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苏州东山陆巷·明朝宰相王鏊故里

2024-06-16 08:16:0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这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偏僻山村,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明朝的村落布局,明代建筑数量居江南古村之首。这个古老的村子,就是苏州吴中区东山镇的陆巷村,2007年6月它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偏僻山村走出宰相

  陆巷村形成于南宋初期。到了元明清时期,陆巷人开始不满足于偏安山村的生活,纷纷走南闯北,读书经商,陆巷村也因此走向兴旺。其中,村里最著名的家族当数王氏。

                               

                        新民晚报专门报道了陆巷;惠和堂前标志性的牌楼.这个"解"好象是应该读作"xie"

                                  

  王氏始祖出过四代武将,其中有一位千七将军,三个儿子分别叫万六将军、万七将军、万八将军。王家何时定居陆巷说法不一,能够肯定的是,明朝宰相王鏊就出生在这里,村里的惠和堂,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


                       

         明朝宰相王鏊端坐与堂内,手中拿着书卷,很威严的样子!!其门下弟子唐伯虎,曾为之作一对联"山中宰相无双,海内文章第一"

  王鏊25岁参加举人考试,一举考中第一名(解元),第二年参加会试,又中了会元(会试第一名),殿试时据说许多考官都推他为状元,但主考官硬是找了个借口,把他定为一甲第三名——探花,结果王鏊跟“连中三元”没了缘分。

  考进士没中第一,王鏊做官还是做到了最高级。他为人正直,品德端庄,正德元年至四年(1506—1509年)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又称阁老)。唐伯虎称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走进陆巷村,三座写有“解元”、“会元”、“探花”的高大牌坊就会映入你的眼帘。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村里还有另外两座牌坊,一座写着“登俊”,另一座写着“阁老”。这些牌坊,都是为王鏊而立的。

   

        这边的砖雕石刻保存完好,相当有价值。特别是门头,都十分讲究.聪明的东山人在文革期间,用泥把门口上的雕刻花纹都封存了起来.后来才拨开泥巴让这些砖雕门头重见天日.现在的我们才得以看到如此精细的雕刻.每个门头都有不同的图案.这个门头好象是鲤鱼跳龙门,上面的字已经没有了,是文革时候破损的,有点可惜!
  王鏊之后,陆巷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先后出了1位状元(王世琛)、10名进士、17名举人,现当代则涌现出王守武、王守觉等中科院院士和数十位知名教授。陆巷村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在惠和堂右侧,是王鏊及历代世孙的介绍:最左侧的就是宰相王鏊,(1449-1524)字济之,号守溪,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探花及第.官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中间的是王世琛(1680-1729)字传宝,号艮甫,王鏊第八世孙.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殿试第一,钦点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实录》纂修,山东学政;右侧,王颂蔚(1848-1895)字蒂卿,号蒿隐,王鏊第十三代世孙.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庶吉士,户部主事,军机章京。更多详细历史,可以参看《东山志》。

   

    惠和堂.原是小学堂,屋前的一小片空地曾是学生操场

       

    楼上的学堂教室,前面的黑板只是刷了黑墨汁,想象以前的教学条件跟现在是没的比了

              

    教室的角落文革留下的点点滴滴:屋角存放着被盗的王鏊头像 

  陆巷古村背山面湖,桔林葱郁,面积35万平方米,人口2400人,保留着一街(紫石街)、六巷(文宁巷、康庄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三港(寒山港、陆巷港、蒋湾港)为构架的明代村落格局。

   

     王鏊墓,在故居南面的沙滩山码头附近.听说墓地曾经被人来盗过,是用炸药炸的,看门口这两只羊,另一只已经不完成了,估计是盗墓者所为,墓地很简单,就留下这一块碑文.写了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自王鏊而后,明、清两代名人辈出,使这个仅有百户的山村,巨宅鳞比,牌坊相接,其道路之修整,屋宇之恢宏,冠于江南。

     

     王鏊后花园,应该是后来人们新造的建筑

  古村内原有明清时期厅堂72处,目前仍有明代建筑19处,数量居江南古村之首;清代到民国时期建筑25处。这些古建筑的类型包括祠堂、牌坊、客栈、第宅、民居及公共消防用房等。三港的驳岸河埠保存基本完好。

    施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