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没落土司府 王氏今何在

2024-06-16 08:16:08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春城晚报》2012年10月15日   三江司令府大门威严

  维西至德钦的老公路横贯整个叶枝古镇,今年年初,新公路修通之后,绕开了原本非常拥挤的老街道。如今的叶枝老街道,犹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街道两边的铺子依然有火钳、大铁锅、老式录音机等在出售。当地淳朴的居民,看见外来的游客甚是好奇,紧紧盯着行“注目礼”。在整条街最空旷的一个场地,三江司令府的大门威严矗立在高处,俯视面前的一切。若非“三江司令府”5个金色大字刻于红板之上,似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因为仅从外表来看,建筑更似大户人家的门楼,5个金色大字却使本不起眼的小门楼不怒自威起来。

 

木楞房成片的叶枝同乐傈僳山寨

  

维西澜沧江边的叶枝坝子

王氏土司衙署一角

  

傈僳山寨舞蹈

  显赫家族被封“北路土司”

  在王氏土司后人王家俊的陪同下,记者一头扎进了王氏土司衙署。王家俊对于祖辈的荣光显然了然于胸,300多年的辉煌,在他口中娓娓道来。

  300多年的岁月里,叶枝境内曾经存在过王氏、李氏、祈氏、禾氏等几个地位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而这些显赫的家族中首推王氏土司衙署最有名气。王氏土司为纳西族,其祖辈受丽江木氏土司府所委任,受大官军节制,并与和氏家族有姻亲关系,后被清廷分封为“北路土司”。至此,名声大振而成为维西三江境内土司之冠。

  1938年,王氏土司第九代传人王家禄正式承袭世职,并被省政府先后委任为“江防大队长”、“江边总司令”、“三江副司令”等职,因功绩显著被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赠以匾额一块。那时,王氏土司多次捐资修建寺庙,王氏也因此以其强大的实力成为滇西北诸路土司中势力较强的一个。

  土司传人曾支援远征军

  据叶枝镇杨副镇长介绍,1943年夏秋之交,日本侵略者56师团数十万人的军队从缅甸相继进入云南,云南省主席龙云号召全民行动起来,云南全境掀起了抗日热潮,作为一方守土有责的王氏土司也积极加入其中。

  当时,叶枝王氏土司第九代传人王家禄组织百余人武装翻山越岭,从怒江南坎进入缅甸参与营救远征军。当时王氏土司遇到了55军一支工兵营,准备为兵败野人山的远征军在澜沧江白济汛永春河吉岔村架桥,王氏土司自告奋勇担任向导,带路前往勘探架桥修路。

  从福贡怒江边利沙底翻云岭山脉到澜沧江要经过一段长达300米的悬崖,为了开辟前进道路,工兵连队用栗树木搭上石灰岩用火烧,在300米的石灰岩壁上终于修建了一条简易小路,后又到吉岔架设一座简易浮桥。为了彻底解决远征军将士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支部队还在澜沧江里打捞了不少江鱼。此后,工兵营的一大批官兵就在维西等地上门做了女婿。如今的维西白济汛乡吉岔村,当地一些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一些曾参加过当时的战斗,还可以清晰地讲述那段历史。

  古镇发现傈僳音节文字

  据王家俊介绍,王氏土司衙署最强盛时曾建有学校一所,有老师8名,学生150多名,校内设有师训、高小、初小班,王家禄的兄弟王家顺自任校长。有骡马80多匹、赶马的脚夫12人,当地的12户纳西族都是他家的长工,这些长工除当地人外,还有来自丽江、永胜等地的长工。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藏出藏的马帮不下十余个,每天约有120多匹马在此借宿,云南的红糖、粉丝、火腿、茶叶、面条在此可换西藏运下来的布匹、锣锅、香烟等轻工业品。

  王家俊说,1950年维西解放后,司令府一部分做了供销社,乡政府占地4亩左右,叶枝村民委员会、文化站、农技站也在其中。走进如今土司衙署后院一个阁楼,在王家俊引导下,记者找到了第九代传人王家禄的住宅。细看土司的住宅,坐北向南住房前有一个阳台,通道两侧是护兵住处,住宅区背后便是土司家的养鸡场。外人不知道土司住在什么地方,土司衙署外围都是高约5米的围墙,只有一道大门关闭,外人无法攻取衙署。而今数十年过去,这座风雨飘摇的土司衙署原型仅存总面积的1/5。

  当地政府虽恢复重建了一幢楼房,但究其建筑风格都已不是原样,为了加强对土司衙署的保护,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又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在这里,不仅有浓郁的历史氛围,也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汉、白、傈僳、藏等多民族聚居,一个人熟悉数种民族语言已不稀奇。而令人称奇的是,现在傈僳族通用的音节文字就出自这个镇上。现在,全球有200多万傈僳族还在使用着这种音节文字。

  遗迹已被侵蚀亟待修复

  叶枝土司衙署经王氏土司几代人的努力,房屋建筑完全摆脱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汉、藏、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成了大规模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50多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落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坐东向西,四周有围墙,四角有碉堡,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连通。门窗隔扇做工精细,雕琢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风雨飘摇剥蚀。王府建筑中还有一个城门,一个碉楼,北四合院及其附属建筑尚存完整,城墙、花园、黑神殿等遗址有迹可寻。

  古时,这里还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普洱、临沧的茶叶经保山、怒江到达维西县城再到叶枝转运,从这里启程前往西藏。残酷的现状是,这座土司衙署经历300多年风雨飘摇,原本占地面积很大的衙署已被许多单位占据,现乡政府、乡医院、小学、农技站等单位用房就在其中,土司衙署门前数百平方米的广场,也被改造成镇子上唯一的菜市场。门口,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碑说明着它的辉煌历史,但门前的杂草却表明,已经很久没有人踏足其中。门楼西边,开着一家小卖部,经营着牛奶、方便面等食品,主人说,靠着这些可以勉强度日。如今土司衙署遗址只是一个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的小院,加上3间空空如也的砖瓦房,砖瓦房的木头楞窗户和木门看起来依然古色古香。发黑的旧门窗看起来差不多有100年历史,而新修缮的门窗看起来不超过半年。

  叶枝镇杨副镇长表示,“现在,慢慢有游客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也意识到了保护文物在发展旅游中的重要性,于是慢慢开始修缮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江司令府。”然而,记者了解到,所谓的修缮,不外乎就是维修一下门窗,粉刷一下墙面,铺一点石板。但即便如此,修缮的资金对于这个偏远的小镇来说依然微薄。“我们现在不奢求马上能呈现出司令府本来的面目,只求外表看起来有个模样。”据了解,现在镇里并没有专门的维修资金,只能是有一点钱就先维修一点,但现在还做不到修旧如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