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审知在福建对外关系史上的地位
谢必震
古人云:海者闽人之田也。这从地理环境的条件上概括了海上交通贸易活动乃是福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福建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开始了福建的对外贸易与交通。汉代,“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福建成为中外交通贸易的枢纽。唐代陆路交通受阻,海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这为福建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唐大历中,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的诗句“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就是对当时繁荣的福建对外贸易的最好写照。福建的对外贸易与交通经闽王时代的苦心经营,起了质方面的飞跃,所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外交往的中心,福建对外关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无可辩驳的史实给我们以一个清晰的结论:闽王时代是福建对外关系的转折点,王审知的功绩就在于他促进了福建对外关系质的飞跃。
众所周知,福建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的人口迁徙活动,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虽然从东汉的转口贸易发展到唐代中外商贾云集,熙来攘往,交易繁盛的局面,但是历代的统治者在发展福建对外关系方面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抑或称之为中外交通的补充而已。而王审知治闽时,其较前统治者不同的是已不满足对外交往的自然发展状况,而是主动出击,有政策,有措施,有效果,有影响。他为了开辟福建的海上交通,下令开凿了闽越海道所必经的黄崎港巨浸中之巨石,《新五代史》载,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
又据908年于兢所撰《王审知德政碑》所记,“佛齐虽同临照,靡袭冠裳,舟居罕通,深伬赉罔献。致其内附,虽云异类,亦慕华风,宛土龙媒,宁独称于往史;倏支雀,谅可继于前闻。”“凡列土疆,悉重征税,商旅以之而壅滞,工贾以之而婵贫,公则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城尘市,菲绝往来,衡麓舟鲛,皆除守御,故得填郊溢郭,系毂摩肩,竞敦廉让之风,骤睹乐康之俗,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有感必通,其应如乡,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由此可见王审知主闽时开辟了黄崎港,此举做为王审知的主要德政而被大书特书,反映了王审知把发展福建的对外贸易与交通作为他治闽的重要措施。不仅招徕海外蛮夷,而且改善交通航道,使五代时期的福建对外关系,从被动转为主动,为此王审知还“授(张)睦三品官,领榷货物。睦佐审知甚忠,能于抢掠之际,壅容下士,招蛮夷商贾,不加暴,国用日以富饶,累封梁国公”②。从张睦的官品高贵,以及管理对外贸易有突出贡献后的赐封,可以明显地看出王审知对福建海外贸易的重视。委以重臣,赐以高官,冠以王公,目的只有一个,促进福建的对外贸易与交通。在张睦的具体实施下,海 外贸易的繁荣以“国用日以富饶”可以概括。
闽王时代,福建对外贸易的变化还在于组织船舶前往海外诸国进行贸易活动。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四王延彬传曰:“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原注:一云十七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舶,无失者,时谓之招宝郎”。《泉州府志》卷四九,封爵亦云:王延彬,“其冬(926年)再任(泉州)刺史”,“前后在任二十六年,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籍之为利,号招宝侍郎”。在闽王时代,这些船舶有的自福州扬帆,有的从泉州启航,在海外诸国中从事贸易活动,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政府从中征税,获利不赀,同时也促进了福建与海外诸国之关系。
有据《十国春秋》卷九十太祖世家载:公元910年,王审知命员外郎崔某聘于南海。“又尝使南方回者,以玻璃瓶献之”,显见,五代时期的福建对外贸易是主动出击的。
在王审知的筹措下,五代时期的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了勃勃生机,有“贾客诗”为证:
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
上诗反映了海外贸易商,趋波逐利,不顾航路险阻的情况。
其后,福建与新罗,东南亚诸国交通往来,史不绝书。
《新五代史》卷六八记述了新罗遣使聘闽以宝剑,还“常越海通使于契丹”。又有郑麟趾《高丽史》卷一载:“新罗僧洪灰自唐闽府航载大藏经一部至礼成江,王亲迎之,置于帝释院。”
我们亦可从闽王向晚唐、五代王朝进贡的物品中看到五代时期福建对外贸易交通的状况。
《旧五代史》卷四,梁太祖本纪云:“福建贡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药、奇器、海味、色类良多,价累千万”。
《十国春秋》卷九二,闽三景宗本纪载:“王延羲冬十月贡白金四千两,象牙二十株,葛五十疋,干姜、蕉、乳香、沉香、玳瑁诸物……”
《宋会要辑稿》蕃类七亦载:“太平兴国二年四月,陈洪进进银千两,香二千斤,干姜万斤,葛万疋,生黄茶万斤,龙脑、蜡面茶等。”
同年八月五日,陈洪进来朝,对于崇德殿,进相见银万两,绢万疋。谢允朝觐绢千疋,香千斤。谢降使远加劳问绢千疋,香千斤。谢差人船绢千疋,香千斤,币帛二千疋,涂金鞍勒马绢一疋,钱二百万。其子文景进绢千疋,又进贺登极香万斤,牙二千斤,又乳香三万斤,牙五千斤,犀二十株,共重四十斤,苏木五万斤,白檀香万斤,白龙脑十斤,木香千斤,石膏脂九白斤,阿魏二百斤,麒麟渴二百斤,没药二百斤,胡椒五百斤。又进贺纳后银千两,绫千疋。又谢赐都亭驿安下乳香千金。谢追封祖考及男以下加恩,乳香万三千斤。又进通犀带一,金匣百两,自龙脑十斤,金合五十两,通牯犀一株,金合百两,牯犀四株,金合两百两,珍珠五斤,玳瑁五斤,水晶棋子五副,金合六十两,乳香万斤。九月六日,陈洪进贡助宴银五千两,乳香万斤,泉州土产葛三万疋,干姜两万斤,金银器皿二千二百两,绫二千匹。十三日,陈洪进进银万两,钱万贯,绢万疋。谢恩乳香二百斤,牙二千斤。
从上述的物品来看,如乳香、龙脑香、沉香、玳瑁、琉璃、犀象器、象牙、苏木、木香、阿魏、胡椒、檀香等均来自东南亚诸国,从而反映了五代时期福建与海外诸国的交通往来盛况。
五代时期的福建对外关系较前有性质上的区别。此前的福建对外交往属于转口贸易的性质,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便到了唐代,福建对外贸易的活动,对外文化的交流仍处于这一被动局面,因为对外贸易仍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唯有王审知时期,由于对外交往列为统治者的中心工作,相应的措施不断得到实施,鼓励对外贸易,大规模疏通航道,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因此这一时期的福建对外交往成为历史的转折时期,其后的宋元,乃至明代的福建对外交往的勃兴局面,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说王审知是福建历史上对外关系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功不可没。
注释:
①《后汉书》卷三,《郑弘传》。
②《福建通志·名宦传》,卷三,《张睦传》。
③引自李东华:《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
(作者单位:福建省师范大学历史系)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