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荆公故里—上池胜景

2017-06-26 20:18:34来源:王小斌

打印 字号: T|T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故里东乡县上池村(又称上池瑶田)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上池北宋时为临川延寿乡七十九都管辖,一五一二年东乡建县后为东乡二十二都管辖。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建上池村,村中有许多古老建筑,也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物产,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一、现状概况
1、区位优势。村落距东乡县城33公里,500年前隶属临川管辖,与金溪县相邻。上池村三面环山,西北处为平川沃野。整个古村落位于桃花源(《王氏族谱》有此载)中.一条石板路起村口,穿村中直达岭背,它是古代东乡到金溪的一个重要驿道。岭背古石道有“敲石回音”现象,石道末端古“风雨亭”至今犹存。(这里有一个“太平天国”战士的故事)。
2、厚重、悠久而鲜明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底蕴。①30余栋明清古屋(其中含一个清代建筑群—总门里),这些古屋有一个、二个或6个天井,一部分还有麻石门匾(如“自新斋”),屋内门窗有精美的雕花,屏风顶处有优美的图案,遒劲的大字。对研究明清建筑、书画、雕刻等艺术有较高价值。古屋门前空地、路面皆为古麻石铺就。②十条小巷纵横交错,麻石底面,曲径通幽。古村十景,景景王安石为其赋诗。③六片古水塘至今碧波盈盈,塘边古洗衣石板上永远回荡着浣沙女的笑声。④三口古井分布村中,井口圆型麻石作护栏,井内壁用麻石圈好,井深水清甘甜,不干不涸。三座古祠堂:村口“王氏宗祠”,村中“华嗣公祠”,村东北角“天嗣公祠”(该祠已毁)。三大遗址:一是明珠峰南麓的半山书院(有王安石少时在此读书的故事)遗址;二是村东北角“天嗣公祠”遗址,现仍有门楼及部分围墙(有一个被毁原因的传说);三是瑶田遗址。⑤二座古石板桥。离村三里地,一条小河流过,进村的大樟树边石桥一座(即荆公桥),河背另有一座,历经千年河水的洗涤越发雄伟。二座寺庙建筑或遗址,佛教文化深厚。村口古庙已修茸一新,香火旺盛。村后的明珠峰平坦的顶部一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古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明珠古刹”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毁,但围墙、柱子的石基,院门前的水塘,院门侧处——住持墓地等仍存。宋代古墓二座:明珠峰北麓有王安石的侄儿王桁及王安石婶婶之墓,二墓并立,富有宋墓特色,保存较好。⑥古道一条:从村口到岭背的古石板驿道,长达数里,石板中间深深地烙下了千年来车轮印迹,记录着车夫的艰辛,也见证着历史的久远。名山一座:上池村倚靠明珠峰(海拔200米),山上树高林密,顶端有“明珠古刹”遗址,山的东、南、北三方各有一条石板、石阶路直通山顶,数百年来它们走过无数香客与樵夫。该山与东乡县最高峰“金峰”遥相而望(王安石曾两次到此游览,留有《金峰晚坐》、《再宿金峰》的诗句)。夏日的山顶上可远眺金溪县城,晚上松涛声阵阵,甚为凉爽。晴空里,夕阳下,山巅上俯视全村,颇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问此景何处有,请到东乡上池来。另外村中有古门楼数个,村口右侧高处为石头作的古村墙(现为遗迹),外侧有小溪环绕护卫。
3、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上池古村三面环山,山上常年绿树葱葱,山中泉水叮咚,卧虎藏龙。有野猪、麂、豹、豺狗、狼、狐狸、刺猬、锦鸡、穿山甲、金环蛇、银环蛇、眼睛蛇、竹叶青……,也有野生柿子、小板粟、杨梅、草莓、苜瓜等等野生水果,物产富饶。明珠峰与荆公山之间建有荆公水库,村中有三条山溪水穿过,距村三里外的小河滋润着两岸的沃土。村中百年千年的古樟树、古枫树、古粟树、古松树随处可见,有山有水,好一派桃源风光。古村土地肥沃,特别是岭背的山上富含磷元素,村民种豆不用施肥,只需洒点该山的泥土就能让它“插根筷子也发芽”。
二、荆公遗迹
1、半山书院:位于明珠峰西南麓与钟山相连的半山腰的平地处,面积约500平方米现仍有墙基。荆公时期称“云峰书院”,王安石的侄儿王旂改其名为“半山书院”。宋明道二年至景祐三年(1033—1036年)少年王安石回故里为祖父王用之服丧,在此书院读书,作有《云峰早照》一首:“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书院中少年王安石与先生对对联,留下佳句“夜战瑶池更惊满天星斗,晨破书海重整万里江山。”清·康熙1693年进士张英《重建明珠峰记》中有:“旧有半山亭,今废。”清道光年间上池人王慕昌作诗《半山晚眺》:“皎洁秋光兰竹扉。白云淡补远山肥,泉流曲径歌声接,叶散疏林树影稀。日暮吹笳惊雁落,树烟起雾看鸦归。荆公年少读书处,野鹤闲鸥自在飞。”
2、仙源观:南朝梁时周迪所建。王安石少年时回故里
常在此看日出日落,在仙源观中作下《云峰早照》,在观中与长老悟佛。清·康熙时改建为“明珠古刹”,进士张英作《重建明珠峰记》。文革中该寺被废,“明珠古刹”石制门匾及古寺地基断垣犹存。
3、荆公读书台:在明珠峰南麓,为一块高近2米,顶面近2平方米的黑色大石块,少年王安石与好友王安中、周彦弼等常在课余时于此读书、戏玩。
4、兰塘与荆公钓鱼台:兰塘位于荆公故居南侧20步。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看见池塘中出现蓝色荷花,于是称此池塘为“兰塘”,兰塘边有一巨石,巨石上可坐数人,王安石数次回故里,皆在此钓鱼,王旂命其为“荆公钓鱼台”。王安石作有《兰塘钓隐》“宅近兰水竹西,钓竿日日占苔矶。每短弱缕牵云动,不用扁舟载月归。赤鲤有神宁出穴,白鸥无事已忘饥。桐江莫笑羊裘老,曾拜天书下紫微。”          
5、王安石故居:在兰塘正北侧20步。
王旂对其进行维修,在其大门正上方制作了一个大型石匾,上书“望重荆槐”四个大字,对就象槐树一样全身是宝的德高望重的王荆公作了高度评价。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国子监助教上池人王克允所绘 “上池王氏基址全图”中有图载。 
6、东岭荆公茶:宋皇祐二年(1050年)春,王安石知鄞县期满回归故里,把从鄞县带回来的堇茶树苗栽在上池周原(王安石的叔父王盈等人在此居住)东北侧的东岭上,并赋诗《东岭茶饴》“见说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后人把此茶尊称为荆公茶,如今在上池东岭堇茶绿树成行。

7、荆公祠及画像:宋元丰七年(1084年)建上池王氏宗祠,王安石逝世后,王旂从江宁定林寺中的昭文斋带回荆公生前好友李公麟为荆公画的“着帽束带,神采逼真”的全身写真像,并挂于王氏宗祠中,王氏宗祠即为荆公祠。历代王氏族人每年正月十三日在祠中祭祀荆公,即为“荆公会”,并有祝文。清·蔡上翔通过东乡黎圩的好友王交三阅过此像,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有载:“东乡上池王氏,荆公之弟安上之后也,世藏有荆公画像。”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辛丑予得拜公像于东乡友人王交三家。遂录以归。”清代上池王氏宗祠维修竣工后,胡业恒作有《邑中荆国王文公祠落成赋诗十二韵呈李邑候》,其中有云:“慨慕特来新令尹,降生近溯古临川。钓台访觅诗碑石,宅里瞻留画像悬。
8、荆公桥与泷溪:上池村西二里处有一条泷溪,周边皆为农田。少年王安石常从泷溪上的石桥上跃入水中戏水。王安石1043年回故里时作诗《泷溪晚烟》“笋兴迢递出泷溪,草树含烟路欲迷,绕屋好山看不尽,数声啼鸟夕阳西。”后人称此石桥为“荆公桥。” 
9、龙安殿:村西三里处的龙安岗西南角有一寺庙龙安殿。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回归故里与弟王安礼(字和甫)到寺中诵佛。作有《送和甫至龙安暮归》“隐隐西南月一钩,春风落晚澹如秋,房栊半掩无人语,鼓角声中始欲愁。”另作《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文略)
10、荆公家宴:宋庆历三年(1043年)秋,王安石与吴琼于上池完婚,八十岁祖母谢氏设计了婚宴菜谱:一是竹笋(生活、事业节节高),二是米粉(事事顺心),三是猪肉(三星在福),四是豆腐(清白无瑕),五是汤丸(团团圆圆),六是海带(不忘故土),七是蛋汤(淡泊名利),八是莲耦(出污不染),九是鲶鱼(年年有余),十是青菜(永葆青春),后人称之为“荆公家宴”,又称“清廉之食”。如今黎圩镇各王氏村落皆保留有此宴。
11、荆公红双喜字:庆历三年秋王安石在故里成亲时,富有创意地在婚房各处贴满红纸剪制的“囍”字,前一年王安石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又喜结良缘,双喜临门。大红“囍”字迅速传至全国,流传至今。
12、澦溪河:在上池村西南四里处,今称双陈河,宽30—40米,春夏汛期可行舟,王安石回故里,有时由抚河入澦溪河后上岸到上池,庆历六年(1046年)除夕,王安石在京师作《除夜寄舍弟》给故里的四个弟弟,其中有云:“佳时流落真何得,胜事蹉跎只可怜,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风同泛澦溪船。”
13、荆公山:在上池瑶田正南200步,荆公时期称白石峰,山形呈飞凤状,王安石诗《尘石春云》中云:“白石峰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人襟。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作好音。”王旂将此山改为荆公山,亦可见1394年王克允“上池王氏基址全图”。王安石晚年续妻彭氏及王安上夫妇皆葬此(澦溪河在上池村南四里处)山。东乡上池、金溪月塘《王氏族谱》皆有载:“王旂,字伯祥……口户前曰荆公山……子桁。”
(上图为上池周源的“周源社令正神”神坛)(下图为烟雨朦胧中的上池村东侧明珠峰)(注:以上荆公遗迹以上池村为中心,半径5里以内为准,以与荆公本人有密切关联为据,传说、杜撰概不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