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在福建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
黄政
福建原始教育萌生于距今约8万年前旧石器向新石器发展的时代,延续的时间较长,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较迟。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考察,建立于西汉初年存在92年的闽越国曾兴盛一时,铁器与文字已普遍使用,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其综合国力是南方诸越各郡中之强者,具备了产生学校教育的条件。但目前尚未发现直接说明学校教育存在的具体、确切资料。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出兵灭闽越国后,民移地虚,知识阶层被迁徙,都市地区被抛荒,教育的发展受挫,出现断裂现象。此后,汉廷在闽中故地设立冶县,对闽越遗民实行直接统治,汉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重新发展。东汉、六朝时期,北方动荡,福建僻在海隅,比较安定,中原人士陆续迁徙人闽,对福建教育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存史籍最早的办学记载见于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闽北的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市),经东晋、南朝各代,逐渐发展到闽江下游的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市)与闽南沿海的南安郡(治所在今南安县)。但数量较少,分散于各地,未形成制度,较中原地区落后。唐代福建教育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是奠定基础并逐步赶上中原地区的转折时期。中唐以后,福建经济由点到面,由河谷到平原、山区,发展较快,成为朝廷赋税仰给的全国八道之一。朝廷确立儒家道统的法定地位,重视教育,将官学推行到地方,并使其制度化。鼓励私学。推行科举制度。以上发展与政策措施为福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与有利条件。福建各地开始建立孔庙,按时举行祭祀,设立州、县学,开始兴办书院,私塾逐渐普及。初唐即有人中进士,中唐以后中进士与明经的人数明显增加,逐渐赶上教育发达地区。唐末五代王审知兄弟治闽,继续推进这一进程,为宋代福建教育的繁荣,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准备了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五代又一次出现北入迁徙入闽的高潮,与王氏兄弟一同渡江南下入闽的光寿部队五千人,还有部分随军的亲故吏民,是其中最大的一批。宋《建安志》说:“自五代离乱,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福建人口290,633人。宋崇宁元年(1102年)2,335,870人①,即在362年间,福建人口增加8倍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原移民及其后裔。他们来自河南、陕西、江南(其中大部分是东汉、六朝时期迁至江南,至唐末五代时期进一步南迁入闽者)等地。他们在福建各地,主要在闽江流域,逐渐扩展至晋江、九龙江流域安居、繁衍。他们为教育子孙,在自家办学,亦在乡邻中办学,对福建教育的发展,在质与量两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逐渐改变了福建人口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为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宋代不少理学家、教育家,如崇安胡氏、刘氏、邵武李氏等其先人皆中原移民,家学渊源长远,对周邻的影响巨大。如唐末随王审知人闽领榷货务的张睦携24姓人闽,其家族亲邻分居闽江上下游各县,每年开春,要聘请众多西席任家教,乡邻帮馆,延绵不断。
二、闽国实行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招抚流亡,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工商,发展海运业等政策措施。在五代十国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政治腐败的现象,而闽国在王氏兄弟统治期间则保持了一个相对廉洁的政府。这个偏安一方小政权的统治结果,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市场繁荣,国际贸易较唐时兴盛;唐代在全省初步奠定基础的福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加强。王潮任泉州刺史、福建观察使时,“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②。王审邽任泉州刺史12年,以耕牛犁耙借给还乡的流民,并为他们修建庐舍③。福建商人为纪念当年主管贸易的官员张睦在福州东街口盖了一座榷货庙。闽国时期增设六县、三镇、两州,反映其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堤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王审知礼贤下士,招徕大批儒者文士,闽国成为他们理想的避风港、憩息园与发挥才智之地。其中有陇西李洵,琊琊王涤、王僳。王倜、博陵崔道融,谯国夏侯淑、王拯,弘农杨承休、杨赞图。吴郡归传懿以及唐相王溥子王淡、杨涉子杨沂,诗人韩僵、郑璘、郑戬等。闽人名士翁承赞、徐寅、黄滔、陈挢等亦在闽国任职。他们所带来的和提倡的崇儒重教的风尚和实践对福建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四、王潮设四门义学。王审知在全省广设学校,拨出专门经费供师生膳食,励人民自幼入学读书。建四门学于福州留晖门外,任命陈郯等为四门博士(教授),供学者深造。改变了唐代各州县设学不全,兴废无常的状况,特别是加强了基层教育,扩宽了教育基础。福建要基层教育以私塾、义塾等民办学馆为主。唐代所设小学限于州县所在地,多附设于州县学中,且远不周全。官办基层教育至元代始遍立社学。闽国对基层教育的推广与提倡对社会影响较大。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福建出现“俊造相望,廉秀特盛”的景象,在五代十国中是比较突出的,在福建教育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五、唐末以来,全国战乱频仍,卷帙严重破坏、散佚。王审知组织一批文人寻访、收集古籍,将其整理、编辑或抄写成册,亲自参与,对保护我国文献资料作出贡献。为徐寅刊刻《钓矶文集》,是福建早期刻书记载之一。
从王氏兄弟于公元885年人闽取代王绪算起到925年王审知去世,共40年。他们在乱世中为福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宋代以后福建成为全国教育最发达和出人才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基础是在唐五代时期打下的。王审知在福建教育发展史上是应予入册详记的人物之一。
注释:
①《福建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1期。
②《新唐书》。
③《十国春秋》。
(作者单位:福建省博物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