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全斌、仲舒支派简介
庐陵支派
庐陵支以王该为主系,王该,字仕契,随父吉过继给谋,为庐陵王氏始祖,唐末富甲乡邑,好善乐施,乡称长者,五代时期自四川迁于江西庐陵(今吉安市),他的事迹富有神话的色彩。南宋宰相周必大为王该九世孙王廷珪撰的行状中,有这样的记述:“公姓王氏,讳廷珪,字民瞻,其先太原人。八世祖该避唐末乱,徙居庐陵郡西60里之河山,好善乐施,人称长者。伪吴顺义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有异僧云: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岀文士。长者如其言,行至安成北之连岭,遇白马一,问其地名,曰大白茅,稍前曰小白茅,乃家焉。李氏保大中龙复见何山,遂为龙田寺,今金地寺也”。其后裔遍布江西、湖北、广东、福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全斌支派
据《北史•王士良传》:士良先祖出自晋阳,晋末避乱,西入凉州,世代在河南做官。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其曾祖景仁归魏,做了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此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安家立业。父延,兰陵郡守。士良魏末遭乱,迁居河右,后仕东魏北齐,又仕北周,隋朝官至小司徒、荆州刺史,封琅琊县公。又《北史•王韶传》:韶“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祖谐,字德衡,原州刺史,父谅,早卒。韶北周时以军功官至开府、车骑大将军,封昌乐县公。入隋后极受文帝敬重,后官至司徒、尚书令,灵豳等十州刺史,封魏郡公。子士隆亦有文风,隋末任尚书右仆射。王世充代隋建郑,他依然受重用。士良与王韶本是一支,一直传到全斌,北宋并州太原人,武宁军节度使,是五代至北宋的著名将领,其后裔分别居山西太原刘家堡村、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江西南昌县武阳镇。
仲舒支派
王仲舒(762—823)唐太原(今太原西南)人,字宏中,历官制诰,任峽州、庐州、 婺州、苏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任苏州刺史期间,捐玉质宝带集资建桥,此桥位于苏州城东南15里,横垮于澹台湖与运河相接之处,全长316。8米,宽4。1米,共有53个桥孔(王仲舒时年53岁)。桥孔之多堪称国内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桥之一,故名“宝带桥”。 在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期间,岀官钱两千万,代贫民输税。他有七子:初、哲、贞、宏、泰、復、洄。
其后裔分居安徽歙县、休宁县、黄山屯溪区,浙江湖州市、金华市、淳安县、江山市、衢州市,湖北阳新县、浠水县、罗田县、咸宁县、鄂州市、黄冈市、石首市、黄石市,江西吉水县、乐安县、大余县、瑞金县、兴国县、于都县、金溪县、乐平市、婺源县、德兴市、广丰县、贵溪县、景德镇市及福建、四川、天津、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