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族谱对家族文化的影响

2015-08-06 15:45:37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族谱对家族文化的影响
——魏氏的历史及谱牒与家族文化的考述
魏朝阳
    —.典籍长传,重视史册谱牒的不断研究
    魏氏的立族得之于族谱和宗谱的对接:东周时期的毕万,是魏氏的始祖,他原来姓毕名万,乃周文王第十五子一一毕公高的十二代裔孙。据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毕万是毕公的后裔,其祖上在周穆王西征时追随穆王,因受特殊任务而置留西方。毕万于周惠王执东周之政时,自西方犬戎之地,越昆仑,徒流沙东返洛邑。毕万持家谱及穆王所留的凭证,先往0宗庙拜见大宗伯,祀祖献祭后,朝觐周天子,面述在西方的情况,表述重返周国、为天子效命之意。经宗庙大宗伯查其所提供的家谱及有关凭证,证实毕万确系毕公之嫡裔。周惠王遂派毕万前往晋国,由晋侯委以要职,令其主持操练兵马。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大军练成之后,出征讨伐狄、霍、魏等国,一战之下,接连攻灭霍、狄、魏三国。战后晋献公论功行赏时,遂以原魏国之地封赏给毕万,升其为晋国大夫。毕万承领魏地之后,遂以此为基地,会同其子孙,逐步拓展魏氏一族。《史记•魏世家》载:“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立,晋乱,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于是诞生了魏氏一族,毕万则成魏氏的始祖。毕万若不是靠其所携带的“家谱”与周朝宗庙的“宗谱”对接无误,他就不可能完成“重返周国、为天子效命”的理想,周惠王也就不可能派他“前往晋国,由晋侯委以要职”,最终建立魏国,成为魏氏的始祖。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宗谱和家谱。司马迁的《史记》,就是根据他的远祖一一司马氏“世典周史”(担任周朝历代史官)所遗留下来的典籍记载而写成的。
    魏氏族人也非常重视历朝史的研宄及族史的记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间(281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古墓中出土过一部写在竹简上的史书,后来人们称其为《竹书纪年》,原共十三篇,记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该书就接着续用魏国的纪年,其记述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为止。这是一部由魏国史官所记述的史书,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代有名的史册。
    南北朝时期,魏征的族兄魏收,担任东魏的正常侍、著作郎兼编国史。高洋于天保元年(550年)建立北齐时,魏收又被任命为中书令、著作郎,兼编《魏书》,天保五年(554年)《魏书》编成,并于560年刊行。《魏书》终于成为从《史记》至《明史》的廿四史之一。魏收还同时编修魏氏一族的族史和宗谱,给魏氏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初的名相魏征,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唐代的贞观三年,唐太宗续诏秘书监魏征,重修五朝史,其中的《隋书》就由魏征主编,后于贞观十年全部修成。时称其为良史。魏征主编的《隋书》,也属我国的廿四史之一。也为其后人留下珍贵的本族族谱。
隋朝初的礼部侍郎魏澹,也因博物多学,被升为著作郎,其时隋文帝要魏澹另写一部《魏史》。魏澹用《春秋》笔法所著的《魏史》,大矫魏收、平绘之失。隋文帝御览之后大为赞叹,给予高度的评价。可惜因某种原因,此部《魏史》已失传。
    魏氏的数位历史学家在中国的史学上,是作过许多重大贡献,同时他们也为魏氏一族的传承历史作过不少考证和记述。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江西临海魏之才(时任夔州府令)就为他的族人主持重修过《魏氏宗谱》,并请徽州婺源的晦翁朱熹(南宋大理学家)为该宗谱写过“谱序”。南宋理宗景定五年,福建莆田进士魏梦极(时任信丰令)就曾为其族人主持重修过《莆阳枫林魏氏族谱》并作“谱序”,这一族谱还画有从魏征之父魏长贤起、至魏梦极之堂兄止的魏氏列祖遗像。该“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为数稀少的“族谱”之一。泉州《魏氏大宗谱》就是以此“谱”为基础进行重修的。
    台湾魏氏与泉州魏氏同宗同祖,为了重修好台湾《魏氏大族谱》,台湾医学士魏嘉亨宗亲,多年来不断地访问大陆各地魏氏族人,了解他们从哪里来?分布到那些地方去?等等具体历史,为海峡两地修撰族谱提供了不少非常可贵详实的族史资料。
    十年磨成一史镜,集传再树百师贤。本人在2012年底由“九州岛岛出版社”出版的《魏氏源流及历代名人传》,是用近十年的时间,从我国的廿五史(含《清史稿》)和地方志书及全国各地魏氏提供的古今名贤的资料中,精选出百名魏氏名贤(至清末魏源止),再经反复考证后写成的,为后人树立了学习与思齐的榜样。正如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何乃川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一”中说:“魏朝阳先生笔下的人物,是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既是宗贤,又是师贤,他们不仅是魏氏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后代人民学习的榜样。”
    二.一脉相承,发扬为国为民的家族文化
    从史册及谱牒的记载上可以看到贯穿魏氏历史的“为国为民”的家族文化:
    1、“为国为民”的思想源于魏文侯的政治主张: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是魏国一位系统提出并实践“为国为民”的君主。魏文侯虽然是孔子的再传学生,但却是一个集儒、法两家思想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以建立孔子倡导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方向,以实现国民过上“小康”生活为目标,根据治理自己国家的需要,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对于儒、法两家的思想,他择其善而从之。他大胆地起用吴起、西门豹等法家人物,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由李悝来推行实施。他依靠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操练军队、兴修水利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使魏国政令统一,军力强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战国时代的富强之国,从而使魏国一度称雄于中原。
    2、“为国为民”的政治主张,成就了盛唐的“贞观之治”:唐初名相魏征的“为国为民”的政治主张,是魏文侯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魏征自始至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魏征规劝唐太宗重视人民的力量,勤政爱民,以避免自毁江山。魏征曾参加过隋末瓦岗农民义军,清楚老百姓的要求。从农民起义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深知帝王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帝业,失去天下。魏征深信“君舟民水”的真理。在辅佐唐太宗期间,经常提醒太宗不要忘记隋亡的历史教训,真正实行“轻役薄赋,积蓄民力,偃武修文,远服四夷”等重要措施,使唐朝帝国成为历代王朝中最为文明昌盛和繁荣富强。
    3、“为国为民”开发漳州,实行民族大融合:魏敬,世称魏妈,既是唐相魏征的堂妹,又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曾被封为“唐开国元勋夫人”。泉州与潮州之间的原住民,因南下的晋人挤占他们的生存地盘,因而延续数百年的汉蛮矛盾激化升级,至唐初终于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蛮獠啸乱”,唐高宗遂诏命陈元光之父陈政为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入闽平乱,后因众寡悬殊,交战失利。陈元光祖母一一魏氏夫人,在国难当头之时,毅然率58姓“光州固始”子弟赴闽增援,终于基本平息了少数民族的动乱。魏夫人继承魏氏一族“为国为民”的家族文化精神,用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教化民心,改造社会。威德并用,团结多数,鼓励部下与闽越等少数民族和亲通婚,促使闽越人由此逐渐汉化,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也使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
    4、“为政不害民”的重民思想,也是“为国为民”的传承:南宋的理学大家魏了翁,不仅促使“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期以及后来历代官方的思想理论基础。他还提出“为政不害民”的儒家“重民思想”。在他看来,天意与民意是一致的,欺民就是欺天。这种行为是天理所不能容的。他对当时社会上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也进行了揭露,提出清除这一恶果的办法:“使贫富均而劳逸等”这就是他“立国为民”和“均贫富”的政治主张。为挽救社会危机,魏了翁提出实行裕民政策,把稳定人心当作首要任务,争取人民的支持,实行天民合一的思想。魏了翁是“为国为民”政治主张的重要传承人之一。
    5、“富民强国”的改革也是“为国为民”的重要举措:清末,中国近代思想先驱魏源,面对当时不断受外国侵略者侵侮的事实,感到封建制度的衰落,必须进行切实的改革。他认为:了解学习过去的东西,一定要适合当前的具体情况,不能墨守陈规,这就是魏源的“为国为民”的政治主张。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反对采取闭关自守的保守立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他认为只要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指出只要经过努力,中国一定能富强起来,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魏源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开放改革的先声。
    6、魏氏一族不止上层人物有“为国为民”的家族传统,其基层士民也一样:魏氏西福八世祖魏瑚(号西田),很得乡里民众的看重,被共推为乡约正,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八月廿八那一天,他与庄任的庄良珍,杏宅的郭源等人领导十班乡兵,在泉州城东的管头一带,大获抗倭卫乡此一战的全胜,并活捉其倭首,沉重地打击了倭寇入侵的嚣张气焰。使这帮倭寇从此之后,不敢再踏进泉州东门外至桥南一带。魏西田的先祖一一仙游“魏家军”将领魏升,就是明代中期(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抗倭名将,后因伤发去世,百姓为其建了一座“壮烈祠”。据《仙游县志》载:魏升系兴、泉(兴化与泉州)安危三十年,大小二十余战,所向披靡。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平倭时,还特地去“壮烈祠”吊祭魏升。泉州城东的管头抗倭卫乡一战的胜利,是继承抗倭名将魏升的遗志而取得的。这一“保家卫乡”的光荣传统,传至清末鸦片战争爆发时的1843年,英军侵犯厦门之际,入侵的英军战船,从厦门欲进犯泉州之时,在洛阳江上,见周边摇旗喊杀者满山遍野,有上十万之众,便被吓破贼胆,连忙丢弃两门钢炮轻装逃遁,使泉州民众得到安定的生活环境(见清沈汝瀚的《重修万安桥记》的碑刻)。
    西福分居城东南埔村的魏氏一族,在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位水师千总魏士曾,在与其表兄万正色提督一起平定吴三桂叛乱时,为了国家的统一,在平叛战役中实施反间计时,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受到康熙皇帝的旌表。魏氏西福十世祖魏元桢的后裔、分居今之华大街道法花美社区。时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全国临解放之际,西福的地下工作者在中共地下西福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法花美村的“猪仔朝”组建闽中地下游击队,法花美村的魏朝水、西福村的魏文渊担任正、副队长,与魏俊民、魏贤书等人,领导广大群众开展“三抗”运动、破坏通讯设施、切断交通,迎接解放军挺进泉州城。这一批魏氏革命志士为泉州的早日解放,作了相当的贡献。
    魏氏一族“为国为民”的家族文化,同样贯穿至今,且不断发扬光大。西福村乡贤魏腾雄(泉州天地星电子公司董事长、原华侨大学副教授),近年来,就分别为福州大学、华侨大学和泉州市慈善机构的教育及公益事业,捐献给每家各人民币1000万元(三年共捐三千万元),还捐献给西福村公益事业150多万,这一善举且得到全家的支持。泉州魏氏的其它乡贤也捐献出数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教育和慈善事业。由此可见,“家族文化”的力量是无比的强大。
    三.两岸同心,强化血缘族缘的纽带联系
台湾是移民社会,据台湾的有关统计,现今台湾居民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其祖籍属于福建闽南的泉州和漳州。台湾的魏氏一族,大部分都是清代康熙后期至乾隆期间由闽南入迁台湾开基的(魏氏在道光时期及从广东一带入台者为数较少)。他们移居台湾时,大多是采取同姓的宗亲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在一起,建立“同乡”或“血缘”聚集的村落,通过血缘和神缘这二条纽带,来维系聚居村落的聚合力和向心力;因此,他们绝大多数保留着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这类具有大陆移民特征的宗族及宗教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故土深厚的怀念之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清朝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者进台后,便残酷地镇压台湾人民“反日保台”的起义和反抗,魏氏一族也全力参与这些抗日的斗争。后来台湾终于被日本占领并成为殖民地,为了泯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摧残台湾人民的文化及信仰,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强行灌输日本文化及信俗,企图以此来取代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族意识,但台湾同胞则以民间信仰和血缘联系等形式来进行反抗。神缘与血缘成了他们维系与祖国大陆的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这是基于难以割舍的“血缘”及“神缘”的关系,既有神圣的信仰内涵,又有世俗的亲情观念。这是一种有着移民特征的神圣和世俗的融合体。这种两岸历史形成的血缘和神缘关系,具有非常强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又纷纷回大陆寻根认祖。后来蒋介石占据台湾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往来又受到非正常的阻碍。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两岸的同胞又开始不断地往来。
    华夏魏氏,大部分出于古之巨鹿郡,“巨鹿魏氏”,后来分出一支为“安阳魏氏”,以“巨鹿魏氏”的第二十世祖魏征为“安阳魏氏”二世祖。魏征之孙魏殷的次子传十二世后,在南宋理宗朝出了一位大儒一一魏了翁大学士(号鹤山)。魏氏有个灯号叫“鹤山”的就是出于此。“安阳魏氏”的第十四世祖魏鸿,是宋高宗时期的棠邑令,因与秦桧等权奸不合,被谪泉州路德化尉,后无意西归,乃居于莆阳枫林。魏鸿入闽后成为莆阳魏氏一世祖。莆阳魏氏的四世祖魏梦松之长子魏仁进士(官监举),魏仁生有五子:次子魏福,传五代至魏九郎,魏九郎是莆阳魏氏十世祖,也是唐初名相魏征的二十三世孙,魏九郎于元代初期避战乱而迁入泉州开基,为泉州城东西福魏氏一世祖。
    莆阳魏氏五世祖魏仁的四子魏祢,有三子名进兴、进富、进旺;魏进兴一脉,先迁永定继迁默林,其后裔魏文仲、魏习赋、魏文兆等人于康熙至乾隆期间,分别入台开基。魏进富一脉,分居永定;魏进旺一脉,分居漳州;他们的后裔魏愧烈、魏行春、魏德宽、魏龙美等人于乾隆至嘉庆期间,分别开发台之新竹、桃园、膨化、台中等地。台湾的进兴、进富的后裔与泉州魏九郎、魏亦颜的后裔,都是出自莆阳魏氏五世祖魏仁一脉。值得一提的是:今之台湾魏开匾等乡贤,就是魏仁的后裔,他们率先于1987年10月,在台湾成立“世界魏氏宗亲总会”。联络世界各地魏氏宗亲,寻根问祖,对接族谱,宏扬祖德、造福社会。最近几年来,他们同时以“中华魏征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会”的名义,到大陆各地区的魏氏宗亲中,做了许多弘扬魏征文化的好事。
    2014年6月,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省中华文化学院、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与台湾百姓文化交流协会等四个单位,联合在台湾高雄举行“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活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宄会魏氏委员会也参加此次的论坛活动,并与台湾的“魏氏宗亲总会”、“魏征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会”等方面的代表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共叙亲宜,继续做好“两岸同根、家谱同脉”的对接活动。还顺利地把泉州供奉的“文贞公”(魏征)“炉火”,“分炉”到台北,得到台湾社会的积极响应,促进了海峡两岸“魏征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两岸魏氏学者,都在“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论文集”《闽台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上,各自发表一篇论文,使魏氏一族的“‘为国为民’的家族文化”得以全面传承。
(作者系《魏氏宗讯》副主编)
(责任编辑:黄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