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写给王听兰先生的简信(之 二)

2013-01-23 22:49:4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听兰先生,这是我第二次给您写信,其内容,仍是给您汇报几个具体事例,谈谈个人之见解,以求共同探讨。
         您在《通讯》46期上刊文认为:王庸敬公在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所载错了,必须按照邕江王氏宗谱更正。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首先读一遍您的原文:原来,在王庸敬公在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第八卷,第六册第35页)中,第五十二世抟公生四子:倜、倓、伦、言。而在邕江王氏宗谱上,抟公的四子为:倜、倓、伦、億。两者之差只在“言”和“億”。究竟谁对呢?我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王庸敬在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所载错了。必须按照邕江王氏宗谱更正。理由如下:(1)王庸敬公误把“言”作为“抟”公的四子,大家知道:“言”为三槐王氏的始迁祖,而且属于太原王氏系统,编辑部早有考证总结报告。而“言”公出现在抟公名下,正是造成三槐王氏究竟属于太原或琅琊之争的根源。此次更正就又一次提供了新的依据:三槐王氏确实属于太原王氏系统。(2)抟公四子的名字,在王庸敬公编撰的《王氏通谱》中,三个儿子都是“亻”字旁,唯有“言”公,不是“亻”字旁,值得怀疑。而在邕江王氏宗谱上,抟公的四子:倜、倓、伦、億。均为亻字旁,可信度大。原文谈毕。
        读毕原文,感概万千,有四点不同看法。①关于“亻”字旁:听兰先生认为古代谱系的人名是有特定的部首定律的……抟的前三子“倜、 倓、伦”,都有一个“亻”旁,难道会有无“亻”旁的四子“言”。听兰先生您好认真,这么一个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您是大做文章,太形而上学了。您认为用“亻”字旁就可以把王言改为太原王,蒙混过关,错了。太原王的王僧辩六弟兄,有五个是“亻”旁,老大叫尊业,没有“亻”旁,他就不是王神念的儿子。王僧辩八个儿子,有七个儿子都有“页”旁,老七王显没有“页”旁,他也不是王僧辩的儿子。王翦六个儿子,没有一个有特定的部首,他们就不是王翦的儿子吗?王通七弟兄,没有一个有特定的部首,王通就不是王隆的儿子。例子够了。
        ②听兰先生在考证总结报告中提到罪臣之子怎么还能任黎阳县令呢?此言差矣。王抟是受害,遭兰田驿之祸,且王言是隔代为官,皇帝不是一点不重证据。皇帝也要具体分析。王祜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胡彦卿无罪,没有被杀。北宋名臣寇准数短王旦,后来王旦仍荐寇准为相,皇帝接受了王旦的推荐。当代的朱镕基在阶级斗争中被划为右派分子,后来当了国务院总理。在上任时有记者问他,当右派分子好玩吗?朱总理说,这个问题不予回答。按照听兰先生的气量,这些人一个都走不脱,全部诛之。这些治国人才,当时的皇帝也好,现在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也好,对人才都是很器重和重用的。
         ③听兰先生在《通讯》46期上说,王庸敬公误把“言”作为“抟”公的四子……,而言公出现在抟公名下,正是造成三槐王氏究竞属于太原还是琅琊之争的根源。《通讯》45期又说……但依据比较权威的王庸敬的《太原王氏通谱》记述为“宗敬一凤一覃……错”。所以上池谱中1—19世应为……听兰先生就说庸敬公是权威。凡不符合听兰先生的口味,就说他是造成两大系统之争的根源。听兰先生,“您纯属唯我所用,符合您的要求,就是权威,不符合您要求的,就是大错特错,所载错了,所用的旧谱的谱系资料不准”等,帽子一大堆。
听兰先生,王言不是王抟的儿子,您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二十四史》、史载文献、历史名人传及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等七、八种史料都有明确的记载,王言是王抟的第四子,您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我给您送的“国史为鉴 雾天必朗”一细说三槐王氏的上源,这篇资料是用新唐书上的祖宗世系名录作对比,您看到了吗?您应该相信。如果您不相信,您绝对否定不了新唐书,任何人都否定不了。那些乱如麻的零散家谱,您确实很相信。您对赵孟頫的一句话,您确实听进去了,除此之外,您在哪个地方、哪个史载文献上找得出来王言是王乾的儿子的记载。据《通讯》43期称: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记载“皦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钅岁、生倜、倓、伦”并王言。唐书上没有记载王乾的儿子叫并王言吗?连王乾、王庆存的出生时间、地点至今您就未弄明白,也不可能弄明白。您还有理说别人的不是?太不自量吧!您先去把王乾、王庆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究竟何许人也。
         我奉劝您先清醒一下头脑,不要乱搞填入、拼凑吧!不要用模棱两可的不实之词乱下结论。您的结论,漏洞百出,您自己心里明白。
        王庸敬用资料很谨慎,比较精确。这是您的《通讯》多处刊用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王雪峰教授对王庸敬公的评价“清代王庸敬父子穷毕生精力,修成王氏通谱,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不少,庸敬公对问题世流和不同观点,尽量呈现,并给出详细分析,从而留下丰富资料”。丰富资料被听兰先生全盘否定,成为两大系统之争的罪魁祸首。
        ④听兰先生,您在对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报告上说:“王大良先生在1993年编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第17页的太子晋世系源流的表中,记载三槐王氏隶属于太原王氏王威的后裔”。表中批有“未详”二字。听兰先生看到了吗?不要吹毛求痴。此考证报告又说:“更何况王大良《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书第170页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大良先生的原文“……此三说互相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王公纪畧》,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同时在本书的151页表十三,琅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24世)—王骏(25世)……—王览(31世)……—抟(52世)—倜、倓、伦、言。王大良先生写得非常明白,肯定王言是王抟的第四子。中间段据北图所藏是转载的赵孟頫的一段话。这段文字听兰先生该有所领悟吧!要从全方位考虑,不要断章取义。
       听兰先生,考证必须符合科学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尊重历史,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现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查阅史料方便快捷,研究祖宗世系源流,考证上源,必须全面结合,精益求精。以家谱为主线是违背科学的原则,违背历史规律,混淆了祖宗世系源流。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