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四十四)

2016-01-07 13:55:58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编辑

打印 字号: T|T
廷輝制茶 永興建窑
    光州盛產毛尖,好喝的不得了,福建不產茶,王府所需茶葉要從北方進來。有一天,王審知發話了:“咱們固始長吉裏不是有一個名叫張世表的茶葉專家嘛。”張睦答:“他是我本家,家住張老莊。”一個月後,茶葉張風塵僕僕地來到福州,張睦叫兒子張庸陪同,考察了閩南、閩東幾個地方,最後决定在建甌雲際山(今東風鎮)搞試點,然後全閩鋪開,具體事宜由潘承佑負責籌建。不曰,百名青壯農夫進山墾攏,有的播種,有的插條,由于精心營護茶樹茁壯成長,五年時間發展到三百亩,由于孟威刺史和都團練使王延政的大力支持,招建範圍達方圓三十裏,因地處福州北部,定名北苑,因閩王垂青,文武百官不斷索取,張氏索性全部獻给政府,後來成爲御茶園。
    張世表老後由兒子廷輝接班,他不僅研制了蒸青,還研末爲膏,加蠟封面,進貢给皇上喝的稱“龍鳳茶”(餅狀),皆由漕運使監制。雲際山自從建了鳳山閣以後,改名鳳風山,因官員經常來此品茗,山中不僅砌了龍鳳池,還蓋了乘風亭貢茶院和望京樓(中塑神農氏)。產茶季節,茶馬互市,大小茶館成了商賈掮客的好去處,王公貴族亦無傷大雅地進入鬥茶室,供應商請文人在東溪溪畔紅雲島寫詩詞作廣告,把茶葉吹的神乎其神。閩王則交待兒子王延政不要忘記给黄滔、韓惺、徐寅等人送去蠟面茶。以至世人曰“黄金易得,龍团難求”由于張氏父子的推廣,閩地武夷山、安溪、福安、方山等地年出口茶葉五六萬斤,精品茶一斤值金二兩。張廷輝因制茶有功,閩王授合門使。
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師隅去獻舟三百;戰國時,吴王夫差已派人在長樂打造艦船(稱吴航);三國時,孫吴在福州設典船校尉,船塢在開元寺東。當年造船家盧循已設計出四至八個水密隔艙(英國海軍1795年才接受)。爲開辟海上絲茶(還有瓷器)之路,審知認爲閩江上游盛產樟鬆、杉木長材和建漆桐油,于是在寧德、連江等地設温麻船屯,制造的三橈船,長達二十丈,載重千石,以帆、櫓、槳爲推進動力,用羅盤定方位,水戰時可乘風下壓,如車碾堂螂,每每取勝,國人稱爲福船。閩南缺乏木材,客知命人將三建(瓯、陽、寧)生產的建漆和南平、將樂、邵武生產的桐油以及樟楠檫等用船運到泉州。對杉木長材通過閩江水道“放羊”到福州,在水塢扎編成排(一般以十連爲一個縱列),靠排梢定向,竹篙助航,從閩江口浮海到刺桐港,用來造船和建塔和修房。
爲了促進瓷器的發展和外销,泉州刺使王延彬派技術人員到浙江學習,引進了秘色瓷(青花瓷和青白瓷)生產技術,派遣部屬李文興前往安海灣北岸建造瓷窑,當時建成的窑有龍頭和龍尾,尾巴是一座巨大的烟囱;所以稱龍窑。窑床有三個窑門,供裝陶出陶之用;窑背兩侧開有數十個窑孔,以添加柴火和觀察爐温。產品分大中小件,大件有缸、瓮,小件有提壺、酒壺、佛像,中件有钵頭、陶塔等。工藝場内有人在練土,有人在拉坯,還有人在打花、上釉和裝窑。一時間到處烟塵滚滚,爐火熊熊。
    爲讓所制的成品,就近裝船外銷,特地在晋江拓建了一個灣海港。當時永春留安的劉大郎和蓬莱姚二郎,因能賈善賈,以大量陶瓷販運番國(南洋和歐洲等地),取金貞(幣)而返。因獲利甚豐,閩南商人林仁翰,林靈仙和其後人一直謀求市舶司之官,因爲誰謀到這個位子,誰就會大大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