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园牌坊:不忘祖先 王氏家训传承三百年
编者按:春风十里,万物复苏,不负好时光,我们在路上。即日起,《遇见李沧·情在街道》大众网记者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正式开启。本网记者将走进李沧区11个街道办事处,对各街道的历史背景、文化建设、好人好事、美景美食等进行全方位的系列采访。我们将带领网友在靓丽的街道风景中感悟基层的崭新变化,在火热的百姓生活中感受新时代的蓬勃节奏,让每一位老百姓都成为新闻的“主人公”,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美好前景的期许。一支笔,一台相机,一本笔记本,还有一颗想倾听的心,请你,跟着我们出发吧!

牌坊全貌
大众网青岛4月18日讯(记者 孙亚楠 见习记者 史琳琳)在青岛李沧区大枣园村正中位置,立有两座古式牌坊建筑。如今旧村改造完成,村子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而这座牌坊,却屹立在楼宇商铺之中,诉说着大枣园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这座牌坊,是每个大枣园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象征,记录了大枣园祖先的功德美名,承载着大枣园人的精神之魂。
牌坊历史 沧桑荣辱
大枣园牌坊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清廷为表彰王柱今、王懿祖孙三代的功名政绩而修建的,是目前青岛地区唯一幸存的功德石牌坊,为山东省仅存的两处古代功德牌坊之一。,虽然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刻于建筑物正额的"龙章三锡" 、"义方式训"八个大字,仍清晰可辨。
在漫长的岁月中,大枣园牌坊曾遭受了三次伤筋动骨的大劫难:一是在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村中一名青年在玩耍时误将一枚枪榴弹掷在东牌坊下枋处发生爆炸,牌坊因此被炸裂并损坏了部分刻文;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破四旧的牺牲品,牌坊顶盖、斗拱及雕饰物全被破坏,仅剩主体;三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邻村一名青年司机驾驶自吊汽车从西牌坊下通过时,误将牌坊横托梁挂断。
面对年久失修,遍体鳞伤的老牌坊,村“两委会”于2002年把整修牌坊列入重要日程,李沧区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修复,使这一古老文物换发新春。大枣园牌坊于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社区广场内的王懿石像
王氏祖孙 功德流芳
王懿,字子文,顺治8年(1651年)生于大枣园。他自幼因家学渊源,聪敏好学,康熙23年(1684年)甲子科乡试中第20名举人,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赐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纂修《资治典训》。康熙36年(1697年)王懿任会试同考官,授文林郎。康熙44年(1705年),因清正廉洁,王懿被授予户部给事中,又任刑部、户部(总)掌印给事中。康熙51年(1712年),王懿任顺天府府丞,兼理顺天府学政,晋授中宪大夫,此时已是正四品衔。
十年后,康熙帝驾崩,胤祯继皇帝位,年号雍正。他即位后,念及自己的老师王懿,立即调他回京,这时王懿已73岁,长途跋涉劳顿,病死于兰州,灵柩运回青岛,葬于李沧渠哥庄(亦称曲戈庄)。大枣园文化广场内现在还立有王懿塑像,他是清代青岛人中一位杰出人才,王氏家风家训也由此留传,成为大枣园人的精神楷模。

古老枣园 盛世华歌
自王氏祖先移居枣园,枣园形成了以王姓为主,匡、毛、周、贾、孙、吕、毕等56个姓氏和睦共处的村落。2002年,村庄整体撤村建居,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历史上,大枣园崇文尚农,村民勤劳持俭,官宦迭出,忠厚传家,良田广布,山林葱郁。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建设日新月异,文化教育传承发扬,先模人物辈出。大枣园被评为全国建设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大枣园飞速发展,大枣园新区美丽宜居,设备齐全,服务周到,大枣园牌坊经过认真规划,做了妥实的保护,新姿的枣园圣物又现厚泽的慈祥。大枣园人民挽起团结的臂膀,迈开努力的步伐,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开创、塑造大枣园新的“牌坊”。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