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参政王伯大生平详考(5-9)
(接上一篇)
(五)上书直谏
端平三年(1236),政绩斐然的伯大公被宋理宗召至阙下,成为京官。先是迁尚右郎官,寻兼权左司郎官,迁右司郎官(从六品)、试将作监兼右司郎中(正六品),兼提领镇江、建宁府转般仓,兼提领平江府百万仓,兼提领措置官田。进直宝谟阁、枢密副都承旨(从五品)兼左司郎中。嘉熙元年(1237 年),伯大公见朝政腐败,强邻浸逼,国家面临危亡,就上书理宗皇帝。这封后来名为《极言逸欲败德等弊疏》千余言的奏折(全文详见附录),被全文收入《宋史·伯大公传》和《续资治通鉴》中。这是一封极不寻常的奏折,它以痛快淋漓、不加文饰的语言,尖锐而详尽地抨击了理宗朝的政治弊端。奏折中,伯大公对皇帝说:“人主之患,莫大乎处危亡而不知;人臣之罪,莫大乎知危亡而不言。”指出“今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指出朝廷自以为“举国皆忠臣,圣朝无阙事”,将致无穷后患。他请皇帝从用人、政事、宫闱诸方面,反躬自省,将过失布告天下,“而不必曲为之回护”,“务使蠹根悉拔,孽种不留。”伯大公在奏疏中连“商纣”、“周幽”之类抨击无道昏君的词汇都用上了,这胆略和见识,在理宗一朝乃至南宋是绝无仅有的。
伯大公的奏折很快流传出来,他披肝沥胆、为国呼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行为,引起许多朝臣和文人的共鸣。戴复古再次提笔写诗赞曰:
读王幼学上殿劄子
才到朝廷被论归,孤忠幸有九重知。
神医能识未苏病,国手难翻已败棋。
四海争传治安策,诸公如在太平时。
老夫怀抱缘何事,未到秋来早自悲。
才到朝廷被论归,孤忠幸有九重知。
神医能识未苏病,国手难翻已败棋。
四海争传治安策,诸公如在太平时。
老夫怀抱缘何事,未到秋来早自悲。
而伯大公的另一个好朋友王迈,也是悍不畏死的直臣,他一口气写了十首同题诗《读王伯大承奏疏》,表达了他对伯大公直谏的支持: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1
去非前日在端平,我以为兄不敢名,
若使去非观此疏,须饶幼学作难兄。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2
屡下丝纶唤不来,来时已作去安排。
吾宗有此好兄弟,欲往从之天一涯。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3
首疏明明点败棋,次篇字字比元龟。
人中龙定子瞻是,殿上龙非安世谁。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4
曳紫腰金满阙庭,被渠唤作集瓜蝇。
适从何处来居此,面目人嫌鬼亦憎。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5
金鏁难羁五色麟,行藏如减国精神。
可怜张禹孔光辈,气息奄奄泉下人。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直道年来冷似菰,西山去后有人扶。
王郎此段真奇特,又喜三山出介夫。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7
佞夫苟几粪甘尝,余子危言袭故常。
若使秉彝犹未灭,也须泚颡细思量。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8
朝犯雷霆暮即行,灶间老婢莫猜惊。
须知堂里饤头肉,不似山中野菜羹。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9 (收入《邵氏诗词库》)
近得故人盈纸书,却将取辱笑吾徒。
世间处胡可羞事,曾见欧阳责范无。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10
聒耳喧啾厌毕逋,朝阳忍听凤凰孤。
朝廷若贬饶州老,我亦甘心拜尹洙。
去非前日在端平,我以为兄不敢名,
若使去非观此疏,须饶幼学作难兄。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2
屡下丝纶唤不来,来时已作去安排。
吾宗有此好兄弟,欲往从之天一涯。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3
首疏明明点败棋,次篇字字比元龟。
人中龙定子瞻是,殿上龙非安世谁。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4
曳紫腰金满阙庭,被渠唤作集瓜蝇。
适从何处来居此,面目人嫌鬼亦憎。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5
金鏁难羁五色麟,行藏如减国精神。
可怜张禹孔光辈,气息奄奄泉下人。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直道年来冷似菰,西山去后有人扶。
王郎此段真奇特,又喜三山出介夫。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7
佞夫苟几粪甘尝,余子危言袭故常。
若使秉彝犹未灭,也须泚颡细思量。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8
朝犯雷霆暮即行,灶间老婢莫猜惊。
须知堂里饤头肉,不似山中野菜羹。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9 (收入《邵氏诗词库》)
近得故人盈纸书,却将取辱笑吾徒。
世间处胡可羞事,曾见欧阳责范无。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10
聒耳喧啾厌毕逋,朝阳忍听凤凰孤。
朝廷若贬饶州老,我亦甘心拜尹洙。
(六)几度浮沉
对于伯大公尖锐的批评与劝戒,理宗表面上采纳,但又怕触怒朝中权贵,于是把伯大公外放任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①。任期满,伯大公回京任秘书少监(从五品),很快升任司农卿(正四品)。但伯大公刚正耿直、坦荡无畏的性格注定了他仕途坎坷的命运。没多久伯大公被降回秘书少监。(第一次降品秩)又转任太常少卿(从五品)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再降为起居舍人(从六品)。(第二次降品秩)在他担任起居郎(从六品)兼代理刑部侍郎之职时,被权臣弹劾而罢官。(第一次罢官)伯大公正直忠诚和远见卓识,早已赢得了诸多大臣的尊敬和响应。在各方压力下,宋理宗任命伯大公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但这些都是闲职,只领薪俸而不管事。伯大公在朝堂上完全被架空。
嘉熙中(1237~1240年),被誉为“立殿廷争是非”的莆田人方大琮,对伯大公极为推崇,以其长期被夺职,慨然上书丞相李宗勉称:“若使王幼学立朝,似有淮南寝谋气象。朝廷岂不能着一骨鲠之臣以自壮乎!”不久,伯大公被起用,再知婺州,但辞不就任。
淳祐二年(1242 年),伯大公请求退休还乡,朝廷同意了②。
淳祐三年(1243年),朝廷重新启用伯大公为福建路转运使(官衙在建宁府),“督漕于闽”,又兼体察民情之休戚、官吏之勤惰以及军粮供应诸事。这一次,伯大公接受了任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伯大公关注民生。在任上他听赤岸同乡王维③反映,故里营田陂长期失修,民众苦于大批田无水灌溉。于是伯大公倡修营田陂,委托县令黄恪负责。他自己捐献白银50 两,黄恪又筹集寺院的部分租金和长溪县盐税的部分留成来资助。于是,在赤岸溪(今称罗汉溪)开始了营田陂水利工程建设,次年完工,受益农田1000多亩。为纪念伯大公首倡修陂之功,伯大公同科进士林甄,写《修赤岸营田陂记》(见附录)记述了这件事。
伯大公重教兴学。为扩大建宁府府学规模,他争取到皇帝的诏令,新建了御书阁④。
伯大公考评官吏秉承实事求是作风。漳州龙溪知县黄师雍,忠勇正直,曾在婺州任职,伯大公熟知他的能力,考评时毫不避嫌黄师雍是权相史弥远的门生,将其政绩定为优等⑤。
这时期,伯大公与王迈等人交往甚密,有一些诗词唱和,摘录如下:
摸鱼儿 (宋)王迈
闽漕王幼学作碧湾丹嶂堂,歌此词以墨本见寄,依韵和之。昔元城、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曾直笔。说社稷安危,屡叩龙墀额。明时逐客。却惠顾丹山,来持翠节,对此一湾碧。
澄清暇、无奈登临有癖。梅山时访仙迹。神仙偏喜公心事,一见莞然前席。闲不得。有先见蓍龟,消得君王忆。天阍不隔。要济险孤舟,支倾一柱,公外向谁觅。
呈留耕先生王侍郎
(宋)宋伯仁
夜雨篝灯梦未闲,十年殊槐屋头山。
喜闻局面棋声别,不惮吟髭雪样斑。
渔钓醉歌人所愿,功名心事国相关。
辟书笑倒梅边鹤,尽在先生指顾间。
《予出留远曾先生门墙,因侍留耕先生座间,出示有怀楼居仓使救荒之诗,僭越用韵》⑥
夜雨篝灯梦未闲,十年殊槐屋头山。
喜闻局面棋声别,不惮吟髭雪样斑。
渔钓醉歌人所愿,功名心事国相关。
辟书笑倒梅边鹤,尽在先生指顾间。
(宋)赵时韶
乾坤秀气孕三奇,勋业人间有口碑。
台近棠阴遗泽在,楼辉秋萼起人思。
后先玉季金昆政,多少丹山碧水诗。
世事荡来尚胶葛,赖君一手理纷丝。
①伯大公在婺州知州任期内事迹不可考。东阳何氏族谱《北山先生文定公家传》有提到伯大公与同为朱熹再传弟子的何基(师从黄幹)之间交往:“王留耕在坐曰:宰相所职何事,诸公传以为笑。”。黄师雍曾任婺州教授,也应当在伯大公任内。乾坤秀气孕三奇,勋业人间有口碑。
台近棠阴遗泽在,楼辉秋萼起人思。
后先玉季金昆政,多少丹山碧水诗。
世事荡来尚胶葛,赖君一手理纷丝。
②《宋史·本纪第四十四·理宗四》:”二年六月,王伯大乞致仕,诏进一秩,允所请。”
③王维,字鲁山,一说为伯大公兄王继大子,宋宝定二年丙戊科进士,任国子学正兼掌内外宗教。
④参见《八闽通志》卷之四十四·学校:“漕使王伯大建御书阁”。
⑤参见《宋史·列传183·黄师雍》:知遂之龙溪,转运使王伯大上其邑最。“遂”应当为“漳”之误。
⑥录于永乐大典(残卷)卷之八百九十九二支诗。
(七)仕途巅峰
淳祐四年(1244),伯大公再次被召进京,授权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权,意思是代理)。他依然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格,有次又向宋理宗进言,批史弥远担任宰相二十年,独断专行,纵容门人郑起潜、濮斗南贪赃枉法。宋理宗认可,曰:数人做尽刻薄事①。之后,伯大公正式任吏部侍郎(从三品),后又兼权中书舍人、兼侍读(正三品)、兼权侍右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后又任权刑部尚书,不久正式出任刑部尚书。
淳祐七年(1247),伯大公与吴潜一同被拜为端明殿学士(正三品)、签书枢密院事(从二品)兼权参知政事。期间,宋理宗违反礼制安排外甥魏关孙冒充宗室偷入皇宫,引起朝廷内外对立储之事的猜疑(太子赵禥并非宋理宗亲生),“魏紫姚黄”的流言四起。伯大公和吴潜专门就此事上疏理宗求证,宋理宗矢口否认。
淳祐八年(1248年),伯大公正式拜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但同年受监察御史陈垓②弹劾而罢职。(第二次罢官)
①《续资治通鉴》淳佑三年:“权吏部侍郎王伯大奏事,言及嵩之(一代奸相史弥远,他还帮秦桧恢复了称号和谥号。自他的主持下宋朝和金国签订了“嘉定和议”,)独相时,郑起潜、濮斗南专失人心,上曰:数人做尽刻薄事。”
②陈垓,福州长乐人,皇帝曾问他:“卿家海滨田几何?” 陈垓对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因此赐号“存耕隐夫”。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宝祐元年(1253年)二月陈垓被贬潮州,罪名竟是“贪赃不法”。
(八)仕途晚景
淳祐八年(1248),朝廷以资政殿学士(正三品)任命伯大公知建宁府。(第三次降品秩) 这也是伯大公最后一段仕途生涯。他坚持一贯作风,在任期内处理和平息了不少纷争。他所作虞氏立继争田产诉讼判决书《立昭穆相当人复欲私意遣还》被《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并流传下来。建宁府城南三里许有丹青阁,伯大公在此写下《丹青阁》一诗,始终为国为民,“安得闲身宿上方”的心迹可鉴。
丹青阁①
杰阁岧峣倚碧苍,菊花时节此持觞。
市声一段隔秋水,桥影半空横夕阳。
挺挺霜筠排壑立,涓涓石溜引山长。
人言绝顶多奇观,安得闲身宿上方。
这首诗意思是:高峻的丹青阁耸入天空,正值菊花盛开的秋天,我在阁里边喝点酒,边流览风物。这里,那一阵阵的集市的叫卖声,远隔着溪水,听不到了;看到的是悬在半空、横跨溪流的桥影,即将落山的太阳,还有一排排傲霜挺立在山沟里的竹子,顺着绵长山脉,从岩石间淌下的涓涓流水。人们都说在山的最高峰,多有象这样华丽的亭台楼阁;但是,我怎么能得到空闲长住在这上面呢?市声一段隔秋水,桥影半空横夕阳。
挺挺霜筠排壑立,涓涓石溜引山长。
人言绝顶多奇观,安得闲身宿上方。
但终究年老体衰,伯大公处理政务已经力不从心。于是向朝廷申请退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赤岸。
①见《诗家鼎脔》卷下。
(九)留耕堂铭
伯大公辞官回乡后,在赤岸村建造了留耕堂。留耕堂,清乾隆时犹在,当时知府李拔登堂瞻仰有感,还留七绝《题留耕堂》,以示对伯大公风范的仰慕:
五袴风流廉范声,登堂愿得惬舆情。
谁将谷种培心地,付与儿孙取次耕。
在留耕堂,伯大公静心总结自己前半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心得体会,认为人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四留铭》(亦称留耕铭、留耕堂铭、四留堂铭、留余铭)①,书悬堂中,以作家训,时刻提醒其子孙后代为人处世要“留余”:
谁将谷种培心地,付与儿孙取次耕。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据《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载,伯大公书留余铭“贴于壁间。忽一日云雾四起,霞光照耀,失其书所在”,颇有神话色彩。自此,伯大公“留余”这一颇具哲学智慧的思想,不仅成为霞浦王家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还为后人津津乐道。如河南康百万庄园珍藏的留余匾,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以“留余”思想为康家祖训,很有韵味,引人深思。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王留耕参政(祭文)④
(宋) 刘克庄
本朝名宰,如王魏公之贵重.曾鲁公之老寿.当时鲜丽。然王公不免陪玉辂之尘.曾公亦有蹲凤池之诮.惟鲁范二老,仅至参与而薨,至今名照穹壤。王与曾有愧色焉,岂天易予人以高位而靳畀人以全节耶。公之来也,以直道进;其去也,以直道退。虽年位稍亚于王曾,而名德欲齐于鲁范矣。仆老放绌冀公进为甫,惊摧梁木之恨,俄兴埋玉树之悲,苍黔安仰颠危,孰持自伤残骸,痼病之疾,只鸡斗酒之礼后,素车白马之谊,𧇊凛然英爽。歆此诔辞。伯大公,为官34年,迁官30多次,曾二次罢官,三次降职。他心胸豁达,坦然受之,为官时清正廉洁,爱国为民;致仕时两袖清风,忧国忧民。他的《四留铭》,立意高远,载入史册,代代传扬。
①此版本录自元代《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文华门》,见明《永乐大典》卷之8269。清世宗雍正《悦心集》卷二所载《四留铭》同此。民国十八年版《霞浦县志》卷之八《名胜志》“留耕堂”条则是另一个版本:
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②录自民国十八年版《霞浦县志》卷之八《名胜志》。
③《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四》:壬午,以前参知政事王伯大薨,辍视朝。
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三十九祭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吴汉卿《留耕先生”王伯大》
苏孝敏《霞浦古诗词赏析之七:王伯大诗五首》
《宋史列传·王伯大》《霞浦县志》《后村先生大全集》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名公书判清明集》
《稼村类稿》《廉石居藏书记》《梅间诗话》
(待续……)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