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文化概述(三)
三、“姓氏图腾”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图腾制本是外国学者于十九世纪提出的学说。是对一种历史现象的解释,并不是对姓氏起源的解释,但后来一些外国学者把图腾与我国的姓氏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姓氏来源于图腾。并把这种理论称之为“姓氏图腾”。这一理论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我认为姓氏图腾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椎。(一)对外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姓氏图腾”是否成立值得商榷。据王泉根著、团结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所述:第一个提出中国姓氏与图腾有关的是美国民族学家和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他在《古代社会》一书的“亚洲大陆的氏族制”以一位叫罗伯特•哈特的英国人于I860年从广州寄给他的一封信为依据,把中国的姓氏与图腾崇拜联系起来,哈特给摩尔根的信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称民众为百姓……意指“一百个家族的姓”,……现在,在这个国度里约有四百个姓,我发现其中某些姓与动物、果实、金属、自然事物有关,可以译为horse(马)、sheep(羊)、ox(牛)、fish(鱼)、bird(鸟)、phoenix(凤)、plum(李)、flower(花)、leaf(叶)、rice(米)、forest(林)、river(江)、hill(丘)、water(水)、Cloud(云)、gold(金)、Hide(皮)、bristle(毛)等等,在中国许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一个姓。...正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夫与妻不属同一部落(氏族)一样,中国人的夫与妻也总是属于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引文中的省略号是原书所标注)。
细读哈特的信至少可以发现有三处与事实不符。
第一,把“百姓”说成是“一百个家族的姓”是错误的。“百姓”一词虽有一个“姓”字,但其意思并不是“一百个家族的姓”。 “百姓”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远占时代“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是对贫民的通称。现代是指除了军人和国家公务人员以外的人,常称“平民百姓”。碰什么时候的“百姓”都不是“百个家族的姓”。所以,外国学者把中国汉语的“百姓”货姓”与姓氏联系起来,说成是“一百个家族的姓”是对“百姓”的曲解,是毫无根据的。
第二,说“在这个国度里约有400个姓”也是不合事实的,十九世纪的中国姓氏数量跟现在差不多,估计有三至四千个。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姓氏数量掌握不准是情有可原的,但悬殊这么大,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中国的姓氏情况和姓氏文化。很可能是他把《百家姓》中的400多个姓看成是中国姓氏的全部了。既然不懂中国姓氏文化就不能对中国姓氏文化做出这样那样的结论。
第三,按图腾制的说法,图腾物是该姓人的老祖宗。把与姓氏名称相同的动植物作为这些姓氏人群的老祖宗,如马是马姓人的老祖宗,牛是牛姓人的老祖宗,如此等等,是毫无根据的。他们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姓氏的名称与所谓图腾物的名称相同。这说明他们不懂汉语,不识汉字。事实上,哈特信中所列举的姓字都不是以与姓氏名称相同的动植物作图腾而得姓的。例如信中所列的马姓,马是动物,动物马与姓氏马虽同一个“马”字,但动物马与姓氏马是两码事,马姓人并不以动物马为图腾,也不把马看成与本姓人有血缘关系,更不把马看成是自己的祖宗。马姓除汉族人作姓以外,还是回族、保安族和东乡族最大的姓。回族人的饮食习惯不吃猪肉,肉食以牛、马、羊肉为主。按图腾学说的说法,一个氏族对自己的图腾物是禁杀禁食的。如果动物马是马姓人的图腾物,那么,马姓人为什么要吃马肉呢?吃马肉岂不是吃自己老祖宗的肉吗?事实上,汉族马姓的主要来源是出于赵姓。战国时,赵国的将军赵奢因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因以为氏。后又省去“服”字,改为单姓马氏。又如牛姓,也并非以牛为图腾。牛姓主要姓源出于子姓。周朝时一个叫牛父的人任宋国的司马,掌管军队,后在抵抗人侵之敌时不幸阵亡,其子孙便以其名中的“牛”为姓。再如叶姓,更不是以树叶为图腾。叶是一个多音字,在古代,叶姓的叶不读树叶的yfe音,而读为xie(协)。成语“叶公好龙”古代读xie公好龙。其来源是出自芈姓沈氏。春秋时代,楚国司马沈尹戎作战阵亡,楚昭王封沈尹戎之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史称叶公。后来沈诸梁在平叛中累立战功,因作地名叶邑的叶读xie,其后裔便以封邑之名“叶”为姓。后因叶邑消亡叶”意多用于树叶,姓氏读音也逐渐变为yfe音了。除此之外,哈特信中所列其他姓氏如羊、鸟、花等姓都不是以这些同名的动植物作姓的。把上述动植物之名说成是姓氏,实属牛头不对马嘴。
以上说明,这些把中国姓氏看成是图腾制的外国人并不懂中国的姓氏文化,不懂中国汉语汉学。他们仅以“百姓”一词中有个“姓”字,以及姓氏名称与动植物名称相一致,就断定中国姓氏是图腾制,并把动植物的名称说成同名姓氏的图腾,这是不符事实的。我们中国人能把他们的结论视如圭臬吗?所以,对外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姓氏图腾”是否符合中国文化很值得商榷。
以动植物名称作姓也并非中国汉姓所独有。各国姓氏文化各有其特点。外国人的姓氏文化尽管与汉姓文化不同,但有很多也是用名词作姓的。如俄罗斯人是近三百多年来才有姓的,他们有很多也是以动植物名称甚至食品、蔬菜、水果名称和家具、衣服名称作姓的,这难道俄罗斯人把这些动植物及其他事物作为自己的老祖宗?由于各个国家的姓名文化不同,有些姓氏外国人是很难纏的,如俄罗斯的戈尔巴乔夫意为罗锅(驼背),日本有姓“我的孙”和“猪饭”、“那妓男”的,对这样的姓我们作为外国人确实不好理解,这是他们的文化。这难道俄罗斯姓戈尔巴乔夫的人认为自己的老祖宗是“罗锅”,日本姓“我的孙”的人认为自己的老祖宗是我的孙吗?
(二)把神秘传说作为图腾值得商榷。我国很多传说故事都带有神秘色彩,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神论,认为世界是神造的。不仅是中国古人认为神造人,神造世界,西方国家的古人也如此。如天主教的《旧约全书》的“创世记”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这是神直接造人,而中国的传说是神间接造人,是通过神化了的人来造人,造世界。如盘古是个神人,他开天劈地,创造世界,伏羲、女娲也是神人,他们兄妹结婚,生儿育女,使世界上有了人类。由于大家不懂科学知识,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人从何来。认为天上地下都是神。天上日月星都是神,还有雷公电母等神,地下有水神、火神,居家有门神、灶神、财神等。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崇拜信仰包括对妖魅鬼怪的崇拜和对某些事物的崇拜。归根结底都是对神的崇拜。对人本身的看法也同样是有神论,认为人体既有身又有魂(神)。一个人死了,身躯不存在了,但阴魂不散,经过十八次转世变化,又可投胎再生。如何投胎再生?由于不懂生育知识,以为吞个鸟蛋可以怀孕,作个美梦可以怀孕,甚至踩个脚印也可以怀孕。还有传说女子国因无男人,全国人(女性)靠集体吹风怀孕等等。这都是对神的崇拜。由于有神论思想的存在,对神很崇拜。所以,古代很多传说故事都带有神秘色彩。这实际上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人。神秘色彩是包装,其内核不是神而是人,比如对大禹的传说很神奇。先秦史书《世本》中传说,禹的母亲吞下一颗薏苡种子就怀孕并生下大禹。另一种说法:禹的母亲有一天晚上忽然看到一颗流星穿过其屋,人睡后在梦中感应受孕,生下禹。还有种说法:禹的父亲鲧死了三年,尸体不但不腐烂,其肚子还天天长大。肚内像有小动物在里面蠕动,后有人将其肚皮剖开,禹就从肚内出世了。很明显,这些传说说明确有大禹其人,但又对大禹包装得很神奇。大禹有其人是此传说的内核。而传说中的神秘色彩是对大禹的包装。图腾学说以第一种传说为依据断定大禹这个家族是以薏苡为图腾的,从而姓姒。这就以外包装为据,给大禹贴上了洋品牌(图腾)。对这一传说,有的学者就不认为是图腾。如2003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5集电视专题片《百家姓》,后来由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编印成书,书名为《百家姓——由来趣闻轶事》。书中由一些嘉宾(专家学者)讲述有关中华姓氏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内容很多是讲姓氏的起源和一些古姓来源的。对大禹的得姓,嘉宾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解释说大禹姓什么呢?姓姒。这个姓氏的来源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大禹的母亲到郊外去郊游的时候,吃了一种东西....就是苡仁......。大禹他母亲吃苡仁以后就受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禹。禹后来经过19年的艰辛,将洪水水归河,河归海,把洪水治好了。舜帝为了奖励他,说:“既然听说是你母亲吃了苡仁才怀上了你,那你就姓苡吧”!窦先生所讲的这些情况虽然也讲神秘传说,但没有贴上图腾标签,还说明了大禹姓姒是舜帝赐姓得来的,这样解释很符合我国的传统解释。带神秘色彩的传说不仅远古时代有,中古时代和近代也有,中古时代如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在其屋内环绕,阵阵香气彻夜不散,婴儿通体布满金色,三天不变。又如传说朱元潭母亲陈氏怀孕时梦里得到神仙给的一粒药放在手里闪闪发光。吃进肚里醒来时口中留有余香,分娩时室内充满红光,连续几晚朱家火焰蒸腾,乡亲们以为朱家失火,跑来救火时却无火灾而是生下朱元瘅。近代的传说如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太平天国起义,其首领人物洪秀全也有神秘色彩的外包装。起义前,洪秀全创立宗教组织拜上帝会,称上帝为天父,耶苏为天兄,他自称为天父第二子,起义领导人杨秀清、萧朝贵多次说洪秀全是天父天兄下凡的。这些也是神秘色彩,难道能以这些神秘色彩给洪秀全定为上帝图腾或天图腾吗?传说中的神秘色彩能作为认定图腾的依据吗?这些问题很值得商榷。
(三)把对动植物的崇拜视为姓氏图腾值得商榷。所谓崇拜,是尊崇钦佩之至。也指宗教信仰及其他有神论者对崇拜物表示尊崇而进行的祈祷活动。对动植物的崇拜其实质都是对神的崇拜。我国古代先民对神的崇拜与外国人所讲的图腾崇拜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视崇拜物为神,对其极度信奉。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图腾制把崇拜物视为祖宗,是姓氏来源,而我国先民对神的崇拜并不把崇拜物作为本家族的标志,更不把崇拜物作为家族的祖宗和姓氏。我国民间最崇拜的除神、仙、鬼、怪等精神体外。对其它事物最崇拜的是龙和凤。对龙和凤的崇拜历史悠久’并且不是一部份人,也不是局部地区的人崇拜,而是全民族的人共同崇拜,形成了独特的龙凤文化。其实,龙和凤都是虚构的动物。也是一种精神体。传说的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头像马、角像鹿、眼像奸、耳像牛、身像蛇、腹像蟹、鳞像鱼、掌像虎、爪像鹰、尾像鳄。如果把这“十像”的肢体合成一体,结果什么动物都不像。它是综合多种动物特点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化身。人们把龙神化为能上天人地,腾云驾雾,深人大海’呼风唤雨,神力无比的怪物,对龙的崇拜除有龙的故事传说、雕刻、建筑装饰外,还有舞龙灯,划龙船等习俗进行喜庆活动和避邪灭灾。有些地方还根据地形地貌把一些自然环境称其为龙山、龙江、龙潭、龙泉、龙门、龙口等,广西柳州市还称为龙城。凡有龙字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历代皇帝则借龙来象征自己的皇权,—切都要加个“龙”字。穿的叫龙袍、坐的叫龙椅、睡的叫龙床。自己是龙的化身叫龙体。其子孙叫龙子龙孙。平民百姓虽不敢妄称自己是龙子龙孙,但全中国人特别是古代人都把自己看成是龙的传人。我理解所谓龙的传人并不是血缘上的传人,中国人并不把龙看成是自已的祖宗,“传人”是龙文化的传人,是对龙崇拜的传人,就像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人一样。如果没有传人,文化遗产就失传了。
中国古代先民除对龙崇拜外,对凤也很崇拜,传说中的凤鸟因雄为凤雌为凰,故又称凤凰,传说凤鸟是神鸟,是百鸟之王,据《康熙字典》引《说文》称:“神鸟也”。弓I《孔演图》称:“凤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引《广雅》称:“凤凰,鸡头、燕颔、蛇颈、鸿身、鱼尾”。在古代,人们把凤凰视为人类美好的象征,特别是代表女性的高贵。《辞源》释凤是传说之瑞鸟,所以人们对凤鸟很崇拜。由于崇拜,以凤字命名的地名不少,陕西有凤县,湖南有凤凰县,广西有凤山县,贵州有凤冈县,安徽有凤台、凤阳县、辽宁有凤城市等,取名为凤凰乡,凤風村,凤凰山的地名更多。此外旧时贵族妇女戴的凤冠,头饰凤钗更显得高贵。
古代传说的动物有雌雄区别,传说中的龙是雄性,凤为雌性。由于人们对龙凤非常崇拜,把龙凤都作为高贵的象征。所以很多成语都带有龙、凤二字。如“龙眉凤目”形容人的仪表英俊。“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龙凤呈祥”表示男女幸福、祥和。“龙生龙,凤生凤”,比喻任何事物都有遗传性和继承性。出于对龙、凤的崇拜,人们把对子女的良好愿望称之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中国人如此崇拜龙和凤,如果按姓氏图腾的观点来推理,龙、凤应该是全中国人的图腾,全中国人都应该姓龙和凤。当然,目前没有人作这样的判断,但有学者认为龙姓和凤姓的来源是因对龙和凤的崇拜。都来源于龙和凤的图腾。如袁玉骝著《中国姓名学》(光明日服出版社1994年出版)说:
“据历史传说,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義崇拜龙。黄帝以后,崇拜凤图腾的氏族中有个少昊族,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因此,龙凤姓就是由图腾而来”。
该书这么两句话就给龙、凤二姓结论是“由图腾而来”。其中对龙姓由图腾而来的理由是认为“伏羲是雷神的后代。而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这一结论把龙姓的传统解释全盘否定了。把龙姓的各种姓源全部推翻了,这一结论是否正确我不加评论。下面,我从有关著作中摘录一些资料和论述供读者参考,读者可自行判断。
《中国姓氏文化》(陈建魁编著,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年版)在介绍中华姓氏十大始祖中把伏羲放在第一位,记述:
伏義作为上古时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是氏族和部落群体的代称……
关于伏義事迹之记述,见于《周易•系辞下传》、《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世本》等先秦典藉之中。诸书中所栽伏羲的名号,也颇为繁杂,有伏牺、庖牺、太昊、太皡、羲皇等数十种称谓。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认为,作为上古氏族和部落首领的伏羲,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代表着氏族群体,同时还代表着被其文化泽及的其他氏族群体,所以说,伏羲是中华先民的代表性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形象。
伏羲根据各个部落和氏族的不同特点和爱好,给人们确定代号,这就是姓。伏羲认为风的成力很大,能飞沙走石,因此自姓为风。风姓是中国第一姓。于是姓氏逐步发展起来。春秋时,任、宿、须句、顧臾四国皆为风姓。据有关史料记栽,出自风姓的有:韦氏、庖氏、伏氏、宓氏、东方氏、典氏、皇氏等20多个姓。所以说伏羲是万姓之根”。
以上资料说明,伏羲并不以龙为姓。
对少昊的身世,《辞源》对少昊条目的释义如下:
传说古部落首领名,也作少皞,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己姓。以别于太昊,故称少昊;以金德王,故也称金天氏,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春秋郯自称为少昊后代。
此说少昊并不以凤鸟为图腾,也不姓凤。那么,龙、凤二姓是如何得姓的呢?从当代出版的姓氏著作中找出一些答案资料。其中对龙姓来源有以下几种记述:《中国百家大姓》(韦显知、韦秀康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介绍龙姓各支来源:
1、出自黄帝时龙行之后,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名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姓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3、出自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栽,龙姓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为尧的后裔,因有驯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賜为御龙氏)的后喬之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后世刘氏家族的始祖。看来,龙、刘一氏当初根本是一家人,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栽;相传董父,己姓,以畜养龙而被賜姓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氏的,如龙且,龙未央等皆为今楚(今属湖北)人,是为湖北龙氏。
5、据《华阳国志》所栽,西汉时的样柯大姓中有龙氏。样柯郡,治今责州凯里西北,是为贵州龙氏。
6、据《北史》所栽,且弥王,焉者国(今属新疆)王皆为龙氏。
《百家姓姓氏起源》(范又琪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记述:
龙姓的来源有两支,均出于圣帝舜时。传说上古圣帝舜时有个叫董父的人,以善养龙而著称,人称豢龙氏,其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职业为姓,即为龙氏….另外,舜时还有个大臣名叫龙,任纳言之官(相当于后世的尚书令),他的后代以他的名为姓,是另一支龙氏。
《中国姓氏起源》(史国强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记述:
龙姓起源较多,主要有四支:
一支出自上古,舜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纳言,为龙氏,其后皆为龙姓。(见《广韵》)。
一支出自己姓。黄帝后裔....董父,性好畜龙,赐为桊龙氏,其后以职业和祖名为姓,形成龙姓,见(《通志•氏族略》)。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史》栽:且弥王,焉耆国王均为龙姓。
《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田海英著,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记述:
龙氏的来源不可详考。历史记栽多涉及神话。如《广韵》云:舜时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又《通志.氏族略》云;龙氏,舜臣也。龙为纳言,子孙以龙为氏。又董父,己姓,以能畜龙,故为豢龙氏。
以上资料说明,龙姓来源较多,在这些来源中,除董父因善于驯养龙而被赐豢龙氏外,其余来源都与龙无关。就是董父驯龙得姓,也是以其职业技能得姓的,并非以龙图腾得姓。《中国姓名学》认定凤姓“由图腾而来”的理由更简单,即“黄帝以后,崇拜凤图腾的氏族有个少昊族”。有个少昊族就是凤图腾吗?当然不是。很多古籍都证实,少昊是黄帝之子,姓己名挚字青阳,他所在的氏族并非是凤图腾。至于凤姓来源,请看以下资料《百姓祖宗源流集》(张健忠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记述:
凤得姓始祖: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时,以凤鸟氏为历正(官名),就是专管历法天文,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他的子孙便以凤为姓,世代相传。
《百家姓探秘》(黄节厚编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记述:
凤姓出自上古凤鸟氏,其为何人不详,帝高辛氏执政时,以大臣凤鸟氏为历正,即管理历法节气时令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命姓,遂成凤氏。(见《左传》)。
《中国姓氏起源》(史国强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记述:
凤,feng,—说出自上古凤鸟氏,其为何人不详,帝喾高辛氏执政时以大臣凤鸟氏为历正,即管理历法节气时令之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命姓氏,遂成凤氏(参见《左传》)。
《百家姓溯源》(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百家姓全览》(中国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上二书作者都是陈瑞松,对凤姓记述完全一致,内容如下:
凤,feng姓是以官名命名的姓氏。《左传》记栽:少皡氏(己姓或赢姓,名挚,居曲阜,号穷桑)即位时,凤鸟至,故以鸟名官。其中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劳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祝鸟氏为司徒,AA鸟氏为司马,戍鸠氏为司空,爽鸟氏为司冠....等。有人任凤鸟氏(相当于后来的太师),后来以官名为姓,子孙沿袭下来便为凤氏。
《百家姓姓氏起源》(范又琪著,长江文艺出版社)记述:
凤传说上古黄帝的儿子少昊为帝时,建都于曲阜,登基之天,百鸟飞来朝贺,他就以鸟为图腾,百官也用鸟为名。其中司历法之官,因传凤鸟知天时,所以,官名为凤鸟氏。凤鸟氏的后人就以官为姓。就是凤姓。
《华夏百家姓探源》(张学衡著,1999年版)记述:
凤姓氏来源:《姓氏考略》记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见《左传》,凤盖以官为氏,望出平阳。另外,《通志•氏族略》指出……高辛氏即帝尝,距今4500年以前的人,当时凤鸟氏以官为氏。开创了这个姓氏。虽然凤姓不多,却也是个古老的姓氏,不过凤姓的祖先究竞是怎样一个人,由于无从考证,所以,凤姓来历只能知道源出凤鸟氏……。
以上对凤姓来源所写的都是同一件事,但写的时代不同,多数写为黄帝之曾孙帝喾执政时代。个别写为黄帝之子少昊时代。所写事实都是以鸟名作官名,以官名作姓。同样一件事,有的写为“百鸟飞来朝贺”,有的写为“凤鸟始至”。有的只写“以鸟名官以官为氏”。写为“百鸟飞来朝贺”当然就是以鸟为图腾,以图腾为姓了。“以鸟为官”,以官为氏”当然就是以官职为氏了。凤姓到底是因鸟图腾而得姓还是以先祖官职为姓?读者读后会自有评说,在评说时可设想:少昊时的官名都以鸟名命名,为什么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官人的后代不以鸟为图腾,而只有凤鸟氏官人的后代才以鸟为图腾?图腾应该是少昊(应为帝喾)的百官或其后代的共同祖宗。那些不以鸟为图腾的百官后人岂不是不要祖宗了?再者,在古代以某些事物名作官职名并非以该物为图腾。《史记•本记》说黄帝时官名皆以云命名。意思说百官都用云命名,他的军队称为云师。但黄帝及其百官都不以云为图腾。我认为凤鸟氏之后的凤姓是属以先祖官职为姓的。并不是以鸟图腾为姓。人们(包括龙、凤二姓的人)不把崇拜至极的龙和凤看成是自己的祖宗,不把龙、凤二姓归源于图腾。对如此崇拜的事物不能认为是图腾,对其它事物就更不能以崇拜为由视为姓氏图腾了。因此,认为龙、凤二姓来源于龙凤图腾之说值得商榷。
中国古人和现代人都有些人热爱某种动植物,如很多地方的人对狗很崇拜,传说狗对人有救命之恩:在远古时涨大水,洪水登“天门”了,人们不但无粮吃,连种庄稼的种子也没有了,后有一狗游水去天的另一边,在晒的粮食上打滚,身上、尾上粘了些粮种过来给人们种植,结果人们才又有粮吃。过去每年青黄不接时有个尝新节,未过尝新节不能吃新粮,尝新节这一天人们到田园里收回一些新粮尝吃。人吃之前要让狗先吃,这是对狗的崇拜。说到狗还有一种情况:当前很多人爱养宠物,狗是主要的宠物,狗主人往往对狗宠爱如神。有的人虽不养狗,但反对杀狗、吃狗肉。如广西玉林一些商贩为促销而举办龙眼狗肉节,一些爱狗人士闻讯后远道而来反对杀狗。又如,网传西安市东郊有一家宠物墓园,占地300多亩,已埋葬宠物600多只,其中80%是宠物狗,这里的墓地价最高达36800元,清明时节,很多主人们纷纷到这里上坟。还有网传北京市一诸姓女子养有宠物170斤的猪,该女子与此猪同一被窝睡觉。这些事如果发生在古代或者现代的少数民族中,图腾学的专家学者可能要把它认定为最典型的图腾事例。«,这些爱宠物人士只是热爱宠物,并不把宠物与自己的祖宗联系起来。以今论古,古代人崇拜某些动植物也是一种爱好或癖好,并不能以此断定这些动植物就是他们祖宗的图腾物。
(四)用文字的形、音、义来确认姓氏图腾值得商榷。每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要素。形是字的形状,音是读音,义是表示字的意思。按照我国姓氏的传统解释,姓氏来源与文字的形、音、义没有内在联系。而姓氏图腾学说则认为姓字的形、音、义所表示的事物就是这些姓氏的图腾,是这些姓氏族群的祖先。如偃姓,有个历史学家举例说匮从日从女,意同匿,即匿藏,释为‘昼伏夜出,,这正是_鼠的特征……‘鼹,鼠名,本作鼹,通作偃,可见偃姓就是鼹鼠的0腾”(见完颜绍元)著《姓氏百问》第7页)。这是以字形认定的图腾。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又如姓氏图腾认为帝喾之长妃踩脚印怀孕生周族始祖弃,便以足迹为图腾。因迹与姬同音,故姓姬。这是以字音认定的图腾,按照我国传统解释,周族始祖弃,其父帝喾是黄帝之孙,姓姬名俊,号高辛氏。这说明弃姓姬是从祖姓。并非以足迹的“迹”同音而姓姬。再如,姓氏图腾列举帝喾次妃简狄吞食燕卵而怀孕生下商族始祖契,便以鸟为图腾,因卵为子义故姓子。不少古籍记载有此故事,但古籍并不认为是图腾,不把鸟作为子姓人的祖宗。
上述三例,姓氏图腾解释都否定了我国的传统解释。我认为以文字的形、音、义来确认姓氏图腾并解释为姓氏来源值得商榷。主要理由有:首先,姓氏起源与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差甚远。现在比较公认的姓氏起源时间是三皇五帝时期,距今约5000年了。而文字的产生,据一些古文字专家认定,我国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目前还无定论。据李学勤著《古文字学初階》(中华书局出版)指出现代影响最大的一种看法是以殷圩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圩甲骨文年代最古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左右。这比黄帝、仓颉要晚一千两三百年'据李梵编著的《汉字简史》(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指出:“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产生了几种古老文字。其中最古的三种: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见该书27页)。这兑,产生甲骨文的时间比姓氏产生的时间要晚2000年左右。并且妁甲骨文很简单,字数不多。两者产生的时间相差这么久,姓氏图腾良代代相传,在这种情况下,文字中怎么能有姓氏的图腾信息呢?
其次,文字是广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汉字简史》指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很多方法记事,这些记事方法为文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创造文字的探索。这些方法有:摆摆弄弄创造了八卦符号,后来有的八卦符号就成了文字的偏旁。摸摸结结用结绳方法记事;刻刻画画用木板竹片刻画记号刻契记事。字之初,本为画,各种文字都脱胎于图画。过去传说汉字是黄帝的记事官仓颉造的,鲁迅对此提出了质疑,说:“要之汉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汉字简史》指出:‘汉字真的是仓颉创造的吗?历代研究文字的学者对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汉族先人集体创造的结果.…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仓颉”们创造的’。既然是众手所作,谁能把“图腾信息”输人到汉字中去呢?
再次,语言文字都经历过从不统一到基本统一的演变过程。从商、周开始,由于诸侯分立,尽管文字简单,但很不统一。正如《说文》所说的:“言者异声,文字异形”。从秦国兼并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规定以秦国的字体为规范,实行“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到了汉代才基本统一使用秦国文字。其余诸国文字才逐渐灭绝。当时秦国文字是小篆,到了汉代小篆演变为隶书。隶书比小篆较为简单。改变了汉字的形象特征。此后,为了书写方便、迅捷,逐步推行了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经过这一系列的演变,很多文字的字形已变得面貌全非了。有的不仅字形变了,连读音和字义也改了。文字有这么多的变化,怎么可能在形、音、义方面还有姓氏图腾的密码呢?
由于汉字的形、音、义很复杂,很多事物巧合地与汉字联系在一起也是常有的。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比赛结果德国得冠军。阿根廷、荷兰、巴西分别得二、三、四名,比赛结束后就有人分析是汉字的神奇效应。因德国的“德”字中间有一横应该得第一名,阿根廷的“廷”字有二横应得第二名。荷兰的“兰”字有三横、巴西的“西”下面是个“四”,所以,荷兰、巴西应分别得第三、四名。这些结果是汉字结构形成的吗?当然不是。假若汉字真如此神奇,今后可以不经比赛,用汉字比比划划就可以排出名次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反面进行思考,假如能以字的形、音、义确认图腾,认定姓氏来源,那么,汉姓文字中有90多个姓字是“木”字旁,这90多个姓是不是都能确认其图腾是树呢?如果这些姓的来源确认为树’为什么古籍文献记载李姓原姓理,杨姓来于地方杨邑,柏姓因先祖封国柏,柳姓是因展禽受封柳下遂改姓柳。难道这些记载都是虚假的?
据此,我认为以文字的形、音、义来确认姓氏的图腾和判断姓氏来源很值得商椎。
(五)对原始社会以后各个时代产生的姓氏也是姓字图腾之说值得商榷。按照图腾学说的定义,图腾是一种古文化,古宗教。图腾制产生的时期应是原始社会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所产生的姓氏只有几十个,如果要产生姓氏图腾,也就限于这个时期所产生的这几十个原始姓当中。原始姓占姓氏总数的比例不到1%,夏、商、周三代以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所产生的新姓占99%以上。从此以后就不属图腾时代了,不应再有姓氏图腾,这是个时间界限。很多姓氏书籍为了把新姓纳人图腾制的范围,把产生图腾的时代往后推延,由原始时代推延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延长的时间垮度长达1000多年甚至2000年以上,如陈树三、郭宴春著的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姓氏起源探讨——从无姓氏到有姓氏》对林姓的解释说:
魏晋时期,福建泉州有些荒原地区尚未开辟,林姓人在那里辟地林山,以捕蛇为业,故有“闲中之林皆蛇种”之说(见《姓氏寻源•林氏》),即是古代林姓以蛇为图腾(族徽)。
此例所讲的时间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公元三世纪上下。此时原始社会已瓦解两千多年了,从奴隶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又有五、六百年了。到了这个时期怎么还有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文化呢?据学者考证,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见陈建魁著《中国姓氏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很明显,最早出现的林姓已不是图腾制存在的时代了。魏晋时期的林姓离图腾制时代就更远了。把魏晋时代的事说成为图腾明显地打破了图腾制存在于原始社会时代的界限了。
上述事例除了时间上不属图腾制时代外,从物种上讲,认定林姓以蛇为图腾也是不能成立的。图腾物是该姓人自己的祖宗,以蛇为图腾,蛇就是林姓人的祖宗,但他们又以捕蛇为业,这岂不是捕杀自己的祖宗吗?禁杀禁食图腾物是图腾制的核心,讲图腾就不能忘记这一点啊。还有,既然以蛇为图腾,为什么不姓蛇而要姓林呢?林能代替蛇吗?这些疑问如何解释?所以,把原始社会以后所产生的姓氏也认定为图腾是值得商榷的。
(六)姓氏图腾未能传承,说明其是否存在值得商榷。姓氏是具有传承性的。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凡有姓氏的民族,其姓都是由长辈到晚辈,由上至下代代相传的。当然也有改姓的,特别是姓氏起源时期,由于姓氏还不稳定,改姓的较多,如黄帝实行赐姓命氏制度,他的25个儿子有14个儿子被他赐给12个姓。有9个儿子被各封一国,后以国为氏。如其长子封于江,便以江为姓。次子封于若,便以若(婼、都)为姓。实际上这23个儿子都改了姓,随父姓的只有2个。这说明姓氏产生初期改姓较为普遍。但由于这些改姓是在姓氏尚不稳定的上古时期,所以,尽管是改姓,所改的姓仍属远古的原始姓。后来姓氏经过很多演变逐步稳定。并逐步形成了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习俗。其后虽然还有改姓的,但为数不多。改姓的,其原因又多因避讳,避难等特殊情况才改换姓氏的。这些改姓的是不是改变了他们的世系渊源的血缘关系了呢?当然不是。他们虽然改了姓,但源头不变,大多数姓氏的来源仍然清淅。很多姓氏志书在介绍各姓来源时,都写有出自某姓,这就是该姓或该姓中的某一支是从何姓改姓而来的。有的一个原始姓演变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不同的姓,这些都属改姓。但百变不离其宗。改变了的姓以所改的新姓相传。很多姓虽然改了,但保留有此姓与彼姓几百年前是一家的渊源。此姓此支从何而来,其源流世系仍然可以寻根问祖。而图腾制呢?按图腾制学说本身的说法,图腾是姓氏的来源,有什么样的图腾就产生什么样的姓。图腾物是该姓族群的祖宗。以此说来,图腾也应传承。并且图腾传承应严于姓氏传承才对。因为一个宗族的姓仅仅是个标志、名称。名称是可以改变的,但图腾是血缘关系,是一个宗族的祖宗,这是不能改变的。在某些情况下,姓王的可以改为姓李的,但王姓的祖宗不能变为李姓的祖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意思是说任何动物的血缘是不能改变的,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出身不由已。祖宗是蛇总不能改变为龙吧。但现在很多讲姓氏图腾的书,只讲某人是什么图腾,他的长辈是什么图腾未讲,他的晚辈是什么图腾不清。这说明了图腾不传承。如炎帝,我国传统解释他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而图腾制解释为:因姜姓的“姜”与羌族的“弟”都是“羊”字头,两字相通。羌族以羊为图腾,所以炎帝的图腾便是羊,炎帝的后裔很多,姓氏也很多。我国传统解释其后裔无论姓什么,都注明“出自姜姓”,说明该姓与炎帝有血缘关系。而图腾制对炎帝的后裔没有说明是什么图腾,更没有说明“出自炎帝的羊图腾”。这不是图腾断代了吗?又如,刘铁梁主编的《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出版社2001年版)写道:
黄帝最初的姓当是有熊氏,《史记集解》引徐广的说法:“黄帝号有熊”。《史记正义》也说:“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则黄帝族实际上即有熊族,亦即熊族,这就暗示了黄帝是以熊为图腾的。
据历史记载有熊是个古国名,地点在现在的河南新郑。黄帝出生在有熊国,他以自己的出生地“有熊”为号,怎么变成了动物熊了呢?退一步说,就算黄帝以熊为图腾,而他本人为什么不姓熊?他的25个儿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后裔怎么不见以熊为图腾呢?以上二例说明,姓氏能代代相传,有的从远古一直传到现在,可是各姓的老祖宗图腾却未见传承,这是为什么?所以,根据图腾不传承的事实,对姓氏图腾是否存在也是值得商榷的。
(七)“名字图腾”值得商榷。“姓氏图腾”是美国学者摩尔根提出的。我们中国不少专家学者不仅认可“姓氏图腾”,有的还把姓氏图腾引申到名字方面来,他们把所有的名词用语都看成是图腾。牛是图腾,马也是图腾,江是图腾,水也是图腾,桥是图腾,路也是图腾。以此为由,便认为有些名字也来源于图腾。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这一说法称为“名字图腾”。例如张联芳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人的姓名》一书。这本书专门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姓名文化,内容翔实,读后很受教益。但个别内容把名字说成是图腾崇拜,这是值得商榷的。如:
哈尼族命名的范围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以图腾崇拜之物为名:
年轻的哈尼夫妻如果多年未得子女,或连生几胎不成活,他们便认为得罪了某种神灵,于是夫妻俩就要以某种方式弥补其过失,求神赐于他们儿女。比如为公架桥,修路等,尔后所得子女便以“;T’(桥)、“干”(路)等字为首命名。如“亨者”,意为桥的儿子;“亨所”,意为桥的女儿。又如“干波”,意为路的儿子;“干抽”,意为路的女儿。
有的哈尼人名与出生时的境物相连。婴儿在皎洁的月光下降生,就以“巴拉”(月亮)的“拉”为首命名。如人名“拉黑”,意为月亮哺育下成长的儿子;“拉飘”,意为月亮哺育下成长的女儿,婴儿出生在田间的茅屋,便以“虾灯”(田)的“灯”为首命名。如人名灯山,意为田野之子;“灯角”,意为田野之女,有的则以所居住的村名为首命名,如落瓦(村名)之子瓦山,阿鲁普特(村名)之子特者等等。(该书454页)
哈尼族人取名的范围很广泛。上述以“图腾崇拜之物为名”是其中之一。其实,这种取名法既是记事取名法又是托寄取名法。形式上都是以某些自然物作人名,其目的各不相同,多是长辈对晚辈寄托某些期望。如为子弥祸消灾,给小孩取敗名狗仔、牛仔。为长命富贵,给小孩取长生、富生等。这种取名法不仅古代有之,在当代也有之,把这种方法取名说成是以图腾崇拜之物为名是值得商榷的,主要理由有:第一、如果把这种以架桥、修路为小孩命名说成为图腾,那么,在大跃进年代大炼钢铁时所生小孩有的取名为炼钢、保钢,修水利时所生小孩有的取名为水利、水生、这不也是图腾了吗?但这些人承认钢和水是他们的图腾物即祖先吗?第二、假若一家两兄弟,老大以“笮”(桥)为图腾,老二以“干”(路)为图腾,那这两兄弟就成了不同祖宗的同胞兄弟了,世上有这么样的怪事吗?第三,上例把以村名命名的也列入“图腾崇拜之物为名”的范围,那么,有人以城市等地名命名的,岂不是这些人是以该城市为“图腾崇拜之物”了,所以,把一些以自然物作名说成是以“图腾崇拜之物命名,实质上是把此视为“名字图腾”,这是值得商榷的。
(八)“姓氏图腾始原”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陕西人民出版社和远东出版(新加坡)公司陆续出版了一套《百家姓书库》丛书。以姓氏为单位一姓一册。每册都附有一套《百家大姓图腾始原》(简称《图腾始原》),也就是百个大姓的图徽。
这百个大姓是以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报导的人口数量位列全国前百个大姓(详见本书表2)为姓氏依据,绘制了每个大姓的“始原”(图案)。其中前10个大姓的图腾图徽如下图(根据《百家姓书库•王》附录一复印)。另有王大有著的《寻根万年中华——中华百家姓图腾始原》(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简称《万年中华》)一书。该书的图腾图徽及编排顺序与《图腾始原》相一致。并在百家大姓的基础上增补了28姓的图腾图徽。书中以大量编幅对这128姓的图腾图徽逐一作了释义。作者在绘制图腾图徽、编写释义、对“图腾”的解释论述等方面氏家族的族徽。对这样的会徽(还有会旗)王氏宗亲们就容易接受和认可了。制定姓徽起码应该由一些本姓的某些民间组织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协商决定。特别值得商榷的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绘制100多个大姓的姓徽,这100多个大姓占总人口的90%多,共有10多亿人口,一个人能代表10多亿人口的100多个大姓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学术问题,不一定要经过群众同意。但我认为这不是理论性的学术讨论。“图腾始原”的作者不仅绘制了这100多幅姓徽,还建议国家以这些图徽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姓氏文化向联合国“申遗”,这些现代的创作是文化遗产吗?此外,还用这些姓徽发行了邮票。并且这些“图腾始原”一出现就等于为各姓制订了姓徽,成了各姓的标志。所以,我认为不能把“图腾始原”视为学术问题加以绘制、刊印、公开发行。否则会产生一些误导。假若有人认为“图腾始原”损害或歪典了他们姓氏的形象,侵害了他们的姓名权,他们有权提出不同意见。

根据以上分析,对姓氏的起源有两种解释,究竟哪种解释正确呢?当然是我国传统解释。当前有不少著作在总体论述姓氏时认为图腾学说千真万确,但在记述具体姓氏来源时又以传统解释为据。这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是自相矛盾的。中国姓氏的起源应以中国历史为据。中国姓氏产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对姓氏起源的传统解释符合中国历史事实。历史不容篡改。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