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锹溪王氏不属于三槐王氏
试析锹溪王氏不属于三槐王氏
余自小就见祖堂大门上贴着“九井家声远,三槐世泽长”字样的对联,长大后,也为祖堂写过同样的对联。今年,余参加瑞昌王氏宗谱编纂工作,走村串庄,见到不少庄祖堂大门上高悬“三槐堂”巨幅匾额。难道锹溪王氏属于三槐王氏?他们是否属同一世系?带着这个问题,余查阅了不少宗谱,研读了不少史料,觉得有必要正本清源,谈出自己的浅见。周灵王太子晋,又名子乔,生于公元前565年,殁于公元前549年。因治水,直谏父王,被贬为庶人。其子宗敬仕周为司徒,人号王家,因以为氏。故称太子晋为王姓一世祖。从晋公至离公历廿世。离生子二:长元、次威,为避秦乱,迁山东琅琊。元留山东,元之玄孙吉徙临沂,称琅琊王氏。尊元为琅琊王氏始祖。次子威,仕汉扬州刺史,离开琅琊,居太原晋阳,系姓开宗,子孙鼎盛,支派林立,至九世孙霸,居太原洪洞县,至堪述等世封蓝田候,称太原王氏。尊威为太原王氏世祖。
元之玄孙吉汉宣帝拜谏议大夫,吉之子骏事成帝为京兆尹,拜御史大夫,五世至览历仕魏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侃受吴国御史,闻郡西有王乔旧隐所,遂访其而家焉。至四十四世偞之公由山东胶南迁入金陵任职,再由金陵迁洪州,官拜洪州刺史,因避战乱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择地来德安锹溪之上宅隐居,距锹溪四、五里许。尊为锹溪王氏始祖。偞之子瓘文,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武则天器重,于垂拱元年(685)赠凌烟阁大学士,赐封金紫光禄大夫,官拜工部尚书。后,承父志,迁锹溪。瓘文公膝下多子多孙,瓜瓞绵绵,簪缨簇簇,后传至晋世五十世君字辈廿人。至唐宣宗十二年(858年),锹溪东西两岸及二冲处,接栋连楹无尺寸空址,析为九分。由于锹溪王氏枝繁叶茂,显赫于时,时人称“江右夷吾”。尊瓘文公为锹溪开基祖。故有江南(江右)锹溪王氏之说。
再说“三槐堂”。堂,正屋,(许慎《说文解字》注(3)非地望也。堂,乃彰显本族家声,且具鲜明特色之雅称,以本族尤可激励、凝集族人之名言,美德、感人事件而名之。三槐堂得之于王祜在汴梁自家庭院中手植三槐这一感人事件中。彻之长子祜,生于梁均王五年己卯(919年)十二月初一日丑时。乾佑二年三月荫补齐州别驾,周初仕魏县、南乐二县邑令。广顺二年(952年)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958年)三月拜汴京留守,定居于汴王城之东。七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覃恩拜知制诰。乾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迁殿中寺御史,三年知制诰,五年(967年)四月召拜中书舍人,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知潞州,不久代替符彦卿镇故乡大名府。此前,有传说大名府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委派他专门查处此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他为宰相。王祜考察此人后回朝,竟以自家百口担保符无罪,并奏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惹得宋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为护国军司马,华州安置,并从此见疏于宋太祖。宋太宗(976年)即位,改任王祜为河中府知府,后又调入朝,升任中书舍人充史馆编撰,不久改知开封府。从此,王祜深思直道之人难容于世,再无晋升机会。为了表达他对朝廷的忠诚,炎夏之时,在开封所居的庭院中亲手栽种三棵槐树,并对天祷言:“吾王祜若有负朝廷,三棵槐树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后裔必有为三公者”。果然,其次子旦官至北宋时期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槐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印证了王祜后裔兴旺发达。为纪念王祜手植三槐之德,后人称这支王氏为三槐王氏,堂号“三槐堂”。加之宋大文豪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便使“三槐堂”闻名华夏,远播四海。
三槐堂祖根是太原王或琅琊王,南宋以来一直喋喋不休,争论不停。从目前掌握的家谱资料看,从时间上,北宋以前没有提到三槐王根在琅琊,即王言是王抟的后裔;从世系上,王祜后裔的谱牒资料基本都是太原王乾后裔,王言次子王永根系也是太原王乾。而只有南宋后,王祉后裔在修谱时,将王言列入琅琊王抟后裔。史载:王抟于唐光化三年(900年)被赐死。在以皇帝为集权的封建时代,是应株连九族或满门抄斩的,若真有四子王言,罪臣之子怎么还能任黎阳县令呢?更何况《黄岩西桥王氏族谱》序载;抟生三子:倜、倓、伦。根本没有四子言。南宋时人,大学士朱熹在其《三槐王氏世宦年谱》中明确指出:“威居太原晋阳,仕汉扬州刺史,为太原郡之始祖”。又云:“王乾,生于唐宣宗己巳年(849年)三月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至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三月,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王乾子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庚子五月初五日午时,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从事郎……知滑州黎阳令。言生二子:曰彻、曰永;彻生三子:佑、祜、祉……”
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元代名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
达良先生1993年编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第17页的太子晋世系源流表中,记载三槐王氏隶属于太原王氏的后裔。且“两个多数”倾向于太原王氏。一个多数是目前全国多数三槐王氏的会员,认为应该归属于太原王氏。另一个多数是当今三槐王氏最大的两个支族,他们的族谱也是三槐王氏族谱中规模最大的族谱,即《三沙王氏统谱》与《上梅王氏通谱》,该两谱的记述均为归属太原王氏。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2010年第三次公布的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一线图如下:
1世太子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 -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 -15世颐-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嵚-25世彝-26世彜-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杨)-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57世彻-58世祜
由此观之,三槐王氏应归属太原王氏,虽有少数质疑,但基本可以认定,三槐王氏应归属太原王氏。
“三槐堂“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一种精神,具有“爱国、忠义、厚德、正直、坚毅、豁达、大度”等丰富内涵,人们崇尚“三槐堂”无可厚非,但把自己归根于三槐堂支下,似有不妥。
综上所述,锹溪王氏属于琅琊王,三槐王氏属于太原王,且锹溪王开基祖瓘文公早于三槐王开基祖王言公300余年,所以,锹溪王氏不属于三槐是确定无疑的。以上浅见,如有讹错,望贤 士予以纠正,不胜感谢。
《王氏宗谱》瑞昌市编委会 王定主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