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六座新驿之“甘棠”驿站

2015-07-22 10:42:09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国道324线蜿蜒前行,跨越悠然流淌的南溪,在漳浦县溪坂村设有一座驿站,为行客们休憩提供方便。

  这座名为“甘棠”的驿站,是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上的六座新驿之一,以历史上对漳台两地做出卓越贡献的贤臣忠士故居为建筑原型,按同比例复制还原,随处可见的燕尾脊彰显出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
甘棠驿站廊桥

  时间的浪潮冲刷着历史,而驿站的建筑风貌却古韵留存,是海峡两岸同心同根、源远流长的见证。乡民、游客在此聚散轮回,追忆开漳圣王的传奇,感怀漳台两地血浓于水的亲情。

  驿站的古厝建筑朝向南溪交汇处,呈“一”字布局,陈元光故居、汪春源故居、宫保第共三座宅邸临南溪而建,它们背后的历史多而厚重,犹如驿站里承载行人的一行行石板。

  驿站的核心建筑,其原型为陈元光故居“燕翼宫”,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漳州唯一的府邸,也是海内外“开漳圣王”族裔谒祖和信众膜拜的圣地。两翼建筑分别以台籍才子汪春源故居和清著名台籍将领林文察专祠“宫保第”为原型。汪春源是海峡两岸热血文人同仇敌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代表人物,而“宫保第”则是台湾雾峰林家在大陆的重要祖祠,见证了台湾雾峰林氏一门忠烈的悲壮历史。

  驿站周围,青山绿水搭配雕花缕窗,园林造景与闽南古厝文化交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的骨架,巧妙点缀亭、廊、榭等古建筑,是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完美的结合。

  天色渐暗,驿站的小路上晚风习习,植物随风而动,陈元光故居红色的院墙在紫竹的围绕下若隐若现,行走其间,恍如隔世。若是周末,就可见周边乡民,或一家几口步行,或三五好友踩着自行车,朝这里慢慢聚拢。

  夕阳西下,推开带着扣环的院门,在沉闷的“吱嘎”声中,回望墙头木制雕花纷繁复杂、美轮美奂,历史的厚重忽然涌上心头,浓烈得如糖浆一样难以化开。

  回廊处,带着草帽的老人背靠着朱红色座椅,手握折扇,闭目养神,这老人头发梳得认真,帽檐儿下,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没有一丝凌乱,微微下陷的眼窝静静地诉说着岁月沧桑。

  身处驿站,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代,聆听历史的声音隐约传来。


甘棠驿站仿建陈元光故居
云霄陈元光故居杨顽毅摄

  建筑原型:陈元光故居

  陈元光(657—711),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其父陈政奉命率军入闽,出镇故绥安地。父殁,陈元光承袭父职带领58姓军校,征战闽南、粤东,平息“蛮獠”之乱,奏请建置州县。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置,陈元光为首任刺史。他营农积谷、惠工通商、招抚流民、安置土著、兴办学校,有力地促进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中伏殉职,百姓感念其开漳之功,尊奉为“开漳圣王”。

  故居坐落于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名燕翼宫,民间称王府,又称开漳祖庙。燕翼宫为陈元光率军驻扎云霄,并以此地为州治时营造的府第。唐垂拱年间始建,经历代重修,最后一次修葺于2014年,保存了清康熙时期的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依次为天院、前殿、中天井、大殿、后天井和后殿,总建筑面积930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木作斗抱瓜筒、石作墙堵柱础,雕工堪称精湛;通梁、枋楣、束木、绘画贴金,丰富而多彩。主殿悬山顶正脊两端龙吻,剪粘堆贴,造型灵活威猛,彰显着“王府”的庄严气派。


甘棠驿站仿建宫保第
“宫保第”遗址(资料图片)

  建筑原型:宫保第

  宫保第位于漳州市区新华西路官桥顶东侧人委巷,为清光绪皇帝赐祀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林朝栋父子而兴建的专祠。林文察(1828—1864),台湾彰化县阿罩雾庄人,祖籍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先后征小刀会、剿闽西乱、败太平军、入援浙江,连战连捷,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林文察率军驻扎漳州万松关被太平军后期骁将侍王李世贤部包围,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林文察阵亡。光绪皇帝钦赐祭葬,追赠太子少保,并赐祀林文察、子林朝栋在漳州和台湾两地建专祠,曰“宫保第”。

  漳州宫保第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几经糟朽坍塌、拆除破坏,虽建筑平面布局依稀可辨,部分梁架脊饰仍有保存,但已难复见昔日规制与面貌。甘棠驿站的建筑,以漳州宫保第为依据,参照台湾宫保第主体为原型,进行复原重构,建筑面积910平方米,深三进面阔五开间,一进和三进燕尾脊,二进马鞍脊,规壁灰雕、脊堵剪粘,工艺写实、内涵丰富。

甘棠驿站仿建汪春源故居
  汪春源故居遗址(资料图片)

  建筑原型:汪春源故居

  汪春源,台湾安平人,是清代台湾的最后一名进士。1895年,清朝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等台湾举子愤然而起,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反对将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全部割让给日本,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1903年,汪春源考中进士,历任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知县,政声颇佳。1911年,结束了历时八年官场生涯的汪春源,寄籍龙溪县(今漳州),以教书为业,1923年病逝,葬于龙溪名第山。

  汪春源故居位于漳州市区振成巷,建筑面积938平方米。前堂面阔五间,明间、次间为立柱步口廊,作木隔扇门。前后堂之间为天井和厢房,两侧为护厝。红砖墙,硬山顶三川脊燕尾翘脊,穿斗式梁架。门口埕铺设白石围以院墙,正面开设大门,亦作硬山顶燕尾脊装饰。整体建筑朴素无华,为晚清闽南传统民居风格。(游斐渊 杨建城 摄 冯思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