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叔金简历 年谱

2015-08-13 09:01:23来源:王叔金第25子 王永裕

打印 字号: T|T
王叔金简历
    作者:莫佩琴
    一生爱国爱乡,对马来西亚华社、华教、工商业、社会公益及马中抗战事业等领域贡献甚大的王叔金,在霹雳州开创4所中小学校,同时积极推动成立益智书报社、妇产医院、公会、华人墓地等,提倡行善至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让"马来西亚华侨慈善家兼教育家”之美名永垂于世。
    王叔金逝世至今超过50年,他其中两名儿子王永裕和王建士所撰写的《王叔金:一个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英文版《NoOtherWayOut》在2013年出版)中文传记于2014年面市,随后获得马来西亚六大中文报章一一《星洲日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东方日报》采访报导。
通过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后续各大中文报章的报导,唤起不少人对王叔金的记忆,并让更多人记住他的名字。王叔金毕生为社会奉献,过去的报载见证和肯定了他的努力。
    出身与家庭
    188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永春的一个农家,王叔金在19岁那年毅然背着父母,以"奋斗无恐,以善其后"的决心,下南洋另寻谋生之路。
    具有远见与生意头脑的王叔金,1903年杪初抵霹雳州安顺,从挑扁担、业务员、记帐员、流动贩子等,逐步累积经商的经验,为往后的成功创业之路奠定基石。
    两年后,他越过霹雳河到实兆远发展,从此展开他的杂货及橡胶种植之路。成功并非偶然,他辛勤、节俭和自律,远离当时许多中国移民沾染上的恶习。他相信,安份守己并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才能走得更长远。
    王叔金与3名妻子,包括养子女在内,共育有44名子女。无论在现代或是当年,堪称家族庞大。如今,他的后嗣散居全球各地一一中国、新加坡、澳洲、力口拿大等,跨越五代超过750人。
    社会贡献
    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福利与教育工作的王叔金,最初的贡献始于1913年与柯教诲等人,一同创设益智书报社。这个社区聚集地,主要是体恤社区民众的辛勤劳作,为他们提供一处休闲放松的场所。它不仅让民众沟通交流、读书阅报,也凝聚社区的华裔青年,进行乒乓和篮球等体育活动。
    担任书报社主席长达40年,王叔金的功劳不言而喻。在他逝世2年后,书报社不忘追授终生成就奖及纪念碑,表彰他对书报社所做的贡献。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支持教育事业的经济来源,王叔金在1922年发起实兆远橡胶商行公会。通过公会的成立,他号召并获得橡胶园园主及橡胶贸易商的支持,在实兆远地区实行每售出1吨橡胶,公会征收50仙的收费制度;而收费所得捐作实兆远及爱大华地区,建造华小及添置学校设施的基金。
    王叔金对社会福利的关怀,-直没有停下来。1936年,意识到华人社区缺乏安葬墓地,他主动捐款之余发起筹款活动,在实兆远本律红土坎路购下一块坡地,作为华人墓地。整个计划由益智书报社负责执行,让墓地以实惠的价格出售给当地居民,作为他们亲人死后的安葬地。
    莫佩琴
    吉隆坡韩新新闻传播学院、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毕业。自2002年起,先后任职于《中国报》、《东方日报》中马组,负责采访雪隆区新闻。2011年加入《东方日报》生活资讯组,至2014年成为全职妈妈。现为一名自由工作者。
    同年,他思及妇女的权益应该获得更好的照护,出资并发动民众捐款,建立实兆远华人妇产医院。此举是为了确保社区内的妇女能够获得产前与产后专业照料,并保障分晚的顺利和婴儿的健康。1960年,顺应社区里各族人士的需求,该妇产医院易名为实兆远妇女医院,让各族群皆能从中受益。应时势转变,这所医院目前已转型为老人院。
    除此之外,王叔金多年来兼任的社会团体职位,计有政府医院委员会成员、实兆远零售贸易公会主席、霹雳华人弱势者协会实兆远分部主席、马华公会实兆远分会会长、华人精武体育会实兆远分会会长、爱大华福建会馆主席、霹雳怡保福建会馆会员和霹雳南洋大学创校委员会主席。
    回馈中国社会
    王叔金选择远渡重洋到马来亚展开他的奋斗历程,但他时刻心系祖国家乡的情怀,始终没有改变。1907年至1923年间,共回返出生地9次。1940年,他自费参与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第10次回中国。期间,慰劳团走遍10个省、市和村,慰问战争的难民、受伤的士兵和前线战士,前后耗时4个月。
    他参与行程的点滴,已被收录在《南洋商报》的要闻内容(★见第336至338页)。
1911年,王叔金在槟城加入孙中山同盟会;1923年,他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实兆远分部党务科主任,随后又改任宣传科主任。
    每当祖国急需援助,王叔金总是一马当先在马来亚发起筹款运动。1920年和1921年,中国中西部旱灾所引发的大饥荒、1931年严重的水灾、1936年中国长江与淮河洪水泛滥事件...他都义不容辞担起救灾重“九一八事变"后,为支援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发动华侨捐款购买飞机,并被推举为实兆远购机委员会主席。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王叔金毅然号召民众抵制日本货。
    对于家乡永春,他亦牵挂心怀。早年,他曾出资为家乡修建石路,还为当地提供师资培养(后因抗战爆发而中断)。同时,他还为当年到海外募款的崇贤私立中学捐款。
事实上,王叔金无论是对马来亚实兆远社区,抑或对祖国的回馈与贡献,总是甘之如饴,不求回报。如此心志,让人敬仰。
    教育贡献
    王叔金在曼绒县创立4所学校,分别为1920年,实兆远中正小学(今中正国民型华文小学);1935年,实兆远南华中学(在1961年分为南华国民型中学和南华独中);1951年,红土坎平民义学(今平民国民型华文小学)和1953年,红土坎天定中学(今天定国民型中学)。
    以上的成就,在在证明王叔金对教育的关注及重视。这也许与他自身因贫困辍学的经历有关,使他不惜一切身体力行,亲自走遍新马城乡,放下身段四处募捐款项。
    这4间学校的创立,是王叔金集合当时的先贤共同达成。每一次为创立学校所发动的筹款,他都当仁不让成为第一个慷慨解囊的人,借此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如今,曼绒县的教育事业造福萃萃学子,提供无数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培育出不少人才,他功不可没。(★见第47页至167页)
    不仅如此,他也参与构思及策划的工作,为建立华文学校,提供硬体设施条件,也实际参与建校工作,包括建校申请、学校规划、工程设计及实施.监藉》
    王叔金在中正小学董事会服务近30年,其中20年担任董事长一职,并负责校刊的编辑与出版。当年实兆远四中学合并为南华中学,他是大功臣之一,并任第一届董事长职,前后服务逾20年。之后,他也分别在红土±欠本律平民义学和天定中学,担任董事长职各6年及8年。
    结语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虽然历史纪录不尽完善,庆幸的是,如今我们仍可通过报载,以及《王叔金:一个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这本书的出版,了解王叔金的伟大精神,以及他所走过的每一步轨迹。
    回顾王叔金在上世纪的灿烂一生,他的无畏牺牲及贡献,都值得后世弘扬下去。
    王叔金年谱
    1884年
    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永春,锦斗,隔后村。
    1891年
    在私塾上课,駿了7年儒家教育。
    1898年
    在五里街的胜京号商店担任书记及学厨。
    1902年
    19岁的王叔金于3月4日与当时18岁的林月成婚。
    1903年
    从锦斗出发前往蓬壶,接着与另外6名青年结伴南下马来亚。抵达安顺后,在王添福水果店工作。
    1904年
    到邻近怡保的拿哈,一间名为万益的杂货铺担任店员兼书记。
    1905年
    离开万益,开始以扁担兜售商品,同时也搬迀至邻近怡保的务边。
    1907年
    2月时首次返回家乡锦斗,待了4个月。再次回到马来亚时,他与几位伙伴开创了万隆杂货铺,但后来宣告失败。
   1908年
    和另一些伙伴再次创办商铺,同样取名万隆,但地点在实兆远港口。商铺售卖干粮、布匹等杂货,同时也从事裁缝工作。两年内,获利5000元。
1909年
    第二次返回锦斗,探望生病的母亲章珠。待了4个月,同时策划建造新的房子,金兴堂。
    1910年
    4月份时第三次返乡,逗留期间耗资4000元完成了金兴堂的建造。与义弟林庶安一同创立永裕号和福永安号,同时也创立了经营橡胶生意的万胜和隆森。后来,也创立了更多的商店,如万胜和号、万隆号、金安,另有15家公司,包括华商公司、万利公司、丰发公司和永裕公司,在几年内,获利41万元。
他开始在昔加里和甘文阁一带购置橡胶园。
    1911年
    8月份时第四次回返锦斗,探望病母,然而,逗留的时间少于一个月,他携带妻子林月和长女清匾一同回到实兆远的福永安号居住。
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2年
    11月,带妻女返回锦斗,这是他第五次回乡,逗留了7日。
    1913年
    在柯教诲的协助下,创立了益智书报社。
    1914年
    4月份以探望母亲为由第六次回乡,逗留了一个月。
    1916年
    2月份时第1七次回乡,同样是探望病母。逗留了两个月。12月16日与邱素械婚。
    1917年
    以7000元购下一块连带房子的橡胶园地。
    1920年
    1月份时第八次回乡,因母亲过世,逗留了3个月。父亲春耻和长女清匾陪同返回实兆远。
    出任实兆远救灾委员会主席,为遭遇大干旱并引发大饥荒的河南、陕东、陕西和河北发动筹款。
    协助成立华侨中正,同时捐献1000元。(他为该校董事会服务超过30年,其中有20年担任主席一职,并为该校编辑及出版了5期校刊。)
    1921年
    购买了一辆摩多车,方便在社区里和周边区域活动。
    1922年
    创立了实兆远橡胶贸易商协会,同时也获委为实兆远中国国民党分部党务科主任。
    1923年
    陪同父亲和长女在一月份时回返锦斗,这是他第九次回乡,逗留了4天。
    受委担任实兆远中国国民党分部宣传主任。
    1924年
    发起华人公墓的筹款,同时也修建了一座木桥。
    1925年
    购买了一辆意大利车。(5年后为了给内弟邱椿萱购买汽车而出售)
    1928年
    在实兆远甘文阁路购买了7英亩的地,发展为橡胶园,并在同一块土地上修建家宅。一家人在1929年1月搬进该耗资2万元的新房子。
    1928年至1950年间
    担任政府医院的委员会成员
    1929年
    给光华日报写了一篇文章,交代华侨中正的发展过程,包括请求地主林迎为建校捐献一块地。
    1931年
    提议成立中正中学。
    再次担起救灾委员会总监的责任,在实兆远地去为中国的旱灾及水灾筹款。
    中曰战争爆发,他被推举为"抵制曰货委员会〃主席,积极组织民众抵制日货,同时努力筹募资金,支援祖国抗战。
    1934年
    为家乡永春崇贤私立学校在新加坡及马来亚筹款,个人也捐献了100元。1935年至     1936年间
    建议将曼绒县包括中正中学在内的四所中学合并,成立南华中学。他被推选为第一任董事会主席。他个人捐献3000元购买校地,并以父亲王春耻、岳母杜菜燕和妻子邱素枝的名义捐建了3间教室。他为南华中学编辑及出版了3期校刊。
    1936年
    本律红土坎路的华人公墓动工。
    购买6英亩的地建造实兆远华人妇产医院。(医院在1938年竣工。他担任主席及托管人一职长达20年,直到50年代中期。)
    捐献100元为木珍歪的君羊贤华小进行提升工作。(此举引发社区里其他人的效仿,他受封荣誉委员„)
    1936年至1937年间
    杨子江与淮河河水暴涨,冲破河床,导致洪灾,湖北、湖南、江西、武汉和重庆等地受灾,多达4百万人死亡,他再次担起重责,负责筹款事
个人捐献予实兆远甘文阁国民华文小学,并为购置设备、修复及扩建校园,发起筹款活动。
    1937年
    日本制造"七七卢沟桥事件"后,被推举为"抵制日货委员会"主席,组织民众抵制日货,同时努力筹募资金,支援祖国抗战。个人带头出资干元,购买"拯救中国债券"。
    出任实兆远零售店商会主席。
    1937年至1941年
    担任霹雳华人弱势群体协会,实兆远分会主席。
    1939年
    为南华中学建造礼堂向虎豹兄弟筹款,并亲自为虎豹礼堂及10间教室督1930年至40年代初期
    出资为故乡修建从隔后村到锦斗的一段石路。承诺将勿洞橡胶园的收入用于在锦斗的教师培训。
    1940年
    3月12日,随同以陈嘉庚为首的马来亚华侨回国慰劳团到访重庆,移交体恤金予战争难民和受伤的士兵,并慰问前线战士。
    被推举为中国国民党实兆远分部第八师常务委员。
    被委任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委员会招股委员,协助福建在马来亚招股。
    1941年
    获选为木威培青小学荣誉署理主席。
    在泰国勿洞买下125英亩的橡胶园地。
    1942年
    日军在3月7日占领实兆远后,与五子建豹在勿洞避难。接着前往新加坡,与四子建虎一同避难。在6月11日返回实兆远。
    1944年
    6月29日,日军要求效命,但他礼貌地回拒。
    1945年
    曰军投降后,学校复课,中正学校董事会重新选举,他再次被推举为董事会主席,领导众人重建及广充校园。(他在接下来10年皆留任该职)
    1946年
    在勿洞设立华文小学。
    被推选为昔加里培民华糊红土坎永宁华小董事会名誉主席。
    霹雳福建刽官会员。
    重新被推举为南华中学的董事会主席、校园重建及建校基金筹募委员会主席,领导校园重建,并编辑及出版了1000份南华中学重建纪念刊物。
    1947年
    为从新加坡乘船返回中国的长子建鹊和十七子建士(本书作者)送行。
    撰写第一本回忆录,回首50年来的生活。
    1948年
    被推举为南华中学董事会副主席,并担任信托人长达20年。为南华中学筹建新校舍完成多年,助各地捐助同侨获教育部核发嘉奖奖状。
为中正中学筹款4万余元,将原有亚答板屋拆除重建设备完善新校舍,包括一座大礼堂.两座新式教室及男女厕》
    成为新加坡王氏宗亲总会的会员。
    获得泰国居留权。
    1949年
    领导天定马华支会向政府讨取既耕农地,为农侨谋福利。
    1950年至1951年
    被推举为曼绒县马华公会的会长,负责为其建设及发展筹款,并编辑及出版了2本相关刊物。
    1950年
    在1月30日获得马来亚居留权。
    1951年
    联合苏清楚在红土坎创立了平民义学,被推举为董事会主席,服务了6年。为该校编辑及出版了2本校刊。
    1954年
    在红土坎创立了天定中学,被推举为董事会主席,服务了5年,同时担任筹募委员会主席及托管人直到1962年。为该校编辑及出版了2本刊物。
    1956年
    学校赞助人通过一次会议的微弱多数票,将他与另一名委员停职一年,他因而在1月3曰愤然辞去南华中学董事会的所有职务。之所以将他停职,
是因为他执意调査该校校长将12名抗议校长与一名女老师苟且的学生开P余。1月5日,他在星洲日报和光华日报上刊登辞职的告示。1月12日,他再次登报,感谢社区众人对教育及慈善的付出与贡献。
    因南华中学事件,同时辞去天定中学、平民义学以及社团各职。
    1957年
    完成第二本回忆录1350页的《我的回忆录一50年的回忆》
    1960年
    实兆远华人妇产医院易名为实兆远妇产医院,以便更确切地反映其为各个组群服务的功能性。
    1960年至1961年
    在天定中学1961年的纪念校刊中,出版自己5万字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为设立中学部而经历的213天筹款过程。
    1962年
    年届78岁的他以健康理由,辞去一切社会职务。
出版1962年回忆录。
    南华中学和天定中学转型为南华国民型中学和天定国民型中学。
    1963年霹雳州苏丹授“太平绅士”(JP)勋章。
 
    1964年
    5月31日,年届80的他在实兆远家中逝世。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授予"KesatriaMangkuNegara"(KMN)勋章。1965年
为纪念和弘扬其无私奉献华文教育与慈善事业的精神,当地社会人士决定成立《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
   
王叔金《传媒报导 1923—1964》电子书经已出版,可在王叔金的网站     (http://ongseokkim.com/ch/) 上看到。或通过以下链线:http://cld.bz/e/B98pp1p?mode=full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