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试论闽国王审知的宗教政策(下)

2014-02-11 08:37:45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师备,是福州闽县人,俗家姓谢,少酷好垂钓,常泛小舟于南台江中。一日忽发出尘之念,弃舟上北峰芙蓉山,拜灵训为师出家,因此他算义存的师弟。35岁后辞师,赴豫章开元寺,就道玄和尚受具戒。这年秋又回芙蓉山,“或游古洞,或宴坐颠峰,不怕风霜雾事,凌星月苦修。”唐咸通十三年(872年)上雪峰山,与义存戮力构造禅院。因他曾住过福州的玄沙院,故人称他为玄沙师备。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请他下府住安国院,待之以师礼,捨一万钱构筑殿堂。有僧徒七百余人。王审知还向昭宗皇帝奏报师备的道业。昭宗帝赐他“宗一大师”的称号,并紫衣袈裟。师备的法道,与义存同出一辙,而且更加明确、丰富。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和《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传世。
    十分凑巧,这对师兄弟高僧,都于梁开平二年(908年)圆寂。义存享年87岁,师备74岁。义存的塔建在雪峰寺内,塔样图是义存入灭前一年自绘给王审知的。王审知遣使往江西瑞迹山开采石料,运回供造义存塔,并建龛子、真堂三间。这些遗迹,以及王审知与义存合种的柽树等,至今仍可见到。
    王审知礼遇义存,自然也及于他的高徒。如长庆慧棱,杭州人追随义存29年,“定业淳密,操守矜庄”。唐天祐三年(906年),由泉州刺史王延彬(王审邽子,王审知从子)请住招庆院。“后闽帅(指王审知)请居长乐府(福州)之西院,奏额曰长庆(即今之西禅寺),号超觉大师。”
    再一位,为鼓山神晏。神晏姓李,大梁人,先在卫州白鹿山剃度。又上嵩山具戒“由是杖锡遍参,扣诸方禅关”,后上雪峰依义存。义存入寂后,闽王王审知“开福州鼓山,创万岁寺,清晏唱雪峰之法。”一日,王人寺瞻仰佛像,问:“什么佛?”晏说:“请大王鉴。”王曰:“鉴即不是佛。’’神晏反问:“鉴即不是佛,是什么?”王无答。王加神晏法号“兴圣国师”。现鼓山的喝水岩,国师岩及涌泉寺等处,多有神晏与王审知契友相从的遗迹。
 
(三)对历史上加于王审知身上宗教方面的不实之辞的辨析
 
    1.闽中寺观之盛,是否王审知启之?
    道光间《重纂福建通志》卷88之《王审知传》有云:“厥后寺观之盛,几遍闽中,实自审知启之。”此“启之”二字,便是不实之辞。
    查宋淳熙《三山志》载:“闽中寺,始晋太康之纪,因终晋世,益二寺而己。越二百载,齐之寺一,梁之寺十七,陈之寺十三,隋之寺三。唐,自高祖至文宗,二百二十二年,寺三十九;至宣宗,四十一;懿宗一百二;僖宗五十六;昭宗十八,殚穷土木,绚写宫省,极天下之侈矣。王氏有闽,更加营缮,增寺二百六十七,费耗过之。自属吴越,首尾三十七年,建寺亦二百二十一。入宋,颓风弊习侵入骨髓,富民翁媪倾施资产,以立院宇者亡限。盖庆历中,通至千六百二十五所云。”
    从以上数字看,唐自高祖至文宗的222年间,闽中的寺庙是比较少的。但自武宗起,经过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的56年中,寺庙激增了235所。如果以自“王氏有闽”直至闽亡的52年,“增寺267所”,与之对比,年数和所数都相去无几。因此,说“寺观之盛,几遍闽中,实自审知启之”,这断语是不确的。如果说闽时的闽中增寺,王审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影响,那么闽亡于吴越后的37年,亦建寺221所;以及自有宋至庆历的81年间,闽中寺观更“通至千六百二十五所”,更无从算是“实自审知启之”的项下了。
    为了较准确地辩析这个问题,笔者还把《闽书》(明·何香远编撰)《方域志》内的闽县、侯官县的128座山查遍,以寻觅王审知营造寺观的踪迹。奇怪的是,虽然从中看到王审知频繁的宗教活动,但由他新建的寺观不多,由他修复或修缮的寺观有一些。以此看来,更难以说“实自审知启之”。
    “世上名山僧占多”。从闽国的都城的闽县、侯官县名山寺中得的情况,是能说明“王氏有闽,增氏二百六十七”之说,是含原有旧寺经王审知修复修缮的在内;而且含后传五主的子孙所建的寺庙在内的。    .
    2.闽地多僧,从谁开始?
    有人用古诗“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来批评王审知的闽中多寺多僧。其实,此诗被引用错了。据《闽书》云:此诗为宋末人徐经孙的《福州即景诗》,是描绘宋末时福州景象的。那时闽中有寺1625所。(诗句的个别字不同,如“湖田”为“潮田”,“万枝灯”为“百枚灯”。)
    《十国春秋·闽二,惠宗本纪》云,“天成三年(928年)冬十二月,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地多僧。”由此看来,闽地多僧的责任在于王审知死后传位的第二人,即他的次子惠宗王延钧。王延钧是杀了他的亲哥王延翰登上闽王宝座的。他不仅度民为僧,而且“弓量田土第为三等,膏腴上等以给僧道。”闽中有寺田之名,也从此开始。
    有人 或许会说:“黄滔的《丈六金身碑》中不是说过:‘其明年正月,设二十万人斋,号无遮以落之’。二十万人斋,不就是向二十万僧人供饭吗?”看来这里有了误会。“无遮落之”,即是开“无遮大会”,指不分贤圣道俗上下贵贱,一切人都可以参加的平等大会。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时⑤。“二十万人斋”,即泛指与会的众多人等事先都进行“斋戒”(即与会前进行清心沽身)。如果把它解释为:对众多的与会者每人都发一份素食点心,也未尝不可。不过,我实在怀疑那时的福州有“二十万人”。因为直到一千年后的解放前夕,福州也只有30万人。
    3.王审知的崇释重佛,在当时各国是否独家个别现象
    王审知的崇释重佛,以宗教的“化人”作用,来助其“理世”,并非闽国独有。而当时十国中一些统治者,对此都能运用自如。“唐末亘五代,禅道大兴,王侯之归向者不少。如后唐庄宗于兴化存奖,南唐王李昇于清凉法眼,楚王马殷于石门献蕴,吴越王钱鏐于镜清道符,钱俶之于天台德韶、永明道潜,闽王王审知之雪峰、玄沙,南汉王刘隐之于灵树如敏,皆其崇信之深者。”⑥
    不过,由于禅宗与福建的特殊密切关系,似乎王审知更能得到其中三昧。如“庄宗于兴化存奖”,这存奖就曾“初住福州之华严”;李昇于清凉法眼”,这“清凉法眼”即住金陵清凉寺的大法眼禅师文益。而这个文益则是福州玄沙师备的再传弟子;李璟(南唐中主),还信奉义存的再传弟子、文偃的法嗣清禀禅师,以及神宴的法嗣真寂禅师。“吴越王钱鏐于镜清道符”,这道符便是道怤,因住越州镜清院,故称“镜清道怤”,他是雪峰义存的弟子,在闽中称为“小鏐布衲”,他“唱雪峰禅,学者奔凑”,钱锣说他是“真道人也。”后来继位的两个吴越王钱佐、钱俶,前者崇奉真觉大师灵照,后者礼敬天台德昭,两位高僧也都是义存的高足。钱俶还信仰鼓山神晏的法嗣心印水月大师。刘隐是南平王,他弟弟刘砻继位称帝是南汉王,兄弟都崇拜义存法嗣文偃,文偃主持灵树山三十年;文偃法嗣如敏亦得到龚的礼遇。
    因此,可以说,禅宗因王审知而在闽中得到了弘扬,而闽中禅又通过自己的高僧在南方各国得到发展。我以为这也是闽国前期宗教政策的成功之处。    ‘
    4.王审知崇奉释教,但绝不允许以教干政,他以为“理世”与“教化”虽可以殊途同归,但毕竟是两类人员分别从事的两个领域的事。因此,一旦发现有人以宗教干政,便严加处置。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贞明六年(916年)冬十一月,诛僧浩源及其党”的事。这个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他的侄儿、王审邽的儿子王延彬,任泉州刺史,治泉十七年很有成绩,“吏民安之”;而且设招贤院,礼侍从中原来闽依靠王审知的公卿文士;开发海外贸易,“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为此,王审知“加其领平卢节度使”。由是逐渐骄纵,刚好此时有人献自鹿、紫芝。围绕他周围的僧人浩源,煽惑说:“此乃是王者的符兆”,鼓动他直接与朱梁中央政府联系,要求封授泉州节度使。王延彬听从浩源的话,瞒着王审知,遣使从海路向朱梁进贡求封。事情被王审知发现了,于是“太祖(指审知)诛浩源及其党,黜延彬归私第。”不久,延彬便死了。
    联系到王审知死后的闽国宫庭王族间的内讧,其中有许多宗教干政的反面例子。以此相为比较,更说明王审知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当然,王审知的崇释奉佛,也造成了极大的物质的浪费。到了他的晚政,遂出现了“开府多事,经费不给”的情况。以至由他的“孔目吏陈岘献计,请以富人补利市官,恣所征取,薄酬其直。富人苦之,岘由是得宠,迁支计官。”⑦
注释:
①⑦《十国春秋》。
②③《景德传灯录》。
④《古尊宿语录》卷37。
⑤《新编佛教辞典》第320页。
⑥《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著。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