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王审知府第 ——庆城寺和闽王祠
王审知(862年一925年),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兄弟三人(王潮、审、审知)随王绪入闽。次年取代王绪,攻人泉州,景福二年(893年)占领福州,进而统驭福建全境。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逝,王审知继承长兄的权位,执政直至逝世,前后统治福建近三十年,受唐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封为闽王),据《八闽通志•封爵》记载:
“审知为人俭约,常蹑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王审知的王府第在福州何处?这是研究王审知的人都关心的问题。王审知的王府旧址就在现今鼓楼区鼓东街道的庆城路。
庆城路因庆城寺而得名,但庆城寺并不是王审知本人的住宅。据明代《八闽通志•祠庙》中载:
“忠懿王庙在府冶东,庆城寺之东。”又清代《榕城考古略》:
“忠懿王庙在庆城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
可证,庆城寺并不是王审知本人住宅,王审知宅立有《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该碑现在仍保存在庆城路的闽王祠院内,它被誉为四大名碑,唐天佑三年(906年),闰十二月,唐朝廷为表彰王审知的治闽功绩,敕建了这方巨大的黑色页岩石碑,碑重约十吨,碑身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碑座为巨大覆莲座,座周刻壶门图案。碑首额篆额:《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字迹刚劲如金钩铁勒,碑文为柳体楷书阴刻,字迹端正遒劲。碑文内容叙述王审知的家世、为人和他在福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功绩,是研究五代史极为珍贵的资料,该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出土的《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对德政碑树立的地点有很明确的叙述:
“天佑中,特敕建德政碑,立于府门西偏。”对照墓志记述,德政碑的存在也就成了闽王府王审知第宅的标志性文物,证实了闽王府所处的方位确在庆城路今闽王祠及其东侧至五四新村一带。
在闽王祠内还有一批白花岗岩石雕刻成的石制戟座,戟座为圆形;径0.59米,全高0.90米,座脚高0.30米;束腰高0.23米,刻壶门灵芝图案;束腰之上为仰莲座,高0.37米,座面正中有孔.径0.15米,用以插戟。建立府门,是唐朝廷对有武功的臣下恩宠的一种表示方式。闽王府门前立戟前后共有两次,都见于闽王墓出土的闽王墓志:
“国家以闽越得人,可以均皇泽,可以律守臣。是以叠降渥恩,加尚书左仆射。寻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天复初,恩降私第门戟。加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进封开国公。”又:“(梁开平)三年,夏。麻书远降。检校太师守中书令食邑七千户,实封五百户,仍建东西二私第戟。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翌岁,敕封闽王
现尚存石戟座8尊,仍竖立存放在闽王祠的碑院中。
正因为有德政碑和戟座这种文物的存在,使我们对闽王府的旧址方位有了准确的认识。
闽王府演变成纪念王审知的祠庙,也见于记载,明代弘治年问修纂的《八闽通志祠庙》中记:
“晋开运三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始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剌史钱昱重新修建,并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飨。政和元年,郡守罗畸重修。绍兴二年,郡守张守命闽县知县李公彦重修。”
上述记载叙述了,当五代闽国灭亡后,福州被吴越占领,吴越国钱佐下令在王审知府第立庙祀王审知,至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奉钱傲之命重修闽王庙,并立碑记事。该碑也幸存至今,并和“德政碑”一样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为黑色页岩石制,高3.58米,宽1.82米,下用龟趺座,高0.51米,宽1.84米,石龟昂首张目,背有甲纹,形象生动,该碑很有资料价值,可惜已于民国间摔成数段,所幸字迹内容基本完整,至今仍镶嵌在闽王祠后院的北后墙上。碑文中有闽王府改为闽王庙祀的记载:
“丙午岁,我师恤邻……今大元帅吴越国王……每念闽川所归,本由王氏而盛,子孙异代,已同薰烬之伤。而春秋二时,宜陈笾豆之礼,遂命以公旧第为忠懿王庙,仍参常祀之数。”
闽王府改为闽王庙后,历代福州郡守每年立春都遣官致祭、挂袍(为塑像披新袍)并在《德政碑》下取土,捏制泥牛,在庙里举行祭春牛、劝农的仪式,直至民国才没有这一活动。
闽王府改庙之后,虽经历代修葺,但改朝换代难免被豪强侵占,庙的范围也逐步变小。在《开闽忠懿王王氏族谱》(原件存市文管会)中就有一段记载:
“琅琊忠懿王祠在福城东、庆城寺北,本王之故宅,……元末为里社,其初界址甚广,后多豪右侵占。”
闽王庙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修改称闽王祠,沿用至今,民国间曾一度修缮。1961年,闽王祠由福州市文管会接收管理,当时的闽王祠与如今的闽王祠又有很大不同,那是民国期间由海军陆战队旅长王骐重修后的闽王祠。
祠前有跨街红色宫墙(也称辕门),东西有门洞,供人通行,上有墨书匾额,一曰:“绍越开疆”,一曰:“八闽人祖。”祠坐向南,正门大石券门洞,双开门,额青石竖刻楷书:“奉旨祀典”、“闽王祠”。左右侧小门,也是石券门洞,额横刻“崇德”、“报功”,门后小院为碑院,院偏东立唐《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院西侧立明代《重修忠懿闽王祠碑记》,院东墙上嵌镶“乞土胜地”。第二道门墙正中开门,墙后为走廊接左右廊,过天井便是祠厅,厅坐北向南,前廊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游廊。正中供奉闽王王审知夫妇塑像(仅残存泥座)左右及边旁均设木神龛,龛内供奉王氏后裔神主牌(是由全省各地王姓子孙进祀的祖宗神位)。堂后有小门通后院,后院内为民国式双层楼房,系祠被用作贫民小学时建的教室。楼后院北墙上镶嵌着宋开宝七年《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祠中轴线西墙外,与双层楼房平行的方位有王审知母亲董太后享堂,也是坐北向南,阔三间,深五柱。堂前小院立一碑,竖刻“拜剑台古迹”。相传,王潮逝世,军中无主。众将设台拜剑,至王审知,拜剑飞起,获得封疆大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宫墙、拜剑台被毁(尚存碑石),享堂祠厅被占作食堂。1981年,市文管会再次收回并重新修缮闽王祠,祠内墙恢复成原宫墙牌楼式样,门前石狮抱鼓石陈设如前。碑院内新建碑亭,遮护《德政碑》,第二道墙门改中门为左右边门,门后走廊依旧,厅堂地基抬高一米,堂中增加藻井,重塑闽王王审知坐像,堂内陈列五代十国闽国史和闽王墓出土的墓志及闽国铅钱、陶瓷器等文物。闽王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王祠原是闽王府,是王审知的住宅。庆城寺则是王审知为诸子兴建的东西府之一。据宋《三山志•寺观》中记:
“怀安法性院,州东、忠懿王庙之左,开运三年置。初,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此其东宅也。其子廷钧借伪建为宫。”又“怀安庆城寺,州东,本王延曦之第。即伪位,天福七年,乃施为永隆金身罗汉禅寺。皇朝祥符三年三月,东封西祀毕,赐今额(即庆城寺)”。可见,东西子宅是闽王王审知专为其诸子兴建的,庆城寺是王审知之子王延曦的住宅,并不是王审知本人的住宅。王审知死后,其子孙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王延曦在登上大闽皇帝宝座后第四年,为祈求佛爷保佑,即将住宅施舍给佛门,命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祥符三年,又被赐额为庆城寺。庆城寺在闽王府西,主建筑大殿从北向南,还建有钟楼、鼓楼。大殿一直保持到公元1950年。民国时期,曾有林氏在寺开办军需厂,专门缝制军队制服、被褥等,后因厂主突然病故,工厂倒闭。1949年,福州解放后,设香烟厂于寺,焚于火灾。庆城寺大殿未能保存下来,实在是一件憾事。寺门内尚存有钟鼓楼,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寺前西侧有苏公井一口,是宋代提刑苏舜元所凿十二口井之一,该井一直保存到1994年,现因拓宽道路,加高路面,而被掩盖在如今崭新宽敞的庆城路下。
总之,闽王祠与庆城寺都是王审知王府第宅旧址,闽王祠及以东的范围,是王审知本人的居住旧址,而庆城寺则是王审知建的西府第,供其诸子居住的宅第。闽王祠与庆城寺,是一回事又不等同。
参考书目:
①《八闽通志》;
②《榕城考古略》;
③《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④《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4"-m王墓志》;
⑤《开闽忠懿王王氏族谱》;
⑥《重修忠懿王庙碑铭》;
⑦《古楼文史》。
(作者单位:福州市美术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