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二十二)

2015-12-02 15:59:15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编辑

打印 字号: T|T
鏡齋内應 彦若自刎
    在沙縣,張延魯説泉州原名豐州,686年建城,泉州枕山面海,郊區有清源、紫帽、羅裳諸山,風景殊秀,其中清源山最大,起于白虹,有四十九鞍(凹),五十侖(凸)。轄晋江、南安、莆仙,有三萬五千多户,二十三萬人口,刺史廖彦若手下有二個將校,王象(亦名王新),乃太原人,北方動亂,隨父遷來閩南,爲人忠心耿直,刺史命他提重兵駐守清源山;雷剛(亦名雷丹),畲族人,自幼習武,爲人正直,武藝高强,前些時侯因備受民族岐視退居洞寨不出。
    886年二月,軍校方世琮、張華爲先鋒,部隊象鐵桶似的包圍泉州。三王兄弟登山附覽,衹見城之東隅爲萬家湖(東湖),渺彌十裏,晋江之水可通舟楫至城下。偌大開元寺在城西郭。鏡齋(張延魯長子)介紹子城,周三裏一百六十步,因北方官員,在春節期間均要向天子居住方向拜之,故北門稱朝天門,城墙上建有城樓;南向設鎮南門,東向稱仁風門,西向叫素景門,東南叫通淮門,因地形不方正,成爲葫蘆形,王潮探看後説:“城高濠深,石頭堅固,易守難攻。”
    是曰,王潮率林碩德、劉昌祖、陳霸先等人在城下擊鼓挑戰。祇聽一聲炮響,廖彦若披挂上陣,衹三合,廖彦若命副將王象出戰,王象見林延皓年輕,不放在心上,交戰中林延皓飛馬衛出,王潮敗陳,林延皓見狀拍馬衛出,挺銀槍而上,廖命使出梅花槍奇招,奔跑時,賣個破綻來一個回馬槍,將王象刺下馬來,被軍士檎獲,彦若見狀即鳴鑼收兵,龜縮城裏從此不出來,王潮要他投降,怎奈王象説一將不士二主,遂頭撞石柱,一道忠魂奔向閤殿去了,感其剛烈,將其厚葬。
    又一天夜裏,部隊埋伏城外,等待部隊攻擊時間的到來,約三更時分,士兵推着長條木猛撞城門,再架雲梯靠上城墙,不意被城上巡兵發覺,一時間城上守兵從卧鋪出來,石頭象冰雹似的往下砸,接着用滚水往下潑,傷殘士兵安置塔前、茂夏一帶治療。
爲攻破刺桐城,在老鄉幫助下,王潮找到雷丹,通過曉以民族大義,雷丹毅然歸附義軍。一日,武榮大營召開軍事會議問攻城計,説義軍包圍泉州已好幾個月了,因城堅可奈何?雷丹道:主公無慮,末將知道泉州西門(西湖)城墙下面有一條十分隱蔽水道,衹要破其機關,就可入城打開城門。三王兄弟聽了大喜,于是召來“混江龍”廖廷春,廖氏欣然接受任務前往打探。
    攻城時間定八月仲秋前夕,廖廷春率一批懂水性士兵從西門水道潜,入,破壞水閘機關後殺死閘兵即上岸。衹聽一聲炮響,内應張鏡齋、張廷玉等出動,一時間廖氏府邸後院草料房、厨房大火衛天,馬上燒及府宅,廖氏命人趕快滅火。城東這邊閃現十幾條黑影,殺死守城卒,打開.城門,府兵從兵營出來,見城頭已插上“王”字大旗,便弃城投降。廖彦若持雙鈎出西門慌不擇路在瓜園被包圍,拔劍自刎。其子在茶鄉强奸采茶女時被活逮,天一亮,王潮將這個無惡不作家伙斬之,頭臚懸挂城頭示衆三天,全城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張延魯發動商家沿街排下牛酒宴迎接入城,打開牢房,放出犯人。當時州西北面有一山,因經常有野狼出没,在地人稱之狼山,逃到狼山當山賊的薛藴,邑人稱“死瘟”,又派賊兵前來騷擾,王潮揮兵入山怒剿賊窩,泉城始定。
    爲减少擾民,王潮入城後合家暫住寂光寺僧捨;蘇義偕弟蘇羡蘇益暫居城隍廟;客邽住開元寺支院精捨,不久李氏在客捨生下延彬,傳夫人生彬時,屋檐下有一對白雀,故稱白雀堂(至彬謝世,靈鳥才失踪)。爲了争取商家的支持,王潮命人清點廖氏官僚財產,然後退還業主,所以受到全城百姓的歡迎。
    在朝廷檔案中,記載王潮“起隴畝,以至富貴,當佐史後成盗賊”因這次王潮殺的是朝廷命官,據泉以後,還有不少人認爲“三王”部隊仍黄巢遺寇,爲洗刷這一罪名,馬上修書一封將诛廖情况匯報陳岩,岩接信方知,王潮乃定城令王曄後人,不想做叛逆賊子;願歸自己麾下,于是向朝廷上表,説王潮“招懷離散,均賦缮兵,吏民悦服,薦爲泉州刺史”,不曰朝廷恩準。陳岩還到泉州宣讀蓋有御璽的任命書。爲表彰布衣張延魯功績,王刺史授其“護軍副使”職務以示嘉賞。
    從此王潮在泉州休息養兵,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張睦、陳檄、施典、孟威、王彦復等人爲張羅軍費,召補兵馬,出了不少力氣。爲保衛泉州建設基地,爲進攻福州做準備,刺史命二弟客邽領一支精銳駐扎仙游地區,三弟審知也領一支兵馬駐防涵江一帶。又一次,十八翁林碩德獻策,要三王兄弟趁陳岩患病時攻打福州,審知認爲萬萬不可,因陳岩支持我們,才使我等在閩南站穩脚根,我們不能恩將仇報啊!關于陳岩患病消息和省衙人事變更情報,都是林碩德從涵江派探馬首先得到的,然後向泉州匯部襄王潮刺史决策。
    正月二十九日,陳岩謝世,審知旋接範暉控制陳氏族人(陳肇、陳寅、陳嚴等),自稱留後消息,爲争取時間,來不及禀報泉州,即令林碩德、楊行儉爲前鋒,率精兵三千人,從間道逾險,七日後進入福州五虎山地界密切注視福州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