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文化概述(五)
五、各姓的得姓途径
姓的起源是指姓氏从无到有是如何产生的;各姓的得姓途径是指各个具体姓氏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远古时代原始姓的产生不存在改姓的问题。而后来形成的姓都是放弃先祖或自己原有的姓氏而改变得来的所以叫改姓。原始姓的数量很少,改姓得姓占的比例很大。不管是原始姓还是改姓得来的,姓氏的名称来源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以地为姓。就是以居住地名称和地理环境名称为姓。二是以人为姓,就是以先祖的名、字、号、官职、职业技能等名称为姓。三是以事为姓,就是为怀念、纪念某些事物为姓。四是其它:如以音定姓,以五行定姓等。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24种:(―)以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的名称、符号为姓。这是最古姓氏的得姓途径。由于当时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必然以母系形成族群(氏族),其首领人物也必然是女性。经过氏族与氏族的长期交往,各氏族就产生了代表本氏族的标志即与本氏族首领人物名字相一致的名称,后来这些氏族名称就成了该氏族全体人们的标志即姓。由于氏族名称来自其母系首领人物的名字,所以,当时产生的原始姓字多数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妫、姚、嬴等。这些姓字有出土的远古文物所证实。
(二)以居住地名称作姓。这是各个历史时期得姓最多的一种。地名包括诸侯国名、邑名、住地名称、山河名称等。早在姓氏初起之时,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姜姓和黄帝姬姓都是来源于地名(江河名)。姓、氏并行时的氏大部分都是以国名、邑名作氏的名称,以后这些氏都转为姓了。姓、氏合一以后,有的改姓又以地名作新姓的名称。如有些诸侯国在战争中灭亡了,其臣民的后裔出于对先祖和故地的怀念,便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为以原国名为姓。宋朝郑樵对汉族1450个单姓(氏)的来源分为33类,其中以国名、邑名、地名作姓(氏)的564个,占总数的39%。他把以地名作姓(氏)的又分成六种,即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居为氏。又据书海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中的“姓氏寻根”介绍。在444个单姓中,其中一支或多支来源于地名的有209姓,占47%,又据陕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寻根游》所介绍100个大姓中,有74个姓的一支或多支以地名为姓。这些数字说明,以地名为姓氏占全部姓氏的50%左右。
上述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有原始姓,也有改姓得来的姓。改姓所得的姓大部分产生于夏、商、周三代封国时期,先封氏,后以氏改姓。这些姓多数来源于国名等地名。
(三)以居住地的方位作姓。如东方、东门、南门、西门、东郭、南郭等。如春秋时的齐国、郑国的大夫居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又如郭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便姓郭。住在外城东边、南边的人分别姓东郭、南郭等。
(四)以先祖的名、字、号(包括谥号)作为本宗族的姓。这些都是改姓所得的姓。《中国姓氏寻根游》所介绍的100个大姓中,以先祖的名号作本家族姓氏的有35个。如春秋时期的卫国人本姓姬,王室后裔姬武仲为纪念祖父惠孙,便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西周初陈国的始祖胡公满死后谥号为胡公,其后代一部份以国为氏姓陈,一部份以谥号胡为姓。
(五)以先祖的官职为姓。如春秋至秦汉时期设宗正之官,此官掌管皇家事务,为九卿之一。担任此官的后裔就改以宗正(又宗政)为姓。古代的司徒、司空、司马等都是官职名,司徒是管理土地的官、司空是管建筑的官、司马是管军队的官,后来这些官职名称都成了姓氏名称。又如钱姓来源于彭姓。其先祖做过管理钱财的官叫“钱府上士”,其后便改以此官的第一个字“钱”为姓。
(六)以古代的生产技艺为姓。古代的生产活动主要有农业、狩猎、打鱼、陶瓷、手工以及'医疗、看守仓库、神职等。相传农姓是神农氏炎帝的后裔。因炎帝的称号为神农氏,能种五谷,是农的神,故维农。陶姓、猎姓、鱼姓、裘姓、医姓、屠姓、巫姓、卜姓等都与先祖的职业技艺有关。.
(七)以先祖某些事件作姓。这是为纪念某些重大事件而放弃原来的姓氏而改为新姓。《百家姓》中有4姓是以事取姓的。虽然事与人有关,事是人做的,但事不属人的身份标志,所以,以事取姓不同于以人取姓。如窦姓是夏朝仲康皇后为逃难从墙窦(洞)中出宫,逃到娘家有仍。在有仍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少康。少康成年后从部落首领后羿手中夺回了夏朝的王位,史称“少康复国”。其后人为纪念祖母从墙洞中逃难之事,便以窦为姓。
(八)避讳改姓得姓。避讳有避皇讳、避官讳、避亲讳等。这里所讲的避讳是指避皇讳。就是避免使用与皇帝及其尊长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当时皇帝及其尊亲名讳相犯的字,包括形音相同相近的字都不许别人作姓名用字。避讳必须改姓。据学者们考证,早在周朝就有避讳改姓了。因避讳改姓产生的新姓很多。有改成独立为新姓的,也有成为别姓中新的支系的。有一次改姓永久不变的,也有多个回合改变的。如敬姓,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为避高祖石敬瑭之讳不得以敬为姓,当时敬姓人有的取“敬”字的右半部改姓文。北宋大臣文彥博、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其祖先都是由敬姓改为文姓的。并形成了重要的一支。另有一些敬姓人取“敬”字左边的“苟”字作姓。还有一些敬姓人只改“敬”的读音不改字。如四川南部的敬姓人仍用“敬”字作姓,但读音按左半边本应读gǒu(狗),但为了与狗相区别,故读gǒu(夠)音。这一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有的敬姓人在后晋时改了姓,当后晋灭亡后又恢复原姓敬,但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做了开国皇帝,他的祖父名叫赵敬,恢复原姓的敬姓人又再次避讳改为别姓。
(九)为避险、避难改姓得姓。就是一些犯杀身之祸的人,其后代为避免牵连自己怕仇敌斩草除根而隐名换姓。少的一姓一分为二,多的一姓改成七、八个姓。如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其后裔为避免继续遭害,便分别改姓隐居。其中一支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另一支在司马的“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这两支同源不同姓的“本家”,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住在故地今陕西韩城繁衍生息,没有恢复原姓司马,但他们坚持“冯同不婚”、“冯同不分”的习俗,两姓如同一家亲。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亲和感情。一姓改三姓的如元末,福建莆田人蔡国珍在河南做官,在动乱中被杀,其三个儿子为避险,便随妻姓分别改为李、汪、王三姓。又如五代十国时的闽王王审知之后裔为避祸分别改姓尤、游、叶、沈四姓。也有说改姓游、叶、沈三姓,称为“王(原姓)、游、叶、沈是一家”。再如蒙古族人铁木黎,元末时任河南行省右丞,为避明朝杀害,便率五子逃难到内黄(现属河南省安阳市)。为隐瞒身份,命五子分别随妻姓董、李、马、关、陈五姓。在妻随夫姓的历史条件下被迫成为夫随妻姓的特殊姓。
(十)因家族矛盾而改姓。如传说:福建一个李姓的人成为财主后娶一张氏女为妻,后李病故,遗下怀孕的妻子张氏为保李家的血脉而顽强生存。然而李家一族叔为侵占其财产逼张氏改嫁,张氏不从,只好回娘家暂住数月并生下遗腹子一男孩。因旧俗妇女不能在娘家生育,娘家兄嫂便把张氏赶出张家。张氏只好在附近山上搭盖茅屋栖身度曰生子。几年后小孩以李姓人私塾上学。李家族叔知道后又强迫张氏不准儿子姓李,还骂她“麻疯虫认亲”。塾师知道后对张氏母子深表同情,说李家族叔无情,痳疯虫认亲有义,虫义结合就是蚁。当地方言“蚁”“李”读音相谐,就给这个男孩改姓“蚁”了。后来因兵乱该人逃到广东,并有不少后裔。其中有的后裔归宗姓李,有的后裔仍坚持姓蚁。当前,在当地有近千人姓蚁。
(十一)改生不改死。因先祖出于某些原因,人生在世时改姓,死后复姓归宗。如浙江萧山有支袁姓人,先祖姓孙,于明嘉靖年间从异地迁来定居,因犯案怕日后牵累子孙,便随妻改姓袁。其后裔从此在生时姓袁,死后恢复原来的孙姓归宗人谱。当地人称“活袁死孙”。又如广东揭东的一些陈姓人,先祖为河南人,姓林,后迁福建,因兵乱再迁广东。定居后得到陈姓人的热情接待和大力资助,使林氏家族得到很大发展。他们为了感谢陈姓人的支持,便同化当地人改为陈姓。但又为了不忘祖宗,经反复权衡,便决定活姓陈入户,死姓林人谱。当地人称他们生是陈家人,死为林家鬼。上述两地的改活不改死的习俗流传至今已达三、四百年之久了。
(十二)改字不改音。如南宋时为避高祖赵构之讳,一些勾姓人将“勾”字改为“句”字,但读音仍为“勾•”音,成为“勾”姓中的一支,句姓中也有一部份读“句”(ju)不读“勾”的,这是“句”姓中的另一支。
(十三)改音不改字的,如有些地方虎姓人,他们根据民间星象学的说法,认为虎是白虎星,是一种不吉利的星座。“白虎家中坐,无灾便是祸”。为了避免灾难又不背离祖先,便将“虎”字改读“猫”音。
(十四)赐姓:赐姓是皇帝出于个人意愿,把姓作为奖品,将一些认为有功的人员的原姓取消而赐给另外的姓。多数赐给的是国姓即与皇帝同姓,也有赐给别的姓。据《中国姓氏寻根游》中的100个姓中,有9姓的源头来自赐姓。很多大姓如王姓、李姓中都有一些支系是赐姓而来的。如明朝时赐给许多蒙古人姓王。唐朝时有16位开国将领被赐为国姓“李”,使李姓人口大增。被赐姓的人都是有权势的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优越,所以,有的被赐姓后繁衍了很多后裔。如原为沙陀部落人郝邪赤心受赐李姓后世袭为晋王,五代时,其孙李存胃P建立了后唐。经过繁衍发展,其后裔已成为李姓重要的一支。还有的受赐后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世界名人。如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他是回族人,本姓马,小字三保。原籍云南,12岁时被明军俘虏并被收为太监。因在“靖难之变”中立战功而受到永乐皇帝朱棣重用。1404年他受赐郑姓。并七次受令赴南洋、西洋各地,历经30余年,航行10多万公里,游历30余国,开通了中西航道,这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创举。对这样一个闻名世界的历史名人,其姓是皇帝所赐却鲜为人知。
(十五)贬姓,当前的姓氏著作都把贬姓归属于赐姓。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所谓贬姓是一些帝王出于个人淫威,恶意取消一些人的姓氏而贬给恶姓、丑姓,以此为惩罚手段,以达到侮辱人格之目的。所以贬姓也叫罚姓。如隋朝杨玄感谋反,兵败后被杀,其头颅被割下挂在旗杆上示众,时称“枭首示众”。隋煬帝贬杨玄感后人不得姓杨而姓枭。又如唐朝武则天称帝时陷害王皇后和淑妃萧良娣,除将她们砍掉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致死外,还贬王皇后姓蟒,萧淑妃姓枭。还将一些反对她的人革除族籍,贬姓尬。还将她自己的兄弟武怀运、武怀良贬姓蝮。侮辱这些人为毒蛇猛兽。
(十六)在民族融合中改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对中国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少数民族还取得过皇位,治理过各民族共有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也曾经发生过一些矛盾和斗争。为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在很多历史时期实行过民族融合。所谓民族融合,就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联系与交往,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姓氏文化也是融合的内容之一。原来为汉族所特有的汉姓和姓氏文化逐步被少数民族融合吸收。原来为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姓氏被汉族接收。有的在接收中加以改造,使很多姓氏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共有。使一些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族基本一致。如北魏时期鲜卑族原来所使用的姓是多音姓(复姓)。这种姓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后来孝文帝下令将118个繁杂的鲜卑姓改为汉姓。连当时的国姓“拓拔”也改为元姓。孝文帝本人的姓名由“拓拔宏”改为“元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由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汉姓的活动。又如明初,朱元璋为皇后搞过一次大规模的改姓,登基当年朱元璋就下诏禁止胡服、胡语、胡姓,因此,很多复姓被改成单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间的影响、融合都是相互的、双向性的,有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汉族姓氏少数民族化。如北魏时的梁御,他在外为官,位至杨武将军,后来他由梁姓改为纥豆绫氏。还有辽、金、元三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三朝皇帝都有把他们的姓氏赐给汉族人士。使辽国国姓耶律,金国国姓完颜等也成为一些汉族人的姓氏。目前有一些汉族人还正在使用这些姓氏。民族融合不仅古代社会有,在当代社会还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原来无姓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纟吾尔族、傣族等都有人自愿使用汉姓。反之,也有一些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居住的汉人,特别是与少数民族通婚所生的子女,一般都选用父或母为少数民族一方的姓氏。由于共产党实行各民族团结、平等和照顾少数民族政策,现在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融合的形势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大好。
(十七)在中外交流中外国移民改为汉姓。特别是有的外国皇族王室的后裔在中国定居改姓。如唐朝时乌孜别克斯坦地区一个王子到了长安,后被赐姓李,在中国定居并有后裔长住中国,又如明朝时原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一个王子来到中国,后在福建泉州定居,这个王子原名叫“世里巴交喇惹”。定居后就以原名音译的第一个字“世”为姓。其后裔曾出现过一些名人,后来多数徙居海外谋生,现住泉州的世家人已改姓许世(复姓)。因始祖是原锡兰王子,此支人已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再如明朝永乐年间的1417年,当时的苏禄国即现在的菲律宾一位国王访问中国,在从北京返回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并就地安赛。其后只有该国王的长子回国继承王位,次子及三儿子等人留在中国守墓。他们死后也葬在父墓的旁边。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应苏禄国国王的要求,守墓人的子孙加入了中国国籍,其中次子温哈剌的后裔改姓温。三儿子安都鲁的后裔改姓安。温、安二姓在中国已传宗20余代。以上两支都成了中国回族的一支。
(十八)因读音错讹姓随音改。如西周初年,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受封于韩地,建立韩国。后亡于秦。原韩国君主支庶子孙中有韩王安,为避仇敌逃到江淮一带。本来应以国为姓改姓韩。但由于当地口音韩、何二字相谐,字随音变,姓随音改。于是,韩王安的后代将错就错,以讹传讹,遂改韩姓为何姓。
(十九)革命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化名和改姓。由于革命斗争形势复杂,根据斗争的需要,很多革命者在斗争中使用化名或改姓。化名是在一定时间内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不一定是改姓,但化名可以变成改姓。使用化名的革命领导人很多。有的还多次改名换姓,如毛泽东曾化名为李德胜,是撤离延安“离得胜”的谐音。刘少奇曾用胡服等多个化名。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组建觉悟社时抽签编号为五号,以后曾以“五号”谐音“伍豪”作化名。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化名。化名用的姓不存在稳定性和传承性,故不属于改姓。如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本姓苏名铸,在革命中改名为“华国锋”,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简称。其本人虽终身叫华国锋,但其子女苏华、苏斌、苏玲、苏莉都保持姓苏,华国锋所用华姓不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所以不是改姓。又如原国家领导人彭真原姓傅名懋恭,在革命活动中改名彭真,但其子傅洋等仍姓傅,彭姓未传承,所以“彭真”是化名,而不是改姓。至于有的革命者本人改了姓,其子孙后代也随同改姓,所改的姓具有了稳定性和传承性,如先后担任过外交部长、副总理、副委员长的黄华,原姓王名汝梅,后改为黄华,其子女们也随父姓黄了,这就是改姓了。
(二十)冒姓。冒姓不同于现代法律规定的假冒他人姓名的侵权行为。不能按现代的字义来解释,有的书说,冒姓是有些人为了获得贵族的特权和优惠条件,经常不择手段地冒充姓某。还有种解释,说冒姓都是为追求某种利益而积极作为,在开始作为时就怀有投机饶幸心理。这些解释都不合冒姓的本义。所谓冒姓,有其特定含义。按《辞源》的解释,冒姓是指因被人收养或因母亲改嫁,或为赘婿而改取他人的姓。《辞海》举例说:汉(大将军)卫青本姓郑,冒姓卫。”冒姓也是改姓,只是改姓的原因特殊。其中收养是收养人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作为自己子女的一种法律行为。收养关系成立后就产生了拟制父母子女关系。按照习俗,如果生父与养父两家姓氏不同,被收养人就要改随养父姓。按照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养子可随养父姓,也可以随养母姓。姓氏的确定,养子未成年之前由监护人养父母商量确定,被收养人成年以后由其本人确定。我国古代和当代都有收养制度。如旧传曹操之家族也是冒姓的,他父曹嵩本姓夏候,后因由曹腾收为养子,便冒姓曹,曹操及其兄弟,以及其后裔都姓曹了。现在有学者考证并通过科学方法验证,认为曹操之父收养改姓是误传。曹姓是曹家传承的本姓,曹操家族冒姓的传闻已被消除。又如原国家领导人宋庆龄的父亲也是冒姓,他本姓韩不姓宋。其先辈原是河南安阳人。南宋时先祖韩显卿先后到浙江、广东为官。公元1197年定居海南文昌。1861年宋庆龄父亲韩教准出生,13岁时到印度洋群岛在亲戚家当学徒。后读圣经,加入基督教。并成为传教士,靠印售经书致富。韩教准在印度洋群岛当学徒时逢年过节也回文昌老家。有一次他的堂祖母的弟弟从美国回来探亲,教准依姻亲辈行称堂祖母之弟为舅父。该舅在美国生意不错,但膝下无子。堂祖母便建议将教准过继给该舅为嗣。该舅见教准聪明灵活,很为高兴,当即将教准带往美国。由于舅父姓宋,韩教准要改姓宋,韩教准开始不想改姓,其母动员他为了个人前途而受点委曲,这样,便改姓宋了。这种改姓就叫冒姓。韩教准改姓宋后,名叫宋嘉树,别名宋耀如。英文名查理琼斯。1886年宋嘉树以传教士身份回到上海,后与愧桂珍结婚,并生育三子三女,三子为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三女为宋®龄、宋庆龄、宋美龄。这个宋氏家族本是韩氏家族,只因其父过继到宋家而冒姓,后来成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宋氏家族”了。
因母亲改嫁的冒姓是指随母改嫁的子女成为继子女后改随继父姓。母亲改嫁,过去主要原因是父亲过早去世,母亲携带子女再婚。在旧社会,子女随母改嫁被称为“吊箩仔”,很受人歧视,甚至受到虐待,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在继承权方面,对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与收养关系中的养子女,其继承权是不同的。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而养子女只能继承养父母的遗产而不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上述规定都不以姓氏是否变更为条件。
赘婿的冒姓,就是夫从妻姓。在历史上妻从夫姓比较普遍,而夫从妻姓则比较少见。因为过去妇女没有姓名权,女的出嫁以后的姓名就是把丈夫的姓放在自己的姓前,再在后面加个“氏”字就成了这个女子的姓名了。实际上就是妻从夫姓了。而夫从妻姓,就意味着男的“嫁”给女的,夫要随妻姓。过去对赘婿很歧视,称其为倒插门女婿,招郎女婿。入赘的人一般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女方家一般是有女无子的。人赘以后,赘婿有的不改姓,但其子女必须随母姓。有的不仅子女随母姓。赘婿本人上门以后也得随妻姓。结婚以后,无论是妻从夫姓还是夫从妻姓,都是不平等的,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赘婿及其子女的姓氏也应如此。
(二十一)子女随母姓。按照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现在,子女随母姓是很正常的,但在过去,从进人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子女都是随父姓的,只有前面所讲的上门女婿的子女才随母姓。除此以外,有些少数民族在过去如果女方家族为贵族的,其子女也随母姓。如汉高祖刘邦有个女儿嫁给匈奴人单于冒顿和亲,按照匈奴人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此,该公主所生子女便随母姓刘。
(二十二)因文字演变而改姓。这种情况在古代和当代都存在。如历史上很多带右耳旁(邑部)的姓字逐渐取消了右耳旁,如鄭、邗、邾、鄯等姓改为莫、于、朱、曾等姓。本来这些姓只改字而不改姓的,但由于改了字,过去把这种情况看成是两个姓。一个是“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一个是“正在使用的姓”。近代我国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化。有些姓也因汉字简化而改姓。汉字简化的方法一是以造新字代替笔画多的字直接简化,如“盧”简化为“卢”。二是将若干偏旁相同的字简化偏旁,叫类推简化。如“喬”简化为“乔”后凡偏旁中有“喬”的字都类推简化,如橋、矯、硫等姓字类推简化 为“桥”“矫”“娇”。三是以笔画少的同音字取代笔画多的繁体字,这叫通假简化,如“穀”简化“谷”,“後”简化为“后”,原榖姓後姓分别改谷姓和后姓了。上述第一、二种办法简化的字虽然字形改了,但不是两个不同的字,所以不是改姓。后一种办法即通假简化的字,假借的和简化的都是独立的字,简化字的繁体字如果是姓,字改了姓也随着改了。又如郁和鬱简化前是两个不同的字。也是两个不同的姓,简化后“郁”取代了“鬱”。鬱姓也被改为“郁”姓了,两姓共用一字,成为一字有两姓。后和後姓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样,《百家姓》就出现了两个“后”姓和两个“郁”姓。
(二十三)复姓改单姓。我国古代复姓较多。后来变化很大,很多复姓改成了单姓,所以复姓越来越少。(详见本书“单姓与复姓”章节)。
(二十四)新时期的改姓。中国人本来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习俗和思想观念,但改姓也是经常有的。在当代改姓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认为姓与名一样,要用有时代意义的字作姓。因而放弃了父或母祖传的姓而另取新姓。有的为了不重名重姓味追求新、奇、特。有的还使用自造文字、繁体字、冷僻字、已淘汰的字或外国字作姓。这些都不符合有关规定和姓氏文化传统,户籍机关不会给予登记,这样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很多麻烦。如二〇一五年四月有关媒体报导:山东某地一对夫妇给自己小孩取名时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改为别姓。改为别姓又不符合全国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释条件,公安机关不予登记人户。这对夫妇就状告公安机关侵犯了他们的姓名权,要求给小孩改姓。人民法院受理后经审理,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这一判决既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又符合当前的法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姓名文化的秩序。
经过几千年来五花八门的改姓,使姓氏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姓,使最初只有几十个原始姓发展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和现在正在使用的姓氏多达数千。改姓,使一些原始姓由一个姓发展演变为数百个姓。改姓,也使一些原始姓成为历史上曾有人使用过而现在已消失的姓。姓氏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改姓的结果。几千年来发生这些变化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后还会有新的变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