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姓名文化概述(八)

2015-07-02 17:49:02来源:中国姓名文化概述 王喜修 主编

打印 字号: T|T
八、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姓与名
 
(一)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组成的综合体。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以上。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8.49%,各民族人口多少不等。人口达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即壮族1617.8万,满族1068.2万。人口500万至1000万以上的7个,即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100万500万的9个。即: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蔭克族、黎族、傣族。50万至100万的4个,即:畲族、僳僳族、仡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1万至10万的13个,即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1万人以下的7个,即: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大陆人口)、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共2960余人。(根据网上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字。名单按人口多少顺序排列)。
    少数民族分布面最广的是回族,大陆有19个省、市、自治区聚居有回民,居住少数民族族别最多的是云南省,共有21个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聚居。次为新疆,聚居有11个少数民族。广西聚居少数民族8个。排第三。
(二)少数民族的姓名概况
    1、少数民族的姓氏使用简况:有姓的少数民族共39个。即壮族、满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布朗族、瑶族、白族、侗族、俄罗斯族、朝鲜族、苗族、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阿昌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羌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哈尼族、基诺族、仡佬族、仫佬族、水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等。上述有姓的民族中苗族、羌族有少部分人无姓。有姓的民族中与汉姓基本相同的有19个民族,即回族、朝鲜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畲族、壮族、瑶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等。这些民族的姓以单姓为主。原来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多音姓现已演变为单音的有11个民族。即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羌族、阿昌族、普米族、哈尼族、布朗族、苗族、侗族。部分人演变使用单姓的有景颇族、高山族。目前仍用本民族语言多音姓的有6个民族,即: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络巴族、佤族、德昂族。一人同时使用两种姓的有锡伯族。目前仍无姓或多数人无姓的有16个民族,即: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彝族、傈僳族、傣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有姓而不用或少用,如满族、锡伯族、赫哲族、撒拉族、彝族、拉祜族、土家族等。特别是裕固族、佤族,他们使用时名是名,姓是姓,姓与名分离使用。上述民族有些人在本民族内不用姓,对外时用姓,有的对内对外都不用姓。只把姓用于别婚姻或者在重名时才用姓。
    2、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1)少数民族人的名字种类:由于取名人取名时的年龄不同,名字的作用不同以及其他原因,名字有不同的种类。主要有:
乳名:有的称其为小名,是年幼时在家族内用的名字。一般由父母亲命名,有的举行仪式,有的不举行仪式。
    世名、学名、书名:这些名是读书时和成年后进行社会活动的用名。经登记后即成法定用名。有的用本民族语言命名音译成汉语。有的直接用汉语汉字命名。
经名、僧名:是信仰宗教的人进行宗教和社会活动的用名。我国共有29个民族中的多数人和汉族中的少数人信仰宗教,其中一些信教的人取有经名、僧名、法名。这些人名由宗教的神职人员命名。
    还俗名:是信教的人还俗后进行社会活动的名字。其中有的要根据还俗前在宗教内的级别命名。
    阶段名: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当父母或祖父母后各个阶段的用名。有的一生要用四个阶段名,即结婚前的名,结婚后的名,当父母后的名,当祖父母后的名。
字辈名:按辈行取的名。首字为字辈,其后才为名。
    法名、讳名:有少部份少数民族的人死后要取法名、讳名。法名、讳名与谥号不同。法名不分等级,不加贬褒。按照死后的字辈排行,修谱时登记人谱。有个别少数民族把参加过祭祖活动后所取的名字叫法名,这两种法名其作用完全不同。
    (2)命名范围:大部份少数民族的人命名范围很广泛,但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命名范围有特殊规定:一是信仰宗教的人取名要在宗教规定的范围内取名。二是以村寨名称命名。并规定以多少村名为限。三是以排行或父辈、祖辈的年龄、出生年月命名,有的甚至用祖父之名为孙子之名。四是随子孙之名而改名。即小孩取名后,其父母、祖父母要废原名,以小孩名为标准相应改名。五是夫妻同名夫随妻名。
(三)少数民族的人名结构
    我国的姓名文化是以汉族的姓名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过去有关姓名文化的著作中介绍少数民族的情况内容很少。其实,少数民族的姓名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少数民族的人名结构来看,少数民族的人名结构比汉人的姓名结构复杂得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有姓人的姓名结构:凡用汉字单姓的,多数是姓前名后。姓与名连用不隔断,与汉名汉姓无异。姓和名都是多音多字的,姓与名中间要用隔断号隔断。有部分少数民族采用姓名倒置,即名前姓后,这种人名多是多音节的姓名。
    2.无姓人的人名结构:无姓人的人名结构一般比有姓人的姓名结构复杂一些,种类也较多。主要有:
    (1)单名制:这种人名既无姓又不与长辈连名,是单纯的名字。这种结构的人名大多可以随意取名,但有的要按宗教教规取名。取名以后要加区分男女的字、词。如傣族、怒族等民族都用这种人名结构。
    (2)连名制:有的写为联名制,按字义“连”是纵的连接,“联”是横的联合,连名为纵,故称连名制为好。这是无姓人人名结构的主要模式。我国共有14个少数民族的人全部或部份采用这种模式。连名制又可分成不同类型。按连名的主体分,有父子或父子、女连名;母女或母子、女连名;爷孙或舅孙连名;爷、父、子三代连名。按连名的方法分可分为正连法,即:父名加子名;母名加女(子)名;爷名加父名加子(本)名。反连法,即:子名加父名。按连名的世系分,有流水式和循环式。循环式有三代至七代一个轮回不等。各种连名的模式如下:
    正连法:AB-BC-CD-DE……
    反连法:BA-CB-DC-ED      
    循环连名法:AB-BC-CD-AB(第四代返回到第一代)。
    祖孙三代连名法(反连):CBA-DCB-EDC-FED(CBA-DCB-EDC-FED中C为孙、B为父、A为爷)。
    连名制一般是无姓人的人名结构,但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有姓也实行连名制。即连名的前面冠姓。白族、苗族和葬族中的部份人采用这种模式。
    (3)男女有别。有的男名在名前加“岩”、“腊”或名后加“汗”、“罕”、“巴依”、“别克”等。女名在名前加“玉”、“丫"或名后加“古丽”、“比维”、“克孜”等。这样,男女区别明显。一看就知道是男还是女了。
    3.人名结构的简化。因有的人名音节太多,使用不方便,要简化。简化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减字缩写法:如藏族人名由四字缩写为二字。用前二字后二字均可。
    (2)减项减字法:如独龙族的人名全称包括以下内容:家族名加父名加本人排行名加爱称。这么多事项,有的一项有多字,加起来一个人名10来个字。简化时减去父名和爱称。保留家族名只用其首字,与名字连起来共三个字。女名也很复杂,全称的事项有:家族名加母名加父名加爱称加本人排行名。加起来也10来个字。简化时减去母名、父名、爱称,保留家族名和本人名合成人名。广东连南的八排瑶族,其人名结构与独龙族人名相似,简化方法也用此法。
(四)各个少数民族的姓名概况
    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形成的历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各民族的姓名文化也不同。现将各个少数民族的姓名概况简述如下(民族排列按各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以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为序):
    1、满族
    满族人共有670多个姓。但是,满族人原来虽有姓但不用。习惯上只称名不称姓。现在满族人的姓名习惯已有所改变。其中姓已由多音姓改为单音姓了。如瓜尔佳姓改为关姓。爱新觉罗姓改为金姓、赵姓等。并改变了有姓而不用的习惯。满族人在清朝前都用满语名,如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清中叶至清末满语名逐渐减少。清末以后姓趋于汉姓,名为汉语名,姓名连用与汉人的姓名无异。为尊重历史,对历史上的人名都用原来的姓名。如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等。但书写和口语都可不用姓。单用努尔哈赤和溥仪即可。
    2、朝鲜族
    朝鲜族人于17世纪至19世纪从朝鲜迁移而来,姓氏沿原习惯,共有100多个姓。其中金、李、崔、朴、郑是大姓。子女姓从父不从母,同姓不婚。过继收养异姓不养。取名习俗与汉族相同。
    3、蒙古族
    蒙古族人多数无姓,特别是纯牧区的人都无姓。有姓的人有的把自己出生的氏族、部族称其为姓。这些姓是多音节的。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步演变为单音节的汉姓。如“伯颜”取首字以谐音白为姓,有的则以蒙语的意思取姓。如“敏罕”为千的意思,取其谐音姓钱,“乌古纳”为羊,取其谐音以杨为姓。蒙古族人的汉姓有:朱、李、王等40余姓。蒙古族人的姓氏很复杂,有的用汉姓,有的用藏语、满语作姓。蒙古族人的名字很多与畜牧业有关,如体壮力强的牛蒙语称“不花”,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不花”前面缀以形容词,如贴木儿不花(铁牛),哈刺不花(黑牛)等。很多蒙古族人喜欢用“巴图尔”(勇士)来命名。如乌讷尔巴图尔(诚实的勇士)、彻辰巴图尔(聪明的勇士)等。蒙古族喜欢白颜色(察罕),很多人以白为名。如察罕贴木儿(白色的铁),察罕不花(白色的牛)。还有很多用铁和数字的蒙语作名,或用吉祥的词语作名。有的用乌兰取名,乌兰是红色之意。蒙古族妇女的名字多取美丽、贞洁等用语。如其其格(花)、巴拜岱(宝贝等)由于这些词语的蒙语都是多音节的,所以译成汉语就成了很多字的人名了。
    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的姓有本族相传的18个,也有来自满族、鄂温克和汉族的姓。相传的18个姓都以地名或先祖名讳为姓。原来都是多音节的。后来都以首字的音或意改成单音的汉姓了。由于在音译选用汉字中有的一个姓用了几个不同的汉字,如“敖拉”原取敖、鄂二字,现在则有敖、单、杨、阎、多、杜六个不同的汉字。这样,改成单姓后就不止18个姓了。达斡尔族人的取名习俗与汉族人基本一致,姓前名后,用汉字取汉姓,起汉名。
    5、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共有10余个姓。原来都是多音节的,后来都以首字的音或义逐步演变为单姓。单姓有孟、葛、魏等。其中葛姓由葛佤依尔演变而来,魏姓由魏拉依尔演变而来,解放后鄂伦春族的姓有所增加,除原有的姓外,增加了赵、张等。现共有20余姓。鄂伦春人不仅有姓,姓以下还分若干个“千”。“千”含有“人”的意思。如昭伦千,敖伦千。姓和千都起着区别血缘和社会群体的作用。鄂伦春族人的姓名形式与汉族相同,姓前名后,姓氏随父不随母,取名比较随意。
    6、鄂温克族
    鄂温克人的姓大部份世代相传,姓的名称一般表示居住地或居住地的环境,居住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有12个姓,如杜拉尔、道拉奥特等。居住在索伦的鄂温克人有三个大姓,即杜拉尔、那哈他、涂克东。现在鄂温克族人的姓大部份已演变为单字姓。如杜拉尔变成了杜姓,那哈他、那妹他演变成那姓,涂克东演变为涂姓。鄂温克族人取名很随意。近年来大多数人都取了汉名或蒙古名。鄂温克人过去都有收养养子的习惯,但养子一般不改姓,名字则要更换。
    7、赫哲族
    赫哲族人的姓分本民族姓和汉姓。赫哲姓有七个。相传很早以前赫哲人与敌人打仗时有七人藏到羊群中逃生,这七人的名就成了七个姓。这些姓都是多音节的,如毕拉哈拉(毕拉为河,哈拉为姓)等,后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为单字姓。全民族只有毕、何、吴、尤、齐、卢、葛、舒、黄、傅、胡、董、侈等10余个单字姓。赫哲人取名很随意,多用本民族语称名,名前不冠姓。姓与名一般不发生关系,单称名即可。如用汉姓汉名,姓名构成形式与汉族相同。近年来有些赫哲人吸取汉族人的习俗。用本民族的姓和名时也在名前冠姓了。
    8、回族
    回族人的姓以马姓为最多。其原因是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名的读音有关。特别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马与穆读音相近,历史上曾把“穆罕默德”译为“马哈麻”、“马哈漠德”。再加上回民可以自由选姓,选用马姓的较多,马姓便成了回族的第一大姓,故有“十个回回九姓马”之称。至于回族的其他姓氏来源,有的来源于回回人先祖名的译音,有的来源于地名,有的来源于皇帝赐姓、外籍人名、宗教职务、本民族族名等。由于回族姓氏来源比较特殊,所以出现了一些不常见的冷僻姓氏。如以、来、海、黑、纳、闪、忽、撒、哈、麻、达、沙、合、朵、者、也、虎。这些冷僻姓有的已被汉姓所代替而消失,有的直至今日还正在使用。过去回族人的名一般有两三个,即乳名,回回名,学名。乳名是孩童时的用名,婴儿出生3—7天就要取乳名。回回名又称经名,是用阿拉伯语取的名,由取名人的父母亲请神职人员从伊斯兰教圣贤中选取。回回名在一般场合不使用,在庄重场合和做外事工作时要把回回名放在自己姓名之前。学名是个人上学或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用名。当前回民的姓名形式和习俗与汉族相同。
    9、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原来是没有姓的。从1930年代起,知识分子开始用姓。所以说,维族人有姓,但很不普遍,广大群众仍然以子父连名制来表示人名。有姓的人名是名前姓后。无姓的则是先本名后父名。即反连的连名制,维族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与此相适应的,人名可分为俗名和教名两种。俗名是用与宗教无关的词来表示,其结构比较复杂。有的用形容词或名词表示人名,如男名有巴图尔(英雄、勇士)等。女名有古海尔(宝贝)等。有的用动词词干加形态词缀构成人名,如土尔逊、土尔地,吐尔干等名都表示父母亲祝愿孩子健康成长的意思。有的用专门表示人名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组作人名。如艾克伯尔(伟大)等。有的用节日月份名称命名。如库尔班(伊斯兰的古尔邦节)、艾提(节日)等。对女名则用“尼沙”(女子)加在一般词后构成。如古力尼沙(花儿般的女子),胡尔尼沙(仙女般的女子)等。维族的教名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人名。如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继承人或其亲属名作人名。或用“阿不都”(意为奴仆、奴隶)加上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尊号构成名,如阿不都热衣木等。此外,维吾尔族人的习惯,往往在称呼别人名时加上附加词,以区分性别和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维族人的名是很复杂的,维族人用姓时名前姓后,有姓而不常用。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他是维吾尔族人。艾则孜是他的姓。他在很长时间内只用其名不用其姓。从1955年至1990年代初他一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长期担任新遯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在此期间,其名赛福鼎都未加姓。在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及九届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名单中的赛福鼎也无姓。直至1987年十三届中央委员名单才写为赛福鼎•艾则孜全称。这不仅说明维族中有姓的人采用名前姓后的形式,也说明他们的习惯重名轻姓。因为他们原本也是无姓的。后来有了姓,也有不用姓的习惯。现在维族人取姓很不普遍。多数人仍无姓。他们取姓主要用先祖名作姓。
    10、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人没有姓氏,人名由本名和父名组成。属反连的连名制,有时还要加上祖父名,成为本名加父名加祖父名。但在日常交际中,若不遇同名,一般只单称本名即可,如遇重名则须加父名。如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则要用本名加父名再加祖父名的全称。因名是多音节的,本名与父名、祖父名的中间要用间隔号隔开。哈萨克族人取名范围很广泛。名分大名小名,都以本民族语言作名。名字一般男女有别,男名往往加有象征权力、尊严、财富意义的“汗”(国王)、“巴依”(富贵)、“别克”(长官、尊贵的人)等词语。女名有时加古丽(花)等。哈萨克人对祖先的名字十分重视,每个母亲都要对自己的小孩传授七代内祖辈的名字,以示有教养。每个小孩都能记住本人前七代甚至几十代先祖的名字并能背诵。这实际上是他们长辈的传承世系,是口传家谱。
    1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原来都分布在新疆,清朝时一部分迁居黑龙江的富裕县。居住在新璐的柯尔克孜族人无姓。他们人名的命名范围很广泛。都用本民族语言命名,一名多音多字。人名的组成,用反连的子父连名制。人名的后面往往还要加相应的附加词。如加“别克”“汗”表示尊贵,“巴依”表示富有、幸福,对女性名往往加有“古勒”,意为花,以示美丽,“布吾”意为女士,表示尊称,“克孜”表示姑娘,也是尊称。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是清朝乾隆年间,被清政府强迫从新疆迁去的。迁去的有6个部落,后来分别转成6个汉姓:吴、常、韩、蔡、郎、司。现已全部用汉字汉名。
    12、锡伯族
    锡伯族人共有62个姓。原来都是复姓。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早在清代道咸之际就改成了单姓,用汉字取姓取名,姓名连称。新遯的锡伯族人因与外界接触较少,一直保持称名不称姓的习俗。民国以后取汉字单姓的人逐步增多。锡伯族复姓改单姓的原则方法都是以原姓第一个字母或音节采用相应的汉字。如杨吉哩改姓杨,佟佳改姓佟,胡西哈哩改姓胡等等。但现在有许多人又恢复使用原来的多音姓了。
    13、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大部分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俄罗斯联邦徙居中国的。在俄罗斯语言中,原来连“姓氏”这个词都没有,人们无姓氏概念。17世纪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才把“姓氏”一词引人俄语。这说明此前俄罗斯人是无姓的。18世纪初,彼得一世进行改革时期明令规^,在公务活动中要写清人名的全称,即本名加父名加姓氏。从此俄罗斯人就取姓了。姓是由父名形成的。有的姓字含义是祖先的职业,如普,特尼科夫(木匠),有的用兽名,如梅德韦杰夫(熊),有的以蔬菜、食&名称作姓,如阿尔布佐夫(西瓜)等。还有的以衣帽、家具名作姓。俄罗斯族人来中国定居前基本有姓。所以,他们的后代都具有姓氏。姓名习俗都与俄联邦的俄罗斯人基本相同。姓名排列多为名前姓后。由于他们的姓氏起源纷繁,所以,姓氏数量非常多,他们的名字都按他们信仰的东正教的教规取名。即依圣名册所收录的的名字起名。由于圣名数量有限,所以俄罗斯族人全称相重的很多。
    14、东乡族
    东乡族的姓可分本族姓和外来姓两类。由于东乡族是外来民族,以13世纪进入甘肃的蒙古人为主。他们原来是无姓的。13世纪来到中国后,因受汉族文化影响而逐步用姓。如马、买、巴、白、牙、何、丁、米、坡、下、且等。其中以马姓居多,因先民信仰伊斯兰教,以该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首音“穆”的谐音马为姓。马姓又因居住地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要在“马”字前冠以地名。东乡族的本族姓一般采用本民族名的音译首字或尾字为姓,都为单姓,与汉姓相同或相似。东乡族的外来姓主要是汉姓。其中有的是皇帝赐姓,有的是其他民族将其所用的汉姓带进东乡族中,有些姓既是民族姓又是外来姓。
    东乡族人大多数都有一个经名。经名是本人的伊斯兰教名,又叫民族名,多为阿位伯语,音节多、不顺口。于是,东乡族人加以简化。例如伊斯哈克简称哈克。有的还在简化的名字后加个“子”字来称呼。经名要由阿訇按教规起名。东乡族人的汉名是外出工作、学习、经商的东乡人所取的汉族名。取名方法与汉族人相同。现在很多东乡族人既有经名又有汉名。经名在本民族内部、家族和宗教活动中使用。汉名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使用,如今使用汉名的较为普遍。
    东乡族全名的构成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本民族姓或汉姓加民族名,如马阿卜杜、阎依不拉黑。其中马为本民族姓,阎为汉姓,阿卜杜和依不拉黑都是本民族经名。对这种类型一般只称名不称姓。二是汉姓或本民族姓加汉名。这是较普遍的人名构成形式。如杨松龙,马林生,其中杨是汉姓,马为本民族姓,松龙、林生为汉名。对这种人名可称全称,也可单称其名。三是民族名加汉名。如东乡族女画家库丽苏姆.白淑珍,前者是本民族名,后者为汉名。两者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15、土族
    土族在很早以前是无姓的。现在人人都有了姓。姓的来源有的以地名取姓,如常、刁、席、谢、龚、祁等姓。有的以住地居民的职业、专长演变为姓。如罗、麻、董等。有的以部落、部族名为姓。如胡、虎、布、卜等。有的以土语姓氏的意译为汉姓。如富、白、牛等姓。
    土族人的名男女有别,男性出生时如有祖父母、太祖父母,就以祖父母或太祖父母的年龄作为孙辈的名。如无祖父母,太祖父母,就以父母的出生月份命名,并在名后加个“保”字,如正月保、腊月保、六月保等。有的图吉利,以吉祥字作名,并在名后加“保”字。如长寿保。土族对龙也有很多传说,并加入很多宗教色彩。所以,很多土族人用“龙”字取名。如黄龙保、白龙保等。土族人女性要以祖父母年龄作名,名后加“索”、“什吉”、“花”以表示吉祥。
    16、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名无姓。请阿旬按教规取名,并举行命名仪式。人名的构成由本名加父名,实行子父连名制,两名间加间隔号。在一般清况下只称本名不连父名。在庄重场合或者为避免重名,或要正式署名都须连上父名,塔吉克族人的名字有的按宗教习惯在99个美名中选取,有的以已过世的老祖宗包括已过世的父亲之名为名,有的以历史上的英雄名、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名为名,有的以地名,动植物名为名等。都用本民族语言取名,译成汉语一名多音多字。名字男女有别。男名前加“皮尔'“伊玛目”等,这是对宗教职业者的尊称。在男名后加“伯克”、“汗”、“巴依'“胡加”等分别表示尊贵、富有等,都是对人的尊称。女名后加“古丽”(意为花)“罕”(尊贵)等。加这些词既能区分男女,又是互相尊重。
    17、撒拉族
    撒拉族人原无姓。元末明初时,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神宝改名韩宝,从此,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故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再加上在民族的融合发展中,有的沿用回族姓,有的改用汉姓,所以,撒拉族除韩姓外,还有马、何、沈、苏等20多个姓。但是,撒拉族人重名轻姓,虽有其姓,但不常用。在内部交往中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不道其姓。只有在族外交际中才用姓。撒拉人的名字与邻近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相类似,有的以伊斯兰教的“圣人”,“圣女”的尊名为名,有的以生日为名,有的以数字为名。都用本民族多音节的语音。人名的全称采取本名前加父名的连名制。加父名是为了注释某人是某人之子,防止重名。在内部交际中只用本名不用父名。在庄重场合则用学名。
    18、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人无姓氏。人名的构成一般有三部份,依次为:本人名加父名加部落名或曾祖父名。部落名和曾祖父名有点类似汉姓,但不一代一代传承。一般只传七代。在使用简称时可省略父名。对本人名可只用第一个音节。例如人名革拉吉丁•哈不都拉_欧斯曼,其中革拉吉丁是本人名,哈不都拉是父名,欧斯曼是部落名或曾祖父名。简写时可写为革•欧斯曼。省去了父名,本人名只用第一个音节。名与名间要加间隔号。
    19、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人无姓。人名全称本名加父名,连名时加间隔号。平时称呼时可只称本名而省略父名。本名的命名方式主要由阿訇按教规命名。此外,有的以动植物名为名,有的以矿物、自然景象、贵重物品、传说的人名,地名等事物为名。解放后有的以新名词为名。如埃力帕(意为胜利),阿札特(意为解放)。为了区分男女,男名后加“江”、“别克”、“巴依”,女名后加“古丽”、“罕”,以示尊重。
    20、保安族
    保安族人绝大多数人都姓马,以穆罕默德首音“穆”的谐音为姓。此外还有喇、丁、冶、韩、发、绽、王、李等姓。这些姓的来源一是以本民族先辈人名的首音或尾音的汉语音译为姓。二是因与其他民族通婚,由其他民族带进保安族的姓,如王、李等姓。保安族人的名一般可分经名(民族名)、汉名和小名。经名要请阿訇按教规从伊斯兰教圣贤名中选定,或用经书中一些颂词作名。由于经名音节较多,保安族人常去掉末字加以简化。由四个音节简为三个,或由三个音节简化为两个。简化后在名后加个“子”字。保安族人的汉名与汉族相同。名字只要没有什么贬意即可。除经名和汉名外有的还有小名。保安族的人名由姓和名构成。分姓加经名,姓加小名,姓加汉名。
    21、裕固族
    裕固族的姓来源于部落组织。现有10个部落29个户族,这29个户族就是裕固族人的姓。这29个姓的名称有的来自本族先祖的姓和名,有的来自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的来自历史上其他部族和民族名称等。如索嘎勒姓,意为水草茂盛的地方。表明这一户族的祖先曾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放牧过。裕固人的名分乳名、经名和学名。乳名在婴儿出生10余天或满月时由亲属取定。经名在周岁或三岁第一次剃头时请喇嘛念经,从经典上选取。青年男女结婚如无经名,结婚时请喇嘛念祝福经取名。经名都用本民族语,多音节。学名是裕固人上学、经商或外出工作时所取的汉名。一般请汉族老师或朋友取名。取名范围不受词义贬褒的限制。裕固人虽有名有姓。但姓与名相分离。名是名,姓是姓,姓名不相连。姓名分离的原因,一是裕固族的先民在姓名的使用上姓与名的结合是很松散的。二是受喇嘛教的影响,从经典上选名取名不须冠姓,从而形成了姓名分离的习俗。
    22、藏族
    藏族人一般没有姓。古代实行连名制。只有少数贵族有姓。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人名前也有姓。姓氏来源于所属部落的名称。如朵仓部落的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个朵字,马协部落的人,名前都冠以“马”姓。但西藏的藏族人都不加部落名作姓。其名由四字组成,前后是两个词。如才旦卓玛、降央卓玛、央全卓玛其中“卓玛”是女神的意思,名字可以简称。如歌唱家才旦卓玛可简称才旦、卓玛或才卓,但不能简为旦卓或旦玛。如有重名,在名前加写其职业、地名或其体形、特征等,以示区别。藏汉通婚所生子女一般以藏名为主,但名前要冠汉姓。
    23、珞巴族
    珞巴族共有人口0.29万。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的珞渝地区。由博嘎尔、崩尼、崩如、苏龙等20多个部落组成。内部无统一的族名。虽然人口少,但由于住地分散,语言各异,各部落之间差异较大,导致姓氏制度较复杂。既有姓氏制,又有无姓连名制。姓氏制又分三种类型:①姓前名后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共有10多个部落。每个部落分若干氏族。每个氏族又分若干支系。其中氏族名就是姓。如博嘎尔部落有蔭及等七个氏族。“薩及”就是这个氏族的姓。②名前姓后制。如义都部落有10个氏族即10个姓。都用名前姓后形式。③有名无姓。主要是聚居在墨脱县内的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的姓早已消失,以藏名为本名。珞巴族的多数部落在采用姓的同时还采取父子连名制。在氏族外部交际用姓用名,在氏族内部采用连名制。他们的连名制采用正连法,就是将父亲名字最后的1-2个字冠在儿子名字之前。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省去父名而直呼本名。但对男子名前要加个“达”字牧子名前要加个“亚”字。
    24、门巴族
    门巴族是由古代一些外地人和“门”地土著人在门隅地区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门巴族的先民曾有过姓,但后来采用有名无姓的形式。由于与藏族杂居,互相交往接触较多,又受藏传佛教等文化的影响,很多门巴人采用藏语语词作名。有的直接请活佛、喇嘛取名,所取名字与藏名相同。一般1名4字构成。
    25、羌族
    羌族人有的有名无姓,多数有名有姓。人名用语较为复杂,有的姓名全用汉语,有的用汉姓羌名,有的用汉姓藏名,有的名字中包含着羌、汉或羌、藏两种语言成份。有些地方羌民已不会宪语,姓名已全部汉化。宪族的姓主要有:王、余、苏、苟、张、毛、蔡、陈、邓等。弟族人的名字按年龄段有小名、大名、书名之分。小名年幼时取的乳名。乳名以十二生肖取名较多,但忌以鼠为名。稍大以后取大名。书名即学名,是读书、工作、入户所用的名。
    26、彝族
    彝族人无姓,实行父子连名制。虽然近代由氏族名称推出一些姓,但有的有姓而不用。彝族的父子连名制采用接龙诗形式。分黑彝白彝两种体系。黑彝父子连名不冠姓。就是用父名末一个或两个音节做子名前一个或两个音节。白彝父子连名要冠姓。冠姓的和不冠姓的两种连名制现都在分别使用。
    27、白族
    白族先名叫白爨、僰爨等。白族现正在使用的姓有赵、杨、李、董、段、高、张、王等,以赵、杨、李、董四姓最多。白族人的姓名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父子重名制,父子连名制、冠姓双名制。所谓父子重名制是父名子名世代相重一字。如原大理国第一至第四世主的名系中有段思良(父)——段思聪(子),父子二名重“思”字。白族的父子连名制采用的是正连的办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少地方的父子连名制相继废止。但又出现了祖孙连名制。即祖父名的末音字作为孙辈名的首音字。隔代相连。所谓冠姓双名制又叫冠姓连名,是指姓氏加父名加本名。父名本名各用一字,也有各用二字。冠姓双名相连共4至5字,不隔断。白族人名字男名字义要好,音要好听。女名多用花字。
    28、傈僳族
    傈僳族人传统习惯只有名没有姓。但近代有的把氏族名放在名前作親这是受汉族的影响而行的。傈僳族的人名在年幼时取排行名’孩子长大后要取三个音节的名。要求音要好听。没有特殊规则和要求。
    29、佤族
    佤族人有姓。常见的姓有希奈、赛琐顶、央荣等数十个。但一般是有姓而不用。姓的作用有二:一是别婚姻,同姓不婚。但近一二十年来同姓通婚不少。二是如遇同名,名后加姓以示区别。但一般不用姓。佤族人实行子父连名制。当代不少佤族人除了用本民族的多音节人名外,还有汉姓汉名。形成了一人双名的状况。不同的名在不同场合使用。这是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出现的新特点。
    30、傣族
    傣族人无姓。名具多样性,男女有别:男名前加“岩”,女名前加“玉”。过去贵族与平民有别,凡土司、头人的男名前加“刀”或“召”、“召孟”(刀、召谐音,官的意思)、女名前加“哺”、“孟”(小姐、公主的意思)等。傣族人的名有乳名、僧名、还俗名之分。男女都有乳名,男的一般用到进佛寺当和尚为止。女的一直用到婚后才改。乳名有的按排行为序,并有作名用的常用字范围。如应”、“温”、“旺”、“翁”等。如以“应”和“温”作名的平民之子称“岩应”,“岩温”、女称“玉应”、“玉温”。贵族之子称“召应”、“召温”、贵族之女称“喃应”、“喃温”。过去,傣族男孩八、九岁时就要当和尚,一年后就要废乳名,由大佛爷取僧名,还俗名是指和尚还俗后的名。和尚可以任意还俗,不受限制。还俗后不再用僧名。根据当和尚的级别与乳名相连成名。和尚共分10级,最低一级的小和尚呌“帕囡”,最高一级叫“阿各牟尼”。一、二级和尚还俗,其还俗名在其乳名前加一个“迈”字。如乳名叫香,还俗名就叫“岩迈香”。“岩”表男性迈”表和尚等级,香为名。三、四级和尚还俗名前加“康朗”。与一、二级还俗取名法相同,当过五级和尚的还俗名不联乳名,称“康朗龙”。是大康朗之意。当过六级和尚还俗的称为“康朗挺”。获此称的人很少,其社会地位很高。傣族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习俗。其他民族多数人是子随父(或母)姓,而傣族人是父(母)随儿名。就是做了父母以后要改名。改名要随儿名改。如以温为名者,男称岩温,女称玉温,做了父母亲以后,父亲就要改成波岩温或波玉温,母亲就要改成“咪岩温”或“咪玉温”。当有孙子孙女以后,爷爷的名改为在长孙名前冠“波布”,奶奶的名在长孙名前冠“咪亚”。长子还俗以后,或者有一个子女当了村寨头人或官人以后都要改名,还要随着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多次改名。一个人的性别、婚姻、子女状况以及社会、宗教和政治地位都可在不同阶段的名字中反映出来。解放以后,经过民主改革,过去的官称没有了,僧名还俗名也不用了。现在,姓氏不分平民贵族,一律平等。但表男女用字不变,父(母)随儿名的习俗未改。有的平民百姓也用起“刀”字为子女取名了,有很多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既有乳名又有汉名了。
    31、纳西族
    纳西族人本无姓,明初,丽江土司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朱元障封其为丽江府知府并赐姓木,纳西族人从此有了姓。后来又有一些由氏族名作家名,由家名演变为姓,家名改姓的以“和”姓为多,这样就形成了纳西族的两个大姓:和姓、木姓。还有一些杂姓如李、王、周、吕等,都是因通婚等原因由汉族带入纳西族的。纳西族的人名原来实行的是正连的父子连名制。由于接受汉文化较早,纳西族各方面发展较快。解放后出现了一批大学生、留学生、专家教授、高级干部等,所以,当代绝大部分纳西人都用汉名汉姓。以“和”姓为最多。
    32、拉祜族
    拉祜族人原无姓,从清朝起,因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步用姓。开始只有李、石、张3姓。目前增加了钟、彭、姚、罗、肖、田、王等姓。但至今名前冠姓只限于上过学或在外工作的人员,一般群众无冠姓习惯。
    33、景颇族
    景颇族人的姓称“波桑”,意为“种、类、姓”。姓与婚姻有关。婚姻实行单向姑舅表婚制,即姑家男子需优先娶舅家女子为妻,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为妻。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丈人种”姓和“姑爷种”姓,景颇族的姓分大姓小姓。大姓共有26个,如格亮,木吉木拉、张木甲、泡期等。这26个大姓又分出300多个小姓。这些小姓有的来源于官位、职业、如宁玻(首领)、恩都尼(铁匠);有的来源于地名;有的来源于动物、植物、工具、食物、事物名称等。景颇族人的名多用排行名。排行男女有别。景颇族有三个支系实行父子连名制,用正连法,有的连名制又实行轮回制(循环制)。其中有四代为一轮,也有七代为一轮的。现在,景颇族人除使用景颇族姓名外,还使用汉名汉姓。几乎所有的国家干部、知识分子都有汉名汉姓。汉名汉姓的取名法。有的用音译法,有的用义译法,有的则直接选用合适的汉字取名。
    34、阿昌族
    阿昌族人的姓采用汉姓。但每个姓的读音阿昌语与汉语不同,各有其含义。如称赵姓为喇义,意为二姑娘。称王姓为喇纳,义为黑。阿昌族实行舅表婚,但不是单向。同姓的人都有血缘关系,所以,同姓不通婚。阿昌族人的名也用汉名,取名一般用褒义词语。采用姓前名后型。同辈分的兄弟姐妹,在名字中有一字相同,类似汉族的辈行名。
    35、普米族
    普米族最早的姓来自四个部落,每个部落一个姓。花瓶山的人姓巴落瓦支;豹子山的人姓熊•扛尼;红虎山的人姓本牙;黄花山的人姓甲甲拉马祖。以后这四个最早的姓又分出一些新姓。如巴落瓦支分出马、杨、董、烟、肖、龙等姓。熊•扛尼分出曹、杨、胡等姓。本牙分出熊、曹等姓。这些新姓都以分支时的始祖名字作姓。在历史上普米族曾实行过母子连名制和父子连名制,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现在普米族已普遍使用汉姓。原来本氏族的姓即氏族名称只在民族内部使用,以别血缘亲疏。对外使用汉名汉姓,以便与外族交往。
    36、怒族
    怒族人本无姓,碧江的怒族实行过三种连名制。即母子连名制,舅甥连名制,父子连名制。都是正连的连名制。这些连名制现在都已消失。目前,不少怒族人为了学习,工作和对外族交往,常取用汉名汉姓。怒族名字男女有别。男性名前加“父”或“甫”,女性名前加“母”。男名常用“腊”、“拉”开头。意为虎,象征英勇威武。女名常用“丫”、“亚”开头,意为鸡,象征美好、吉祥。由于怒族与其他民族杂居,有些人名带有其他民族的色彩。
    37、哈尼族
    哈尼族人原无姓,实行过父子连名制,有的支系有60多代甚至70多代的父子连名的祖先名单即谱系。很多成年男子都能熟背自家的谱系。远离家乡时,就以此来联系、寻找、确认素不相识的同宗人。哈尼族使用姓较晚。最早使用姓是明朝初期。当时皇朝给一些土官赐给赵、李、陈、钱等姓,族人百姓也接受了这些姓。后来又在与汉族交往中不断接受汉族姓名文化,使用汉名汉姓增多,现在哈尼族使用的汉姓有陈、李、毛、白等。哈尼人虽用这些汉姓,但取名时仍沿用他们原有的命名习俗。如以怀念某一事物作名,名与出生时辰(相当于十二生肖)相连,按排行取名等。并用民族语言称名,这样,就形成了汉姓与哈尼名连用的形式,使汉姓与哈尼名合在一起。
    38、德昂族
    德昂族是个跨国居住的民族,居住缅甸的德昂族人数比我国的德昂人还多,我国的德昂族人原无姓。人名分两部分,有的有三部分。第—部分是标明男女性别的。男性按排行分别称老大、老二……一直到老八,用德昂语称呼。女性按排行分别称小大、小二……一直到小八。人名的第二部分是名字,大多用吉祥、美丽、强大、健康的语词。如“坎”意为黄金、“香”意为宝贝。有的以出生日期为名,如出生在“戛”日,名字就叫“戛”。与第一部分连起来就是一个人的全称。但为了解决同名问题,有的人名还有第三部分即附加成分。如有两个人叫依坎,附加成分就要用两个不同的词语分别加在两个依坎名的后面。现在,由于常用王、杨、董等字作附加成分,约定俗成,代代相传,这些字就变成姓了。对用德昂语相称的人名,如要译成汉语一般用音译。
    39、基诺族
    基诺族人无姓,用于人名的词、字也有限,男的一般用腰、子、不鲁、木拉、不勒、不腊、伯、巴、周、者、飘、车等字词,女的一般用都、得、吉、妹、蕾、什、薇、书、妞、耶等。由于用的字少,重名的较多,为了区别重名,常以绰号相区别。由于无姓,便实行连名制,用正连的方式连名,目前,基诺族人用连名制已越来越少,多数人使用的名字与汉式姓名已没有区别。凡读过书的人都取了汉族式的姓名,有些基诺族人已经使用汉姓了。目前使用的姓有曹、张、李。基诺语称曹姓为“考卜也撒”,称张姓为“谢也撒”,称李姓为“吉武卜撒”。这样,在书面上采用汉姓,语言上使用本族语音,形成了汉姓与民族语并存、功能互补的双姓制。
    40、独龙族
    独龙族无姓。以村寨名作家族名,家族名起姓的作用。全民族居住54个村寨,这54个村寨名就像汉族的姓一样。人名男女有别。男名由家族名加父名加本人排行名再加爱称构成。如有一位担任过领导干部的独龙族人孔志清。他的全名是“孔当•顶•阿克洽•松旺”。其中孔当是家族名(村寨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松旺是本人名。这么长的全称,用时很不方便,平日称呼可以简化,在家族内只称“松旺”,出外就称“孔当•松旺"。女名与男名不同,全称是家族名加母名加父名加排行名再加爱称,如女干部白丽珍的全称是“白丽•蝻木•顶•阿克洽•能”。其中白丽是家族名,蝻木是母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能是本人排行名。以上男女人名体现了男女地位平等。当代,独龙族正在逐步仿效汉名汉姓。一般用家族名的首音节作姓。如上述讲的孔志清,此孔姓的来源不同于汉族的孔姓。而是根据家族名“孔当”而来的。“孔”是宽广的意思当”是坪地。“孔当”就是宽坪,后成了村寨名和家族名。取汉姓时以首音节“孔”为姓。又仿汉名取志清为名,从而形成了人名“孔志清”,白丽珍也是以“家族”名白丽为姓,取名为“珍”故叫白丽珍。建国以后,独龙族人凡是在外工作的和上过学的人都取了汉名。
    41、布朗族
    布朗族人的名字由三部分绍成,第一部分是性别词。男性称“艾”,女性称“依”。有的男性用排行老大,老二等区分,女性用排行小大,小二等区分。第二部分是本人名字。多用一些吉祥、幸福、美丽、强壮方面的词语或天干字作名。第三部分是母亲的名。布朗族实行的是子母连名制,但只有长子、长女与母亲连名。如遇同名,可加家族、职业等附加成分区分,上述名字三个部分都用布朗语而不用汉语。现在很多布朗族人已取了汉名汉姓。但在本地仍用民族名。这样,就形成了布朗语人名和汉语人名并用的双名制。
    42、仡佬族
    仡佬族过去姓不普遍。现在,人人有姓了,大部分姓与汉姓相同,如田、王、文、刚等。讫姥族的名与汉名相同。姓名构成形式也相同,都是姓前名后,由2—3字组成。
    43、布依族
    布依族的姓名与汉族和壮族相同。现在常见的姓有:韦、王、班、陈、黄等。姓的起源也有一些带神秘色彩的传说。布依族的名一般由二字组成’前一字是字辈,后一个字可自由选定,姓名构成形式为姓前名后。无其他特殊规定。
    44、水族
    水族的姓名习惯与汉族相同。姓前名后,姓氏不多,都为单姓。大
姓有潘、韦、吴、蒙等。次为陆、张、胡等姓。都随父姓。名字多为二字。
其中第一个为字辈,后一个可任意取。女名一般不用字辈,两字都可任意取。
    45、苗族
    苗族由于分布地区面广、分散,又与其他民族交叉杂居,所以,苗族内部的语言、习俗存在较大差异。苗族属古老民族,但古代无姓氏。有些地方苗族从明代开始有姓,多数地区的苗族从清起用姓。姓的来源有的以先祖苗名的首音节或其谐音作姓。如名叫样金的以杨(样的谐音)为姓。名叫松陆的,便以宋(松的谐音)为姓。有的是外地外族人由于通婚等原因把姓带人苗族的。有的是改姓而得的。还有的来源于各种传说。现在只有少数人无姓,大部分都有姓。多数姓与汉姓相同。苗族人的名,有些地方的苗民实行父子连名制。采用的方式是正连法。即父名加子名,也有采用反连法,即子名加父名,还有一种三代连名法,即己名加父名加祖父名。苗族用连名制取名巳1000多年历史,自从用姓以后,在连名所得名字的前面还要冠姓。从上世纪的下半世纪以来,有的已不依连名制取名了。有的地方的苗族取乳名实行连名制,结婚后取“老名”不用连名制。有的还要在取乳名之后至取老名之前取一次学名,学名是上学时用汉字取的名,要采用一定的字辈。这种方式与汉族姓名完全一致。老名则是成年人用的名。
    46、土家族
    土家族人的姓氏来源,有的源于部落名称。如最大的姓冉姓源于“冉家蛮”,有的来源于祖先人名中的赞美词。如古人名中常有“巴”音,“巴”是赞扬伟大、雄壮的意思。久而久之,这种赞美词就成了姓了。土家族人的姓名还具有与汉族不同的特点。其中姓的特点:一是同姓并非不婚,汉族过去同姓不婚,可是土家族的彭、田、井、吴等姓,其内部过去和现在都可同姓通婚。只是同姓人的内部还有一些区分不同血缘标志。二是异姓并非都可通婚。如郑、周、李三姓间,鲁、尚二姓间,向、尚二姓间,彭、王二姓间,田、庹二姓间,张、石、瞿三姓间,覃、田二姓间等,他们之间不允许通婚。三是重名轻姓。有的土家族人认为,有名即可,不需加姓。甚至认为姓名连称不仅不符合习俗,而且带有不亲热不友好的意思。土家族的名字也有一些特点:一是以拜寄物作名的较普遍,即小孩生下后要找一种东西作拜寄之物,并以拜寄物之名作小孩之名。如拜寄物为树的叫树生,拜寄物为石的叫石生等,二是以牲畜,家具等名称为人名的较多。三是男女有别和按排行取名。
    47、侗族
    侗族远古无姓。唐宋一些典籍开始有侗族人姓名的记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人逐步有姓。但由于交通闭塞,有些侗族人直至解放前还无姓。现在侗族人一般都有和汉姓一样的姓了。较大的姓有吴、杨、石、欧、李、潘等姓。侗族人的名有其特点,一般的人根据年龄段先后要取四个名,即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其名。出生后不久取第一个名,结婚生第一个孩子即当父母亲后取第二个名,第二个名是父从子名,即父亲的名改为在第一个孩子的名前加个“甫”字,母亲改为在孩子名前加个“奶”字。其后在做祖父母时和做曾祖父母时分别取第三、第四个名。第三个名字男在长孙名前加“公”、女在长孙名前加“萨”。第四个名字不分男女,都在长曾孙名前加个“芒”字。名字升级男女平等。升级后不能再用前名,一个人以能得四个名而感到荣幸和满足。这四个名都用侗语称呼。读过书的侗族人除一生四个名字外还有一个汉名汉姓。现在,有的未读书的人也取汉名了,并按字辈取名,不按字辈取名的实行侗名加姓。这样就形成了半侗半汉的姓名。妇女也有半侗半汉之名。
    48、畲族
    畲族人笃信槃瓠为始祖的传说,传说槃瓠生三子一女,三子分别被朝廷赐盘、兰、雷姓,女儿招女婿姓钟。从而形成了畲族盘、兰、雷、钟四姓。畲族人名分乳名、世名和法名。乳名为少儿时名字。世名是读书、人户等长期使用之名,一般用字辈排行。法名是参加过祭祖活动后所取的名,表示获得社会尊重的资格,取法名才有资格主持办丧事、祭祖等活动。人死后还要取一个讳名,并且要改字辈,用于上族谱。讳名用五字或六字排辈,如以千、万、大、小、百五字为死后的字辈。循环使用。近几十年来,畲族人取世名已不严格按字辈取名。由于祭祖活动减少,便很少有人取法名了。加上很少纂修谱碟,人死后也很少取讳名上族谱了。
    49、高山族
    高山族由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阿美人、排湾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平埔人等族群组成。其族源为多元。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约40万人,散居在大陆的有0.44万人,各族群语言不统一,习俗各异。其中泰雅人、赛夏人无姓。实行连名制。有的子与父连,有的女与母连,还有的孙与祖父连,都采用反连法。如阿美族群实行女与母连、子与父连,还有子女都与母连。布农人的名与氏族名相连称氏族连名,并且代代相传,实际上氏族名已演变为姓了。还有排湾、鲁凯、卑南三个部族实行与家宅连名。家宅就是住宅,每个家宅都有一个名字,家宅名与人名相连就是人名的全称。平埔人最早用汉姓,19世纪末基本汉名化,较大的姓有潘、赵、李。但当时其他族群仍实行各种连名制。19世纪末日本侵占台湾后曾强迫民众改姓日本姓,但多数还用连名制。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推行改革旧俗,连名制基本瓦解,目前巳由汉名汉姓取而代之。但很多高山族人具有民族名和汉名双重姓名。高山族人很崇拜祖宗,从祖命名的较普遍,就是用祖父之名作孙辈之名,所以,重名的较多。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采用循环连名制,隔代就重复。如赛夏人祖孙三代名顺序是AB-BC-CA-AB-……这样,第四代名字又回到第一代名字上。曾祖父与曾孙的名字完全相同。另有一些族群则又实行“从子名亲”。就是一家中长子出生取名之后,一家人就要以长子的名为中心而更名,这是雅美人的习俗。有的遇有不幸,实行改名去祟,请巫师更名,以去祸灭灾。
    50、壮族
    壮族早期的祖先是无姓的。后因外地人迁人壮人居住区,受其影响,逐步用姓。传说壮族各部落首领集会赐姓时,主持会议的被推为首领赐姓黄。因壮语“黄”是皇帝的意思,说明被赐黄姓的人既有权势、又德高望重。其余的人按其职业特长分别被赐姓莫、(养黄牛的人)、陆(打鸟的人)等。当时为会议煮菜做饭的人未赐姓而有意见,最后主持会议的人就给他赐姓岑,岑的意思是切菜的站板。这虽然是传说,但也说明壮族有些姓来源于先祖的职业和技能。是根据壮语的字义和音译定姓的,并非是以养牛、打鸟、切菜为图腾而姓莫、陆、岑的。壮族虽然人口多,但姓的起源时间比汉姓起源时间短得多,并且改姓的也相对少,所以壮族人的姓不像汉姓那么复杂。壮族现在以黄、莫、韦、覃、农、蒙、蓝、赵、罗、梁为十大姓。姓名结构与汉族相同。壮族人过去的名也有乳名、书名、父名、老名之分,有的一个人一生中要更换五次名谓。取书名也按字辈排行。过去,除名外还有字和号。现在一般都是一名终身了。
    51、瑶族
    瑶族有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姓名文化互不相同。如盘瑶有十二姓由来的传说。相传远古盘护(樂瓢)生六男六女。各赐一姓,即有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姓(有的传说少沈、包、多凤、奉)。此传说与畲族传说槃瓢生三男一女得盘、兰、雷、钟四姓相类似。始祖都是樂瓤。两种传说不同的是所生子女和所得姓氏的数量及名称不相同。其他各支系的瑶族也有姓氏来源的传说。白裤瑶有黎、陆、何、罗、王、潘等姓,茶山瑶有苏、金、刘、钟、龚、田、兰、龙等姓。花蓝瑶有兰、胡、侯、冯、相等。这些姓的来源都有不同的传说。瑶族对婚姻也有不同习惯。有的婚姻不避同姓。就是说同姓可以结婚,但要出五服。有的瑶族不仅同姓不通婚,广西凌云县的背篓瑶中还有五姓不通婚的习俗。五姓又分为二种,一是指那、韦、王(含黄)、李、石之间不能通婚。二是指罗、杨、卢(含陆)、潘、覃五姓之间不能通婚。这些姓因有血缘关系,所以禁止通婚。特别是贵州荔波瑶民$刻石碑载明:盖闻我瑶麓风俗习惯,自古以来,覃姓与卢姓原系同宗共祖,不能通婚。并规定违者将要受到革除的严重处罚。瑶族人取名的习惯,各支系也各不相同。有些盘瑶人的一生要取三个名:乳名、书名、法名。乳名、书名容易理解。法名与其他民族的法名不同,法名是人死后用的名,人死后要请师公为死者作法度戒。经过度戒才能取法名。有少部分地区的瑶族人名采用本名加父名加祖父名的“父子孙”连名制。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排瑶姓名更为复杂。一个人名的全称要包括:姓加房族名加父名加本人名加本人排行加婚否专用词。例如人名“唐因努亚理买尾四贵”。其中“唐”是姓,“因努”是房族名,“亚理”是父名,“买尾”是本人名,“四”是排行,“贵”是未婚的称呼。结婚以后,以致做了父亲、祖父,或者死亡,其名要作相应的改称,这样的姓名太复杂,在平日使用中可使用简便的呼叫法。直呼其本人名“买尾”。
    52、仫佬族
    仫佬族人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卢等姓。罗、银、吴、谢为大姓。仫佬族人只有单姓无复姓。个别的在历史上因传宗接代之故有兼姓。如有人既姓谢又兼姓钟。仏佳族人取名和姓名结构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53、毛南族
    毛南族人有姓有名。主要姓氏有谭、覃、卢、蒙、韦、颜等。其中谭姓人口占全族人口的80%。各姓都自称其先祖从外地迁来。如谭姓说来自湖南常德,覃、卢、蒙、韦、颜的先祖来自山东、福建等地。按此说法,毛南族应属多元性的民族,但各姓又说有共同的女始祖“母老”。把当地的“圣母”山崇拜为最高女神的象征。所以,学者们认为毛南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毛南族的姓都为单姓,姓名习俗与汉族相同。
    54、京族
    京族于十六世纪从越南迁人我国。以海洋捕鱼为业。开始在沿海漂泊,后在岛上定居。京族人带姓迁入,现有刘、阮、黄、吴、苏、武等31姓。上述6姓为大姓。京族人的姓随父不随母。同姓不婚或五服内不通婚。名分小名和学名。姓名结构姓前名后。妇女姓名婚前称X氏X。前X是姓,后X是名。已婚妇女称XX氏,前X是夫姓,后X是己姓。与汉族旧时习俗相同。
    55、黎族
    黎族从南宋开始有姓,多为王、符二姓。也有少量唐、郑、罗、许、陈、周等姓。居住在黎族地区边缘地带的黎族人由于与汉人邻居或杂居,他们的姓氏较多。有邢、林、符、吴等20多姓。有些地区的黎族人,100多年前还无姓,后来全部成为王姓。清末时,当地摸字改姓,由族王写出几十个不同的字,摸到什么字就以什么字为姓。这样又增加了程、钟、冯等姓。这些姓都与汉姓相同。黎族人一生有三个名,即乳名,成年后的黎语名,读书和走上社会后用的汉名。黎语名是结婚时,取一个与祖父、父亲名同一个声母音的词作名。有些地方的黎族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改名,改为夫妻共名。具体作法是:女方结婚改名一般是第一个音用“派”,第二个音用女方祖先家族居住村的村名为名。使用村名是有限制的,有些地方王姓可以在12个村名中选取一个作本人名,有些地方王姓只能在9个村名中选取。陈姓可以在7个村名中选取。不能超范围取名。假若女方选村名“龙”为本人名,该女子结婚后的名就叫“派龙”。而男方结婚后改名第一个音要用“俸”。第二音就与妻同名,上述“派龙”的丈夫就要改名为“俸龙”。假若女方叫“派冲”(冲为村名),其夫就要改名为“俸冲”。据说这种夫妻共名是对妇女的尊重。有些黎族人在父母去世后要改名。黎族人忌用有意义的词语作名。这些制度都是黎族人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