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十五)

2015-10-25 10:40:01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编辑

打印 字号: T|T
審知愛友唐綺同樂
    部隊出發以後王審知也不過是校級軍官,在處理軍務時,總是先請教兩鬢蒼蒼的郭镕、林穆、陳勲、劉存、張睦等諸位前輩而後定。有空時除了向有軍事才能的鄧光布學習排兵布陣外,還向郭嵩學習,因爲郭精通兵法,人稱“急性諸葛亮”。
    在軍旅中,黄膺,年歲比審知大十歲,爲人忠誠,與自己親如手足。林延皓比審知整整大七歲,不僅武藝高强,.人品也極好,審知親昵地叫他哥哥;象林廷甲,雖與審知同齡,但他乃科班出身,參加過朝廷武考中舉,回縣裏當指揮使,審知非常敬重之。
    開飯時,伙長敲鍋蓋通知吃飯,衆人未夾菜,審知從不先動筷;戰友生病,有時還親自爲其調藥;凡有犒賞,都是拿出沽酒與大家分享。打仗時,戰士聽見鼓聲,熱血汹涌勇氣倍增(後人稱爲閩王太平鼓),審知總是一馬當先衝入敵陣,鬥將時軍士視戰况,射箭的射箭,掩殺的掩殺,由于配合默契,每戰總是無往而不勝。
    由于審知關心戰友,愛護士兵,故董章父子(子思安),鄒勇夫、林廷甲、黄膺、施典、伍昌時、程彦(司馬官)、李彦輝(後出鎮潮州)等衛鋒陷陣時個個都不避難險。有一次在閩贛邊境遇伏,箭矢如蝗蟲一樣向審知飛來,一位姓周的老軍校犧牲了,他的兒子周彦琛奮不顧身衛上前爲自己播箭,而失去一衹眼,從此跟隨左右當侍衛,審知收他爲誼子,改名王延禀因軍功升爲軍校,此是後話。
    行軍路上,藝人在晚上,經常爲大家演皮影戲,當文官武將上朝時,王審知和衆人都和唱:“邁歩来自金鏊殿,一問莫歲,二問江山,满朝文武可平安……。”白天走累了,王潮、張睦、唐绮、林碩德等人在馬背上還會大哼特哼固始民歌什麽“樱桃好吃樹難栽,鮮鱼格吃網難拍,太米好吃難旖,山歌好吃口難開……。”對此全軍戰士人人都會唱“五句山歌”,詞句是唱歌还得嗓子盈,順风聽到紫禁城,武官聽得下戰馬,文官聽的忘太印,做官不如唱歌人。,’軍旅生活雖艱苦,但個個唱的心花怒放。
    當部隊停下來休息時,有的坐下來做劃地布子的游戲,一叫“下牛蹄夾子”,一叫“乘龍”,均以棋盤圖案爲形。各營戰友聯歡時,則圍圈搞“擊鼓傳花”,來一個官兵同樂。
    當打勝仗時,文藝戰士則大顯身手,表演的不是“中軍樂吹”,就是“大鼓凉伞”,跟隨的軍眷則跳起竹馬參軍戲。
    固始戲曲、歌舞起源甚早,傳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漸漸淡忘了,爲唤其記憶,樂師游孟演戲化妝成叔敖,王看完之後,遂詔見其子,方知孫喬在寢丘政柴艱難度日,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中國最早戲曲。此外,還有“嗨子戲”、“花鼓戲”、“皮影戲”以及山歌、情歌等都在五代時期傳到閩地,所以閩西山歌“唉呀嘞”好聽的不得了。當年部隊進軍福州時,軍校王吉祥、王如意還集中了一個固始戲草臺班子,地點在閩縣大義鄉(今青口鎮),爲南下將士演出。後來,輔弼王審知治理閩疆的林穆公在淘(陶)江枕峰蓋了大王宫,王審知往常在林氏家廟中咏詩作赋共商國是。有一天,還爲戲臺寫了兩副柱聯,戲臺前聯曰:“聞弦歌之聲賢者亦樂此,見羽毛之美人皆好之”;臺後聯曰:“演出半真半假,看來將信將疑”。此聯尚在,此爲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