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石排王氏:历史遗珠——埔心古建筑群
古建筑,不仅是物,也是事、是人。古建筑必然要透射出文化和人事。而古建筑文化,不仅仅是让后来者在古景物中透视历史,更是让我们在与古景物的心灵对视或心灵对话中收获一种灵感。
石排埔心古建筑群正是积淀着这种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它也被誉为古建筑文化中的佼佼者。这些古建筑群中每个建筑都有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说着石排和埔心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明,延存着石排的文脉。埔心古建筑群也凝聚着一个家族的光辉与荣耀。贵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埔心村古建筑群包括云岗社学、洪圣宫、王氏大宗祠、王氏宗祠、埔心大炮楼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在埔心村生活的居民多为王姓,不仅人数众多,且名人辈出,在东莞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王应华、王德榜等名人,都是出自埔心村的王姓家族。历史上埔心王氏家族,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家族。延续到现在,埔心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村民富裕、安居乐业的现代社区。
云岗社学留有明清重修题记
云岗社学是东莞市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社学,专家评价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云岗古寺位于石排镇埔心村,始建年代不详,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岁次癸亥年重修。因该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称为云岗乡,清光绪年间由古寺改建成一所学校,故此称云岗社学。云岗社学为三开间三进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建筑宽13.2米,长41.8米, 面积为552.18平方米。梁架驼峰麒麟、龙、鳌鱼等纹样的木雕装饰精美。首进有塾台,社学的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的额枋下分别雕刻和写有当时重修的字样。2006年重修。
云岗社学是东莞市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同时留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专家评价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据了解,曾经有专家根据寺庙的布局、样式,推断出云岗社学很有可能是宋朝时期的建筑。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但寺庙中却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支持着这个论断。主持释演然师傅指了指古寺第二进上面的一根额枋,“看,上面刻着字。”记者看到,该额枋下面刻着“大明弘治十六年岁次癸亥昭阳季冬榖旦合乡信士重建”字样。
释演然师傅认为,“既然要重修,那说明建筑已经是有一定程度的破败了,而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木石结构建筑,保存几百年是不成问题的。这样的话,云岗社学很有可能是在大明弘治前几百年所建。”他进一步分析说,“北宋为公元960年到1279年,而大明弘治则在公元1488年到1505年之间,北宋跟大明弘治的时间间隔,基本也就是在528年到226年之间,取一个中间数,也就是300多年了,云岗社学经历300年才重修也还算正常。”
王氏宗祠是家族的象征
埔心王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就是王氏大宗祠。
埔心王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就是王氏大宗祠。同样是王氏宗祠,它却与中坑明德堂大宗祠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始建于明代,位于埔心古村落的西边,祠堂前面有个广场,高高耸立着两个巨大的麒麟石雕,两座红石旗杆台和四块夹杆石。
在古代,村民参加科举考试中举或中了进士,取得功名以后回到家乡,会在自己的宗祠前立一根旗杆,用以光宗耀祖。这种夹杆石是用来固定旗杆用的,上面会刻着考中功名的人所取得的名次和年份。王氏大宗祠前这座红石旗杆台是明代的,有可能就是埔心村明代进士、著名书画家王应华所立;另外两座麻石旗杆石是清代的,一个是乾隆年间举人王大安所立,另一个是嘉庆年间举人王锡田所立,两人都是当年的乡试第一名,都中了解元。再加上曾经担任贵州布政使的王德榜,埔心村可谓人才荟萃。
埔心王氏大宗祠是一间五开间三进院落式布局的古建筑,祠长44米,宽14.5米,面积为638平方米,门前有两个大麒麟石雕,两座红石旗杆台和四块夹杆石,夹杆石上刻的字是“乾隆甲寅恩科中试第一名举人王大安竖”,和“嘉庆庚午科恩赐第一名副魁王锡田监”。首进屋脊有灰塑脊饰,高5.2米,屋檐比屋脊略低60厘米。首进与二进天井中竖三楼三间歇山屋面牌坊,牌坊屋脊灰塑和麒麟陶塑装饰,色彩艳丽、造型生动。三进为安放祖先灵位地方,悬挂着“根源重地”的牌匾。这块牌匾传说就是湘军名将、抗法英雄、曾担任过贵州布政使的王德榜所题写的。
村里还有一间王氏宗祠,位于埔心古村落的东边。这间王氏宗祠是三开间三进院落式布局。宗祠架构坚固,各种灰塑、石雕、木刻非常精致。这间宗祠,本地村民都习惯叫它做“九王祠”,据其建筑风格而言乃是明朝年间的建筑。坐南向北,前后为三进,中轴线主体建筑有头门、中堂和后堂,首进有红砂岩塾台。祠堂面宽三间,硬山顶结构,长41.08米,宽13.21米,面积为542平方米。第一进梁架饰有鳌鱼和卷草木雕工艺精湛,耳山墙,灰塑正脊。
祠堂内还有一块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年春二月,74岁的崔弼漫所题《叙堂课文碑记》。其碑文的大意指叙堂早期乃是一所用于传礼授教的场所,当时的村民筹集捐款,款项一方面用于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他们将部分款项对学习成绩和教学成绩好的师生进行奖励,致使这一带形成一种大兴学业之风的良好氛围,为把这种经验和做法流传于后世,经当时广东通志局同意将文章铭石作记。
洪圣宫与云岗社学融为一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云岗社学旁就多了一间洪圣宫以及一座孔庙,洪圣宫里面供奉的是广利洪圣大王。
洪圣宫始建年代不详,五开间二进两廊式结构,硬山顶,宽为20.9米,深33米,面积为689.7平方米。首进高5.85米,硬山顶,有塾台制,高1.08米,红石作柱础,红石包砌门框,门枕石为精美的红雕装饰,两侧附有宽为3.5米、高为5.2米的梢间,梢间屋脊比次间屋脊矮0.63米,走廊的红石栏的花纹为明朝雕刻工艺,有重砌的痕迹。走廊之间有精美的青砖窗花。二进高为6.5米,两侧也附宽为3.5米、高为5.9米的梢间,洪圣宫内供奉的是南海大王广利。于2009年8月重修。
不知道什么时候,云岗社学旁边就多了一间洪圣宫以及一座孔庙,洪圣宫属于道教,孔庙则代表儒家,儒道释三教在这个地方和谐共存。据介绍,洪圣宫里面供奉的是广利洪圣大王。洪圣大王本名洪熙,传为唐代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经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使得出海的渔民和商人都颇受其益,逝世后受到敬仰和供奉,成为人们心中的海神。东莞民间则传说,洪圣原来是一位屠夫,后来遁入空门拜在一位老僧的门下。有一天,师徒两人来到海边,老僧叫洪圣把心肝挖出来,掷下海去,洪圣毫不犹豫照办了。结果,海中立即升起一朵五彩祥云,载着洪圣,神仙而去。后来,洪圣成为南海神庙里的海神。
这里还提到孔庙,就是因为云岗社学、洪圣宫和孔庙已经融为了一体,提到任何一个,就必然包含了另外两个。“确实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座建筑其实最后都不分彼此了。”释演然师傅认为,这样三教一体的建筑,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很普遍了,“比如广东三水芦苞胥江古庙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是,后来孔庙却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被火烧毁了,只留下如今的残垣断壁,释演然师傅对此不胜唏嘘。后来,释演然师傅将云岗古寺和洪圣宫打通,两个寺庙也就不分彼此了。
另外,古建筑群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宗祠、民居以及一座文昌阁,几座保存完好的围门和围墙,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古建筑群体。从古村落中这些建筑的规模和精美的程度,也可以看得出,历史上的埔心王氏家族,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家族。延续到现在,埔心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村民富裕、安居乐业的现代社区。埔心王氏,仍然是石排最值得骄傲的姓氏。
埔心大炮楼规模石排最大
埔心炮楼始建于明末年间,炮楼是村里的人为防止强盗的“标参”绑票索财和东江缺堤时避难所用。
除了两间王氏宗祠,埔心古建筑群里还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建筑。埔心炮楼始建于明末年间。炮楼为红石青砖结构,坐西向东,宽16米,长9.4米,高约13米,面积为149平方米。据村民反映,炮楼在古代是村里的人为了防止强盗的“标参”绑票索财和东江缺堤时避难所用。清朝中期,炮楼内曾设置一门重约60担的大炮。土改结束后,乡政府把大炮卖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把当地的村民监锁在炮楼内,并用烟火熏等手段威胁村民交出财物和枪械,后来事件发展为日本鬼子打死了两名村民,在广大乡民的反抗下日本鬼子释放乡民而告终。
1945~1946年土匪李潮在东江一带出没,他们打着“抗红义勇军”的旗号,到处杀人劫财,村民为防范他们的侵袭,每天都派人在炮楼上站岗。现炮楼尚存弹孔和烟熏痕迹多处。炮楼是村里的人为了防止强盗的绑票勒索和东江缺堤时避难所用。炮楼规模宏大,是目前石排镇所有炮楼中规模最大的。
王德榜是埔心人
王德榜是石排埔心人,但他从小跟父亲在湖南经商长大。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王德榜变卖家产招兵买马,起兵抵抗太平军,并逐渐成长为湘军名将,被清朝皇帝授予“锐勇巴图鲁”的称号,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后来他又奉命镇守广西,与著名将领冯子材一道抵抗法国军队的入侵,并最终战胜法军,造就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一位响当当的民族英雄。
经追溯,清朝大将王德榜的先人是从这里分支到湖南。王德榜曾回乡拜祖。据东莞市志记载,王德榜(1837~1893年)字朗青,石排埔心村人,其父在湖南经商,王德榜出生于湖南江华县。幼年曾随家人回乡观看族众组织的康王出巡庙会。清光绪7年(1881年),王德榜奉命督师防守广西镇南关时,顺路回乡拜祖和修筑先人坟墓,还领头创办了云岗社学,供贫苦子弟读书,同时在东莞招募了一批新兵。清咸丰2年(1852年)王德榜随兄长吉昌在江华招募兵勇与太平军作战。咸丰6年,吉昌战死后,由王德榜统领兵勇继续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至同治4年(1865年)的十多年里,先后率军转战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为清政府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治4年,年方28岁的王德榜被清朝廷补用福建布政使,并赏穿黄马褂。同治5年,反里。同治10年(1871年)8月,随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军“进剿”何州时身负重伤。次年,王德榜总统甘南400余军营,消灭了当地的狼患。同时引导回民开渠饮水灌溉,得良田100万余亩。由于业绩显著,被清廷赏头品顶戴,旋因母丧归家。
光绪6年(1880年),奉命驰赴新疆,率部取道蒙古草原绕道赴张家口。光绪7年,奉命教练火器营建锐营。同年,法军侵安南(今越南),奉命督师驻广西镇南关。光绪9年,清廷派兵到安南抗击法军。次年2月,法军攻陷安南北宁,提督黄桂兰弃地而逃。3月,王德榜署理广西提督。7月,清廷正式向法宣战。光绪11年正月,法军炮火毁坏镇南关,帮办军务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筑长墙三里多,筑垒扼守。2月8日,冯子材亲自督战法军,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大胜法军。2月13日,收复了边界。清军准备进攻北宁时,法军震慑,罢战议和。3月,王德榜等撤回镇南关。光绪16年(1890年),王德榜补授贵州布政使,光绪19年(1893年)春,卒于任内,终年57岁。
埔心人物
书法奇才王应华
王应华是石排埔心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卒于清康熙四年,尽管18岁就高中举人,28岁时考中进士,后还成为明朝的一大高官,但他被后人称道的却是被誉为书法绘画皆能的奇才。
在书画方面,王应华善写兰竹木石,尤以行草见长。后人评价,王应华的画飘逸洒脱中有苍凉之意境,其书则于雄肆之中极抑扬顿挫之致。而他流传下来的作品都被后人视若珍宝,大部分散藏于东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绍兴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少数作品流入市场供拍卖,极受书画藏家欢迎。
王应华以行草见长,师法米芾,上追“二王”,他于画上之题款多为行书小字,清朗俊秀而不乏雄浑之气。其大字则行、草书兼具,极尽雄肆之致,给人浑厚石拙之感。《岭南书法史》称其书:“横肆无匹,笔意苍劲,格韵甚高。”又谓:“可惜王氏书法传世者不多,否则真可与黄道周、倪元璐诸公并驱。”现存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之行书《五言二句》即为王应华代表之作,后人评价,该书纵笔取势,恣肆淋漓,其结体、行笔无不透出一种苍劲老辣之意趣,不自觉中蕴藏着一种抑郁、沧桑之感。由书观人,丧国之痛犹在心中。
在画的方面,王应华尤善写兰竹木石。赵原在《王应华事略》中这样评价:“他的画清瘦荒率,笔意深远,好以飞白大石傍线兰数丛为构图,笔法精细,不施墨彩,是中国传统书画中典型的文人画,而非画家之画。”晚年写于康熙元年的水墨意笔《兰石卷》是王应华的代表之作,世人评价该画行笔较快,以行草法写叶点花,笔势放逸灵动,乱石丛兰中,飘逸洒脱中有苍凉之意境。王应华写的兰花大部分没有根,后人认为,是因为故国已亡,他以此寄寓身世摇落之伤。《岭南画征略》论其画曰:“萧疏荒率,盖以寓黍离之悲焉。”一语道破个中辛酸和悲楚。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