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仲舒与苏州宝带桥

2013-03-04 13:05:5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仲舒(762—823),唐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弘中,幼年丧父,随母徙居江南徽州,游学为名,贞元中登贤良方正高第,任左拾遗,曾上疏极论裴延龄之过。元和初为吏部员外郎。未几,知制诰,为文祥雅,制诰所岀,人皆传写。任庐州、婺州、苏州刺史。穆宗时,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曾岀官钱二千万,代贫民输税,后病死任所。年六十二岁。赠左散骑常侍。
      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王仲舒任苏州刺史期间,为保证漕运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岀自己的玉质宝带以充桥资,此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横垮于澹台湖与运河相接之处,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宽4。1米,共有53个桥孔(王仲舒时年53岁),桥孔之多堪称国内之首,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桥之一,也是驰名中外的石拱桥。故名“宝带桥”。
     宝带桥已经有千年的历史,由于是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则徐主持维修过一次)。现存桥为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相当严重。1956年人民政府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恢复了旧观。2001年6月25日,宝带桥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者 王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