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姓名文化概述(十八)

2015-07-14 17:01:29来源:中国姓名文化概述 王喜修 主编

打印 字号: T|T
十八、姓氏与谱牒
 
    (一)谱牒的意义。前面已讲过,姓氏是家族系统的称号。而谱牒是家族男性系统成员的记录。家族成员是谱牒的主体。谱牒就是记录这些主体的书面形式。由于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以姓氏为标志的社会组织。所以,没有姓氏就不成家族,没有家族就没有谱牒。有些少数民族由于没有姓氏也就没有谱牒。姓氏都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谱牒是姓氏稳定和传承的平台和载体。姓氏与谱牒都是一种文化。作为姓氏书面形式的谱牒,它与国家的正史、地方的方志共同形成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家族是国家和民族的细胞。所以,谱牒的内容又是正史和方志的素材。它所记录的人和事比正史和方志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谱牒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历朝很多领导人都不小看家谱的重要性。例如毛泽东对家谱评价很高,他说:“蒐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转引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王氏通鉴》中的“伟人论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2001年2月7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中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这就是谱牒的重要意义。
    (二)谱牒的起源和近况:谱牒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期。由于各民族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各个历史时期谱牒的形式也不一样。早在文字出现之前,有些家族就有了谱牒的刍形,即以结绳、刻画等方式记录,传承家族的世系。特别是一些王室、贵族家族的世系流传较早,这是谱牒的萌芽。中国进人奴隶社会以后,夏、商、周各朝王室都有了用刻画和文字简要记录本家族世系的家谱。并逐步扩展到一些诸侯和贵族。官方还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楚国的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家谱进行整理,编有《世本》,集中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参考了大量的谱牒资料。他在序言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意思是说,写《史记》的上古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记载不可靠,所以用家族谱牒资料作补充、考证,这样使所写的《史记》内容更加丰富,权威性大大提高。
    谱牒在秦汉时期已臻完善,见于文献记载的较多。特别是史学大师司马迁既著有国家正史《史记》,又编撰家族谱牒。汉代家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帝王诸候世谱》20卷,以及《杨雄家牒》、《邓氏官谱》、《风俗通义•氏族篇》、《万姓统谱》等,到了南北朝时期,国家和民间均重视家谱,形成了我国家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当时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还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如唐代朝廷修撰的谱牒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民间自修家谱也很普及。到了五代时期,由于战乱,使历代所存谱牒大都受到破坏。到了宋朝,修撰谱牒又重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欧阳修、苏洵对谱牒的编纂提出了原则和具体方法。使家谱逐步走向繁荣。宋朝以后的辽、金、元三代的家谱如今已基本失传,到了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各家族对编修家谱都非常重视,许多家谱一修再修,多次续修。笔者所在的家族的谱牒从清朝至今共修纂了五次,其中第一次是康熙年间,第二次是乾隆49年(公元1784年),第三次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第四次是民国九年(1920年)。2001年又进行了续修。2012年时行了小修。
    对谱牒的修纂要受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编纂人才等条件的制约。一般是经济发达,环境良好谱牒修编事业便发达,反之就要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如上世纪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受民族战争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不但没新修谱牒,原来收存的老谱资料也受到严重破坏。解放以后,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则经济贫穷,二则社会环境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使谱牒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从八十年代开始,家谱的修纂又登上了最高峰。不但同姓同宗的家族合修,一些同姓异宗的也兼祧多宗而合谱。如蔡姓人,有个县有几支不同的蔡姓家族,各支人口都不多,多则六七百人,少的只有百多人,他们过去有的修过谱,有的没有修过谱,各家族对原籍和迁徙情况也不尽了解。21世纪初,该县各支蔡姓人还与附近县的同姓人共同修了联合谱。又如蒋姓,全县共有蒋姓人口近20万人,比一个小县的总人口还多,他们联合修了《全州县蒋氏源流》,又以各宗族支系为单位纂修了族谱。一个县的情况如此,其他各地乃至全国近二十年来都形成了修谱的高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和条件有三:一是有了经济基础。在战争年代和生活困难时期,或者是性命难保,或者是三餐饮食不饱,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心去修谱?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很快,初步实现了国强民富,这就为修谱打下了经济基础。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两方面,上是政府政策允许。由于很长时间不准联宗,不准修谱,不准祭祀,很多人对修谱心有余悸,因此,有些家族修谱很神秘,生怕被人发现而被干扰和制止。但很多地方坚持公开进行,没有受到干扰。我们宗族的谱修好后还送给有关部门。如县档案馆、县志办、广西桂林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各送一套。社会环境除政府政策宽松外,下是群众有修谱的愿望。事实证明,群众修谱的欲望很高,因为修谱就是要自己和后代人不忘列祖列宗,是为了尊祖、敬祖、睦族人。所以,群众不但不阻止和反对,还积极参与和资助。三是人才基础,就是要有修谱的人才。在古代除了政府设专门机构和配备人员负责修编和管理谱牒外,在民间还有谱师谱匠,专门负责谱牒的编纂。在当前虽无专业人才,但是近年来有大批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离休退休,这些人大部分经过多年的工作锻炼,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写作能力,他们分布在各个家族。因此,大部分家族修谱力量雄厚。由于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所以,近年来大部分家族新修或续修了族谱。
    (三)谱牒的功能。谱牒在唐朝之前有两大功能,一是政治功能。早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特别注重门阀特权。所谓门阀是指封建社会中家庭的高贵地位。这个地位是个人仕途的基础。为了抬高家族的权贵声誉,只好通过谱牒来标榜美化自己,显耀门庭。到了唐朝虽然实行科举考试,但取士仍靠门阀地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编的《氏族志》,就是一部维持门阀制度的书。书中收集姓氏293姓编成100卷。各姓凭祖宗望族而取得特权,重门第、轻学才,以祖宗的功德大小、门第高低贵贱作为封官授爵的标准。出身寒门的人无法进人高贵等级。武则天为皇以后,出于她自己出身寒门之家的原故,便修编了《姓氏录》,取消了唐太宗时期的《氏族志》。《姓氏录》把五品以上官僚全部人谱,然后根据职位高低确定姓氏地位高低。并规定无论祖上有无功德,门第高低如何,只要通过科举考试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级。武则天这些规定虽然出于她自身家族门第低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考虑,但破了门阀制度,使一些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氏族志》、《姓氏录》等谱牒都是政治工具,都是以谱牒形式将各派系的既定利益固定下来。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直到唐末黄巢起义,才彻底摧毁门阀制度,谱牒的政治功能遂逐步消失。到了宋朝,这是中国谱牒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从宋朝以后谱牒的重要功能不再是政治,而是道德功能,即转移为尊祖、敬宗"收族方面'“尊祖、敬宗”顾名思义,就是不忘老祖宗,要尊重、尊敬老祖宗。“收族”即将族人收于一谱,以增加家族的凝聚力。这样既有利于各个家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
    (四)谱牒的价值:谱牒是一笔社会财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文物保护价值:一方面谱牒对一些文物古迹有原始的记述,使文物古迹更能显现出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一些年代久远的谱牒本身就是文物。这些文物大量存藏于民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现在国家对谱牒的收藏很重视。上海图书馆共收藏家谱15000多种,北京图书馆、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等单位都收藏有大量谱牒资料。上海图书馆共收藏家谱15000多种,北京图书馆、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等单位都收藏有大量谱牒资料。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了《中国家谱总目录》,改馆研究员王鹤鸣先生经过十年深入研究,撰写了学术专著《中国家谱通论》。还制作有家谱讲座的视听录相资料。据该书介绍,目前已知的共有608个姓氏的家谱存世。其中单姓552个,复姓56个。《百家姓》收录的440个姓氏,有371个姓氏有家谱存世,占8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前100名大姓全部都有谱牒存世。这100名大姓的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绝大多数,这说明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家族都有谱牒存在。据该书作者统计:在存世家谱的608个姓氏中,陈姓家谱最多,达2990种,其次为张姓,2597种。以下有王姓2512种,李姓2157种,刘姓2029种。这五姓的家谱每姓均超过2000种。总数达12285种。家谱总数在1001—2000种之间的有黄、吴、周、杨、徐、林,家谱种数在501—1000种之间的有宋、胡、郑、爱新觉罗、许、叶、何、谢、赵、萧、罗。以上数字者卩是不完全的统计。少数民族的家谱以满族最多。这是因为满族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主流民族,享有很多特权。同时也有很自豪的祖先和家世值得记录,因此,从清朝到民国时期,满人修谱比较普遍。
    2、学术资料价值:我国国家收藏的谱牒数以万计,散藏在民间的谱牒数量更加浩瀚,这浩如烟海的家谱蕴藏着大量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对开展多种学科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3、道德家法教育价值:家谱除记载家族成员的世系外,一般都记有先祖的恩荣事迹,族规家法或道德国法等方面的内容。这对后人很有教化作用。能增强族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4、寻根问祖价值: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迁徙异地,远走他乡,与本家族人散失联系,人到晚年就会萌生思念故乡亲人之情,萌发求本溯源之念。近年来,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寻找的地方越来越远,家谱就是这些散失亲人的人寻根问祖最好的平台和载体。
    (五)谱牒的内容与体裁:十年前,我曾主持为我自己所在的家族修编了族谱。近来我又收集各种族谱进行研究。根据我自身的体会纵观其它族谱的特点,我觉得一部族谱应有以下内容:
    1.谱名: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姓名,每本书有个书名,每本谱书也要有一个特定的谱名。不要互相同名的每个谱名应饮食下列内容:
    (1)家庭所在地地名。地名最好用始迁祖立宅的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村名。但村太小,反映不出宗族的分布范围。所以村名前要冠上县的地名。但县的地名要省去行政区划的“县”字。现在有些族谱不冠县名,也不冠始迁祖立宅的小地名。如有个县有支王氏家族的族谱名称写为《王氏族谱》。还有一本谱名《三槐堂订王氏宗谱》。这些谱的名称都无地名。由于没有地名就无法确定是哪里的王氏家族。   
    (2)姓氏,谱名中紧接地名要写明宗族的姓氏名称,如张氏李氏等
    (3)谱牒种类名称。如家谱、族谱等。凡世代和人口较少的一般称家谱,过去称家乘。凡世代和人口较多的一般称族谱或宗谱。家谱与族谱无严格区别,可酌情掌握。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谱名应包括地名,姓氏、家族名、谱牒种类。即:XX(大地名)xx(小地名)x(姓)氏xx公(家族名)族谱。这样就不会与其它谱书同名了。
    2.序言:一部完整的谱牒少不了要现一、两篇序,这是正文前的文章,按序的作者可分两种,一是谱书的编纂者撰写,主要内容写明编纂宗旨和编纂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二是请有威望有贡献的人撰写,既可请本宗族的人也可请外宗族的人。其内容多是对本谱本宗族的评价,预祝本宗族繁荣昌盛等。
     3.始迁祖情况,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所谓始迁组就是最先迁到一个地方定居并繁衍很多后裔形成一个聚居宗族的先祖。对此先祖有些地方称其为始祖,有的称其为世祖,这三个称呼以始迁祖较为合适。对始迁祖要写明本人情况,祖辈情况,属什么源流,什么堂号,以及其证据,何时迁人现住地,迁徒的简要过程等。这些内容可写在序言中,也可作专题专篇记述。
     现在很多宗族的始迁祖已经失传。由于情况不明,有些始迁祖从何地迁来写的不一定准确,作者查阅一个县的地名资料,发现写明来自江西吉安府的8处,来自江西庐陵县(旧属吉安府)5处,来自江西吉安府鹅公大丘,庐陵县鹅公大丘有32处,迁徒时间大部分在明朝。这些记录是否真实,现在难以查证,但这么多宗族都来自鹅公大丘这一项是值得怀疑的,需作一些考证。但对祖传的来源如无证据否认不要随意改变。
对始迁祖的堂号现在很多宗族也不甚了解。对认定姓氏源流和堂号要实事求是。不可臆断。
    3.辈行:辈行又称辈分或字辈,是对同家族的人按世代排行的字。古代很讲究辈分排行。对辈行高的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要尊敬。如果没有辈行就分不清长辈晚辈,造成世代混乱。所以,排辈行是谱牒的重要内容。鉴于大部分宗族近百年来未续修族谱,原定的字辈所剩不多甚至已全部用完,所以,新修族谱除传承原定的排辈外,还要酌情续排。现选几个宗族续排的字辈供新修族谱时参考:
    广西宾馆阳王氏族谱的“续排辈诗”
 
可兆荣光谱牒泽 宏开新宇振华章
人才涌济群星灿 宁安清治富康良
精诚奋发创伟业 廉和平易家声扬
三槐世运如旭日 吉隆兴旺庆邦强
 
    广西全州南宅王氏族谱新编20辈:(2001年订)
新纪春光耀 祥普志尚高
科学智晋仕 南泽宪英豪
(注:祥普、南泽是地名湘浦、南宅的谐音)
    广西桂林金堂马氏辈引
    近20辈(修正)
汝本光宗祖 齐家正以方
继承旺荣盛 昭龙景华扬
    新20辈
先杰建泽宇 登科立雄威
钦臣明京宪 永昌业奇辉
    4.族人世系图考,这是族谱最为繁杂、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这部分内容就不能成为一部谱牒。族人世系既要记述已过逝的前辈先祖,也要记述现在在世的全体族裔。一个家族一般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对这么多人如何进行有序的系统的记述呢?据我所了解的族谱,记述族人世系的体裁主要有四种:
    一是连线式,就是把从古至今的全体族人名字一代一代地用线条连起来,形成梯形的世系图俗称吊系图。这种体裁世系比较清楚。长晚辈的关系一目了然。其缺点是缺乏族人基本情况的记述。有些族谱单纯用图不配记述,只知其名不知是什么人,并且只有男性没有女性。《平乐太原王氏家谱》一万多族人就是这样。该谱本宗族出生的姑娘和娶进的媳妇都未上谱,男性虽有名但未写明生卒时间等基本情况。
    二是表格式,就是用固定的表格,填写每个族人的世代、父母名、己名、配偶名、子女名。这种格式男女都可上谱,也能显示出长晚辈世系。其缺点是没有各人基本情况的记录。世系不如线图那样清晰。
    三是记述式:就是用文字,从始迁祖到现在的所有族人都按辈分和排行顺序进行记述。记述内容:世代数、名、字、号、排行、出生时间、职业或职务、婚配、子女名、卒殁时间、葬地等。用这种格式记述可以知道各人的基本情况,其缺点是因为没有世系图,从而世系情况不太清晰甚至有些世系混乱。
    四是概括式,就是对一个家族作概括介绍。内容有家族来历,人口数及分布情况,班辈,名人及文物等。概括式族谱没有族人的世系,失去了谱牒的主体。不够完善。但对全家族的总体情况一目了然。
    五是综合式:就是既有连线构成的世系图,又有记述各人基本情况的世系考。具体做法是大宗分小宗,一般是五代一图(小宗),然后按图中的人名先长辈后晚辈,同辈的先大后小,有序地记述各人情况。记述内容与记述式的谱相同,这样的格式,既能使世系情况清晰,又能了解各人的具体情况,是修编族谱较为完善的格式,广西全州南宅王氏族谱就采用这种格式。从始迁祖至现在共有族人13000多人,以四房为序,共绘制300多幅世系图,然后按每幅图的名单逐人记述各人情况。其后将分散的世系图综合成世系总图,使世系情况清晰,又能了解各人的具体情况,是修编族谱较为完善的体裁。
除上述内容外,还可根据各宗族的具体情况编写居住地村谱、大事记、名人录、寿星录、文物古迹(含照片),非物资文化遗产,族规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统计表等。以体现宗族的全部面貌,使宗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修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通过修谱促进团结。要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不能闹宗派,产生宗族之间的对立情绪。
    2.对老谱记载的始迁祖情况、重要的人和事要进行分析、鉴别,出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一些明显有误的记述要酌情改正或删除。
    3.对当代族人的记述要认真审查,防止写错人名、地名、生卒时间。
    4.筹集经费不要摊派,要注意节约,避免±曾加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