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原移民、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上)

2013-11-07 11:06:3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中原移民、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
——纪念王审知治闽1100周年
陈舍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是对福建的开发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今年是王审知兄弟助王绪统军入闽后,取得福建统治权(唐乾宁三年(896年),朝廷授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的1100周年,福州市社会科学界举办王审知学术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就中原移民对福建的开发和闽越族土著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王审知所起的卓越作用,谈点肤浅的看法。
    秦汉以前,福建属闽越族聚居的方外之地,“七闽荒服”,人烟稀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秦始皇设闽中郡,但郡治所在地及行政长官姓名均无考,形同虚设。汉初封闽越族首领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由于无诸连年向浙江的瓯越和广东的南越用兵,引起汉王朝的警惕,于是派大军水陆并进,灭闽越国,“徙闽越族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来,两汉虽在福建遣官设治,但中原与福建之间的移民规模仍甚小。三国时孙吴政权曾对福建五次用兵,拥有福建全境,并在福州设典船校尉,“主谪徒造战船于此”,促进了汉族与闽越族的民族融合。西晋时,福建地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在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辖闽中、闽东、闽南及闽西部分地区,郡治设在原丰县(今福州。郡守严高筑子城于屏山南麓,从此揭开福州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的新篇章,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原汉族与闽越族之间的双向迁移和交往有所增加。
    中原大规模向福建移民始于西晋永康元年(291年),止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到南宋绍兴年间,在长达800多年中,主要有5次,其中有3次是由北方战乱引发的遍及江南广大地区的避难移民;介于第2次前后的是分别发生于唐初和唐末的以福建为目的地的两次军事移民,其简要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移民始于西晋惠帝永康元年(291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到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陷洛阳,导致西晋政权覆灭。连年战乱,驱使中原土族和大批庶民仓惶举家南逃,其中有一部分地位较低下的士族携眷经由江西、浙江进入闽北,有些人转辗到福州定居。“自永嘉不竞,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迁入闽中”。(《闽县乡土志·版籍类·大姓》)八姓是举家南投的衣冠右族,加上一般庶民,姓氏及人口自然要多得多。这批移民拥有北方较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文化知识,代表着较先进的生产力,在与闽越族先民的融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自然要大得多。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旷日持久的残杀,使中华文化摇篮、物华天宝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沦为主战场。庐舍为墟,田园荒芜,白骨盈野。大批无家可归的难民,纷纷南逃。出现了大诗人李白在其《永王东巡歌》中所描绘的“三川北虏乱为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惨状。由于此前沿江江南的平川宜农地带,已为永嘉以来的移民所定居,有些地方还建立起侨郡县,使得后来的新移民只好向当地的山区或更远的两广、福建等地迁移或再迁移。据《全唐文》卷826所载,黄滔《福州雪峰故真觉大师碑铭》记录:仅唐贞元十四年(788年)“奔闽之僧尼士庶”一次便达5000人。又据《通典》记载:唐建中年间(780—783年),福州长乐郡有户39527、口217877,户数与口数要比晋太康年间的3843户,19838口增加9倍多。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从中原迁入的人口及他们所繁衍的后代。
    第三次大移民始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于金兵大举南侵,开封陷落,战火迅速蔓延到江淮间,北方人口再次南迁避乱。福建远离中原,社会相对安定,加上农业发展,家给户足,且又紧邻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被视为战时的战略后方和避难者的乐园。“自开禧兵变,淮民稍徙,入于浙于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30)据《三山志·版籍类·人口》记载,南宋淳熙九年(1182)福州路户数已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的94475户增加321284户,200年内增加226809户,净增2.3倍;其中主户211500户、客户(移民)109692户,客户占主户的近半数;在永福(永太)县的27644人中,主户11276人、客户16368人,客户竞比主户多5092人,可见当时向福州,特别是向山区县移民的规模。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农耕社会,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福建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是南宋时人稠地狭最严重的路。当时福建沿海地带人口已接近饱和。大规模的中原人口单向移入已经结束,并且开始可福建沿海人口向省外和省内山区迁移的长期过程。从移民史的角度看,从南宋开始的福建沿海的双向移民是与此前以中原人口移入为主的单向移民是有区别的。
    与上述三次全国性中原大移民不同的是发生在唐朝初期和唐朝末年的中原时福建的两次军事移民。第一次发生在唐初的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官兵3000多人和后续的援兵共58个姓氏征剿泉州、潮州间的畲族开始,军事行动结束后陆续在闽南定居。他们及南来眷属在漳州定居的约有一万余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他们对漳州的开发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毕竟局限在闽南,是与200多年后以王审知为代表的影响遍及全省的中原军事移民大不一样的。   
    唐末以王审知为代表的中原向福建的军事移民,始于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此前,朝廷式微,藩镇割据,中原板荡,战祸连绵。安徽寿州人王绪率军进入河南光州,一度被授予光州刺史。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入麾下,并助王绪统光州军3万人南下江南,以求发展。部众转战江西、粤东进入闽西、闽南。在南安县,由于发生兵变,众废王绪,拥立王潮为帅。进驻泉州后,王潮被朝廷授以泉州刺史,开始掌握地方政权;不久又进兵并拥有福州,在消灭反对势力后,唐昭宗于景福二年(893年)授潮福建观察使,随后于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潮为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鄞为泉州刺史。王氏兄弟以光州军为支撑,开始牢牢掌握了福建全境的统治权。次年王潮病故,朝廷升审知为节度使,数年后又策封为琅琊王、闽王,成为五代十国中闽国的首领。南唐庄宗三年(925年),审知卒,其子延翰、延政等先后执政,逐渐腐败,政绩已大不如审知时期。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李景发兵“攻破建州”,“迁延政之族于金陵”,结束王氏两代对福建的53年统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