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原移民、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下)

2013-11-11 17:24:4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审知治闽29年间,执行正确的军事政治政策,宣布“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关门天子”,调整好与名存实亡的中央政府和周边诸地方据割当局的关系,确保福建全境安宁,休养生息;执行较开明的农业政策和海洋政策;重视海运事业,发展海外贸易,“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并致力于发展生产,增强地方实力;重礼治,兴学重教,引进人才,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迅速缩小福建与较发达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差距,功在八闽。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全国人口达到20万的城市只有6座,而福建就有福州和泉州两座,而泉州当时已经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市齐名的世界大城市。福州也已经成为“控东瓯而引南粤”的繁华的港口城市。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元丰年间上距王审知治闽仅150年,福州、泉州得以跻身全国大城市行列是得益于闽国期间打下的基础。到明朝初年,福建仍是人口稠密和相对庶富的行省。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置福建行省,命中书省参政蔡哲为福建行省参政,朱元璋对他说:“福建地濒大海,民物庶富,番舶往来,私交者众,往时官史,多为利沐,陷于罪戾,今命卿往,必坚所守,勿蹈其过。”(《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濒海、民物庶富和通番舶,是对福建符合实际的评价。洪武廿六年,全国总人口6054.5万人,其中福建391.6万人,占总人口的6.4%,可见当时福建在全国的地位。明朝由于实行海禁政策,中期以后又遭倭患,福建才逐渐衰落下来,这正好反衬出王审知治闽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福建省,制定并执行开放的海洋政策,鼓励人民面向海洋去求生存,图发展是一项基本政策。
    王氏的军事移民在中原移民时序中列第4位,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移民。
    第一,从移民的规模人口看,初期的30000多官兵,就已经超过此前3次移民中的一次性规模人口,更不要说王氏政权确立后的来自中原的补充性移民。在全省府、县志和族谱中,记录着当地姓氏与王潮、王审知入闽时的渊源。据《闽县乡土志》载:“及唐季王氏来闽,随之者有36姓”。《永太县张仪族谱》云:“张睦(王审知时任国计使,相当于闽国主管财政经济的首长)带二十四姓入闽。”据《建安志》载:“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建宁(今建瓯)“备五方之俗。”在新纂的《福清市志·人口·姓氏》编入的现在各乡村姓氏中,明确记载着原出固始,祖上是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而子孙繁衍的有:王厝、官路的王氏(都注明是王审知的后代),玉涧、深巷和岱石的陈氏,前林、九牧、西江和鹫岭的林氏,后俸的张氏,黄仑的周氏,西塘的郑氏,龙田的施氏、方氏,东营的余氏,玉塘的吴氏,霞楼的倪氏,前薛的黄氏,玉池的曾氏。此外,汾阳的郭氏则系郭子仪后代,是在后梁开平年间(907—910)从固始迁来,约比王审知等初始人闽晚22年;楼厦魏氏则是唐天佑元年(904年)自上元县迁居渔溪的。这两个姓氏属于补充迁移之列。仅此可以说明这次中原移民对福建的开发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这次以军事行动开始的移民,很快与政治行为、政权建设相结合,撒向全省的光州兵成为军政骨干力量。这就为王审知执政时招抚流亡,接纳中原补充移民开发福建,巩固政权提供保证。这次有组织的军事移民是从赣南粤东进入闽西、闽南、闽中,然后以福州为中心和基地,在全省遍地开花。这是与三次全国性移民都是从江西、浙江先入闽北、闽东,然后向闽东南推进大不一样的。这次移民对于全面开发福建沿海各县有着重要的意义。王
审知生长在中原内陆,能迅速理解沿海人民以海为田,制定并执行开放的海洋政策,是与从闽南,特别是泉州进而拥有全省有着重要的关系。   
    第三,这次移民对于加快福建的文化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唐朝以前,福建仍属远离中央,人口相对稀少,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区域。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士族大量迁入,文化教育得以发展。特别是王审知治闽时礼贤下士,重视教育,分别在福州、泉州设招贤院和“四门义学”。北方的博学宏儒纷纷南来依附,如杨承休、李洵、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人闽;唐宰相王溥之子王倓和杨涉的堂弟杨沂,唐知名进士徐寅等“皆依审知仕宦。”(《二十五史·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韩偓则于天佑二年(905年)“挈其族南依审知而卒。”(《二十五史·新唐书·韩偓传》)大量文人南投为王氏巩固政权和发展教育创造条件,而文化教育的发展又迅速缩小福建在文化和人口素质上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北宋年间福州、泉州和莆田同时成为文化昌明,人文荟萃的“文献名邦”,都直接得益于王审知时代在文化上的耕耘。
    第四,移民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福建的民族融合,是闽越族土著与中原迁入的汉族之间的融合。过程始于两汉三国时代,盛于晋及唐两次大移民,最终实现于王审知治闽期间。这种融合是通过婚姻和生产、文化教育以及生活习惯上的互动实现的。在安史之乱及以前的南来移民,多数是聚族携眷而来,与闽越族人通婚频率较少,而王审知时期的北兵是不准带家眷的青壮年,其中除少数人的家属稍后陆续前来投亲外,多数人是通过留闽就地人籍,
并与当地女子通婚并繁衍后代的。尽管这种通婚并不都是伊甸园式的恋歌,但它毕竟最终实现了汉族和闽越族的融合。福建语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唐韵汉风就是佐证。由于北来汉人在生产技术、身体和文化素质等方面优于闽越人,同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也吸取了闽越族人习水性,善于在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谋生的优点,所以民族融合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人口素质和地区开发。同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对此我们要给以充分的估价。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科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