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涌山村

2013-03-05 22:47:4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赣鄱人类起源 万年陶邑涌山 作者:王长寿

涌山村位于乐平市北端,黄山余脉涌山北麓下,距乐平城区30公里,距景德镇市20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100户,5200余人。涌山历史悠久、人文昌达,山水合一、物阜民丰,从旧石器时代始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沛、雨量丰盈、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涌山村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乐平有名的千年古村。

涌山村初始于唐,原名锦溪村。唐宋时,有王、吴、余等几大姓氏家族居于此地。其中王、吴二支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他们在农业、煤炭、瓷土、石灰、建材等行业共同开拓,富甲一方。至元代,官府特设“八涧巡检署”于此,拥有十二间房屋、二十一名巡检吏差。专管八涧市场、税收、治安,可见当时规模已非同一般。建国后,涌山的丰富矿产资源得到了迅速而充分的开发,煤矿、石灰厂、水泥厂等厂矿纷纷成立,使涌山成为周边工业密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市场繁荣的最大集镇。今天更是发展成为全市名列前茅的经济强镇。

涌山不仅地灵物丰,更有悠久的历史。涌山是江西省人类最发源地之一,村落南口鸡公山上有喀斯特溶洞5处。1962年,中科院在其中一处叫“仙岩”的洞穴中,发现了人类打制石器及伴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证实了该地为我省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发现地。之后这里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大量陶制品,以及商周遗址、墓葬和战国、两汉、三国南朝时期的青铜器、陶瓷等遗存遗物。显示洞穴跨越了漫长的不同历史时代,这种文化遗存在鸡公山上表现出的集中性和延续性,在国内应属罕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国戏剧学院的巴图副院长、党宁教授等人对涌山进行了长达6年的系统研究,从人类学、人文学、戏剧学、建筑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乐平古戏台、涌山宗祠戏台、新旧石器遗址进行了综合考察。对涌山遗址遗迹给予高度评价,并进一步推测涌山洞穴可能是古人类居住洞穴时期的最早祀典场所。

涌山下还有两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台地遗址,据考证,其为先秦时期农业聚落遗址。这又丰富了涌山洞穴遗址的文化内涵,对考证人类从山上迁徙至山下台地生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把景德镇制陶、制瓷历史向前推移了数千年,为乐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打造国家级历史遗址公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依据。主要实物有:新石器时代的陶鼎足,距今约5000年;商代陶片,距今约3000年;西周的原始青瓷豆,距今约3000年;战国时期的铁臿,距今约2500年。

鸡公山峻拔高耸,深涧溪流、空谷幽兰、植被葱郁、参天古树遍布山中。一棵长达1500年树龄的皂角树更是令人感叹,它树高20多米,树腰直径有2米多,树冠遮盖近半亩地,枝繁叶茂,如一把遮天蔽日的巨伞。它盘踞峰顶,俯视着涌山村的时代变迁和繁衍历程。

涌山自古为乐平的北大门,它东南连接婺源、东北边浮梁。古饶洲、徽洲两州文化于此碰撞并连接。有民谣在当地流传:“徽地多饶匠、饶地多徽商”。现存的古道、桥梁与文献族谱证明,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的一条重要入口通衢。

涌山村地灵人杰、名贤辈出,谱载进士有13名,举人有68人。明清时期,因建材、煤炭业的发展产生出一批富商巨贾,如王巳山、王燮书(五品红顶商人)、王宅仁祖孙三代富商,他们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广济乡民,受到当时清道光皇帝御赐“乐善好施”牌楼一座,成就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他们留下了一座座气势恢弘、装饰华丽、雕工精细的饶式风格的精美建筑,成为涌山历史文化名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涌山村保存有传统建筑近百余幢,主要为明清时期饶派建筑风格,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在涌山河南岸,主要有两个区块:涌山老街区和王家街区。涌山老街区的遗存,除有王母石牌坊(清道光)、三孔涌山石桥两座(清乾隆)以及一些里巷居民与临街老店外,最富代表性的便是座落在涌山老街中段的“王宗五祠”——昭穆堂,该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各种功能齐全,木、砖、石三雕并用,戏台装饰精美,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戏台遗存,弥足珍贵。王家街区是涌山村古民宅最集中且又遗存比较完整的区域,这里的古民居建筑主要有司马府邸、祠堂私塾、州判官府邸、戏台看场,以及分布在各条巷道与临街的明清时期居民与店铺。这里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戏台最为抢眼,该戏台位于涌山老街与王家街区结合点的八涧桥西南侧,戏台前有一空旷看场,左侧临河右侧临近王家街,有三条道路通戏台看场,自古以来为涌山村人气最旺的商贸集散地。2011年5月,美国麻理兰大学教授、古戏台、戏剧研究专家黄琪智女士(中国古戏台研究科题项目人员之一)到涌山考察时,感慨地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大规模、建筑精湛的古戏台,宛如是一个活的古戏台博物馆。这古戏台文物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古时涌山还是军事要塞,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石达开等人都曾到过此地。沿着王家街花岗岩石块路一路走来,透过眼前一座座青砖、灰瓦,山墙组成的街道里巷,不难体会到这座古饶州重邑重镇的昔日辉煌。

漫游在涌山村明清时代的石板路上,穿梭于一座座古建筑间,仿佛历史的长卷在面前翻开,从古人类的身影,到远古的炊烟、原始的村落,再到现在的集镇,人类不断前行的画面一幅幅映入眼帘,让人不由的有种怀古论今、感叹岁月悠远、时光凝聚的幽思情怀。

2012年9月28日,中国社会村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泽江到涌山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建议涌山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把独特的地方文化历史资源转换为旅游产业资源,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圣地。

 

 涌山溶洞

 

  

涌山风光

                        景德镇市市委政策研究室 兼涌山村第一书记—刘冬

                           民间文物、文化传承、保护使者---王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