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审知对福建经济建设的贡献
邓华祥 萧忠生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邽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诫勖焉”①。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唐末各地大乱,安徽寿州王绪率领起义军攻陷光州,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绪,不久王绪便率军南下,进入福建,连陷长汀、漳州、泉州,王绪用王潮为军正使,王审知为都监,他与其兄在军中,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②因而深得士兵们爱戴,遂拥戴王潮为统帅,王绪因滥杀将士,后来羞愧自杀。光启二年(886年)因王潮兄弟深得人心,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王审知攻克福州,闽中农民军纷纷来归,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唐政府任命王潮为福建节度使,王审知为副使,翌年王潮病卒,由王审知继位,唐政府授审知为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王。
王审知继位后,他为了巩固在福建的政权,便以“保境息民”为其统治福建的主要的战略方针,他采取了许多重要的行政措施,把牡会安定下来,使人民安居乐业。本文拟就有关王审知对福建经济方面的贡献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
王审知继位后,即采取“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吏民悦服”3等政策,他“每以节俭自处”④,农民耕种公田,税率只收“什一”、“敛不加暴”,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到处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好现象。福建土地不断开发,耕地面积一再扩太,山区各地“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版图已倍并赋孔殷”⑤。沿海地区,大力进行围垦工程,连江东湖围垦二十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泉州地区,以晋江陈埭及六里陂规模为最大,迂回达十余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纳请泻滷”⑥。同时又重修天水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之“岁屡丰盛”⑦,数十里农田得以灌溉。福清县兴建祭苗墩海堤,使数十里农田受益,除灌溉外,尚有防潮的功能。当时在长乐亦大修海堤,做到旱能蓄水,涝则泄洪。福州西湖亦“广浚四十里,灌溉无算”⑧农田受益不浅。在兴化府兴教里太和、屯前、东塘(即今莆田梧塘一带)兴修太和塘,周围五十里溉田五十顷,后改为圳,以引获芦溪水⑨。沿海农田一年双收⑩。鼓励农民大量种植茶树,每年输出达五、六万斤。其他经济物作亦不断地发展。王审知的二哥审邽,任泉州刺史期间,亦相当注意鼓励农业生产,他经常以耕牛、犁耙借给还乡的流民,并为他们修建庐舍11,使泉州农业生产一片兴旺。
(二)
王审知非常注意发展对外贸易。他于天祜二年(905年),把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对外贸易港称为“甘棠港”。另一说认为“甘棠港”是在连江定海,不久前本省考古人员从海底考古中,发现不少从国内外销的磁器及其他文物,因而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有些人断定“甘棠港”即在该处⑥。福建地处海滨,面对大洋,北通日本、朝鲜,南达南洋群岛,交通方便。由于王审知注意发挥海洋优势,积极“招来蛮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⑩因而“利涉益远”,不仅北至新罗、东洋,而且南经南洋,以达印度、三佛齐以及河拉伯等国,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玳瑁、香药等等应有尽有。福建物产每年通过海港转运,获利不少。当时除“甘棠港”外,闽南的泉州亦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当时福建的陶器、铁器都大量运销于国外。“闽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⑩,这说明了福建那时到各国经商的人已不少,闽南一带尤其更多人往外做生意,使泉卅地区闻名于世界,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到这里的很多。在与国外交流中,尤其陶器制作的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很高,白瓷、青瓷,影青瓷和其他色釉,品第多样,造型亦精。据我省考古人员仅在南安、安溪两县普查,发现五代瓷窑就有四处,产品以青瓷为主,亦有白釉瓷,品第与浙江越窑的秘色瓷相近,质量亦相当高,诗云:“巧刻明珠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⑩这里徐汇所写的“明珠”、“春水”、“绿云”就是赞美了这种秘色瓷的美观、清秀。由于福建制陶技术传播到国外,也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陶瓷造型艺术的交往。1962年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福州郊区王审知媳妇、王延钧妻子刘华墓中发掘到三个孔雀兰的大陶瓶⑧,这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的,它是王审知统治时期福建对外友好往来的有力证据。 当时福建的冶炼、铸造业已普遍地发展。在福州城西南设有冶所共十三所。安溪是炼铁的主要产地,晋江、南安、惠安、德化也都是冶铁基地。泉州附近的梧宅、城西的铁炉庙都有那时冶炼的遗址。不久前在泉州的南俊巷还发现了五代铸钱的遗址,该遗址曾铸造了铜、铁、铅钱在市场流通,出土的钱文有“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通宝”,背文多带有“闽”、“福”或“殷”字。由于对外友好往来和贸易的发展,五代时期福建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此时福建已能制造长二十丈,载人六七百的远航大船18.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为了发展对外贸易,他还加强对福州港的建设,使海舶畅通无阻,对福州的江河、沟洫还进行一番改造和整理。“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达于南,盘别浦以为沟,番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嶙介,岸泊宗髅19。经过疏浚,使福州水陆交通日趋便利。巨舶得以顺潮水到城下。福州城郊河
面,停泊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这时与中原的往来也日益增多,“岁自登莱人贡於汴”①。福州城内已“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①那时福建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三)
五代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到处战祸连绵不断,各处形成了割据局面。然而地处东南海滨的福建,在王审知统治时期,却比较安定,经济文化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福建历史上少见的一个繁荣时期。这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这与王审知的开拓思想,尤其与以王审知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开明政策分不开的。1.王审知是一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身作则,“每以节俭自处”,实行励精图治的有所作为的开明统治者。他本身是“起於陇亩”,又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一位将领,当时中州一带,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躏,极目千里,不见人烟的惨景,都是王审知所亲历过的。唐末以来,全国各地经过兵灾和军阀割据,弄得民不聊生,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王审知能够吸取教训,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与民休养生息,适应时势要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在其“息境保民”战略方针指引下,采取积极的举措,使人民安居乐业,“公私富实”④,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借以巩固自己在福建的政权。
2.为了保障福建境内的安定,避免战争扩大到福建,王审知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他当时经常向中原的大国和邻邦进贡。如后梁开平五年(911年)曾向后梁进贡,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至后唐天成五年(930年)曾向后唐进贡,后唐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后唐天福七年(942年)曾向后晋进贡,每次都送去了许多厚礼,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等贵重物品④。他为了向后梁等国进贡,特别开辟了一条从福州经温州、台州、天门山、明州、象山港、涔江、浏家港,向东北渡大洋抵登莱后再转汴州的航线③。他知道闽为小国,应向北方大国称臣纳贡,凭借后梁、后唐、后晋等国之声势,以保障本土的安全。福建与南汉、吴越为邻,王审知为了“保境息民”,让儿子王延钧与南汉主刘隐的女儿刘华通婚,并让吴越王钱鏐的儿子先锋指挥使钱传珦来闽与其第三女儿琅琊郡君联婚,使闽与南汉、吴越友好。王审知利用和亲的政策,争取边境安宁,以便倾全力于福建内政的整顿和建设,使“公私富实”。他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26,人民生活有所提高。
总之,王审知为了使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这种认大体,顾大局的战略思想在当时统治者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在福建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真不愧为唐末五代时期一位开明的、有远见的、杰出的政治家。
注释:
①、②、22《王审知墓志》。
③、⑤、13《琅琊王德政碑》。
④、⑦、26《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一。
⑥《泉州府志》卷九《水利志》。
⑧、20、23、25《十国春秋》卷九十《闽太祖世家》。
⑨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六《水利志》。
⑩《后乐集》卷十九。
11《十国春秋》卷九十四《闽五》《王审邽传》。
12、16、17、24福建省博物馆古代历史陈列。
14泉州《留氏族谱》。
15徐汇:《贡余秘色茶盏》。
18《蒲寿庚考》页92。
19黄滔:《毗沙门天王碑》。
21《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七《城池》。
27《王审知年谱》。
(作者单位: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社科院)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