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宋参政王伯大生平详考之附录王伯大公诗文、判词等

2019-06-24 07:59:58来源:霞浦牙城王氏十七世孙 王纯鸿

打印 字号: T|T
(接上一篇)
附录王伯大公诗文、判词等
 
一、《四留铭》。
留耕堂铭
留不尽之巧还与造化,留不尽之财还与百姓,
留不尽之禄还与朝廷,留不尽之福还与子孙。

 
     铭文的意思是:留着没耗完的才智,还给自然界;留着没花完的钱财,还给老百姓;留着没用完的俸给,还给朝廷;留着没享完的福气,还给子孙。作者借此铭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清白之操”。
二、《极言逸欲败德等弊疏》 
伯大公任直宝谟阁、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时直谏,全文如下:    
      今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其始也,搢绅之论,莫不交口诵咏,谓太平之期可矫足而待也;未几,则以治乱安危之制为言矣;又未几,则置治安不言而直以危乱言矣;又未几,则置危乱不言而直以亡言矣。呜呼,以亡为言,犹知有亡矣,今也置亡而不言矣。人主之患,莫大乎处危亡而不知;人臣之罪,莫大乎知危亡而不言。  
      陛下亲政,五年于兹,盛德大业未能著见于天下,而招天下之谤议者何其籍籍而未已也?议逸欲之害德,则天下将以陛下为商纣、周幽之人主;议戚宦近习之挠政,则天下将以朝廷为恭、显、许、史、武、韦、仇、鱼之朝廷;议奸俦佞朋之误国,则天下又将为汉党锢、元祐党籍之君子。数者皆犯前古危亡之辙迹,忠臣恳恻而言之,志士愤激而和之。陛下虽日御治朝,日亲儒者,日修辞饰色,而终莫能弭天下之议。言者执之而不肯置,听者厌之而不惮烦,于是厌转而为疑,疑增而为忿,忿极而为愎,则罪言黜谏之意藏伏于陛下之胸中,而凡迕己者皆可逐之人矣。彼中人之性,利害不出于一身,莫不破厓绝角以阿陛下之所好。其稍畏名义者,则包羞闵默而有跋前疐后之忧;若其无所顾恋者,则皆攘袂远引,不愿立于王之朝矣。
      陛下试反于身而自省曰:吾之制行,得无有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者乎?徒见嬖昵之多,选择未已,排当之声,时有流闻,则谓精神之内守,血气之顺轨,未可也。陛下又试于宫阃之内而加省曰:凡吾之左右近属,得无有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者乎?徒见内降干请,数至有司,里言除臣,每实人口,则谓浸润之不行,邪迳之已塞,未可也。陛下又试于朝廷政事之间而三省曰:凡吾之诸臣,得无有谗说殄行,震惊朕师,恶直丑正,侧言改度者乎?徒见刚方峭直之士,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柔佞阘茸之徒,适从何来,而遽集于斯也,则谓举国皆忠臣,圣朝无阙事,未可也。
      夫以陛下之好恶用舍,无非有招致人言之道;及人言之来,又复推而不受。不知平日之际遇信任者,肯为陛下分此谤乎?无也。陛下诚能布所失于天下,而不必曲为之回护,凡人言之所不贷者,一朝赫然而尽去之,务使蠹根悉拔,孽种不留,如日月之更,如风雷之迅,则天下之谤,不改而自息矣。陛下何惮何疑而不为此哉!

三、伯大公诗词:
      与当时文坛名流王迈、戴复古(戴石屏)、刘克庄等均有诗词唱和。赵时韶,魏王廷美九世孙曾为伯大公(留耕)客。今存诗四首,三首是与著名诗人戴复古的和诗、赠诗。另有一首《隐逸》存疑①。 
 
和戴石屏
赤地我居苦,寸心天我知。元元争救死,凛凛强扶危。
备具先三日,忧端彼一时。倏然返生意,人力岂能为。
                               和戴石屏其二
叫得神胆力,挽回天地心。连朝被甘泽,既雨积重阴。
水满田高下,凉生秋浅深。老癃幸无死,一饱庆从今。
赠戴石屏
诗老相过鬓已星,吟魂未减昔年清③。
挥毫不著尘埃语④,尽把梅花巧琢成。
丹青阁
杰阁岧峣倚碧苍,菊花时节此持觞。
市声一段隔秋水,桥影半空横夕阳。
挺挺霜筠排壑立,涓涓石溜引山长。
人言绝顶多奇观,安得闲身宿上方。

 
①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卷六十一称:“从《后村千家诗》卷二十一辑出的《隐逸》七律一首(曾向南昌觅隐仙)”。但又说:“此诗重见本书卷七十王坚《梅坛》”。 钱氏复在卷七十:王坚条加上按语质疑:“《后村千家诗》卷二十一引下一首,属作主‘王伯大’,所引诗即《梅坛》,伯大岂坚字耶?” 
②《赠戴石屏》最早载于元代韦居安《梅间诗话》、民国《霞浦县志·艺文志》、《中华诗词》、《全宋诗》。
     ③元代郭豫亨爱梅,集前人诗句重组为诗,编《梅花字字香》,其中选了伯大公的此诗中一句。每首诗附诗中所集之句的原作者。有版本作“吟魂未减昔时清”。 
自负孤高铁石心,吟魂未减昔年清。更无俗物当人眼,唯有春风不世情。瘦影看来天爱画,香葩况是雪储精。诗人已化罗浮鹤,见说梅花恨不平。(作者有:徐荣、王留耕、乐天、罗鄴、王公炜、晦庵、朱復之、郑硕)
④元代韦居安《梅间诗话》记载:留耕王伯大幼学守临江日,石屏戴复往古访之,留耕赠一绝云:“诗老相过鬓已星,吟魂未减昔年清。挥毫不著人间语,尽把梅花巧琢成”。或谓梅花亦人间物,二字似未稳,留耕以为然,遂改作“尘埃”云。有版本错录为“笑埃语”。
⑤丹青阁在建宁府(今南平建瓯)。首句有版本误作“杰阁岧峣估碧苍”。


四、《名公书判清明集》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宋朝有一本著名的法官判词大全,是南宋文人整理汇编当时著名的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而形成的一部珍贵的史料集。其中收录了一篇伯大公的判词。如下:
昭穆相当人复欲私意遣还
                   王留耕
     照得虞艾存日,娶陈氏,得妻家摽拨田一百二十种,与之随嫁。不幸陈氏与虞艾相继物故,乃父虞县丞不能为之立后,致陈佐有词于官。谯运使判令立嗣,虞丞方议以族中虞升夫之子虞继,为虞艾后。此虞丞之初心,已为不善。
     虞继既立之后,虞丞若念其子亡殁,当以亲孙爱之,抚育教养,使之有所成立,可也。顾以一宠妾离间之故,爱憎遽分,意复中悔。于是以收养遗弃为名,而阴为遣逐养子之计,此虞丞设心益不善矣。
     原虞继之立,非虞丞之本心,特其子虞艾得妻随嫁之田,身没而业无所归,既为陈佐所讼,患得患失之心,日切于中,且准谯运使之判,姑为此以解目前之纷纷耳。
     然不思虞继系本宗昭穆相当之子,幸而立之,可以为其子后,虞继既无显过,安可切切然以去之,彼虞继者,果何自而立哉?三岁收养,在法虽有明条,然世人果能收养于遗弃之中者,鲜矣。其阴谋妆奁,扶合指证,类皆出于私心者,十盖八九。虞继之立,恐亦如此。
     详其本县出给所立虞继公据,但言此,则虞继本无恙。及陈佐兴词,虞丞出官分析,却乃供称虞继已死,而后立虞锥,何前后之自相矛盾邪?且虞继之立,盖因虞艾死后,谯运使因陈佐之词,责令立继,而后虞继始立。今据公据内乃谓虞艾死,虞继已不归家持丧,则不孝之罪重,而后虞锥可得而立,虞继可得而遣,而不知官司文书具在,其命继之月日固可考也。
      近虞继尝同其本生父虞升之出官陈词,而谓其已死,可乎?夫曰已死,曰不持丧,是皆虞丞意在立锥,而不欲立继也。妆合拾遗弃而收养,经营于县据之出给,作伪日拙,虞丞之心亦劳矣!今案牍既齐,足可参照,其切干人亦皆在官,其未出官者,独房    长虞季恭与虞丞妾刘氏儿尔。是二人者,已供手状在案,不待唤集,足见是非。
      虞继既先为虞丞所立,昭穆既顺,且无显过,自无遣逐之理,合照先来经官除附,承绍虞艾香火。刘氏不得妄生事惹词,虞锥不得妄谋搀立。但刘氏乃虞丞之妾,曾为虞丞生子,于虞继合有服纪,父母所爱,犬马亦然,而况于人,父母有过,子孙安可拟议。虞继但当以出继为心,植立虞艾门户,使虞艾箕裘不坠,不可以旧恶为念,与刘氏生隙。欲门示虞锥、虞继,仍帖县备示刘氏知委,非惟虞艾香火有归,亦可以息陈佐不已之词。奉台判,照所拟行,见知在人引唤读示讫,各放。
〔一〕虞继之立,恐亦如此,详其本县出给所立,虞继公据但言此。(明本作“虞锥之立,恐亦如此,详其本县出给所立,但言继死”)
〔二〕奉台判“台”,据明本补。“判”之下,原有“留耕”两字,应为衍字,据明本删。

五、《故运干承务郑公鼎材墓志铭》
      这是伯大公为妻子娘家人(右丞相郑昭先所在家族)郑鼎材所作墓志铭。
天道福善,古有格言。使善未必福,则天道为茫茫,而不善者无惧矣。伯大为郑氏婿,颇知外家事,而人物之品目尤详焉,求其质实无华,静重有守者,承务公其最也。公之德修于家,其宗族称焉;行孚于里,而乡党赞焉;居于官,而僚友敬焉。治生能乐,教子能贤,天之福之似亦云侈,寿不百年或有之,憾犹有遗也。余归而未及拜也,闻公讣,而未及吊也。二孤忽以葬日来谂曰:‘愿有铭。’呜呼!洋江自云山仙去,仅存此老,天复夺之,典型已矣。予方铭云山之墓,又忍铭公哉?先遣吊使,其反,而与为铭。
      公姓郑氏,讳鼎材,字新甫,福州闽县人,六飞南渡,盖其世家者,必曰光州固始。考唐世系表,郑氏出荥阳也。入闽自有源流,非从固始来也。派洋屿者,六世祖愿,以义代弟死。子恭,复避害,是为洋屿始祖。其行事卓绝,俱载郑氏光世传。世推厚德之报者必先焉,又五世而生公。弱冠失怙,事母黄氏尽孝。母夫人殁,恩慕不己,每五日必哭于墓,虽阅岁犹一日也。教子严加程督,择硕儒为之师,夜归犹就膏课其勤惰,率夜分乃寐。邻有恶少好生事立威,族里不平,争欲击之。公知直在已,愈巽抑,嬉笑曰:‘吾欲人唾面自乾耳,何怒焉?’侮者惭服。知院大参素加敬,虽公齿居后,每事以叔父礼。尝曰:‘吾宗笃厚君子也。’既参政柄,即以恩奏补,公亦不以为重,丝发不以累知院。有以事转嘱者,正色却之曰:‘吾家世乐施,种德惟恐不丰,岂敢以货财杀子孙耶?’植梅种竹,自营一楼,曳杖扶策,宾送日月于林薮间,号排云主人。知院为书其匾,世之名流题咏其门。郊社礼成,以子第进士,恩封京秩。公喜谓家人曰:‘仕固有荣其先者,吾何德而身亲被之?顾老矣,不能为役,将无以报国而死,奈何?’嘉熙元年丁酉三月初一日,以微恙而逝。
      曾大父充,大父晞说,父锐,皆隐德弗耀,以侄知院太师恩补登仕郎,差知江西运司干官,继封承务郎,亨年七十二。娶林氏封孺人。子德先,先公七年卒,娶陈氏,前永阳通守元衡之女。发先,登乙未进士第,调兴国永兴尉,娶陈氏,南昌通守有声之女。象先,习进士业,娶承德郎倪忠厚之女。女二人,长适将仕郎陈大昌,次适太尉黄公宜之子应龙,早世。孙男一人逢嘉,孙女三人。其年五月庚申、卜葬于清凉之原。
惟公宽和庄凝,自少不事嬉戏,与人交,洞见肺腑,尤笃然诺。敬妻如宾,役僮如倩,于己不失,于物无竞,谓非乡国之善士,可乎?天福我公,报以其子孙,将舞斑衣以养也,而不少须以死。悲夫!铭曰:‘郑氏之先,世积忠厚。五传至公,厥声弥邵。积善之庆,天必所佑。不能百年,曷足为寿?躬之不赢,以昌其后。’
在江左里清凉山,王伯大撰文。

六、《别本韩文考异》(伯大公音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的儒学思想及诗文创作实践对宋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北宋初期至南宋末年,由宋儒校勘、笺注的韩集达数百种,但大部分都已散佚不存,流传到今天的,仅有十余种。
《四库全书》收录伯大公《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别本韩文考异外集》十卷,《别本韩文考异附录》(遗文)一卷。纪晓岚评论曰:
      伯大以朱子《韩文考异》於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览,乃重为编次。离析《考异》之文,散入本集各句之下,刻於南剑州。又采洪兴祖《年谱辨证》、樊汝霖《年谱注》、孙汝听解、韩醇解、祝充解为之音释,附於各篇之末。厥后麻沙书坊以注释缀於篇末,仍不便检阅,亦取而散诸句下。盖伯大改朱子之旧第,坊贾又改伯大之旧第,已全失其初。即卷首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十二条”者,勘验其文,亦伯大重编之凡例,非朱子《考异》之凡例。流俗相传,执此为朱子之本,实一误且再误也。据李光地《翻刻宋版考异跋》,此本之舛讹遗漏,不一而足。盖屡次重编,不能一一清整,势所必然。然注附句下,较与文集别行者究属易观。今录光地所刻十卷之本,以存旧式。仍录此本以便参稽。自宋以来,《经典释文》、《史记索隐》均於原书之外别本各行,而监本经史仍兼行散入句下之本。是即其例矣。
选录部分伯大公评语。
1、伯大公评韩愈《鸣雁》:
嗷嗷鸣雁鸣且飞。
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依。
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
毛羽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
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
闲飞静集鸣相和。
违忧怀息性匪他。
原选者评:凌风一举君谓何。
      伯大公曰:公在徐州。与孟东野书。有曰。去年脱汴州之乱。遂来于此。主人与余有故。居余符离睢水上。及秋。将辞去。云云。主人谓建封。公在徐郁郁不得志。见于书与诗者如此。盖托雁以自喻也。

2、伯大公评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伯大公曰。公两谪南方。初自阳山北还过衡。在永贞元年八月。过潭适当残秋。陪杜侍御游湘西寺。诗云。是时秋向残。是也。今云。我来正逢秋雨节。故知此诗是阳山还时作。后自潮州移刺袁州。则元和十五年十月。盖未尝过衡。据。袁州谢表。云。去年正月贬授潮州刺史。其年十月。准例量移。云云。即自潮州径当来袁。又未尝遇秋雨节时也。苏东坡。观市。诗云。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粗言之耳。

3、伯大公评韩愈《孟东野失子并序》:
       伯大公曰。黄鲁直尝书此诗遗石君美。君美失子。云。时以观览。可用乱思而纾哀。究观物理。其实如此。大概因果耳。退之救世弊。故并因果不言。然此一段文意。乃是。涅经。中佛语。退之尝言。不能无所不读。未有能为大儒者。其弗信矣乎。鲁直所云如此。

七、池州《秋浦新志》十六卷(已秩)。
         池州,旧名秋浦,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李白的《秋浦歌》创作于此。端平二年(1235)伯大公以知州主修《秋浦新志》,共十六卷,是为池州最早的地方志书。

八、其他诗人与伯大公的诗词应和。
摸鱼儿  (宋)王迈
      闽漕王幼学作碧湾丹嶂堂,歌此词以墨本见寄,依韵和之。
      昔元城、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曾直笔。说社稷安危,屡叩龙墀额。明时逐客。却惠顾丹山,来持翠节,对此一湾碧。  
      澄清暇、无奈登临有癖。梅山时访仙迹。神仙偏喜公心事,一见莞然前席。闲不得。有先见蓍龟,消得君王忆。天阍不隔。要济险孤舟,支倾一柱,公外向谁觅。
临江军新岁呈王幼学监簿 
(宋)戴复古
梦说去年事,诗从昨夜吟。
三杯新岁酒,千里故乡心。
人共梅花老,愁连江水深。
家书忽在眼,一纸直千金。
       江西壬辰秋大旱饥临江守王幼学监簿极力救民癸巳夏不雨几成荐饿监簿祷之甚切终有感于天(其一)
(宋)戴复古    
恳切金章奏,精诚玉帝知。
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
苗秀方成实,雨来还及时。
人能合天意,天亦顺人为。
      江西壬辰秋大旱饥临江守王幼学监簿极力救民癸巳夏不雨几成荐饿监簿祷之甚切终有感于天(其二)
(宋)戴复古   
天续饥民命,神知太守心。
骄旸化霖雨,六月借春阴。
早稻先秋熟,晚田储水深。
去年饥欲死,不料到于今。
 呈留耕先生王侍郎
 (宋)宋伯仁 
夜雨篝灯梦未闲,十年殊槐屋头山。
喜闻局面棋声别,不惮吟髭雪样斑。
渔钓醉歌人所愿,功名心事国相关。
辟书笑倒梅边鹤,尽在先生指顾间。
苏孝敏《霞浦古诗词赏析之七:王伯大诗五首》
予出留远曾先生门墙,因侍留耕先生座间,出示有怀楼居仓使救荒之诗,僭越用韵
赵时韶
乾坤秀气孕三奇,勋业人间有口碑。
台近棠阴遗泽在,楼辉秋萼起人思。
后先玉季金昆政,多少丹山碧水诗。
世事荡来尚胶葛,赖君一手理纷丝。
--录于永乐大典(残卷)卷之八百九十九二支诗
 
读王幼学上殿劄子
(宋)戴复古
才到朝廷被论归,孤忠幸有九重知。
神医能识未苏病,国手难翻已败棋。
四海争传治安策,诸公如在太平时。
老夫怀抱缘何事,未到秋来早自悲。
九、纪念诗歌、散文。
王留耕叅政(祭文) 
(宋) 刘克庄
       本朝名宰,如王魏公之贵重.曾鲁公之老寿.当时鲜丽。然王公不免陪玉辂之尘.曾公亦有蹲凤池之诮.惟鲁范二老,仅至参与而薨,至今名照穹壤。王与曾有愧色焉,岂天易予人以高位而靳畀人以全节耶。公之来也,以直道进;其去也,以直道退。虽年位稍亚于王曾,而名德欲齐于鲁范矣。仆老放绌冀公进为甫,惊摧梁木之恨俄兴埋玉树之悲,苍黔安仰颠危,孰持自伤残骸痼病之疾只鸡斗酒之礼后,素车白马之谊,𧇊凛然英爽。歆此诔辞。(《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三十九祭文)
江西民谣
红黄黑白环,甲乙丙丁户,
  若非王知军,饿杀人无数。”

 
题留耕堂
【清】李  拔②
五袴风流廉范声③,登堂愿得惬舆情。
谁将谷种培心地,付与儿孙取次耕。
(录自民国十八年版《霞浦县志》卷之八《名胜志》)

 
①留耕堂,在赤岸(今松港街道赤岸村,一说在东关),伯大公致仕(退休)返乡后所建,后人修葺。
修筑赤岸营田陂记
(宋)通直郎  林甄
     凡有民社之功者,皆可录。陂源之泽,为利甚溥。长溪擢秀里王公伯大营田陂之修,不可无记焉。
     赤岸居民垦辟赤卤地,得田千余亩。时闽王据七闽地,与吴越用兵,横取以为赡军营田。宋兴,田散于民。去田二十里,有山凹曰“龙湫崖”,泉引而南注。开宝初,著作郎王文昉相其流,障东之,筑陂穿渠,号为“营田陂”。绍圣初,知县熊浚明修筑。嘉定间,知县高润祖重修之。陂之作也,用拳石而为之。岁久,陂坏渠塞,或遇洪水暴涨,陂石奔流,而渠为虚设。
     嘉熙元年丁酉旱甚,而民因田高,下以车卷水上田,泽溉不广,又数洪潦漂冲,难以修筑。稼失时而弗秋,居民病之,适有里人王维者,欲图经久不坏之基,以功劳费广,诉于王公伯大。公慨然乐助,遂措置白金五十两,来督本道,饬县令黄侯总其事。侯得以尽心任责,发浮屠之余粟,支盐课之赡金,以相斯役。即委居民王维以领工役,截流骈木为基,就山取石,叠三级以壮其势,中开二门以疏怒湍,旁砌两岸以御横流。东西相距三百尺有奇,用木三百株,石又三倍之。凡石匠之工雇,役徒之食力,以至造舟运石,费不赀矣。工兴于淳祐三年癸卯,讫功于四年甲辰。
      王维等来征文于余。余惟筑陂以利民,此王政之经也,前人之垦是田也,水利有未济,至我朝著作郎王公始筑陂,今又得参政王公为之纲维,主其事者,又有贤令尹为之措置,是皆可书也。况参政王公暨令尹黄侯莅政清平,   抚民有法,而民之悦服子来有不知其劳者乎?爰述其颠末而为之记。
      参政王公,讳伯大,字幼学,邑赤岸人;黄侯讳格,字叔谨,蜀之剑南人。今特志之,以示诸民,传之永久而弗替。
(录自民国十八年版《霞浦县志·艺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