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将军柱”与永靖王氏

陇上风物 兰州“将军柱”与永靖王氏
甘肃日报:如今,矗立在兰州中山桥旁的“将军柱”受到了人们的保护和瞻仰,但又很少有人知道,这原本是甘肃永靖王氏杰出才能的展现。王氏“以征调行艺铸冶来兰州,铸造金城关黄河两岸的将军柱”,后移迁定居“皋兰西半个川”,即今永靖县刘家峡黄河北岸依河蜿蜒而形成的太极川里。在永靖县,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谚:“半个川的模子,山城的炉子。”意思就是半个川和山城的炉院家善于塑造模型,冶炼铸造。王氏迁半个川上古城定居,以农为主,兼作铸冶,子孙繁衍,手艺发达,传至于今。
新中国成立前,王氏子孙相传曾为兰州辕门铸造铁狮子,但更多的是生产钟、磬以及犁铧、铁锅等,销往甘、青两省的一些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古城还有几家王氏炉匠,也曾铸造各式生产、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以王氏后裔为技术骨干的永靖工艺铸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冶炼技术设备逐步改善,冲天炉代替了土平炉,优质焦代替了土焦,不同铸件可选用不同性质的铸铁。曾被称为半个川的今太极镇上古城、下古城两个村就有以铸造古典法器为主的企业数十家。这里可铸造小至几公斤,大至数吨的法器。铸造的佛像、狮子、宝鼎、香炉、钟磬等,式样美观,铭文清晰,声音宏亮。尤其铸造的宝鼎造型更为精美。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传承数百年又有创新特色的铸造工艺品,已远销青海、宁夏、陕西、四川,以至岭南地方了。
据传,明朝在洪武年间,曾在兰州黄河上(现中山桥的位置)多次修建浮桥。明人徐兰著《河桥记》,描述了洪武十八年所造浮桥的规模:用大船25艘,以绳索相连于黄河之上,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于其上,再在桥上铺踏板,桥边装围栏,浮桥则“随波升降,帖若坦途”。将浮桥能够固定在黄河之上的铁柱,此后就被人们称为“将军柱”。现在仍矗立在兰州中山桥南岸的将军柱,是600多年以来黄河浮桥兴衰史的唯一见证。又据永靖半个川王氏家谱记载:“我王宣、王训二始祖,于洪武四年铸将军柱两支,又于洪武五年岁在壬子铸造一支,再于洪武九年岁在丙辰铸造一支。”明洪武四年为公元1371年。家谱记载,永靖王氏家族在600多年前用6年的时间,就为兰州黄河浮桥铸造过4支将军柱。王宣、王训两人和其他工匠们从洪武二年开始铸造直到洪武九年将军柱才完工。他们于洪武四年(1371年)铸造将军柱两支,又于洪武五年(1372年)铸造一支,再于洪武九年(1376年)铸造一支。
王氏后裔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祖先当年铸造黄河浮桥的故事:铸造将军柱时,场地设在兰州黄河北,那里架设了48座铁炉,用来熔化生铁,第一次浇铸过程中发生事故,死了好几个人,铸造工程被迫停工,后来王氏祖先们经过分析总结之后,再次进行了测算,才又开始铸造,成功完成了将军柱的铸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