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历史名人·南宋左丞相王淮

编者按:公元二零一一年农历六月七日是少师、鲁国公、南宋左丞相王淮诞辰八百八十五周年,特刊与此,以表纪念
一、宋朝右丞相
人物简介
(1126—1189),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曾出知江州、建宁府,以及福建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刑。淳熙元年(1174),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八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九年,为左丞相。十五年,授观文殿学士,封鲁国公,判知衢州,力辞,改提举洞霄宫。一生为官40年,职居相位,孝宗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竭力荐举贤才,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一时人才济济。在枢密院,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言行稳健,善于调和矛盾。朱熹与唐仲友不和,互相攻讦,孝宗问淮,以“秀才争闲气”答之,居间调停息事。卒,赠少师,谥文定。
《宋史·王淮传》
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幼颖悟,力学属文。登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为台州临海尉。郡守萧振一见奇之,许以公辅器。振帅蜀,辟置幕府。振出,众欲留,淮曰:“万里将母,岂为利禄计。”皆服其器识,迁校书郎。
高宗命中丞举可为御史者,朱倬举淮,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首论:“大臣养尊,小臣持禄,以括囊为智,以引去为高。愿陛下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宰相汤思退无物望,淮条其罪数十,于是策免。至于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皆劾罢之。又奏:“自治之策,治内有三:正心术,宝慈俭,去壅蔽。治外有四:固封守,选将帅,明赏罚,储财用。”上深嘉叹。
除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时恭王生子挺,淮白于丞相,曰:“恭王夫人李氏生皇嫡长孙,乞讨论典礼。”钱端礼怒其名称,奏:“淮有年钧以长之说。”上曰:“是何言也,岂不启邪心?”出淮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入见,陈闽中利病甚悉。帝褒嘉之,且令一至东宫,皇太子待以师儒,特施拜礼。寻召,除太常少卿,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龙大渊赠太师,仍畀仪同三司恩数,张栻说除太尉、在京宫观,皆封还诏书。除翰林学士、知制诰,训词深厚,得王言体。上命择文学行谊之士,淮荐郑伯熊、李焘、程叔达,皆擢用。
淳熙二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辛弃疾平茶寇,上功太滥。淮谓:“不核真伪,何以劝有功。”文州蕃部扰边,吴挺奏:“库彦威失利,靖州夷人扰边。”杨倓奏:“田淇失利。”淮谓:“二将战殁,若罪之,何以劝来者。”上尝谕曰:“枢密临事尽公,人无间言,差除能守法甚善。”荐军帅吴拱、郭田、张宣。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时宰相久虚,淮与李彦颖同行相事。淮谓:“授官当论贤否,不事形迹。诚贤,不敢以乡里故旧废之;非才,不敢以己私庇之。”上称善。擢知院事、枢密使。上言武臣岳祠之员宜省,淮曰:“有战功者,壮用其力,老而弃之,可乎?”赵雄言:“北人归附者,畀以员外置,宜令诣吏部。”上曰:“姑仍旧。”淮曰:“上意即天意也。”雄又奏言:“宗室岳祠八百员,宜罢。”淮曰:“尧亲睦九族,在平章百姓之先;骨肉之恩疏,可乎?”时辛弃疾平江西寇,王佐平湖南寇,刘焞平广西寇,淮皆处置得宜,论功惟允。上深嘉之,谓:“陈康伯虽有人望,处事则不及卿。”
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先是,自夏不雨至秋,是日甘雨如注,士大夫相贺,上亦喜命相而雨,乃命口算诸郡绢钱尽蠲一年,为缗八十万。
赵雄罢相,蜀士之在朝者皆有去意。淮谓:“此唐季党祸之胎也,岂圣世所宜有。”皆以次进迁,蜀士乃安。枢密都承旨王抃怙宠为奸,淮极陈其罪,谓:“人主受谤,鲜不由此。”上即斥之,且曰:“丞相直谅无隐,君臣之间正宜如此。”章颖论事狂直,上将黜之,淮曰:“陛下乐闻直言,士大夫以言相高,此风可贺也。黜之适成其名。”上说,颖复留。
时以荒政为急,淮言:“李椿老成练达,拟除长沙帅,朱熹学行笃实,拟除浙东提举,以倡郡国。”其后推赏,上曰:“朱熹职事留意。”淮言:“修举荒政,是行其所学,民被实惠,欲与进职。”上曰:“与升直徽猷阁。”成都阙帅,上加访问,淮以留正对。上曰:“非闽人乎?”淮曰:“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必曰闽有章子厚、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必曰江、浙多名臣,不有丁谓、王钦若乎?”上称善。拜左丞相。
天长水害七十余家,或谓不必以闻,淮曰:“昔人谓人主不可一日不闻水旱盗贼,《记》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岂可不以闻?”镇江饥民强借菽粟,执政请痛惩之,淮曰:“令甲,饥民罪不至死。”进士八人求以免举恩为升等,淮曰:“八人得之,则百人援之。”龚颐以执政之客补官,求诣铨曹,淮以此门不可启,绝其请。尝言跅弛之士,缓急能出死力,乃以周极知安丰军,辛弃疾与祠。
上章力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判衢州。淮力辞,改提举洞霄宫。光宗嗣位,诏询初政,淮以尽孝进德,奉天敬民,用人立政,罔不在初。母亡,居丧如礼。得疾,忽语家人曰:“《易》卦六十四,吾年亦然。”淳熙十六年薨。讣闻,上哀悼,辍视朝,赠少师,谥文定。
初,朱熹为浙东提举,劾知台州唐仲友。淮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陈贾为监察御史,俾上疏言:“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革之。”郑丙为吏部尚书,相与叶力攻道学,熹由此得祠。其后庆元伪学之禁始于此。
王淮丞相墓
王淮丞相之墓故址位于赤松山后湖旁,现墓已于2002年由香港赤松黄大仙学会修复。王淮字季海,南宋金华人。绍兴十五年(公元1645年)中进士,荐御史大学士,后官至左丞相,赐少师封鲁国公,卒谥文定,为金华历史上官位最高之人。墓区周围苍松翠柏,群山掩映,碧水环绕。墓前有宋代的石雕羊、虎,雕工古朴有力,形态惟妙惟肖。
链接:
鼓角王氏六世祖淮公是否为南宋右丞相王淮考
据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宋故少师大观左丞相鲁国王公神道碑》载:“公讳淮,字季海。其先太原人,五季避地至婺。八世业儒。曾祖本。祖登,策进士第,终官承议郎,知湘潭县。父师德,宣议郎。皆赠太师鲁魏楚国公。母时氏,魏国太夫人。……明年(绍熙元年)十二月甲申,葬于婺之北郭外隆寿之原。公娶何氏,左奉议郎知温州瑞安县绅之女,累封冀国夫人。子八人。模,通直郎,监西京中岳庙。枢,朝散郎,主管佑神观。机,通直郎,监西京中岳庙。朴,迪功郎。栋,奉议郎,主管佑神观。檝,修职郎,监西京中岳庙。橚,宣教郎,监西京中岳庙。栻,寄理将仕郎。模、机、朴先公卒。”
据南宋楼钥《攻愧集?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致仕赠太师王公行状》载:“曾祖本,累赠太师鲁国公;妣陈氏,赠鲁国夫人。祖登,故任承议郎,累赠太师魏国公;妣陈氏,赠魏国夫人。父师德,故任宣义郎,累赠太师楚国公;妣时氏封魏国太夫人。本贯婺州金华县大云乡安期里。王公讳淮,字季海。……绍熙元年十二月甲申,葬于婺城之北十里许隆寿之原。……子八人。长曰模……次曰枢……次曰机……次曰朴……次曰栋……次曰檝……次曰橚……次曰栻。模、机、朴皆先卒。”
又据《宋史?卷三九六?王淮传》载:“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上称善。拜左丞相。……淳熙十六年薨。讣闻,上哀悼,辍视朝,赠少师,谥文定。”
可知南宋右丞相王淮,字季海,生于1126年,卒于1189年,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娶何氏,生子八:模、枢、机、朴、栋、檝、橚、栻。模、机、朴先王淮卒。1190年12月甲申,葬于婺之北郭外隆寿之原。
据《鼓角王氏宗谱?世系表》载:“淮公,仲瑄公三子,宋进士,位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详《宋书》本传。妣段氏,诰封夫人,生子一:机。”据《潜公暗碑序》载:潜公,仲瑄公四子,生于乾道辛卯,即1171年。淮公,为仲瑄公之子,则应约生于1165年。又实地察看淮公墓可知:淮公墓附父仲瑄公墓侧,位于黄梅县柳林乡柳林村四组的田家屋后的河西山上。清朝时族人为其所修《墓志》亦载:与梁克家为左右丞相,并兼枢密使。
比照两王淮记述资料:生年不同,籍贯不同,娶氏不同,葬地不同;仅生子有名为“机”相同。而南宋右丞相王淮之子王机,先父卒,时父王淮在朝中任要职,其子王机及机后人,不可能迁居于与他家族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鼓角山。再者,如果我六世祖淮公为南宋右丞相,并葬鼓角山,那么史书、地方志等书肯定早有记载,而现实情况是无一史料可见。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