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历史名人之---苏州王鏊
陆巷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旧称陆巷古村。
它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西边是太湖,面积0.74平方公里,南宋时渐成村落。
明清时名人辈出,如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即在此村。
古村内,寒谷山庄、北箭壶、观音堂等,明清高堂巨宅鳞次栉比,是吴县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陆巷古村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是太湖边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古村。
位于苏州陆巷古村落,是唐伯虎的老师、明代宰相王鏊的故里,地处太湖边,依山滨湖,景色佳丽。
接着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王鏊:[明](145o―1524)字济之,别号守溪,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武宗(1506―1521)正德元年十月入内阁,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谥文恪。
王鏊第八世孙王世琛(1680年-1729年),字宝传,号艮甫,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琛之父王铨,宇东发,康熙二十九年(1690)乡试中举,官至给事中。他为人敦厚重交情,讲信义,被人们所称道,其书法绘画均极精妙,当时颇有名气。世琛就是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其为人、学问及其爱好均深受其父影响。王世琛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历官传讲学士。雍正四年(1726)出任山东学政,累官至少詹事。雍正七年(1729)卒于宫。王世琛为人朴实无华,其学问酷肖其人品。在山东学政任内,他积极提倡朴实的学风,而对浮伪之气则力加贬斥,使山东的学术风气为之一变,深得当时学者赞许。世琛的书画艺术深受其父王铨影响,但他深居翰林,从不轻易为人写字作画,所以他的书法绘画技能并不为时人所尽知。加上他的作品多不署名,即使偶有流传,也难以确认。清人对王世琛罕见的几幅作品评析说:"文人之笔,无雕饰痕"。(李玉素语)。著有《桥巢小稿》。
王鏊第十三世孙王颂蔚,字芾卿,号蒿隐。清末东山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补军机章京。弱冠时就冯桂芬聘修《郡志》。
王鏊第十四世孙王季烈,字晋余,号君九,又号螾庐,出生于江苏长洲(今苏州)的一个士大夫家庭,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鏊的后裔。其父王颂蔚为官为文皆有成就,是蔡元培恩师之一。其母谢长达是女教育家。这个家族英才辈出,王季烈同辈和下一辈中,涌现出许多科学家、教育家,且有不少都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如机械工程专家王季绪教授曾在津任北洋工学院教务长、代理院务。 留学英国的王季同熟悉碱业,范旭东千方百计争取他加入永利碱厂发起人之中,并委以主管技术重任。
王鏊第十五世孙王守觉,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王守觉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神经网络与形象思维实验室负责人。兼任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工业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与模糊逻辑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AD与图形学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等职。
家庭情况: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吴氏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张氏为妻,生子延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于洞庭东山嘶马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为妻,生二子一女。
正德十一年(1516年)侧室万氏,生子延昭。
王鏊有四子五女:长子王延喆(子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长女嫁徐缙,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銮,四女嫁靳仁,五女嫁严濡。
世居东山后山陆巷惠和堂,以后又在东山前山即今轿子弯与王家弄之间,筑有别墅,名曰“招隐园”。现两处均已失去原貌。陆巷惠和堂为明代官宦宅第建筑的代表,现今所存,为进深五进,纵向轴线三路, 中轴线上有轿厅、大厅、堂楼、后楼、后五及花园等,
左右轴线上有门厅、花厅、客厅、书厅、住楼等。互有备弄可通,以天井、塞口墙、库门相隔。
厅堂宏伟,廊轩等制作精巧,用料多为楠木巨材。整宅约有2000平方米,书楼五开间,楼前是砖贴面照墙,高与楼檐相齐。滴水瓦下抛方上镌有“九狮图”,其两端各有三块花鸟图案,墙正中处嵌有“丹凤朝阳”砖景,显然在当时是用以暗示宅主人身份高贵。由于王鏊官阶较高,陆巷村内住户不多,而巷道皆以青砖侧砌成“人”字纹,主街则以条石铺面,这在农村亦属罕见。
主街上尚存当时为王鍪中解元、会元、探花而立的三个牌坊的石柱残迹。
唐伯虎对王鏊先生的高度评价:“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从小聪颖异常,8岁能读经史,12岁能作诗,16岁随父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一些大臣都称他为天下奇士。
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翌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一时盛名天下。孝宗即位(公元1488年),王鏊被迁为侍讲学士,充任讲官。当时孝宗宠信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
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就命他兼任谕德,不久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鏊被进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十二月,王鏊进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
王鏊一生为人正直,采用各种办法坚持与宦官势力作斗争。朝廷忠良尚宝卿崔睿等3人被刘瑾借故毒刑敲打几死,王鏊不顾个人安危,当刘瑾面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刘瑾千方百计杀逆己朝臣韩文、刘健、谢迁,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刘瑾权倾内外,焦芳又一味奉迎,’气焰日益嚣张,王鏊于是愤然请求告老回乡。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此后,朝廷大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王鏊致仕回乡至逝世,家居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他潜心学问,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王鏊信札》、《姑苏志》等。
王鏊轶事典故;王鏊对宜兴的风景名胜饶有兴趣,尤其对善卷灵迹推崇备至,曾为善卷洞赋诗、撰序,著《善卷洞》、《善王鏊著作《震泽长语》权寺古今录序》。王鏊同宜兴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明成化八年进士(传胪)邵贤,自山东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作为宴饮和欣赏良辰美景诸老聚会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吊古、或棋奕、或垂钓、或吟咏,各得其所,百无禁忌。正德三年,王鏊来宜,在此会见了宜兴挂冠而老者12人。他们是:前九江推官万盛,黄州府经何钊,平乐知府李廷芝,湖广布政司参议翁信封,翰林学士吴经,工部侍郎沈晖,宜春知县杨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东按察司副使邵贤,归州知州胡琏,抚州知府胡孝。王鏊兴致勃勃地撰写了《东丘娱晚记》碑文。该碑现保存在周王庙内。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王鏊病逝,享年75岁。逝世后,追封太傅,谥“文恪”。其故里陆巷有惠堂及解元、会元、探花牌楼。葬东山梁家山,其墓前曾有唐寅手书的“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牌坊。现陆巷有“惠和堂”。“双进士坊”等遗址。
诗歌作品胡人归朝歌 :
儿胡儿,女胡女,女嫁胡儿娶胡妇。
唯有老身从汉来,椎结毡裘作胡语。
当时从驾土木间,匈奴驱我不得还。
朝看鹞儿岭,暮宿木叶山。
昔闻青冢今始睹,几过苏卿持节处。
胡风猎猎胡霜飞,听罢胡笳泪如注。
胡中洵乐汉自亲,呼韩犹作南朝宾。
款关不用通事语,三十年前我汉人。
奉天殿前拜天子,封爵归来认邻里。
南街北巷争聚观,家人见我还惊起。
男袭冠裳女绣襦,今日汉入昨日胡。
回思李陵并卫律,漠北高坟空突兀。
-----------明 。王鏊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