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一栋皖南王氏古民居的百年沧桑

2013-06-09 08:55:46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谭洪安

打印 字号: T|T

 七十二载一轮回。

  王来顺至今仍然记得,72年前那个雨水特别多的冬天,他的老家,泾县县城西南数十里的大康王村,突然涌进了许多大兵。此地三面环山,一道小溪蜿蜒而过,向来平静,与世无争。

  一天黄昏,正在村里玩耍的王来顺,看到一群荷枪实弹的大兵,簇拥着一位军官模样的中年人,从通往深山的小路上走下来。除了拿着一顶军帽外,中年军官几乎两手空空,但当他匆匆走进村里最大最好的房子王家大宅——那是大兵们上司住的地方——时,门楼两旁早已有两队卫士夹道迎候。

  当时,王来顺只是个懵懵懂懂的11岁乡下少年,不过他意识到,这必定是一位大人物。

  若干年后他才晓得,那位“大人物”乃新四军军长叶挺,那一天,是1941年1月14日,惨烈的“皖南事变”爆发后第九天。

  2013年5月中旬,雨后初晴的一天,在王家大宅台阶前,面对远方来客,83岁的王来顺颤巍巍地回忆往事,很有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味。

  在他身后,当年叶挺走进门后便失去自由的高大宅院,也和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身影孤独而凄清。

  非常住客

  据幸存者回忆,“皖南事变”最后关头,叶挺与新四军军部余众上千人,被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国军围困在一条叫西坑的狭窄深谷里,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已是命悬一线。西坑只有一个谷口与外界相通,国军52师(一说108师,时受前者节制)师部的前线指挥所,就设在谷口外大康王村王家大宅。

  此时,掌握新四军实权的副军长项英,已与军部走散,临危受命和叶挺共同接管指挥权的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建议跟国军将领素有交情的叶挺下山谈判,为无力再战的残部争取一条生路。

  面对绝境而仍欲捍卫军人尊严的叶挺,思虑再三,在得到饶漱石郑重承诺为其“向党证明”后,扔掉他极珍爱的那支从不离身的德国手杖,带着少数几名贴身随从下山,由应约前来的52师及108师士兵接走。

  于是,就发生了少年王来顺亲眼目睹的那一幕。

  史料记载,当日在王家大宅接待叶挺的,是52师副师长朱惠荣。朱曾参加“西安事变”,时为东北军主将王以哲的部下,他私下表示过同情新四军的遭遇,可以推想,对声望显赫的叶挺,他当是以礼相待的。

  但结果如叶挺下山前所料:“我们现在是败军之将,身无一卒,根本没有条件谈判。”国民党中枢“活捉叶挺”的电报雪片般飞来,朱副师长纵然心中不忍,岂敢公开违抗军令?正值45岁盛年的一代名将,就在这栋大宅里遭水火不容的“友军”扣押,震惊中外之“皖南事变”,至此接近终局。

  按王来顺老人的指点,在两进两厢(前后两个天井两边厢房)的王家大宅里,叶挺下山当晚暂住的是后进“致远堂”左侧厢房,那儿原来是大宅主人、富商王文谟的住所。据说,王文谟曾安排人给这位在深山中辗转苦战多日,想必已饥肠辘辘的将军煮了稀饭吃,并特地把自己所住的房间腾出来让其休息。叶挺只住了一夜,第二天即被辗转送到江西上饶,开始长达五年的囚徒生涯。

  如今,走进这栋外表依旧不俗的老宅的访客,很难不为里面的破败不堪而惋惜和惊讶:多处瓦面屋顶早已残缺不全,常年受雨水侵蚀和烟火熏烤的粗大实木梁柱,变得通体漆黑,摇摇欲坠,一些厢房的木隔板墙上,依稀可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标语——但行遍宅里宅外,唯独不见只言片语的说明提及,这里曾与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发生过如此紧密的交汇。

  老宅身世

  “大夫第”或“致远堂”,是王家大宅的正式名号。关于它最初的来历,王家后人中流传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王家先祖王进成,是安徽省宁国府治所宣城县一位商人,在宣城最繁华的十字街口附近拥有一排店面。王进成性喜小酌两杯,每晚商号打烊时,都让伙计留下一块店面门板不上,在店内置一小桌,灯下独坐,自斟自饮。

  大约在光绪末年,宁国府来了一位新任的“桂知府”,下班后常微服上街私访,几乎每次都见到悠然自得的王进成。他终于忍不住主动跟王打招呼,一来二去,彼此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酒友”,但他一直未透露真实身份。直到有一天,两人喝到很晚,王进成见“酒友”心事重重,欲言又止,反复追问之下,对方才吐露实情。

  原来“桂知府”赴任宁国府之前,在浙江绍兴当过官,参与镇压女革命家秋瑾一案,近来眼见革命风潮四起,内心忐忑不安,很想远走他方避避风头。他见王进成品格忠厚,有意将自己为官多年的积蓄共计18箱金银财物,委托其代为保管。并嘱托王可回老家觅一处风水宝地,用这些钱置几百亩田地,建一座庄园,等过几年造反的风头过去了,他再回来,一道过平静的田园生活。

  在知府屡次催促下,王进成结束了生意,悄悄把那批财物运回老家——宁国府治下的泾县大康王村。除购置田产外,他还觅得一幅前临河溪、旁倚小山的绝佳地块,建起一座占地十数亩、外观酷似“元宝”的庄园,并在大宅正门上方镌刻通常只有官宦人家才能使用的“大夫第”三字。

  然而,挂冠而走的“桂知府”,去如黄鹤,好些年后都杳无音信。受人所托、忠人之事的王进成,由庄园和财宝的看护人,变成了实际上的主人。

  这段故事历来由王家人口口相传,并未见诸白纸黑字的记录。查核史料,秋瑾案发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主其事者为时任绍兴府知府贵福。第二年,贵福调任宁国府知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辞官。如果王家人所言不虚,从时间及人物任职经历上推断,则“桂知府”当为“贵知府”即贵福无疑。

  有趣的是,史料记载,出身北京镶黄旗的蒙古族人贵福,于民国五年(1916年)改汉名赵景祺后复出,赴东北奉天等地为官,1926年更出任奉系张作霖控制下的北洋政府京兆尹公署(即北京市政府)政务厅长,后又服务于溥仪的伪“满洲国”,1937年在沈阳去世。

  假如大康王村那栋大宅,确是由贵福倾毕生积蓄,委托王家建于清末民初,为何此后二十多年里,他都不曾动念头回来索要呢?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

  主人往事

  在王家后人眼中,王进成之子王文谟,甚至是比他父亲更有能耐的家族风云人物,王家大宅也因他在泾县四乡的显赫名声,而为更多人所知。

  王文谟大概是清光绪前期,即19世纪80年代生人。民国早年,他子承父业,到宣城经商,开设王同和钱庄(原址在今宣城百货大楼一带)、协祥布店等商号,生意相当红火,自己还一度出任宣城商会会长。在老家泾县,他也是极有影响力的乡绅财主,据说每逢新任县长来泾履职,总要专程到大康王村登门造访。作为成功商人,他热心家乡公益,兼任村里国民小学的校长。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飞机屡次轰炸宣城,王文谟的商号大多被毁,同年底宣城沦陷,他很可能在那之前就搬回了泾县老家。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时,国军各路人马不断收缩对新四军的包围圈,52师进驻紧扼咽喉要道的大康王村,作为村里首屈一指的大宅院,王家大宅自然成为该师前线指挥所的不二之选。

  叶挺被扣之际,王文谟还是唯一一位与之接触交谈过的“平民百姓”。至于那一夜,虎落平阳的北伐名将跟萍水相逢的乡村士绅说过些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王文谟与另一位中共高级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财政部副部长吴波,也有非同一般的关系——王的妻子吴云凤,是吴波的亲姐姐。

  吴波1906年生于泾县,早期曾在冯玉祥辖下的郑州警备司令部做事,1939年参加中共抗战队伍,1949年10月出任新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时任财政部部长为薄一波),“文革”后复出担任财政部部长(1978年~1980年)。

  王家后人回忆,吴波年轻时曾到姐夫王文谟的钱庄里打工,后来思想逐渐激进,投身国民革命运动,姐姐吴云凤则不时在生活上接济他。他们还记得,1953年前后,因土改时分田分地分房子,本来是大地主的王家,变得家徒四壁,生活相当困难,独力主持家务的吴云凤(此时王文谟已去世),不得已写信向北京的弟弟求助。

  据说,吴波给姐姐的回信中曾询问,王家是否还属地主阶级?如果是,他作为党员必须划清界限,若土改中确已散尽家财,日子不好过,他个人可以给予一些生活补贴。过了一些日子,一笔落款为“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汇款(数目未详),由泾县干部送到村里转交给吴云凤。

  中共建政初期,气氛何等特殊,身居执掌财权高位的吴波,能够出于亲情,与“地主阶级家庭”保持某种联系,今天看来,实属不易。

  岁月风化

  据2001年官方出版的《安徽当代简史》记载,皖南地区土改1950年7月开始,前后历时约一年,经工作队发动起来控诉地主罪恶的农民,多达30万人。而同期安徽全省的土改运动,让1600万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3000万亩,房屋200万间,牲畜20万头,稻谷1.75亿斤。王进成、王文谟父子数十年积攒下来的田产、宅院,亦在其中。

  王文谟于皖南事变数年后去世,没有活到自家田产房屋被老乡们瓜分。据王家后人回忆,土改中王家大宅分给多户人家,有本村籍的退伍军人和前游击队战士,也有村里的孤寡老人,吴云凤与当家的儿子王天锡一家,只能挤住在几间侧房中。见过叶挺的王来顺,家里原是大宅院的看门仆人,那会也住进了大宅内。

  此后多年,“地主老财”的大帽子,始终戴在王文谟的子孙头上。王天锡之子王亨沐(1938年生),早年毕业于泾县黄田师范学校,后回到家乡当小学老师。可能是为了减轻家庭成分不好带来的压力,或者为了表明觉悟,他主动要求搬到原来佃户住的平房里,并在那成家立室,生儿育女,一住几十年。

  土改时有位分到老宅一角的高姓住户,后来以150斤稻谷为代价,将自己名下房产转让给生产队,因此大宅子的一部分成了集体所有,上世纪60年代,当过队里民兵连的公共食堂,以后一度又用来制作茶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上面的政策有所松动,王亨沐设法借钱,从生产队手里将那部分房产买了回来,这便是迄今为止,王文谟直系后人名下拥有产权的唯一一块,也算是他们对逝去先人的一点纪念。

  90年代末泾县的一次古民居普查资料显示,这座晚清时期建成的老宅,正屋前后两进,并有边屋和花园,占地面积5212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普查资料中还写道,“前进正屋一字前墙,麻石门坊,大理石嵌方,内刻"大夫第"三字”,二进“门墙背面上方有白石嵌方,墨书"致远堂"三字”,前厅“天井四周8根檐柱,圆形青石深浮雕柱础,檐柱上有狮子图案斜撑”。从这些文字描述中,大致可以想象其建筑布局及内饰风格。

  自那次普查之后,又是十余年过去,有一个事实变得越来越清晰而无奈:产权四分五裂的“大夫第”与“致远堂”,和泾县不少因各种原因受到忽略的古民居一样,随着时光推移,风雨侵蚀,正渐渐疲态尽显,难见昔日真容了。

  余音未了

  近年来,王家后人中最为这栋老宅子操心的,是王文谟的曾孙辈,“60后”王曙光、王曙东兄弟。老大继承父业,是泾县中学的语文教师,老二则在上海当律师。他们的父亲王亨沐,已于2000年患病去世。据兄弟俩回忆,父亲生前常常念叨祖上和老宅子的往事,以至于孩子们对此都倒背如流了。

  王氏兄弟说,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老宅子是早年的珍贵记忆之一,虽然长大后出外求学和工作,但每次回家看到它一次比一次破败,滋味很不好受。

  他们深知无力独自承担可观的维护费用,而且屋里还住着其他四五户人家,彼此意见不易统一。他们想,最好能找到有能力的买家前来收购,目的只有一个,别让这栋蕴藏着太多故事的老宅子,白白倒掉。

  前段时间,著名影星成龙将自己收藏的数栋徽派建筑捐到海外,引发舆论热议。王氏兄弟偶尔听说,成龙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分别住在芜湖市及与泾县同属宣城市管辖的广德县(成龙本姓房,一说祖籍安徽马鞍山和县,与上述两地毗邻),曾想通过这层关系,请成龙来把自家房子也买了。后来得知,成龙与传闻中的两位兄弟并未相认,亦无来往,方才作罢。

  1991年初,泾县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五十周年,在王家大宅对面的小山坡上,竖立了一块“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处”的纪念碑,据称碑文中特地提及了老宅。22年过去,通往纪念碑的崎岖山路因人迹罕至,荆棘丛生,已无法行走。

  不知道再过十年,或二十年,经历了百年人事、几番沧桑的那栋老宅,是否也只会存留在少数人泛黄的记忆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