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
甘棠港在闽东三沙湾内,是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所辟。甘棠港的兴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自唐末至宋300多年间福建社会政治经济演变的轨迹。对它进行探索,对于全面了解福州古代海上交通的发展,甚有意义。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王潮以唐泉州刺史之位攻入福州,自称留后。拥有漳泉五州之地。乾宁三年,升武威节度使。次年,潮卒,弟审知继位,唐昭宗封为琅琊王。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封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治闽时,致力发展海上交通。他从治理福州对外交通的航道入手,下令凿去位于福州之北的黄崎海道中梗舟之巨石,开辟甘棠港。旧史志多载其事。五代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福建道从海口黄碕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乾宁中,(琅琊王)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话于宾寮。因命判官刘山甫躬往设祭,具述所梦之事。三奠未终,海内灵怪具见。山甫乃憩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鬣赤。凡三日,风雷止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当时录奏,(唐昭宗)赐号甘棠港。”①
甘棠港原名黄崎港,在闽东三沙湾内,今名白马港,属福安县。南宋淳熙年间,曾在福州任官的梁克家所撰《三山志》,以及明何乔远的《闽书》中对辟港的缘起都有如前述类似的记载。②③
另外,明黄仲昭、清陈梦雷、顾祖禹、陈寿祺、李拔、张景祁等人的书著中对兹事也有记及。④可知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史家已言之凿凿,应无疑义。
王审知为什么要开辟甘棠港?《新五代史》曾记其因由;“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州)、莱(州)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之)三四……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⑥故不得不牙凿黄崎海道,在三沙湾内设置甘棠港,以改善福州对外交通的条件。可见,甘棠港的开辟,与闽国展拓福州海上交通以适应当时政治附梁和经济上发展对外贸易有直接的关系。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境内多山,西,南、北都有崇山峻岭与外界隔绝,陆路交通十分困难。唯有东南滨海,亘长的海岸线上有无数的天然良港,具有发展海上交通的优越条件。福州位于闽江下游。居福建海岸的中段,自古就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南面从闽江通海,“循州境东出,涨海万里,潮退日长,昼夜至如符契。道闽安而上,江面登阔,别归西峡,逾于南台,……轻舟朝发,乃一夕可至。南望交广,北睨淮浙,杳若一尘,乘风轻柁,顾不过三数(日)”;⑥海行往山东、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地亦很便利。因此很早就开辟为港口,与外界有了海上交通。西汉初年,江都王刘建“遣人通越鲧王闽侯,遗以金帛奇珍。鲧王闽侯亦遗建荃、葛、珠玑、犀甲、翠羽、蝯熊、奇兽,数通使往来,约有急相助。”⑦珠玑、犀角、翠羽都是来自海外的产品。据载,“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角、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⑧旧交趾指的是今两广与越南北部和中部,说明在公元前二世纪,福州南与越南,北与江淮都有了海上交通,国内外贸易已很繁盛。
东汉前期,福州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海运的枢纽,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北至山东半岛的北方航线,和南迄交趾的南方航线,分别连结着当时的国内外市场。章帝“建初”以后,由于从岭南经湖南至中原的陆路运输路线的开辟,海运重要性稍降。加上广州港的崛起,福州港的海运远逊旧时,但仍不失为我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港口。福州的海上交通依然相当活跃。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福州港在南北海运中的中心位置,又重新受到重视,海上交通事业再度勃兴。与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东南亚及西亚诸国,波斯、安息等地的海上交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外贸活跃,各国商人接踵而至。唐诗人薛能有句:“秋来海有幽都燕,船到城添外国人。”⑨即是当时福州对外贸易盛况的写照。唐代福州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为甘棠港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唐末五代,王氏割据福建,地狭民少,经济落后,实力不足。为了保全闽国势力,王氏在政治上交好中原王朝,上表称臣,藉此牵制强邻;在经济上则鼓励对外通商,征取商利,以充国用。当时由于闽西、闽北对外陆路交通不便,不得不依赖东面的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三沙湾远距王氏政权统治中心的福州有三百多里之遥,王审知却在此开辟甘棠港,是有其客观的需要的。考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两方面。
(一)泉州港的迅速兴起。北宋中期之前,福州为“七闽之冠”,“工商之饶,利尽山海”,(31)是福建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中心。人们曾用“百货随潮船入市”,“海舶千艘浪”(32)的诗句来形容其海上贸易之盛况。但自元佑二年宋政府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后,泉州港迅速兴起,取代了福州港的地位。梁克家曾谈到这种变化时说:“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33)随着福州港海上交通的中落,甘棠港作为福州以北航线上的中继港也随之衰落。
(二)南北海运的停顿。诚如前述,甘棠港是随着南北海运的勃兴而繁荣起来的。但自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迁,中国又长期陷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南宋政府为了防备金兵南侵,禁止海船过长江贸易。(34)南北海上交通陷于中断,来往于甘棠港的舶船自然大量减少。
(三)远洋航海的发展。宋代,航海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出现了航海罗盘。北宋后期指南针已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加上天文导航技术的应用,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35)不仅航行方向准确,而且海船可以远离海岸,长时间在大洋航行而不致迷途,海上交通摆脱了以往“循岸梯航”的束缚,向远洋航行的方向发展。这样,作为近海航运中继港的甘棠港,在远洋航海业中就丧失了重要地位。逐渐走向衰落。
综上所述,甘棠港的开辟与唐末五代福州海上交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随着闽国开拓海上交通的需要而兴起;随着宋代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变化和海外贸易中心的转移而逐渐走向衰落。现在三沙湾内的白马港,就是当年的甘棠港,它历经了一千多年的世变沧桑,今天当然已不可能全部窥见往代名港的旧貌故颜,但我们可以循此陈迹,追溯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发展福建北部海上交通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把它的功绩记载入福建海上交通史中弥足珍视的一页。
注释:
①孙光宪:《北梦琐言》,卷7。
②见梁克家:《三山志》,卷6,《海道》。
③见何乔远:《闽书》,卷31,《方域志·福宁州》。
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2,《地理·山川》。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108,《福宁州部·纪事》。
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卷14,《山川》。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5,《福建一》。
李拔:《福宁府志》,卷34,《杂志》。
张景祁:《福安县志》,卷38,《杂志》。
⑤《新五代史》,卷68,《王审知传》。
⑥梁克家:《三山志》,卷6,《江潮》。
⑦《后汉书》,卷53,《江都易王传》。
⑧《后汉书》,卷61,《贾琮传》。
⑨薛能:《送福建李大夫》,《全唐诗》,卷559。
⑩参见:《旧五代史》,卷4,《梁太祖本纪》;《十国春秋》,卷91,卷92,《闽惠宗本纪》,《闽景宗本纪》。
(11)于慎行:《榖山笔尘》,卷12,《形势》;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5,《福建读史方舆纪要录》。
(12)《王审知德政碑》载:“途经巨浸,山号黄崎”。《福宁府志》,卷34,《杂志》引《明志》;“王审知岁贡方物于梁,舟过黄崎港”。
(13)周祖颐:《福安乡土志》,卷1。
(14)《福宁府志》,卷8,《建置志·福安县》。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6,《福建一》。
(16)《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108,《福宁州部·艺文一》。
(17)孙光宪:《北梦琐言》,卷2。
(18)(27)《闽王墓志铭》,引自《开闽忠懿王氏族谱》。
(19)郑麟趾:《高丽史》,卷1。
(20)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王倓传》。
(21)《唐会要》,卷100,《杂记》。《三山志》,卷33。
(22)《十国春秋》,卷90,《闽太祖世家》。
(23)黄滔:《莆阳黄御史集》。
(24)《重纂福建通志》,卷20,《津梁》。
(25)《福建通志·名宦传》,卷3,《张睦传》。
(26)陶榖:《清异录》,卷4,《六尺雪檀》。
(28)引自《王审知德政碑》。
(29)《三山志》,卷9,《公类》。
(30)《历代名臣奏议》,卷108,《仁民》。
(31)苏辙;《栾城集》,卷30,。《林和知福州》。
(32)《舆地纪胜》,卷128,《福州》。
(33)《三山志》,卷6,《海道》。
(34)《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六。
(35)朱彧:《萍州可谈》,卷2。
转自王梓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