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文化概述(十七)
十七、防止写错姓字
汉字为什么会写错?错在哪里?一是笔画形状被写错。如该钩的不钩:不该钩的乱钩;竖撇不分;横撇混用等等。二是笔画数量被写错:有的多一笔,有的少一画。三是笔画结构被写错:乱搭配:乱连交。姓字是汉字中的一部分,写错姓字除了与整个汉字相同的原因外,还有写错姓字的特殊原因,即把一个姓字写成别字,成了别姓。针对上述写错字的原因,要防止写错就要做到:笔画形状不能走样,笔画数量不多不少,笔画结构合符规范,姓氏用字不能图简单。具体说明如下(所举字例都是姓字):
(一)容易写错笔画形状的姓字
1、竖与竖钩容易写错的姓字
下列姓字无论独立作字或者在别字中作部件,其中的笔画都无钩。即十、卜、干、下、千、个、丰、韦、车、午、牛、斤、斗、少、未、末、平、布、耒、束、朿、毕、朱、年、米、千、来、中以及竖心旁、单人旁、双人旁中的竖钩。
下列姓字无论独立作字或在别的字中作部件,其中的笔画都有钩,即丁、亍、于、寸、才、东、水、乐以及提手旁、立刀旁中的长竖都有钩。
“木”字比较特殊,“木”字及其在另一字的左边作偏旁时,其中的竖无钩。在另一字下面的木字偏旁有的无钩,有的有钩。无钩的姓字有等。有钩的姓字有寨等。有钩木和无钩木不仅其中的竖笔有区别,最后一笔也不同。无钩的“木”最后一笔是捺,而有钩的“木”最后一笔是点。所以,严格地说有钩木字不能称木字偏旁,而只能称为仿木旁。
2、竖与撇、横与撇容易写错的字。竖与撇在某些字中可以混用。如草字头可以写为一横与两竖相交。也可写为一横与一竖一撇相交。但很多字的竖与撇不能错用。如“亦”字的中间两笔不是两竖,而是左边为竖撇右边为竖钩。以“亦”字为部件的“奕”、“弈”等,上部件与“亦”字相同。假若把其中间的两笔写为两竖,“亦”部件就成了恋、栾、鸾、銮、峦、变等姓字的上半部了。这些字的上半部是“□”字的简写。“□”独立作字读音与栾(luán)相同。此字作为另一字的部件时简化为“□”。中间两笔都是竖。所以“亦”为偏旁的字上半部不能写为“赤”。又如师、帅二姓字中的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撇。而临、贤、坚等姓字中的第一、二笔都是竖。不能把其中的一笔写为长撇。
横与撇也不能乱写乱用。如邦、辰、丰、耗、屯、吞等姓字中的第一笔都是横,不能写为撇。而拜、延的第一笔和笑中“夭”部件的第一笔都是撇,不能写为横。
3、独立的字在作另一字的部件时,其中末笔笔画形状要作相应的变。如工、土、王、子、马、车、牛、正、且、生、丘、立、耳、至、鱼、壴等姓字,独立作字时其末笔都是横。如果这些字放在别的字中作左偏旁时其笔的横为。如大、夫、木、禾、公、分、仓、文、火、矢、皮、耒、束、朿、夹、令、会、合、交、衣、米、麦等姓字,独立作字时都有一笔是捺。如果这些字作另一个字的左偏旁时,其捺笔要改为点。还有些字独立作字时其中一些笔画有钩,但在别的字中作部件时要去掉其钩。如“甫”字,独立作字其右下的竖段有钩。但作博、傅、敷、薄、簿等字的部件时要将钩去掉。“可”字的右下也有钩,但“哥”字上面的“可”右下无钩,只有下面的“可”右下有钩。羽姓的“羽”字,独立作字时第一、四笔的终点是钩。如果放在另一字的上面作部件,两个钩都要去掉。如翟、翠、耀、翼、廖等姓字。但如果放在另一字的下面或右边作部件时,仍要保持独立“羽”字的笔画形状。如翦、榻、栩等姓字。
(二)容易多笔少画而写错的姓字
1、容易多一点少一点而写错的姓字
国、玺字中有玉,闰字中有王。王、玉要分清。
莫、尖、奠、类、庆、奥、樊等姓字中有大,而献、糗、戾、猷、莽等姓字中有犬。大、犬一点之差,不能点错。
念、含、龄、琴等姓字中有今,而玲、冷、泠、铃、龄、领、瓴等姓字中有令。令字中的一点不能乱点。
钞、秒二姓字中有少。而步、涉二姓字中有缺点少,就是不能在右边撇上加一点。
“几”为偏旁的姓字要少一点。如仉、凯、饥、机。而“凡”为偏旁的字,如巩、筑、赢等姓字中的“凡”不能少一点。
此外,以斤和斥、氏和氐为偏旁的姓字都有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差别。有点的不能少,无点的不能多。还有,因受术、戈、发等字右上角有点的影响,有的在杰、尧、饶及爱字下面的友部件的右上角加点,使这些字成了错字。
2、容易多一横少一横而写错的姓字
如泽、奉、俸、驿、译等姓字的下半部是二横,容易误写为三横。而具、直、植、值、殖、真、填、镇、承等姓字中间是三横,容易误写为二横,拜字右边是四横,容易误写为三横。
3、容易多一撇少一撇而写错的姓字
如展、畏等姓字的下面不能加一撇写为下半衣。而哀、衷、襄等姓字是上下衣框,即把“衣”字拆成顶和底两个部件,其左边下方的一撇不能少。
4、容易混淆连笔与分笔而写错的姓字
如“乃”字中的横折折折钩,“及”字中的横折折撇,“专”字中的竖折撇,“弓”字中的竖折折钩等,这些比较复杂的笔画都是连笔。而反文旁中的横与下面的撇是分笔,如政、肇等姓字。“撇又”旁中的右上部是连笔,如修、峰等姓字的右上笔画是横折撇。不能该连的不连,该分的不分。
(三)容易写错笔画组合的姓字。笔画组合即字的结构分为相连、相交、相离三种搭配方式。容易把笔画组合写错的姓字有下列两种:
1、不该相连而相连。如冒姓的冒字,其上半部框内两横的两端与框边的竖笔都不相连(相离),不能写为左边相连右边相离的“曰”,更不能写为两边相连的“日”。
2、不该相交而相交(出头)。如首、兹、酋、兰、前等姓字的头部是简草头(或称作两点横,旧属八部),这与草字头是不相同的。简草头上面的点、撇与下面一横只相连不相交。而草字头的一横与两竖要相交。草字头只能在字的头部,而简草头不仅可作字头,还可放在字的中间。如喜、嘉、善三个姓字的中间都是简草头,容易误写为草字头。又如“算”与“鼻”两个姓字,其底部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开”字。“算”字底是“开”字少上面一横,其横笔与撇、竖二笔相交。属此偏旁的姓字有卉、弁、弄、弃、弈、弈、弊、彝等。而“鼻”字底是“开”字缺下面一横。其横笔与撇、竖只相连不相交。“鼻”字是个常用字,但不是常用姓。此字虽常见,但容易写错。很多人把“鼻”字底写为“算”字底。如某市有个风景区,其名称中有一字为“鼻”,象鼻山公园。景区的石碑上把“鼻”字底错写为“算”字底。“鼻”字成了错字。属鼻字底的姓字除鼻字外,还有親姓的親字。非姓用字有綥、淠、痹等。这些字的特点都是与“田”字组合。实际是以“畀”为声旁的(bì)。
(四)容易写错只相似不相同的偏旁部件的姓字。下面列出一些形状只相似不相同的偏旁部件,读者可自行比对,区分不同之处;
儿和几:兀、元、売、光、先、兒、克、兑、阮、党、祝、院、悦等姓字中有“儿”偏旁。而亢、杭、抗、秃、凭、虎、亮等姓字中的偏旁部件是几。两偏旁仅相似不相同,不能混淆。
□与□:前者为登字头,以此为偏旁的姓字有:登、癸、葵及繁体字鄧。后者为“祭”字头,以此为偏旁的姓字有祭、蔡、察等姓字。
弋、□、戈:A偏旁的姓字有弋、式、贰等,用□作部件的姓字有尧、饶、晓等。戈偏旁的姓字有戈、战、戏、成、戴等。
□与□:这两个部件都在字头上。当下面是氺时上面用□。如姓字录、绿、禄等。当下面是豕或别的部件时上面用□(互字不要上面的一横)。如掾、彝等姓字。
易与昜:“易”是容易的易,由上日下勿两个部件构成。既能独立成字又能作另一字的偏旁。如锡、惕、赐等姓字。“易”无论独立作字或作偏旁都不能简写。而“昜”字比“易”字中间多一横。独立作字是“阳”字的古体字,现在不独立作字,只作偏旁,并简写为□。如杨、扬、砀等姓字中的右边都是“昜”或其简体“易”。这些字的右边都不能写为“易”。有的说“杨”是“木易杨”,这种讲法是不对的。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杨贵妃时把“杨”字右边写为“易(手写体),这是一个错字。另外,阳字繁体字右边是昜,简写右边是日。不能按杨、扬等字类推。伤字中也有个昜,但简化为伤。此外,易和昜都可与金字旁组成字。金字旁与易字组合成的字是铜铁锡的锡,而与昜组合的钖字读yáng是另一个字了。
水与氺、□:水是独立的字,也可作别字的偏旁部件。如泉、颍等姓字。“氺”的形状似水而非水,不能错写为水。以其为构件的姓字有泰、暴、黎、录、滕等。“□”只能作偏旁,是心字底的变体,所以叫竖心底。姓字恭、添、慕等都是。
仑与仓:两字都由繁体字简化而成。都可独立成字又可作另一字的部件。“仑”为“命”的简化,以其为部件的姓字有伦、论、轮、纶等。“仓”是由“倉”简化而成。以其为部件的姓字有枪、苍等。
东与□:“东”是“東”的简体字。以此字为偏旁的姓字有陈、栋等。“□”是“柬”的简化偏旁。独立作字和阑字中的柬不简化。只有练、炼等姓字的柬才简化为东。
本与夲:“本”是常见字,“本”姓则不常见。以“本”为偏旁的姓字有体。“夲”可独立成字。音滔(tāo),不常见,非姓。以夲为偏旁的姓字有皋、皞等。很多人把“本”写为“夲”是错字。
巿与市:两字形状相似,但结构不同。“巿”是个古体字,音拂(fú)。当代少见,其结构是“巾”字上面加一横与竖相交。以此字为偏旁的姓字有沛、芾、肺。非姓字“肺”也以巿为部件。“市”是城市的市。本字为姓。以市为偏旁的“柿”等字不是姓。
□与圣:“□”是里的的简化部件,以此为部件的姓字有经、陉、泾等。“圣”是“聖”的简体字。以“圣”为部件的字只有“怪”。圣和怪都是姓。
臣与□:以臣为部件的姓字有臧、藏。以□为偏旁部件的姓字有姬、颐、熙等。
□与舀:以前者为部件的姓字有阎,非姓用字有焰。以后者为部件的姓字有稻,非姓用字有滔。
(五)整字容易写错的姓字有:
甪与角、丌与亓,刺与剌、鞠与鞫,卤与卤,逄与逢、丐与丐、赍与赉、英与荚、萬与萬、雎与睢、荼与萘,薛与薜等。这些字的结构有何区别,只要认真比对,就可找出其差别。
(六)文字简化后容易写错的姓字
1、半简半繁.如岁姓的“岁”字,其繁体字是上“止”下,简化字是上山下夕。有的把它写为上止下夕,是一个半繁半简的错字。
2、不应类推而类推。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方法之一是将若干偏旁相同的字类推简化。但有些字不能类推。如“兒”字简化为儿,但以兒为偏旁的倪、霓等字,其中的“兒”不类推简化为“儿”。又如豐姓简化为丰姓,灃姓简化为沣姓,但酆姓的“酆”字左边的“蜃”不简化为“丰”。又如“盧”姓简化为卢姓,而廬、蘆、驢、爐、鑪中的“盧”不能类推为“卢”。上述的姓字应直接简化为庐、芦、驴、炉、鈩。
3、不该简化而简化。也就是乱造简体字。由于汉字很复杂,有些字笔画多,比较难写。有些人为贪图方便,不该简化而简化,自造或乱用民间简体字。如把“赛”简化为“□”,“贰”简化为“弍”、“灌”简化为"浂”、“留”简化为“畄”。“盐”字本来是个简体字了,有的还要把它再简化为“圤”。
4、繁体字与简体字互换不当。搞错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汉字简化后,很多姓字也简化了。简化以后,很多姓字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简体字或繁体字。这样,简体字和繁体字就要相互对换。如习姓的“习”,其繁体字为“習”,在使用简体字的场合要用习,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繁体字的书报)要用習。但有些简体的姓字不能换为繁体字,也有一些繁体的姓字不能换成简体字。下面的姓字不能繁简互换:
(1)只能用简体字(本字)不能用繁体字的姓字
夸:不能换写为讠夸。 机不能换写为機
于:不能换写为於。余:不能换写为馀
种:读chóng(虫)音的姓字种不能写为種。
朴:读piáo(瓢)音的姓字朴不能写为樸。
台:读yi(衣)音的姓字台不能写为臺
适:读kuò(扩)音的姓字适不能写为適
“万俟”复姓中的“万”不能写为“萬”
(2)只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简体字的姓字
乾:读qián(钼)时不简化,读gān时简为干
黨:读zhǎng(掌)时不能简化,读dǎng时简为党
麽:读mó(摩)时不简化,读yāo时写为幺
(3)两个姓字二合一简化为一个字,换繁体字时必须弄清简化前是姓。如寧、甯简化为宁。
鐘、锺简化为钟;(根据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规定,和六版《现汉》注释姓字“鐘”不简化为“钟”,今后应写为“鐘”)如遇钟、宁姓字要换成繁体字,必须要弄清简化前为何姓,才能确定换成哪个繁体字。
(4)通假简化的字,由于繁简二字都是姓,在使用简体字的场合,繁简二字都用简体字。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原来的繁体字要用繁体,原来的简体的不能转换为繁体。如下列字组:荡与蕩、睹与覩、余与馀、于与於、谷与榖、后与後、兒与郳、强与彊、勤与懃、曲与麦曲、饥与饑、累与纍、术与術、童与僮(壮族“壮”的原体字“僮”与童不存在繁简对应关系)涂与凃、系与係、泄与洩、欣与沂、犹与猶、游与遊、郁与鬱、征与徵、冲与衝等。此外,按六版《现汉》收字注音注释,作姓字的昇、陞不简化为升。雲不简化为云、这些字不存在繁简转换问题,是什么姓就写什么字。在使用简体字的场合,上述繁体字可以不写简体字,如果简化前就以简体字(假借字)作姓,不能转换为繁体字。
还有布与佈,麻与蔴、岳与嶽中的繁体是异体字,按照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作姓氏用的异体字可以保留,因此,上述异体字作姓时可以不用简体字。
(七)容易写错特定用字的姓氏。每个姓氏用字都是特定的,不能一个姓既可用这个字又可用另一个字。但在实际生活中,把此姓误写为彼姓的也不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姓字笔画数少的代替笔画多的。其主要原因是图简单,有的为了在姓名排序时便于往前靠。以少代多的姓字主要有:
以“闫”代“阎”。“闫”、“ 阎”是两个不同的姓。《百家姓》就分别写有闫、阎二姓。该书第82句“紫瞿阎充”写的是“圓”姓,第123句“晋楚闫法”写的是“闫”姓。以闫代阎就是把阎姓人改为闫姓人了。五、六版《现汉》对“阎”、“闫”都注为姓,但在阎姓后面括号说明“近年也有俗写为闫的”。这个说明就为“阎”改“闫”提供了依据。所以,现在“阎”“闫”不分较为普通。这种写法是不对的。
以“付”代“傅”。六部辞书除《辞源》只注明有傅姓无付姓外,其余辞书都注明付、傅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所以,不能以付代傅。有些地方由于用字随意,付傅不分,结果出现父姓傅子姓付,父子不同姓的现象。五、六版《现汉》在傅姓后面用括号说明“也有俗写付的”。这个“说明”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傅”俗写为“付”。
以“豆”代“窦”。六种辞书都注明“豆”和“窦”是两个不同的姓字。两个字的区别很大,两个姓的来源各异,但在一些有窦姓的地方,人们为图省事常把“窦”姓写为“豆”姓。写“豆”字比写“窦”字虽然方便很多,但因此就改变姓了。
以“代”代“戴”或以“带”代“戴”。代、带、戴三字都是姓字,三字同音,但各姓字不同,不能互相取代。
2、因文字简化有变化使一姓变二姓。如肖、萧二字是两姓还是一姓的两种写法,目前争议较大。经查六部辞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对萧注明为姓而对“肖”未注明为姓。《汉大》对肖注明为姓,但注释“又作萧”。五、六版《现汉》对“肖”、“萧”都注明为姓,但在“萧”字注明为“姓”的后面又加说明“近年也有俗写作肖的。”而有的书上却写有“世上无二萧”,意思是说只有萧姓而无肖姓。那么到底有无“肖”姓呢?据石家庄2008年出版的《人物周报》刊登的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萧风介绍的资料称,南齐巴东王萧子响因叛逆被赐死并贬姓蛸,其子孙去虫旁改姓肖。又五代十国时期的女巫萧古制延年药杀男子取胆和之,杀人甚多,事败后萧古被处死,其亲属改姓肖。这说明历史上确有肖姓。但《百家姓》、《千家姓》以及其他姓氏书籍确无肖姓记载。199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称《二简》)中将“萧”简化为“肖”。这就萧、肖不分了。1986年《二简》被废除,并公布了《简化字总表》。《总表》把繁体字“蕭”简化为萧,取消了蕭简化为“肖”的方案。《总表》公布后肖、萧应分家了。但由于《二简》对“萧”字简化为“肖”的负面影响,加上“萧”字的笔画数比“肖”字的笔画数多。所以,就形成了把“萧”写为“肖”的现象。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书中有五个“萧劲光”,又有五个“肖劲光”。把中共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的萧劲光都写成了肖劲光。这10个姓名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书中还有八个肖华和二个萧华,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由于萧、肖不分,把“萧”、“肖”二姓的用字搞得很乱,把很多萧姓人的姓字由一变二了。如有家报纸刊登一篇文章:《萧劲光与毛泽东的特殊情谊》,文章结尾写道:“1949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下了调令,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正式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自此,肖劲光开始了他在海军30年任职的工作历程”。这么短短一段话竟有两个不同姓的“劲光”。这种现象实在很不正常。
3、不注意不同姓字的区别而写错。如2011年10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竹林七贤”时,在荧屏打出的字幕中多处将“嵇康”打写成“稽康”,甚至在同版屏幕中上面写为嵇康,下面却写为稽康。把一个人的姓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使人看了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姓“嵇”还是姓“稽”。“嵇”和“稽”是两个不同的姓。但由于这二字读音一样,偏旁和部分部件相同,可能是电视制作者不注意区分此二字的区别而笔误的吧。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作为国家的重要媒体用错这样的字是有负面影响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