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是发展福州海外贸易与交往的开拓者

2014-01-10 09:39:41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庄可庭
 
五代闽王王审知,在历史上是一位发展福州海外贸易与交往的开拓者。
(一)
     王审知发展海外贸易与交往的史绩。
     一、五代以前福州作为东冶转运港是王审知开发福州港的基础。
    上溯到先秦时期,福州属于闽越族,闽越族世代生活在大海大江之滨,“以船为车,以舟为马”①,善于航行,正为福州海上交通的发端创造条件。春秋时期盘踞在江浙的吴越王遣兵入闽,泊舟于吴航头②。长乐二十一都有越王山,是当时越族南下入闽的一个居海地③。这证明福州与江浙沿海的海口交通已经产生。
    待到秦汉时期,闽越族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扩大了福州海上的交通作用。这时福州海上交通随着频繁的统一战争,更多地为军事政治服务,史载《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称:“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孙策争夺福州的战事激烈,至于孙权亦于建安中出行东冶(《曲略》);另一方面在海上交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南海贸易的兴起,形成东冶(福州)转运港。福州港介于南海航路与东海航路之间,以其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贸易的转运站。  《后汉书·郑弘传》曾记载,旧交趾七郡(包括越南)献贡转运,皆从东冶而至。后汉的东吴政权在福州设典船都尉,故海舟以福建为上。福州港当时作为海上军事港口,也是造船基地。
    吴晋南北朝时期,福州经济有所发展,东吴政权的经营,及其后的“永嘉南渡”、“八姓入闽”带来北方的先进文化,福州的时势安定,经济发展。闽中豪姓侯官人陈宝应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利用福州近海航线攻掠永嘉、会稽,并在福州与浙江各口岸开展贸易。
    南朝时期福州人渡海远航的不少,梁天监六年有晋安人渡海历险之事⑥。
    唐初福州还在开发之中,北方有安史之乱,南方经济蓬勃,中唐时福州、侯官、长乐、连江辟有盐场,是全国七大盐场之一。闽茶成为贡品,水果柑、桔、荔枝、龙眼负有盛名。当时闽江航运及入浙入赣陆路初通,但海上交通未减。
     二、五代闽王王审知开拓福州港,改地方性的港口而成为对外交往的港口。
     1,五代王审知发展海上交通,福州近海航线延伸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贸易的活动空前频繁。王审知奉中原为正朔,常年贡献不绝,“岁白海道登莱州人贡于汴”⑦。福州北上山东半岛的航线,通鉴注云: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山门,入明州象山洋,过泠江,掠冽港,直东北,度大洋,抵登莱岸。(登州今蓬莱县,莱州今掖县)
     福州至登州、莱州航线的开辟,使福州与中原交往贸易增加了一条新的路线,解决了因陆路阻隔,贸易困难的局面。那时闽国向中原朝贡的不仅有福建土特产品如茶叶、绮罗、桐皮扇等,还有海外舶来品如象牙、犀角、香药、珍珠等,这些正是通过海上航线输往京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登州、莱州西抵中原,北通幽燕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新罗、日本对华贸易的口岸。福州近海航线的延伸,为南货转销于辽东、朝鲜等地开辟了道路,促进民间贸易的发展,那时勃海国宾高元固从海上得以来闽访问。
    2.王审知开发甘棠港的史实探索。福州地处东南海滨,虽有海外交通的有利条件,但港道未开凿,来往船舶多有沉没。王审知主闽期间,为了发展福州交通与对外贸易,为了使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清除闽江口琅岐镇附近海中巨石,别开一港。《恩赐琅琊王德政碑》对此作了这样的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山号黄岐,怪石惊涛,没舟害物。公乃荐祀神祗,一夕震雷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优诏奖国,赐其名为“甘棠港”。这虽带有神话色彩,但说明了王审知开港的事实。
    关于开发“甘棠港”的年代,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七十五·时事》载:乾宁五年,黄岐港雷震水中,巨石碎之,海船利涉,人谓审知德政所致,号“甘棠港”。这些关于乾宁五年的事似可信。乾宁五年应为(898年)也,是昭宗光化元年,审知卅七岁,据闽第十三年,是年三月唐授王审知为威武军留后,十月为威武军节度使,也是他主闽政的第二年。笔者在阅读府志中找到这一些史料,并考对了王审知年谱。
    3.王审知开发“甘棠港”设有榷务使,由张睦专管海外贸易。《福州府志·卷四十三·官政志》名宦张睦载:张睦固始人,唐昭宗时入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请于朝,授睦三品官,领榷税务,睦当扰攘之际不加敛而用足,后薛文杰继睦,竭取于民,闽人益思之。《福州府志·卷十六祠庙上》记:“榷务庙在凤池坊东、祀五代榷务使张睦。梁公张睦墓在十都赤塘山。”又据《永泰嵩口张氏族谱》:“张姓入闽祖第一世张睦。”有《太师梁国公传》文称:“审知为节度使封琅邪王,请命于唐,以公授三品官,领榷货务,实总府计。福州旧通番舶有榷货务,时黄崎港磊石波险,屡覆海舶,为商人患,忽一夕大风雪击磊石,破开为港,人咸为公之威德所感,号曰“甘棠港”。由是商舶往来,无覆溺之患,人乐懋迁,公私充实。迨唐禅梁以审知为闽王,封公太师,进为尚书右仆射。公殁,闽人追公之盛德,相与塑像立祠于福州还珠门春风楼前,号曰“榷货大王庙”,春秋祀焉。”
    这篇传记说明福州旧通番舶有榷货务,黄岐波险商人为患。开“甘棠港”后商舶往来无覆溺之患,人乐懋迁,公私充实,这是发展海外贸易的盛况。
     4.王审知发展海外贸易与交往,促使福州港开始步入对外交往港口之列。王审知主闽政之后,福州成为闽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福州与海外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以前海道北方仅通会稽,南惟讫广州,至是利涉益远,且招来番舶⑨。这说明福州港不再作为地方区域性港口而存在,开始步入对外交往港口之列。
    据史书记载当时与福州交往的国家有新罗(在朝鲜半岛),闽国王昶即位时(即继鹏,王审知次子延钧的儿子),新罗遣使献剑于闽庭。以及献铜像于闽国,福州与新罗有密切的使节往来与文化之往。占城:天德二年,占城国相金氏婆罗出使福州,由于长途航海,满身长满疥疮,访知闽县崇贤里有龙德外汤院,前往一洗即愈。为此金氏捐款在温泉旁盖一亭以资纪念。金氏作为外国高级官员访问福州,这在历史上还是不可多得,足见福州与占城交往的密切。三佛齐(今为苏门答腊岛):在唐代,三佛齐尚未与中国交往,所以新旧《唐书》无传。但到五代时期三佛齐与闽都福州却有使节来往。此事《十国春秋》中已有记载。高丽僧洪庆曾来福州带《大藏经》回国(《高丽史》卷一)。《三山志》记:“伪闽时,蛮舶至福或城下”。可见当时海外巨舶可乘潮驶入内河,为福州的海外贸易与往来作了旁证。
(二)
    王审知发展海外贸易与交往的开拓方略与开拓机制的剖析。
    一、王审知坚持臣节,尊奉中原王朝,政显忠贞,据此沟通了南北航路,促进了海内外的贸易往来。王审知谓以:“吾宁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高风亮节,而唐与后梁认为国家以闽越得人,可以均皇泽,可以律守臣,是以垒降渥恩⑩,唐亡于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开辟了晋京进贡的航路,并随之发展了海上贸易,贡赋商舶,浮海上下帝室无包茅之间。大量闽货,番货贾于京都。时闽既奉唐梁,赢得番夷与闽国交好,自是招来番舶,利涉益远。由之南北,上下,海内外航路畅通,为发展福建经济开辟康庄之路。王审知的立国策略是成功的,他治闽达二十八年。而他的后代竞相称帝,引起倾轧、内哄,在自相残杀中不多久一一自取灭亡。
    二、王审知为了发展经济,为了开拓,实行保境息民,省刑惜费的政策,给发展海外贸易创造有利条件。闽国辖境仅五州,四邻均为割据大国,藩篱难越,而搞好内部的团结安定是基础。《德政碑》记下:蒲芦莅政草树逢春,一年而足食足兵,再岁而知礼知文。又说:“公既统藩垣,励精图治,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这是保境息民的具体表现。审知在平息地方暴乱中力主慰抚,威之以恩绥之以德,示以宽仁,俾之柔服。王审知又深知睦邻友好方略,以结姻通好与吴越、南汉联盟,出现了边境无警,民不见兵革殆卅年的安定局面。
    三、王审知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商业,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民赖以生。王审知生平黜奢崇俭。公暇之余,必极劝农桑,恳恤耆老,至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有出征之役。闽之民者死不罹铎镝,鸡犬相闻,含哺以嬉。王审知廉朴之风甚佳,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老百姓感谢他,民仰之如夏日之阴,冬日之阳。王审知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讥不税,水陆无滞,贡奉循环,航海梯山,遐尔怀来,商旅相继,委心归乡焉。在对外交往中,外域诸番琛赆不绝,乃今亦踰沧海来集鸿胪。此乃审知示以中孚,致其内附,虽云异类亦慕华风。王审知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良水稻品种,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生产茶叶,年输出五、六万斤,大力生产出口物资,如陶器、矿产品。王审知用人唯贤,选用廉洁的官吏,选用了不受馈遗的贾郁,体恤民间疾苦的颜仁及黄滔等人⑩。王审知治闽有方,因之民赖以安。
 
(三)
 
     王审知发展海上贸易与交往,其创业效应丰硕可观。王审知是个有为的开拓者。
     一、五代王审知发展福州海外贸易与交往,繁荣了海上贸易与番夷的交往,福州成为我国东甫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开拓了福州庶民的眼界,激发国人出国经营的新路径,新天地。
     二、五代王审知发展福州海外贸易,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航海技术,充实了航海设备。航海大船长达二十丈,载人几百。使用罗盘辨测方位。
     三、五代王审知繁荣经济,出口物资猛增。陶器、铁器、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物品。在朝贡中唐耐长乐和建安仅贡蕉布二十疋。王舢寸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每年岁贡蕉布进户部支榷课葛多至三万五千疋,足以论证生产发展海外贸易输出的兴旺。
注释:
①《越绝书》卷八。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23本。
③《长乐县志》卷四。
④范晔:《后汉书·郑弘传》。
⑤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
⑥《南史》(五)卷·1977页。
⑦《十国春秋》卷九十。
⑧《王审知年谱》。
⑨《福建通志》道光历代守制。
⑩《重纂福建通志》卷264。
⑩⑩《闽王墓志——神道碑》。
⑩《琅琊王德政碑》《开闽忠懿王氏族谱》。
⑩《福建省志人物传记·王审知》。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社市新闻志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