,以杀掠大姓。又妄开试场,景石公冠军,即授推官,食十人俸,一家赖以存活。涂楼、前间诸屋、五因草堂俱被贼火。
    己丑六年十一月,提督马(得功)讨吴觐,平之。数载盗贼充斥,乡人俱筑寨山巅。

    关于同安陷城的情节,在同安小嶝岛郑氏族谱中也有记录,郑军之秋毫无犯与清军之残暴滥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光绪版《金嶝田墘郑氏族谱》记载:
    郑森者,芝龙子,府庠生也。以赐姓恩深,因辞庙焚儒衣,起义海上,收兵南澳,据厦门,号思明州。遣郑泰交通番舶,贸易外邦,以资兵饷。奉永历年号,称国姓。而我嶝自是不得安矣。丁亥春,漳泉等处以起义为名,盗贼蜂炽,群遭荼毒。戊子春,国姓兵从石井江越小营岭攻同安。九都之人好斗,偕吾将拒于店头山,兵民溃,同安破。委嘉禾进士叶翼云主同安,邱缙、林壮猷副之。正法八、九都乡总,不妄杀一人,时快之。八月,(李)率(泰)至,城陷,屠城,数十万命尽歼。而叶、邱、林、教谕陈鼎同时遇害,血流成沟。己丑,清兵复攻角尾城,掳掠甚多,有守节不屈投井死者,今岳口义娘庙是也。
    同安危急之时,郑成功驻扎铜山。接到战报,兴师增援。不料,风讯不利,延误时日。大军抵达金门时,同安城破之讯传来,郑成功痛哭遥祭,情动三军。

用人之术

    永宁人董维卿,字胄宏,号玉振,隆武丙戌科(1646年)武进士。郑成功开府厦门,广纳人才,延聘董维卿为谋士。因郑成功“好臣其所教者”之故,数月后,称疾,辞归故里,安度晚年。民国版《沙堤董氏西轩房分派宗谱》记载:
    迨隆武入闽,始以武科登进士第。然见一时君臣泄泄然,犹燕雀巢圯堂也,乃决然归钓鲸岛焉。后,郑藩(郑成功)义谋兴复,特以卑礼厚币,聘公。即而幡然改曰:“古有一旅以成中兴者,今两岛虽小,正朔之裔犹存,何必不往而相助为理耶?”谒郑,陈人心未去及战守之策宜。郑奇其状貌议论,以国士目之。然郑好臣其所教者,公察之审。留数月,以疾辞,其慎进勇退若是。
    郑成功有统帅之才,观其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赏罚严明。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果敢决断之余,难免存在自负、失察之短。

征粮 派饷 劳役 兵灾

    《台湾外纪》记载,郑成功控制厦门后,“见士卒繁多,地方狭窄,以器械未备、粮饷不足为忧”,遂召集参军潘庚钟、冯澄世、蔡鸣雷等商议。冯澄世建议组织商船前往日本、吕宋、暹罗、交趾等处贸易。众人复举荐黄恺为征饷官,负责督征泉州、漳州、福州、兴化沿海粮饷。筹集粮饷、征派劳役直接影响底f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郑军、清军在闽南反复拉锯,“三日清、二日明”。甚至在郑军与清军的占领区内经常发生报复性事件,百姓的生存面临巨大威胁。现实的残酷,以及各自遭遇的不同,闽南族谱除了保留郑军征粮、派饷、劳役的记载外,也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对于郑成功及其阵营的评价是不同的。
    同安小嶝岛郑芳选在族谱中曾追述其家族在顺治十年至十三年之间的惨痛经历,据光绪版《金嶝田墘郑氏族谱》记载:
    癸巳(顺治十年,1653年),清攻海澄,兵败。秋七月,闽省沿海派饷,官宦富户俱遭派索,兼之清、明两混。派饷有“潘剥皮”之号,筑造有“冯剔骨”之名。指吏官潘庚钟、工官冯澄世也。凡沿海有从海上出兵者,清则每船罚三百两银,而我嶝惫矣。八月,屯兵马家巷,拆毁八、九都屋宇,荒其三冬,使之贫穷,以隆武妃故也。
甲午,族郑芝龙家,磔其身于市。国姓毁同安城,造丙州城。
   乙未,造高崎、浔尾、蟹仔屿、牌头、白沙沿边城寨,以防清兵渡海。凡产米一石者,派民夫一名以应役。一年纳谷二季,刻剥劳苦难堪,而吾嶝革瘁矣。
   丙申,黄梧以海澄归清,封海澄公。率清兵屯安平,掘郑祖茔,焚民舍,人逃大小嶝、嘉禾、浯江等处,而安平竟成平埔。时泉州为清地也,有避风船泊大嶝、浯江,国姓怒其不禀报,被逸去,罚大嶝千余金,复屯兵大嶝。被其扰害,苦尤甚焉。

    据道光版《板桥张氏族谱》记载,康熙初年,同安张廷钺回忆其家族在顺治年间郑、清拉锯战中的不幸遭遇:
    郑森拜隆武为义子,赐姓朱,号国姓。此时并招万余人据同安中左所,长伎船只剽掠海滨。民愿输饷者,则为饷地,月有十派,而纳粮有上下两重之苦。不愿者,则焚杀滔天,滨民受苦难堪。上至南京,下至广东。至顺治十七年庚子五月初十日,虏(清军)进剿,弗克而罢。复至七月初十日,进剿,营本都,田园皆为牧地。至十月十六日,弗克而去。本都居民尽皆逃避东西。就知贼(郑军)心狼毒,乘虏后,概十一、二都屋舍尽行毁拆,片瓦不留。我大宗祠堂于本月二十八日毁坏,吾家在智门院前顶林,至辛丑年正月十一日被毁,吾身遂无依归之地。一家三男三女在庚子年尽从七月十五日与族婶郑氏及族弟是官、定官共逃在长泰县姑安,地名枫墩社。
    历经战乱,板桥张氏原有文献残缺不全,故有新创字行之举,撰《叙创号原由》一文收录于《板桥张氏族谱》。文中也追述顺治年间家族遭受的变故:
    按吾族居此海边,自清初郑成功建营中左所,沿海之民遭其扰害,夫役、租税,清一重,海一重,人无聊生。所最酷者,顺治庚子年,清军下来与郑藩隔海相抗,本都数保悉为兵马蹂躏之区。掠人财物,坏人宮室,惨不胜言,吾家祠宇废堕即其时也。越至辛卯年,部议近海之民迁居内地,过界者无救。或客死,或逃生,各不相顾。迨康熙间散界而回,十仅存一二,收合余烬,暂息数年。又值兴化之变,景(耿)王、郑锦(郑经)互相结构。戊午年,复议重迁。前后几三十载,不得宁焉。
    郑成功围攻泉州城,晋江人吴觐在马甲半岭庵结寨以应之。顺治六年,清军提督镇压吴觐起义军。但是,在郑成功的猛烈攻势下,清军也只能据泉州城而守,泉州城外均属郑成功控制范围。据泉州马甲《凤栖杜氏族谱》记载:
    壬辰顺治九年,郑藩派饷。癸巳顺治十年十一月初二夜,林寇劫本乡观音寨。族众赴厦门郑藩国姓府告究,审断立押林寇首到本社社坝斩首示众。
    马甲林氏家族也发生一起祸起萧墙的命案,苦主向清军控制的泉州、晋江官府申诉,未能得到解决。便转而向厦门郑成功处控诉,凶手最终伏法。虽然,郑成功也曾向马甲林氏派饷,郑清拉锯战也使马甲林氏家族元气大伤。但是,在郑经与耿精忠交恶之际,马甲林氏做出自己的判断:“郑为胜国孤臣,耿为本朝逆藩。”为了保全族众,林崧往泉州投郑经,被辟为橡吏。郑经败退厦门后,林崧曾受姚启圣征召,作为使者前往厦门与郑经交涉。马甲《蒲楼林氏族谱历年纪》记载:
    (顺治)辛卯八年,郑师上山派饷、采船料,暗林大树被伐殆尽。国姓既入海,收拾流寇,据两岛,奉永历年号。佯欲投诚,官军莫之敢拒。恣其所为,(泉州)城以外多惟郑命是从。
    癸巳十年十月十二日,(林)梦毕害(林)为桓于莲坝寨……(林)崧奔告府、县令,不行。爰往诉巨帅,帅立命斩首示众。
    (康熙)戊申七年,梧洋、前间合社。数年科派烦重。梧洋、前间居民鲜少,策应维艰。林云机、邱章力请当道和二社为一社,民得少舒。
    甲寅十三年二月,镇闽王耿精忠反。三月,泉州陆路提督王叛耿归郑。泉北上接仙游,我所居地适当耿郑相争之界。一时群雄惊骇,未识所从。(林)崧两言而决曰:“郑为胜国孤臣,耿乃本朝逆藩,从郑岂从耿乎?”
    乙卯十四年,郑开科取士。游泮者,免纳丁粮。
    丁巳十六年,王师复泉州。(林)崧解篆归,阖眷还故里。
    戊午十七年,三房子孙尽逃他邑。诛求无已,二甲丁少,不能供给。(林)崧筑崩溪桥梁,系甘裳木板,长二丈有奇。王一平劫南厅寨,男妇被掠甚多。又有盗掠惠界男妇五六人,藏深谷中。(林)崧选十余猛,捣其穴,被俘者,得脱。三日,护归本乡,自是盗不敢入吾境。六月,郑师围泉州。八月,救兵至,遁归。
    己未十八年,制台姚(启圣)征(林)崧至丹霞幕下,奉使鹭门,反命。欲授以官,固辞。与之金,不受。

    面对日益繁重的粮饷负担,永宁董氏族人幸好凭借董惟禄追随郑成功举义之功,得到稍加减免的恩惠。据民国版《沙堤董氏东城房永宁霞营柱家谱》记载:
    惟禄公,字冑飞,号述静,静淮公次子。公海上英豪也,甫壮即从郑藩举义,累有功绩,故特蒙宠任焉。藩赋苛刻,公独宽容,由是宗中之得舒科敛,以全其生者,公实庇之。与士大夫交,能以虚受,免人于死,不计馈遗,全以气谊相孚,是以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虽妇孺童叟皆知董禄舍之为豪昭昭也。嗣后。藩主播迁岛屿,公亦在行间。惜享年不永,而卒无成。嗟嗟,雄才大略,不使立勋万世,而乃屈死三尺蒿下。时也?命也?
    郑成功原配夫人董友系永宁镇沙堤村人,为人贤惠,勤俭恭谨。道光版《温陵沙堤董氏分派宗谱》记载:“传其禁奸止杀,董氏与有力焉。又辛丑之变,踉跄逃难。人竞怀珍宝,董氏独包裹姑之神主以出,成功大加敬服,亦足徵家训矣。”董友之父董飏先,崇祯丁丑科进士,任广东按察司副使,隐居金门。金门古岗董氏与永宁沙堤董氏同出一源,在董夫人的庇护下,金门古岗董氏族人在兵乱时,也得到暂时的安定。但是,随着战火的波及,古岗民众最终也难逃厄运。据民国版《银同浒屿董氏族谱》记载:
    先时,海上群盗剽掠乡郊,沿海居民皆受其害。吾家以扬先公侄女酉姑(董友)故,颇得免。岁癸卯(康熙二年),盗贼四起,壮者弊于锋镝,老弱转死,幼稚尽为劫虏族(清军)中。数千存者,百无一二。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与郑成功家族有同宗之谊的漳浦旧镇郑氏族人身上。据同治版 《漳浦六鳌营里郑氏族谱》记载:
    崇祯十七年,煤山之变,明失其禄。未几,明祚尽矣。清师临(漳)浦,举邑归诚,乃国朝顺治三年丙戌也。至辛卯(顺治十八年)秋九月,石井藩主国姓成功师次镇港,叙其亲,盖清源之支裔。时遣部将潘庚钟堕倒县城,移县署于旧镇。增筑土堡,立社稷坛,置山寨于左右峙者十有四处。经年春元宵,大张灯彩,以庆春。王示令五里路内各乡勿得演唱喧哗,闹我镇境,是所谓亲亲而仁民也……迨壬辰,困漳州。己亥,克金陵。内阁苏纳海同黄梧会疏题请迁移我镇界外,毁我堡城,宗族散而之潮、之惠、之半者不可胜纪。兄南弟北,露宿风餐。
    常言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深受郑成功敬重的王忠孝多次进言,规劝郑成功安境抚民,体恤民力。据《王忠孝公集》卷八《与国姓书》记载:“沿海生灵,皆外府专管,抚辑岁定额赋,宁轻勿重,输纳有经,是亦今日之要务。”治军严明的郑成功也深知民心可用不可违,据《台湾外纪》卷四记载,顺治十一年五月,“督饷官黄恺才能滑稽,任意科尅,沿海受其凌剥。百姓情急,相率匍控成功。功抚慰之,立收(黄)恺,杀以示众,众乃安”。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仗越打越残酷,百姓所受的苦难也越来越深重。因此,在评价郑成功抗清的正义性及其收复台湾的历史贡献之时,不要忘了闽南百姓曾经付出的牺牲与代价。
    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称:“古人编年、纪传之史,大多偏详本事,忽略衬景……过去习常不必记之琐屑辄成后来掌故不可缺之珍秘者。“本文仅根据石狮市博物馆收藏的谱牒资料展开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谱牒资料汇编已有很好的先例,如陈支平主编《闽台族谱汇刊》;庄为玑、王连茂合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庄为玑、郑玉山、李天锡、林少川、白晓东合编《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陈聪艺、林铅海选编、粘良图审校《晋江族谱类钞》;金门叶钧培、王建成、许志仁、陈木樟主编《金门各姓族谱类纂》;台湾高志彬主编《台湾关系族谱丛书》等均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力作。除了石狮市博物馆外,晋江市图书馆、泉州市图书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文管会、泉州海交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单位也收藏一定数量的闽台谱牒文献。希望收藏单位与研究机构通力协作,吸纳专家学者的参与,系统整理出版闽台谱牒资料类编,以益学界。
(作者系泉州石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