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宅,文成县治前身与“王谢风流”

2021-05-19 13:52:21来源:15:46:00 文成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围墙
风火墙
  中国以姓氏宅第命名的村庄有不少,倘若一个村子以姓氏和宅第命名,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地位,也是一个姓氏的荣誉与象征。黄坦镇王宅村便如此,村子以王姓宅第命名。
  王宅村位于黄坦镇东面,距县城9公里,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如今这个看似虽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是文成建县的第一个县治所在地。怀着对王宅村的好奇,近日我也前往该村,对村子进行了探访。
 
 
文成县治前身
 
  在介绍王宅村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黄坦镇。黄坦本名“黄坛”,以邢宅至雅梅山间小盆地原有一黄色巨石状似“坛”而得名。后有人不解其意,书写时将“坛”误写成“坦”,1984年,《文成县地名志》出版时便将其定名为黄坦。
  黄坦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明朝曾为建巡司,清朝置县丞;还是元末浙南吴成七农民大起义、明初吴达三和叶丁香矿民大暴动之发祥地,更是近代中共领导的浙南游击战争重要根据地。
  王宅作为黄坦镇辖内的一个村子,村名颇有来历。村民介绍,王宅原地名为舟浦,因村中有杉树坦形似倒扣的木舟,且沿柳溪岸建有浦,因此,取名舟浦。元朝中后期,王氏繁衍旺盛,万历年间,十六世王德修生七子,清嘉庆年间,二十世王邦晴又生七子,七子分七份并在村中建有12处大宅,后舟浦改称王宅,沿用至今已200余年。民国时期王宅最为繁华,沿溪上下三百米店铺林立,来往贸易,十分繁荣。
  王宅村作为县治地颇具戏剧性。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谥号“文成”命名的文成县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新县核准后,由于黄坦和大峃两地互争县城等原因,直至1948年7月1日,文成县才举行县治成立庆典。陈志坚为文成县首任县长。
  有趣的是,文成县成立庆典分别在两地举行。1948年7月1日,成立典礼先是在黄坦镇举行,县府便设在王宅村文昌阁(今黄坦中学所在地);当天下午参加典礼的县府班子又赶往大峃镇,于第二天在蟾背山礼堂(即县府礼堂)又举行了同样的庆典仪式。庆典后,县政府在王宅文昌阁、溪洋坦及圣旨门设置了警察局,及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教育科和军事科五个科室。然而,设在王宅村的县政府仅持续了半年,1949年,随着解放到来,文昌阁被付之一炬,随之,位于王宅村的县政府便宣告结束。
  村民介绍,文昌阁为黄坦古建筑,建设规模宏大,设有三退两进门,内有戏台、关帝庙、魁星阁等。曾是黄坦标致性建筑。当年,文昌阁成为国民党文成县政府所在地,内设有监狱、审判厅,经常有被严刑拷打者痛哭连天,当地村民叫它“皇天阁”。1949年1月8日,浙南游击队在青景丽游击队的配合下攻下县府后,随之一把火将文昌阁烧了。

精致的木雕
围墙
 
通判迁徙来此
 
  王宅村在成为县府之前,村子文化底蕴深厚。据王氏后人介绍,王宅王氏先祖王迹于德祐元年(1275年)迁徙而来。王迹,字肇基,号启庵,生于宋理宗年间(约公元1230年)。年少时聪慧好学,善读经书,后为太学生,宋咸淳年间授为常州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赵匡胤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视为知州副职,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
  王迹任通判时,与知州赵汝廷共事。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门户常州被元军攻克时,时任常州知府赵汝廷宣布解组,王迹为避难而归,心情抑郁。当年三月,以解忧国忧民之心,王迹独自沿青田彭栝西行,途经白岩、九都来到黄石,即黄坦。见此地地域开阔,风光秀丽,山间一条小溪蜿蜒而行,如飘带由东向西贯穿整个盆地。王迹便返回率亲眷来此择地而栖,繁衍至今。
  王氏家族迁徙来此,至今已740余年,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王氏族人在王宅村留下不少佳话,村中也留下不少文物与遗迹。
中外合璧式建筑
中西合璧建筑
 
  那天,走进王宅村,我便被村中一座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吸引。此建筑位于王宅村文昌路,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据悉,该建筑为王焕章兄弟宅院,建于清末民初,院子由门台、正屋、两侧厢房及数十间附房,风火墙组成,为县级文保单位。
  该建筑结构独特,一侧围墙与墙体一起,为砖混欧式结构,房屋则为木构中式结构。让人惊喜的是,建筑围墙是由青色、红色及青面白底的砖块垒砌而筑,墙上置小青瓦,瓦片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像两条交叉平衡的波浪线迤逦向前。墙体因倚不规则道路而建,曲折蜿蜒,墙头也设计成波浪状,远看如巨龙上下起伏。墙体两头连接房屋的门窗皆为西洋式,呈拱状,奇特的是,壁上又雕着中国传统图案,其中一面墙的立柱上还塑有白色花瓶两尊,远看,墙体既端庄古朴,又透着异域风情。
  绕过围墙,由正门进入院后发现,此建筑不仅外观令人眼前一亮,内里建造更是讲究,柱廊、梁架、门窗、屏风均精工细雕,大小木件上雕有人物、花鸟虫兽、吉祥物及文字图案等,件件雕工精美,堪称一绝。无论人物,还是花草虫兽,均雕得栩栩如生。许多图案上还镶嵌着蓝色玻璃珠,给木件上的图案更是增色不少。
  在众雕刻中,明间屏风上的雕刻颇有亮色,上部为文,用红底金线竖刻《赋》38行;下部为图,用黑底金线雕刻着“梅兰松竹”图,遗憾的是,有些内容毁于“文革”,已模糊不清。正屋后面的风火墙与围墙一体,也很考究,用青砖、红砖,利用“三顺一丁”法立砌而成,檐品为砖叠式,檐下设砖腰线,细部雕刻卷草、寿字图案等。正因整座建筑建造考究,雕刻精美。该建筑于2013年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关于此建筑,还有一个故事。据王氏后人王景贤介绍,此建筑原属王邦晴四子王啟霦第四份宅院,原为木质结构老屋,1890年遭遇火灾焚毁。当时房屋传到王文澜父子这一代。正当他们准备建房之际,雅梅一张姓财主盖好新宅,宴请黄坦周围的头面人物。王文澜父子当时在黄坦与青田一代经商,家道殷实,自然,他们父子也在邀请之列。宴会上,财主自豪地夸口说:目前,我的房子在黄坦首屈一指,无人可与我比。
  听了此话,王文澜很不服气,当晚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到父亲床前商量,他要建一所与众不同的宅院,要比张财主的还要好。商妥后,他便招兵买马,为建房张罗了起来。王文澜常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想建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房子,要用砖,当时,黄坦一带还没有采用砖块砌墙,没有砖,就自己烧。他通过朋友,到青田请来最好的烧砖瓦师匠。挖地基、起窑、建砖瓦厂、买木料,几乎同时开工。为了将房屋建造的更精致,他不仅请来最好的木工、泥瓦师傅,还不惜重金到东阳请来著名的雕刻匠,为建筑的每个工件精工细雕,甚至在雕件中还用了大量的进口彩色玻璃球,力求打造一所独一无二的房子。
  由于对工艺要求高,房屋建设三年,仅建了院子的后退。此时,张财主前来参观房子,见后大吃一惊,对外人说:“现在文澜的房子仅仅盖了一退,就比我的好了,真是后生可畏啊!”
  此后不久,王文澜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院子便无奈停了下来。后来,子孙为让宅院看着完整,也仅是在院子前面砌了围墙,建了个简陋门台。
               第四份木雕
 
焚毁的三退屋
 
  原位于邢宅村邢宅路的“三退屋”是王邦晴三子王啟雯的第三份旧宅,为县级文保单位。据载:三退屋建于清朝中期,原为三进二合院式木构建筑,红门黑柱。原门屋五开间,前屋面阔七开间带两耳房,二层结构。明间为过堂敞厅,中部设木雕屏门,上刻有《赋》文一篇,行草字体,手书刚劲有力。正屋同前屋,建在花岗石质阶台基上,进深六柱十檩,屋面双落翼式悬山顶,明间前设二级踏跺,与甬道同宽。甬道由规整花岗岩质条石铺设,左右设水池。左右厢房各有20多间。
  遗憾的是,三退屋毁于火灾,如今仅剩下一处遗址。走访中,在三退屋遗址,我仅看到几块条石,石质台基与贡生王世修于清嘉庆庚午辛(1810年)所立的两个旗杆夹。此旗杆夹为青石质结构,高约1.3米,与平时所见的旗杆夹有所不同,为桶状,六面体。上面题有:“熙朝推盛典,辟学焕新猷”“贡生王世修立,嘉庆庚午岁梅月”等字样。
  王景贤介绍,当年三退屋庭院十分宽敞,前庭院有250多平方米,后庭院有350平方米,庭院的前院和正屋,明间还各摆有两条长石凳,供人们休憩。由于庭院宽敞,采光、通风、纳凉、休息都很好,庭院不仅是小孩子们游戏玩耍的场所,也是大人家务劳动的场所。当时,在正屋的中堂上还挂有多块木匾,题于清乾隆四十年,均是由青田县知事等人题词书写。可惜的是,2011年9月22日上午,三退屋着火,由于当时院子里住的都是老人,加上水源不足,没有及时灭火,很快这座200余年的木构建筑被焚毁。如今曾在这里生活的人仅剩下先前的一些回忆。
三退屋资料(该图片由王景贤提供)
 
烈妇与圣旨门
 
  除县治与王氏家族外,王宅村还有一个圣旨门的故事。圣旨门位于黄坦中学院外的文昌路,因烈妇詹氏而得名。
  “詹氏为郑好密妻子。相传明正统年间(1436年),掌管地方治安的巡司命四狱卒押叛逆郑好密妻子詹氏,至文昌阁地段,狱卒见詹氏貌美欲行不轨,并引起争执。詹氏无奈之下急中生智道:‘你们别争了,我抛花鞋至前,谁先抢到,为之有缘。’言毕,花鞋抛出,四狱卒前去争抢,就在此时,一樵夫挑柴而过,柴上插有柴刀,詹氏抢上一步,拔刀自刎而亡。事后,朝廷得知此事,为之感动,下令杀狱卒,封詹氏为烈妇,降旨建立烈妇坟并立碑。”王景贤说。
  对此,《青田县志》也有记载:“圣旨门,为明烈妇詹氏墓地。詹氏,为郑好密妻,密尝忤大姓刘某,刘伺侦之。适土寇掠银坑,巡司令卒往捕。好密逃去,捕卒四人镙詹入官,欲辱之。至黄坛遇归樵,假樵刀自刎死。时盛夏暴尸经旬,面目如生。事闻当道,执四卒毙之,有墓碑。”
  圣旨门,即是当时接圣旨的地方。当年,在此地建有圣旨门木牌楼一座,悬挂“圣旨”匾额,人们便将此处叫“圣旨门”。 因神圣而威严,故旧时凡官员路过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方才通过。圣旨门因木质结构,几经风霜,后毁于明末清初。
  “烈妇坟就建在黄坛中学左侧小山冈上。1953年土地改革时期,由于圣旨门村民饮水困难,发现富坳岭脚下田边有一泉水,苦于有一溪所隔,想建小桥,由于当时经济十分困难,村民只得将贞节牌坊遗留下的两条石柱抬来铺桥。原石柱雕刻有字,之前,我对石块进行考察时,发现石柱上的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无法辨认。而其余的石块也于后来建水库所用,埋于水库底无法寻找。”王景贤说,“现烈女墓仅剩下一处遗址,别无他物,但这个故事却因詹氏的刚烈与名节代代相传。”
  的确,清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侯选直隶州判端木百禄游圣旨门曾作诗赞道:“高高水云山,郁郁青松林,下有烈妇墓,清气盘幽深。烈士之心坚如铁,烈妇之身玉比洁,玉尚可碎铁可折,吁嗟!引墓此名终不灭。”
  除上述文昌阁、圣旨门及古建筑外,王宅村还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古墓塘、五龙桥、路廊等。虽然王宅村一度热闹繁荣,也曾是文成县治所在地,但如今时过境迁,已难现昔日繁华。(文图/张嘉丽)
三退屋旗杆夹
烈女墓遗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