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文化概述(四)
四、姓氏的“单轨制”和“双轨制
(一)姓氏产生初期的“单轨制”人们都说中国的历史悠久,悠久到底有多久?回答可长也可短。讲长,有百多万年,讲短6-7千年。可长可短的原因就是原始社会的时间很长。期间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按照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初期,时间约在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10万年。在这个时期,人类还是原始群的猿人,所有的人无名无姓,不分男女老少都群居杂交。由于无名无姓,古籍都无任何记载,只凭考古发现,当时用的是石器,吃的是采集的植物和渔猎的动物。第二阶段是原始社会发展与繁荣时期。时间是公无前10万年至公元前五千年。这一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已由猿人进化为现代人。婚姻形态主要是族外群婚,就是在一个母系氏族内不通婚不乱交。并先后产生了名和姓。这是姓的起源时期,由于是母系氏族,所以姓字都带女字旁,说明姓氏的作用就是别婚姻。就是要分清某人是哪个氏族的人,防止同氏族的人(同姓人)通婚。第三阶段是原始社会后期。时间是公无前5千年至公元前2千年之后。这就是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此时,父系氏族社会已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已分离,并有了手工业。婚姻形态已实行对偶婚。姓氏除母系社会传承的外,三皇五帝都产生过一些新姓。经过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当时中国究竟产生过多少姓呢?历史学者、民俗专家完颜绍元先生的《姓氏百问》收集了以下资料:一是近代外国学者哈伦提出的“中国四姓”,即:风、偃、嬴、己。二是明代学者郑晓考订的上古八姓,即:姜、姬、妫、姒、嬴、姞、姚、妘。三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董家遵先生提出的十二古姓,即:偃、媿、妘、姬、姺、己女、女页、姜、妫、口、 嫚、姒。四是东汉许赃《说文解字》中列举的十二姓,即姜、姬、姞、嬴、姚、妫、妘、女员、姺、女然、丑女、 娸。五是清初顾炎武从《春秋》中考订出的二十二姓,即: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这古姓,除相重的外,共得姓34个(见该书第9页)。完颜先生在上书中还指出:“照东汉学者郑玄的说法,羲皇(即伏羲)其世有59姓”(见该书第10页)。由此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的姓氏数量在59个以上至100个左右。这个时期的姓氏称之为远古姓氏或原始姓氏。但这些姓有的没有传承下来。这段时期垮度约三千年。这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至三皇五帝后期,是中华民族姓氏产生的初期。此时的姓氏特点:数量少,不稳定、姓、氏不分。这是姓氏产生初期的单轨制即一元制。至于伏羲氏、神农氏等的称呼中也有一个“氏”字。这是远古传说人物的称号,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名,国名、国号均系以氏,这与以后姓氏的“氏”是两码事。
(二)姓、氏并行的“双轨制”
从原始社会步人阶级社会初期,各部落联盟互相斗争非常激烈,战争不断。战争的胜利者得到了土地和俘虏,其内部涌现了很多有功人员。但当时一没有俸禄,二没有物质奖励。为了表彰有功人员和管理取得的土地,就采取封赏的办法,把一些领地封赏给部落联盟或方国的首领人物和有功人员。并允许他们带领家族亲人和俘虏到封地去开辟新生活。这就是“封邦建国”。封地称为诸侯国。诸侯国的大小跟部落、部族差不多,诸侯国有多少?历史上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说,“黄帝及夏禹时之万国,商汤时之三千国、周武时之八百国云云”,说明当时诸侯国很多。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资料称:周朝“分封之初,共有800多国”。陈树三、郭宴春著《中国姓氏起源探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引证《资治通鉴•汉记》称周有千八百国”。这么多的封国,一国一氏就有一千多个氏。在一个封国里还要分封一些采邑。后来一些国内又出现县的设制,把若干小邑合并为县,县的面积一般为一百里。凡县皆由国君(部落联盟首领人物)派官统治。既然有了这么多的封地,国君就要委派宗室人员和有功之臣去管理。将这些人员封为诸侯、采邑主等。将封地的土地交由受封的诸侯、采邑主去管理。诸侯、采邑主就用平民、农奴的劳动无偿耕种。诸侯,采邑主等上层人员就有了权、有了财产。而被管理的人一无所有,成了平民或奴隶。这就是“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对受封的人封给土地、财富和权利,并且每个封地都有国名称号。因受封的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人物及其亲属或有功绩的氏族成员,又都是男性,他们受封后就成了受封地区享有特权的贵族。为了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授封者又赐给受封者氏的称号。为便于与外界交往,氏的称号与封国名称一般采用相同的称号。这样,就形成了在一个封地内,女的成了有姓无氏的人(女性无权取名),受封的贵族们(男性)因有氏的称号,称姓已无意义,便成了有氏有名的人。而平民和奴隶则无姓无氏,就成了有名无姓无氏的人。这样,姓、氏分家,同时共存,形成了姓、氏分离的双轨制或称二元制的格局。其中姓基于血统,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其基本功能是区别不同的血统,避免血亲婚配,这就是“别婚姻”的功能。而氏是基于权力。其基本功能是“别贵贱”。这种姓、氏共存,功能各异的局面持续了约2000年。
(三)“双轨”合二为—再成“单轨”
在姓、氏并存的双轨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经济基础不断发生变化。在分封制时代,土地属国君、天子所有,称国土王土。分封给诸侯、采邑主的土地虽然经过授土但受土人无权转让只能由一无所有的农奴出力耕种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土地国有制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拥有土地的地主。到了战国时代,历史的车轮已驶进封建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国封建地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成为统治阶级。与此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原来的宗法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是分封制度逐步崩溃,姓氏分离的社会基础逐步消亡。一些守旧的贵族衰败了,而一些平民和奴隶因有战功或发家致富,擢升于社会上层,并获得贵族封号。社会的贵贱等级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以氏别贵贱的制度失去了作用。氏盛姓衰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氏演变成了姓,于是出现了以氏为姓,姓氏合一的大变革。到秦汉时代,姓氏合一全部完成,赐氏制不再存在,被封为氏的称号改作姓用,“姓”、“氏”二字没有区别。这样,历经二千年左右的姓氏双轨制又回到了姓氏合一的单轨制上来了。经过这一变革,使原来只有百把个原始姓氏一跃增加了约二千个新姓。从此以后,姓氏比较稳定,虽有五花八门的改姓,但大部分都传承下来成为当代的今姓。有的发展为人口达数千万的大姓。但也有些姓因多种原因消失了,在演变过程中又不断出现一些新姓。经过变来变去,曾经使用过的和目前正在使用的姓氏达5000多个(有的学者统计一万多个,其中很多是重复的)。目前正在使用的约4000个,我国不仅姓氏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姓氏产生的时间长,在姓氏的产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姓氏文化。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