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德政及其历史局限
方炳桂
五代十国时期,总共经历了八姓、十四君、五十三年,其中王审知便是十国之一闽国的第一代君主。王审知在位29年,有不少值得后人称颂的功绩,但传到他的子孙就不行了。台湾版《福州采风录》(方冠英主编)中陈颂唐文有概括的评说:“……王氏初期的治绩,有薄赋、劝农、兴学、抚辑流亡、安定地方秩序诸要端,确实有造于闽民,惟其子孙多半愚劣不肖,而又残暴荒淫,佞佛媚鬼,互相残杀,故其基业仅历三世而斩,所留给吾闽的迷信鬼神和邪巫,此风迄未止,影响闽人的进步……”这是在肯定王审知治闽功绩的基础上,对他下较全面而公正的结论。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王审知当然也不例外。
王潮于乾宁四年病故,生前他未把王位传给他的四个儿子,而是让交给两个弟弟,而审邽、审知又互相谦让,最后朝廷嘉封,才使王位落于王审知身上。我认为,研究王氏兄弟的治闽功绩,首先应从这里开始,这对于历史和现实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审知治闽的主要功绩有:
一、睦邻保境,抚外安内
当时的闽国,与南汉、吴越、吴三国为邻,王审知都想方设法与邻国搞好关系。他采取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很有效的方法,即设法使国与国之间通婚,尤其是王族阶层。南汉主刘隐的女儿嫁给审知的儿子延钧;吴越王钱鏐的儿子钱传珦“来闽聘妇”,闽国都予以满足。这样,国与国的五族之间都成了亲戚,还有什么战事会发生?边境的安靖,保证了境内的稳定,这样审知才有可能注全力整治内政,百姓也才有可能安心经商、耕作、提高文化。加上王审知薄赋、劝农、兴学等种种措施,当时福建才有三十年“时和年丰,家给安足”的好景况。
二、抚辑流亡,重视人才
当时中原战乱,福建相对安定,所以王氏兄弟入闽,便带来了光州、寿州等中土人向南方大移徙,有“八姓入闽”、“十八姓从王”,甚至有“二十四姓入闽”的说法。在入闽的人中,有一批有学问、有本事的有用之才,如王倓、杨沂、徐寅等,王审知都给予重用,不愿做官的,如韩偓、崔道融等,也以礼相待,让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起作用,因此培育了许多诗人,出了一些好作品。清闽侯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最为感人的要算王审知保护当时知名进士徐寅一节。后唐皇帝李存勖因私怨,当闽国派使者向他朝贺的时候,他要使者回闽时代传旨意,要求把徐寅杀掉。王审知虽然要听他的话,但在原则问题上都没有苟同。他叫使者传话回答说:“此后不用徐寅做官就是了。要杀他,我是不敢奉诏的。”
此外,王审知还支持他的二哥审邽,在泉州建招贤院,款待入闽的文人学士。与此同时,他还接受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设四门学,教育闽中秀士。因此说,王审知当时“教育兴国”的主张和行为,对于后来福建人才的培养,人民素质的提高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开放门户,发展商贸
王审知开放门户,开初当然只是说他不愿孤守闽国这个小圈子内。他主张向北方的梁、唐称臣纳贡,借梁、唐的声势,以保护本土的安全。《重纂福建通志(王审知传)》载王审知说的一句话:“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
事实证明,王审知的门户开放不只限于神州大地的开放,还大力发展海运事业,扩展国际贸易。清《福建通志(历代守御篇)》中说王审知时海运发展是:“利涉益远,且招来番舶。”王审知开辟了泉州的刺桐港和连江黄岐的甘棠港,为福建的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史载当时闽国与东北的辽东、渤海,以至新罗(朝鲜半岛)、占城(越南)、三佛齐(苏门答腊)都有商船来往。有故事说占城国相来福州,因长途航行,船上卫生条件差,故长了疥疮,有人介绍他到闽县崇贤里龙德外汤院洗温泉浴,果然洗了数次,疥疮治愈。于是他捐资在洗场处盖了一座亭,并用“番文”立碑,以资纪念。
四、拓建城池,三山鼎峙
人口增多,生产发展、国防和百姓睦居的需要,说明闽越时无诸建的冶城,晋安太守严高建的子城已经不适应这种需要了。于是,王审知亲自筹划、领导了拓城工程。在子城外筑了罗城,又在子城、罗城的南北,各建一座夹城,称南北月城。原来的子城和罗城内只能住王族、官吏、士兵,百姓则散居城外。扩城后老百姓也圈入了城内,官民之间距离缩短了。这时,福州城更加壮观了,黄滔有“新城似月圆”之句。同时,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也被围入城内,形成三山鼎峙。福州的别称“三山”,也就是从者时逐渐叫开的。
总之,王审知治闽有功,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纪念他。但是,本文开头说过,他是历史人物,难免受时代的局限。这主要是说他和他的子孙都十分迷信,这给后人造成负面的影响。下面简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
福州民间流传着许多迷信邪说。从清人里人何求编纂的《闽都别记》中可以看出,这些稀奇古怪的迷信邪说,多以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为背景,许多故事都与开闽君主王审知及其四子一孙有关联。这些关联有的是后人在传说或编纂的过程中编造的,但更主要的还是那些王氏君主们自身思想迷信,并热衷于弄神作鬼的结果。
王审知本身就十分迷信佛教和鬼神。清道光《福建通志》中说王审知:“然好崇奉释教。厥后寺观之盛,几遍闽中,实自审知启之。”在他手上增建的佛寺就达267座。由于他的助长,影响到了宋庆历间,福州府属之十县,佛寺竟达到了1625座之多,平均每县百余座,还不包括神道庙宇。到了他的子孙就更厉害了。他的次子延钧继位,因病许愿,病好后“要写经五藏,要度僧二万人,要饭僧三百万。他把闽中的上好良田,施舍给寺院。结果福州有这样的现象僧多寺多。”(见朱维干得《福建史稿》)。宋诗人谢泌有形象概括地描述当时情景地诗句:“湖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里七塔万枝灯。”
据《福建史稿》记载,由于闽王君主迷信作风的影响,许多知识分子精神崩溃,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有位很有希望的福州人,年仅十七岁,赴京应试,半途却往终南山出家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延钧十分器重神棍巫师,如陈守元(陈靖姑堂兄)、徐彦林、盛韬之辈,均被请入宫中委以重任,言听计从,什么朝政大事都与其商量。上面所说的写经五藏、度僧二万、饭僧三百万,都是受陈守元、徐彦林、盛韬诱惑所至。许多自然景观,经陈、徐胡说八道,加上延钧的听信,就罩上了浓厚的迷信邪说的色彩。陈守元时常称“遵皇宝之命”,于是延钧就费巨资,在九仙山(于山)建了宝皇宫,封守元为宫主。更可笑的是,延钧当不当皇帝,什么时候当,什么时候不当,都受陈守元的左右。守元“传宝皇的话”说:“如果能够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延钧信之,遂把权利交给其子继鹏。后来守元又说:“昨夜上了奏章,得宝皇旨,当为大罗仙主。”从此延钧又复即皇帝位,国号大闽,把自己名字也改为璘。复位后又“追尊父祖,立五庙”,大捣迷信活动,劳民伤财!
延钧的儿子鹏继即皇位,改名昶。与其父比,迷信鬼神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提拔陈守元,赐洞真先生,号天师。台湾高肖云乡长的《八闽新记》中说:“更易将相、刑罚、选举,皆与之论,守元受贿请托,言无不从,其门如市。”又说:“昶作紫微宫,饰以水晶,土木之盛,倍于宝皇宫。”后来,他盖三清殿,以黄金数千斤铸宝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诸像,也都是守元出的点子。有了这些庙宇、菩萨,他便日夜焚香祷祈求神丹妙药。做什么都由“宝皇之命”(实即守元)决定。如此这般,闽国怎能不败?
上不正下则歪。闽国君主所推崇的迷信邪说及其佞佛媚鬼的举动,必定污染当时的社会风气,并且一代影响一代,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在福州道士、巫婆的职业又死灰复燃,过关、禳太岁、跳神、伏桌讨圣等活动,在一些地方又盛行开来,究其原因,都与五代十国时期,都与闽国君主佞佛媚鬼的思想和行为分不开。
我们今天在研究闽国的历史,肯定王审知开闽政治功绩的同时,看一看因时代局限所产生的不足的一面,尤其是他的子孙的弄神作鬼行为所造成的恶果,这对于全面评价闽国的历史,引导人民群众批判地继承我们祖先的传统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福海文教基金会)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