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禹偁、徐晓望先生的小错误

2013-08-21 05:46:47来源:开闽35世后裔珩墩王刚

打印 字号: T|T

 徐晓望先生《论对闽王审知的评价问题》一文中

 ……
 
二、关子王审知的经济政策
 
……

 2、关于王审知时的“人多衣纸”。对王审知经济政策的贬评还有宋代王禹偁《小畜集》第30卷的《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一文,此文在回顾闽国时曾说:“王审知残民自奉,人多衣纸”,那么,该怎么解释这条史料?它的真实性如何?我们认为,“人多衣纸”是实际情况,但它未必是王审知造成的。唐末福建纺织业还不很发达,福建人民的纺织用品多用纸品取代,不仅是纸衣,日常用品中还有纸帐、纸被,如徐寅这类文士尚用纸被、纸帐。“人多衣纸”是唐末福建客观生产力水平所造成的。并非王审知人闽后才出现“人多衣纸”,事实上,王审知还是很注重发展蚕桑业的,他们夺取政权后,马上“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十国春秋·卷90·闽司空世家》第1300页。)王审知执政后,“公暇之际,必极劝农桑,恳恤耆老。”(翁承赞《闽王审知墓志》)然而,生产力发展总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指望在王审知时期发生超越时代的飞跃。福建人纺织品消费要等棉花传人后才有了根本性的跃进。

……

徐晓望,中国经济史博士。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发表专著(含合著)15部、论文200多篇,论著共计520多万字。也是王审知研究会的一员。

 对于徐晓望先生所引用的王禹偁《小畜集·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中的“王审知残民自奉,人多衣纸”,经考证之下,首先是王禹偁犯了错误,再而徐晓望先生不加考证引用了王禹偁的错误论点。

 对于王审知负面影响的《小畜集·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其实稍加分析考证“王审知残民自奉,人多衣纸”这个论点就不攻自破,徐先生没必要采用这种论据。墓志原文如下:

 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
 
  公讳崇,字子高。五代祖奥从季父冕廉问闽川,改建州长史,遂家焉。奥生诞,诞生琼,琼生祚,祚生瞪,瞪于公为显考。公十岁而孤,母夫人丁氏养诲成人。既冠,属王审知据福建,以公补沙县丞。时审知残民自奉,人多衣纸。公曰:“此其有道之谷耶?”即以就养引去,因自誓终身御布衣,称处士而已。洎李氏奄有江左,其长子宜为太子校书郎,江宁尉,宰贵溪,崇仁,建阳三邑,拜监察御史。次子宣,试大理评事,迎公于建康。时宜以贵,当得致仕官。切诫宜曰:“不可奏请,以卒吾志”。太祖平吴,宜为费宰。宣以校书郎为济州团练推官,公始渡江省诸子。自沂至济,至京师,得病,肩舆以归。以太平兴国五年(980)十一月某日终于济之官舍,享年六十三。嫡夫人丁氏先公而亡,追封某县太君,宜宣之母也。宜今为国子博士,宣终于大理司直天平军节度推官。今夫人虞氏封范阳县太君。生子四人,置宏举进士,寀察并以词学自立,有后之庆,为可知也。女五人,皆得佳婿。初公之捐馆也,博士方按狱于沂,闻讣,号绝,徙跣冒雪而行,以至于济。时有诏,不听,吏守三年丧。博士负衰绖诣登闻鼓院,上三章,乞护丧终制,寝而不报。又叩丞相马,泣诉其事,虽不得请,君子是之。既而诸弟扶柩以归,权窆于所居之右,以某年某月某日卜葬于某县某里,以先太君祔焉,礼也。公以行义著于州里,以兢严治于闺门,乡人有小忿争,不诣官府,决其曲直,取公一言。诸子诸妇,动修礼法,虽从宦千里,若公在旁,其修身训子有如此者。博士之归朝也,得雷泽令。雷泽,某之故里也。始以邑中进士见口,博士厚于我,司直之从事于济也,某寓家焉。司直善于我。又曾拜廷评府君于堂上。其为交也,可谓久矣。乞铭公墓,义不可辞。铭曰:
 
  处士之名兮象著于天,廷评之赠兮泽漏于泉;子孙文雅兮后嗣绵绵,刻铭墓石兮以永千年。
 
从墓志上看柳崇生于918年,卒于980年,既冠之后,也就是二十岁以后,至少在937年之后,937年之后王审知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所以这里的人物不可能是王审知,最有可能的是王继鹏和王延羲。当然这里既冠之后到底什么时候因为没有交代清楚,现在很难断定,并且和闽国官制有相当大的关联,县丞是品级很低大都在八、九品之间,但作为副县长的县丞切有监督正县长县令的作用,一般也是由中央政府任命。
 
因此王禹偁这个参修《太宗实录》的人物在这篇墓志铭里居然把人物给弄错了。而王禹偁的这篇文章却被很多学者引用,徐晓望先生也是盲目引用者之一,以至以讹传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