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故里“王通庙”
三王:即指隋末唐初时期的-王通、其弟王绩、其孙王勃。为通化人,现村中有王通庙,当地常称为“三王庙”。
万荣县通化镇地处万荣县西北,汾河以南,原属河津县,是一座古老的城镇,是初唐四杰著名诗人王勃的故里。著名诗句有《腾王阁序》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化村之所以叫通化是取王通教化之意。
隋末唐初,有三王,即王通、其弟王绩、其孙王勃。在通化人眼里,王通是继孔孟之后的圣人,王绩是诗人,王勃是才子。
王通为隋末大儒,据说,唐朝开国将相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都是他的学生,死后其门生谥其为“文中子”。王绩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最出名的当属王勃,是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通简介:字仲淹,( 584年-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其家世代以儒学 传家,是隋代山西的一位思想家、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次年,授蜀州司户,辞不就官。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文帝大悦,而公卿不悦,故不得用,遂赋《东征之歌》而归。王通亲见隋政已坏,不可救药,因此守道不仕,躬耕自养。隋室虽四度征召,但王通始终不仕。王通隐居河汾十余年间,续修六经,讲学授业,门弟子数百人。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甲子,王通病逝,终年三十四岁。门人考行,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谥之为文中子。
王通所续六经已佚,但王通与弟子对话录《文中子中说》,则流传至今。 《中说》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体例上模仿《论语》。他在政治上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哲学上要探究“天人之事”;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王绩简介:(585年-644年),字无功,王通弟。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王绩十六岁,游历长安,拜见大臣杨素,在座称其为“神童仙子”。
隋大业元年(605),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后任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丞,因他嗜酒不任事,遭弹劾,回家务农养鸡,常登北山,游东皋,自号“东皋子”。
唐武德八年(625),待诏门下省,每日供酒三升,侍中陈叔达令日给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他品尝各家名酒,“饮至五斗不乱”,足见酒量之大。终因嗜酒失职,弃官还乡,隐居东皋,潜学《周易》、《老子》、《庄子》等。因此老庄思想对其影响很大。
他的代表作《野望》在形式上已经是成熟的律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不仅生动地写出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格调清新,脱尽了六朝风习。
王绩诗集多已失散,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勃简介:(648-684),字子安,王通孙,唐初著名诗人。其父福畤精于撰述,历官太常博士,齐州长史。自幼成长于书香之家,六岁善诗会文,九岁读《汉书注》,十多岁精通六经,十四岁上书陈论朝政得失。
上元二年(675),王勃探望父亲路过洪洪(今南昌),正值重修滕王阁落成,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所做诗赋文章,突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文浮艳、颓靡的内容,对推动五律的发展,改造拘泥“四六”的死骈,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人称“初唐四杰”,王勃居其首。其死后,诗文由杨炯收集编为《王子安集》二十卷。
万荣县通化镇地处万荣县西北,汾河以南,原属河津县,是一座古老的城镇,是初唐四杰著名诗人王勃的故里。著名诗句有《腾王阁序》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化村之所以叫通化是取王通教化之意。
隋末唐初,有三王,即王通、其弟王绩、其孙王勃。在通化人眼里,王通是继孔孟之后的圣人,王绩是诗人,王勃是才子。
王通为隋末大儒,据说,唐朝开国将相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都是他的学生,死后其门生谥其为“文中子”。王绩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最出名的当属王勃,是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通简介:字仲淹,( 584年-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其家世代以儒学 传家,是隋代山西的一位思想家、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次年,授蜀州司户,辞不就官。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文帝大悦,而公卿不悦,故不得用,遂赋《东征之歌》而归。王通亲见隋政已坏,不可救药,因此守道不仕,躬耕自养。隋室虽四度征召,但王通始终不仕。王通隐居河汾十余年间,续修六经,讲学授业,门弟子数百人。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甲子,王通病逝,终年三十四岁。门人考行,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谥之为文中子。
王通所续六经已佚,但王通与弟子对话录《文中子中说》,则流传至今。 《中说》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体例上模仿《论语》。他在政治上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哲学上要探究“天人之事”;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王绩简介:(585年-644年),字无功,王通弟。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王绩十六岁,游历长安,拜见大臣杨素,在座称其为“神童仙子”。
隋大业元年(605),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后任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丞,因他嗜酒不任事,遭弹劾,回家务农养鸡,常登北山,游东皋,自号“东皋子”。
唐武德八年(625),待诏门下省,每日供酒三升,侍中陈叔达令日给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他品尝各家名酒,“饮至五斗不乱”,足见酒量之大。终因嗜酒失职,弃官还乡,隐居东皋,潜学《周易》、《老子》、《庄子》等。因此老庄思想对其影响很大。
他的代表作《野望》在形式上已经是成熟的律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不仅生动地写出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格调清新,脱尽了六朝风习。
王绩诗集多已失散,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勃简介:(648-684),字子安,王通孙,唐初著名诗人。其父福畤精于撰述,历官太常博士,齐州长史。自幼成长于书香之家,六岁善诗会文,九岁读《汉书注》,十多岁精通六经,十四岁上书陈论朝政得失。
上元二年(675),王勃探望父亲路过洪洪(今南昌),正值重修滕王阁落成,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所做诗赋文章,突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文浮艳、颓靡的内容,对推动五律的发展,改造拘泥“四六”的死骈,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人称“初唐四杰”,王勃居其首。其死后,诗文由杨炯收集编为《王子安集》二十卷。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