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尚书王弘诲故里定安龙梅村欲申报历史文化名村
南海网海口3月1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孙令正)3月13日,定安县住建局、文化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来到“明朝尚书”王弘诲故里该县雷鸣镇龙梅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调研,并就该村准备申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做准备工作。(王氏宗祠便是明万历年间筹建的,由照壁、山门、八角殿等组成。(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据了解,470多年前,该村诞生了“三朝硕士”王弘诲,经过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该村至今还保存着较完整的“王氏宗祠”、“太史坊”等较古老的建筑物。
名臣降生龙梅村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位于雷鸣墟北面约5公里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月初八日,王弘诲生于书香望族岁贡官同安县丞的家庭。
传说王弘诲出生时文笔峰天空晴霁,万里彩霞,娩房里也闪现异光,是奇才出世之兆。幼年在父亲的栽培下,4岁能读《四书》,过眼不忘。8岁日记千言初学作文。9岁父亲带到县城应试,文章惊人,县令非常赏识,勉励其努力学习,但不要过早应试。13岁进入县童子班学习,李少群知县读其文章大加赞赏,以国士礼相待。遵县令不要过早应试之教,至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才参加省试,当时恰逢父亲被选送上京,弘诲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于十一月赴京会试,路经南京时,正遇父亲参加廷试后病危,弘诲送汤端药,小心服侍父亲,终因医治无效,在南京病逝,弘诲含悲护棺送柩回乡,在家服孝3年。
1564年,王弘诲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他1565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任翰林院检讨。万历五年(1577)三月任会试同考官总裁,后升任翰林院编修。1589年二月任会试副总裁,七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
该村至今还保存着较完整的众多较古老的建筑物
龙梅村位于雷鸣镇北部,北距定安县城10公里,龙梅村是个古老村庄,明朝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就出自龙梅村。从定城驱车大约10分钟。
3月13日,南海网记者随调研组走进龙梅村,在村口就能见到一座太史坊。这座太史坊建于万历二年(1574年)孟春,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看望国史官王弘诲时所立的纪念物,故称太史坊。太史坊虽然规模不大,但上面留有许多名人的书法作品。
王氏宗祠便是明万历年间筹建的,由照壁、山门、八角殿等组成。走进山门,迎面而来的便是八角殿,八角殿为王氏宗祠的前殿,整个建筑气势宏伟。
王弘诲的故居由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屋组成,建于明嘉靖年间。中间祖屋比较高大,厅堂屋顶共有19排瓦片。在海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祖屋厅堂瓦片排数越多,说明家里有人当过大官或极其富足,比较富裕的家庭为15排或17排,一般家庭有13排就不错了,由此可见王弘诲当时的社会地位。
在故居的后院,一个巨大的石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远看以为是储酒的器物,后经村里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个巨大的石缸是最原始的浴缸,是用来洗澡的。“当时这样的浴缸普通人家是没有的,也只有王弘诲家有。”村里一名老人告诉记者。
明朝时,海南孤悬海外,每当科举大考时,主考官都惧怕凶险,很少渡海到琼府督考,只是驻节雷州,行文调考。
对此,王弘诲在担任翰林院检讨时向万历皇帝呈上了《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如实讲述了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立考场。奏疏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从此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王弘诲在故乡定安去世,留下了许多著作。王弘诲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等。他的主要作品“宛转深切”、“宏中肆外”、“有为而作”。
具有革命传统的古老村庄
走在龙梅村古老的街道上,好像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时空在穿越。因为这里不仅仅是王弘诲的故乡,不仅仅留下八角殿、太史坊等建筑,这里还有冼夫人庙等。在这里,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每一民居里,都遗留着很多的古迹和古风。
而据介绍,龙梅村也是革命老区村,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有60多人。其中,革命烈士有13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里就有革命活动,至三十年代革命达到火热。
我省已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定安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当天的调研,发现龙梅村确实存在很多保存完好、格局风貌完整而且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条件。下一步,住建局将配合有关部门,全面做好该村的申报工作。
南海网记者当天也从海南省住建厅了解到,2010年,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在京揭晓。我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一直是海南南部的交通、商贸和军事重地,村中至今仍保存着80多间连片的明清民居建筑,是最有代表的古代崖州民居建筑群。保平村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
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的部分房屋完整地保存了清代传统建筑风格。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进行建设规划的村庄。如今村内民居依旧时模式而建,路巷全部用青石铺设,修旧如旧、古朴自然。
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现存古建筑规模较大。村庄呈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每行院落中都住着六七户人家。该村是文昌最早的“闯海”地区之一,民居保持了文昌的传统风俗。
八角殿为王氏宗祠的前殿,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这座太史坊建于万历二年(1574年)孟春,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看望国史官王弘诲时所立的纪念物,故称太史坊。(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长满藤蔓的墙壁(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王弘诲的故居由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屋组成,建于明嘉靖年间。(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太史坊虽然规模不大,但上面留有许多名人的书法作品以及当时皇帝颁给王弘诲的圣旨(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经村里的老人介绍,这个巨大的石缸是最原始的浴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当时方便骑马用的“垫脚石”(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在龙梅村古老的街道上,好像可以感受到时空在穿越。(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