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薛氏族谱》析疑
泉州《薛氏族谱》析疑
薛祖瑞
泉州《薛氏族谱》系泉州市南塘薛氏郡西房编修的族谱,原有十六卷,现有残本合订三册存于泉州市图书馆。《薛氏族谱》初修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主笔为南塘八世薛应钟,后历经康熙廿三年(1695年)十一世薛允岳,康熙四十年(1702年)十世薛昌坤、十二世薛迪奏,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四世薛龙光,民国廿八年(1939年)十八世薛文波共四次续修。嘉庆前为手抄本,嘉庆、民国为木版印本,民国版本曾分发泉州城内郡西房各家。不料“文革”一炬,焚毁殆尽,今仅余市图书馆三残卷。
南塘薛氏是泉州市薛姓最大一派系,一世祖讳乾福,字天与,初居福唐文峰里(今福清市龙田镇上薛村),自拥船队商于闽、粤、东南亚。元至元年间,到泉州车桥头贸易,娶王氏,生子元美,家于晋江南塘市,故元美一派称“南塘薛氏”。元美有子六人,洪武之初,征丁充役,兄弟更名分居四方。元美次子曰士掌公,又移郡城,郡城子姓以士掌公为始祖。所以泉州《薛氏族谱》实际上是南塘士掌公一派之族谱。
王连茂先生对泉州许多姓的族谱都有较深入的了解,他是比较看重《薛氏族谱》的,笔者以为除了该族谱编写质量较高外,不外乎有两个重视的因素:一是南塘薛氏是元朝泉州海外交通最发达之时入居的,一世祖薛天与即是一位活跃于海上的贸易商人。郡城薛氏再次兴盛在清乾隆末、嘉庆年间,薛龙图、薛龙标、薛龙光三兄弟亦仕亦商,成为巨富,于是修族谱,置祀业,盖起三进带护厝的孝感坊大宗祠(址在今升文小学)。此时正是泉州“郊商”萌芽之时;二是明末及清朝,南塘薛氏有不少人往台谋生,王先生与庄为玑教授合著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中就列出了迁台南塘薛氏九人。
当然,由于不同人们思想的局限,或者因为泉州《薛氏族谱》失佚太多’或者因为南塘薛氏入泉己有近700年,世代相传失实,谱中有诸多疑问,笔者试举若干例一一辨析,以请教于谱牒方家,就正于关注《薛氏族谱》的贤达、宗亲们。
一、《薛氏族谱》为什么缺乏对一世祖薛天与海上经商的叙述?
关于一世祖天与公,我们只知道:生于元大德丙午(1306年)三月廿七酉时,卒于明洪武壬子(1372年)五月初四午时,葬于泉州东门外七里庵祖山。嘉庆年间薛龙光《谱序》曰:“至孝子天与公因贸易于斯遂为温陵开代”天与公生活年代正是泉州港由极盛走向衰弱的年代,谱中缺乏天与公生平事迹之描述,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1、中国古代重士轻商,明清两朝尤甚,《薛氏族谱》专辟有科第年表、敕命、策问、玉音等,详述历代县、州庠生(秀才)及以上仕宦事迹,引以为荣,对经商一途却讳莫如深;2、有关篇幅失佚。据康熙年间薛昌坤《谱序》曰:“谱中自一世至五世俱有传有志,下此则或有志而无传,有传而无志,均不敢妄为附会。”查目录:卷十二、卷十三均为“志铭•墓表”现两卷皆不见踪影,至感遗憾。
薛天与梯航万里,原在故乡福清文峰娶周氏,生子元亨、元杰、元茂,又在仙游枫亭娶陈氏,生子元宝、元实。据说在广东番禺(今广州市附近)也有妻室儿女,今各地有后裔二万之多。泉州、番禺、枫亭均是沿海港口,并非我祖喜沾花惹草,这实在是当时一种绝妙的经营方式。试想:航海每泊一处,吃住无虞,又有人尽心代为经营打理商务,所得盈利也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应钟《纪姓》曰:天与公“乃自文峰贸易于泉之车桥,家塘水”车桥即聚宝街车桥头,其旁有“来远驿”,在“德济门”外,元朝是外商云集的贸易之处。塘水即晋江南塘市,据《晋江县志》:“袱田塘在二十五都塘市等乡,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高洲、灵源、五都东洋诸山之流俱入此塘,会流最广。”故称塘水。薛天与选居南塘市并非无因,据《大清一统志》:“塘市在晋江县南二十里,元置晋江税务司于此……”薛天与每次航运到泉,需到南塘市办理税务,家居塘市,岂非方便舒适。
薛元宝支派旧谱有《天与公纪事》一篇,虽类似传说,却迫近事实,摘引如下:“天与公以田畔之故有隙不睦,出入相见不妙,遣舟装货运外贸易,为飓风引去东南方,云霞障天,波浪甚急,数昼夜适一郡,以土墙为城,刺竹为篱,屋宇高数尺,天无寒暑,山珍海味、五谷与中国无异……番官命具饮馔,修宾客礼。后入赘他家,买厝置行,幵张贸易不归。”
二、南塘薛氏何以在明初迅速衰落,家无余产?
薛天与以海上贸易起家,则其家族命运必与泉州海外交通的兴衰休戚与共。据泉州有关史志: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起,泉州以至整个福建陷入元廷内讧争斗长达十年之久,史称“亦思巴奚”战乱,泉州港贸易一落千丈,至正廿六年(1366年)福建行省左丞陈友定率兵攻破泉州,平定战乱,却大肆杀戮穆斯林及外籍商人,外商从此裹足不来。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以防倭为由,发布“禁海令”,不许片木下海。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撤销福建(泉州)市舶司,泉州港贸易从此停顿,赖以为生的薛天与及其子薛元美遭此大变,唯有在洪武之初将所剩家产分割六孙,兄弟更名分居四方。至于为何要“更名”,可联系朱元璋残暴对待“富商”的行径。明初富商赋税徭役尤繁重,加之生计已断,薛元美分遣诸子后,与草庵和尚交厚,吃斋唸佛,自号“佛爱”,其夫人号“佛娘”,“为善千里,譬俭稷与寒裘,种福之田,惟仁耕而义耨”(《赠薛克铭父母敕命》)。元美晚年散尽余财,广施慈善,属意风水堪舆,一心为后世子孙积福。终与草庵和尚长眠于离塘市不远的后曾上郭乡。族谱规定:“值祭者另备斋味一席先祭”草庵和尚,可见家族经济的衰落对薛元美心理打击的程度。
三、郡城孝感坊宗祠、祀业创建于何时?
据《薛氏族谱》目录:南塘薛氏计有:塘市祖祠、孝感大小宗祠、肃清小宗祠、仕曹小宗祠。塘市祖祠在晋江市罗山镇塘市社区,乃元泰定甲子(1324年)三月购置,为一至三世祖之住宅,后建为宗祠,明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两次购地扩建。孝感大小宗祠在泉城西街(今升文小学),乃清乾隆九年(1744年)购地(时为农田)经多年修建,至嘉庆年间建成,十四世薛龙光云:“奈何始而功名阻窒,继而祠宇待兴,自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年)会府南归后……”(《泉郡分支叙齿记》),可见在嘉庆十四年,孝感大小宗祠尚未完全建成。肃清小宗祠在新街(原市模具厂),乃三世薛克铭长子薛世英之居所,因在肃清门旁,故世英一派称“肃清房”。仕曹小宗祠在会通巷(今通政小学一部份),乃薛克铭三子薛世崇之居所,会通巷又称仕曹巷,故世崇一派称“仕曹房”。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一世薛允奇协助其父昌坤修谱,并撰一谱序,其中云:“间尝伏而思曰:吾家始中(终)依德,冠婚丧祭,其立为条例严而正,而惟义塾、义田未有议及。”首倡设立祀业族产。后文又云:“余宦历四方,囊橐寒涩,不能大遵其愿,亦徒望于后人耳。”就是说,自己虽然四处为官,但没有余财,只好寄希望于后人。可见康熙年间郡城薛氏尚无祀业。允奇的愿望直到近百年后才得以实现,十四世龙图、龙标、龙光三兄弟晚年将其合营店铺分成三部份,分别作大宗(一至三世祖)、肃清四房、井亭房(三兄弟之父薛维枞始居井亭巷^井亭房)之祀业,因孝感大宗祠三进大厅分别奉祀上述三部份祖先,故又称前进、中进、后进三部份祀业。现仍保留的部份店屋房契也均写明购置于乾隆至嘉庆年间,产权人为三兄弟之父薛维枞,可为佐证。
薛龙光晚年修谱,不能为兄弟及自己立传志。民国廿八年,其曾孙薛文波再次修谱,“数月之间竟竣,乃事其卷帙,悉照旧规,付之梓人刻劂。”就是说:民国修谱只修续世系,未有较多创作,故龙图、龙标、龙光三兄弟如何仕商并举不得其详,但是三兄弟兴建祠宇、修刊族谱、广置祀业之功绩至今难泯。
四、为何泉州《薛氏族谱》仅有薛克铭支派世系,没有薛元美其他子嗣世系?
泉州《薛氏族谱》其实是郡城(又称郡西房)薛克铭支派族谱,薛龙光在《泉郡分支叙齿记》说得很清楚:“元美次子曰士掌公,又移郡城,郡城子姓恪守继别之义,而以士掌公为始祖。”所谓“继别之义”即“别迁为祖,继别为宗”。宋苏洵,字明允,在《族谱后录》有长篇论述,兹不赘叙。所以泉州《薛氏族谱》卷三、卷四为克铭长子薛世英肃清七房祧世系;卷五为克铭三子世崇仕曹两房祧世系及塘市房四房祧世系。至于为何有塘市房世系,薛龙光云:“六月,南塘市房誉来世系一本,士益公而下条分缕析,当并入谱系。”士益公系薛元美第三子,洪武之初六子分居,士益留居塘市,故称“塘市房”。今市图书馆残本更仅剩肃清长、三、四房和仕曹长房世系,其余皆失毁,至为可惜。
嘉庆年间,薛龙光并非不想总修南塘薛氏族谱,其文曰:“昔吾先人尝欲以南塘一派会萃宗源,刊本成规,笃以亲友之情……至本岁四月,而我郡城一派始就规模,即欲修南塘诸派。初夏以来,精神疲惫,肢体萧条,吾非不愿宗脉以相承也,吾恒虑天年不我假,虽欲两尽,恐至两穷,能无重得罪先人乎。”此时为嘉庆十九年(1814年),族谱匆匆付刻后,十一月廿五,龙光公溘然辞世,年仅五十三,遂致南塘一脉士长、士训、士攀、士尾诸派世系从此湮没无闻,殊为千古憾事,至今令人扼腕浩叹。
即便如此,如果泉州《薛氏族谱》得以齐全,因为“谱中自一世至五世俱有传有志”三世祖仅有六人,如果各有志传,其迁徙分居情况当明,不至于今南塘薛氏各地十几支派均上溯无门。据目录,谱中卷二世系图除肃清、仕曹、塘市三派外,尚有“旧谱拾遗”;卷五还有“旧谱叙齿”,均是各支派传衍、迁移之指南。
五、泉州《薛氏族谱》为何把文峰始祖节翁公上溯长溪(今福安)薛氏?
“吾家宗谱创自八世御史象南公、贡士遂卿公”(薛允奇谱序)薛应钟,字启南,―号象南;薛天遂,学名遂卿,字君一,号存吾。应钟在《纪姓》篇中曰:“是温陵本之福唐,福唐本之长溪,皆光禄之后也。”谱中所列远宗考有文峰一世节翁公一一伯纲一一大绍一一以仁一一乾福,今查与上薛村《文峰薛氏族谱》吻合无差。节翁之父亦都是尚舍公。文峰族谱曰:“尚舍,仁辅后裔,宋卫仕……”泉州族谱却云:“尚舍名君诠,字道卿,偕公三子。”薛偕系长溪薛氏廿一世,长溪一世祖薛贺,号光禄,南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年)徙居福建长溪(今福安市溪潭镇),薛贺乃薛推六世孙,系河东薛氏南祖派系。文峰所溯薛仁辅,为南宋高宗赵构时(1127-1162年)大理寺卿,北宋开宝(968-975年)年间宰相薛居正之后裔,系河东西祖派系。为此,泉州薛氏北上福安,在该市黄兰村找到薛偕的祖地,祠堂保存一本尺余见方的手抄族谱,木匣装藏,承主人热情,准予翻阅查找,可惜薛偕名下只有二子:君谟、君谋,以此该村分成两大房祧。按理如薛君诠外迁福清,谱中必有注明,该谱却付之阙如,为此诸宗亲只好怀惑而归。
尚舍非薛节翁父名,查《辞海》:尚舍乃“官名,魏晋以下,其职并在殿中监,隋始置尚舍局,唐宋因之,明废。”所以,“尚舍公”系薛节翁以官名尊称其父。如此,节翁父子追随益王赵是入福州更接近历史事实。景炎元年(1276年)赵呈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此时节翁之父在朝廷尚舍局任职,节翁本人为宋廷卫士。景炎十一月,元兵迫近,陈宜中、张世杰备海舟奉帝及卫王赵昺登舟南逃,薛尚舍于此时尽节于福州还珠境,时有军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人,淮兵万人,皆忽惶外逃,节翁从海路避入福清文峰山,是以衍我文峰一族。其实,节翁也非其名,节翁,可释为:有气节之老人。薛节翁隐居文峰山,终元之朝薛氏四代人绝意不仕元廷,节翁公堪称此名。在那元军横行的战乱年代,文峰始祖及其父不为后代留下真实名字,或许是为了保护下一代免遭元兵毒手。
薛应钟之父薛天华,明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仕至广东左布政使,其谱序云:“故凡闽之薛姓者,皆贺公之后,可为同宗,而况于本支宗乘之可知者,可图为一源……”“可为”与“图”,已令人生牵强依附之疑。长溪薛氏一族,入闽时间既早,尤其世代袍笏,显显奕奕,加上历代世系井然,何乐而不为?或者当时应钟父子寻及文峰宗亲,文峰亦为尚舍公上溯之困难而犯愁,只好自辟新径,敷衍成谱。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论及于此曾指出:“福建民间各家族对其祖先科名功业、声望地位的刻意寻觅与塑造,一方面固然扩大了家族的影响力,增强了族人的自豪感,但在另一方面,恰恰使自己的祖先日渐模糊难辨、张冠李戴……”(陈支平《福建族谱》)这或许也是泉州薛氏修谱所难免的吧。
总之,泉州《薛氏族谱》留下不少疑问,笔者亦不能全部分析解疑,有些尚_来之贤明者。对于古人之著作,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何况在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所修的族谱。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求证的方法不断探索,以还其历史的真实面目。
最近拜访原泉州“中国海外交通史馆”馆长王连茂先生,王先生提示:“文革”之后,市文管会收缴的《薛氏族谱》有两部(份),一部份分给市图书馆,另一部份可能保存在“天妃宫”。笔者所见仅市图书馆部份,倘“天妃宫”部份得以复见,庶可补所见之缺漏,则幸甚至哉!
(作者系泉州市薛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责任编辑:陈文琳)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