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名人故里--王阳明祖籍考

2013-01-23 22:38:25来源:陈海熊 王柏安 谢星祥 文 王立军 摄

打印 字号: T|T


 
    走近王阳明

  达溪是上虞市下管溪的上游,源自黑龙潭之龙溪(现属余姚市)。龙溪西下,与浪撞溪、徐岭溪、巽溪三条溪流汇聚而成达溪。达溪上下一带为王姓族居之地,历来有“生畈十里王”之称,其中主要的有两支王姓,一支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后裔,属琅琊王氏;另一支是三槐王氏。
  2006年4月,笔者在文史爱好者王冠群先生家中,有幸见到民国八年(1919)王正初主修的10卷《达溪王氏宗谱》(上宅支),其中有载:王导26世孙“泽元公为达溪王氏始祖”,到了第五世千四公(王寿),为“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千四公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于是得出结论:王阳明祖籍是上虞达溪上宅,王阳明的第十一世祖千四公始迁余姚,属琅琊王氏。
  笔者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强烈关注,《绍兴日报》、《浙江日报》、《光明日报》乃至《美国侨报》纷纷登载。然而,笔者在对史料进行进一步考据时,却对此结论产生了疑虑:仅凭一本宗谱的记载,是否就能确证上虞达溪是王阳明的祖籍?是否就能确认王阳明的先祖是从上虞达溪上宅迁到余姚的千四公王寿?先前所发表的观点是否会误导读者?出于对历史事实负责的态度,笔者呼朋唤友,穷追不舍地寻找与王阳明及家族有关的宗谱文献,在固执地考据求证中逐步走近王阳明。
  王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生,幼名云,5岁时更名守仁,字伯安,成年后自号阳明子,于是人称阳明先生。后世谥号王文成公。史料记载,王阳明28岁登进士,29岁授南京刑部主事,33岁补兵部武库司主事,35岁时因上疏弹劾权宦刘谨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谨伏法被诛后,王阳明39岁时任江西庐陵知县,不久再迁南京刑部主事,改吏部验封主事。45岁升右佥都御史,抚镇南、赣、汀、漳等地,受命镇压民变。48岁率兵平定在江西谋反的宁王朱宸濠。50岁才论功而拜南京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但未赐铁卷,亦不给岁禄,乃回山阴隐居讲学。56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平息思恩、田州少数民族起事。57岁病中上疏归乡,卒于归途江西南安舟中。隆庆初,诏赠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卷。
  王阳明一生官务戎马倥偬,但他的贡献集中在学术思想上。而在后世所称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诸多名衔中,最卓越而恰当的身份是哲学家和“心学大师”。他在从政之余,潜心治学不倦,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新颖而深刻的理学观点,由此改变了明代中叶之后的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被公认为继孔孟和朱熹之后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晚年用四句话对自己哲学思想作了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应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研究阐明的许多哲学教育的观点,在中国、日本、朝鲜乃至东南亚和欧美,都有深远的影响。

  寻找王阳明家谱

  为弄清王阳明的祖籍问题,笔者广泛联系各方谱友,通过联络宗亲、寻问踪迹、跑馆查阅、走村访户等途径,在浩若烟海的“谱海”中搜集载有王阳明家世的王氏家谱,历时三年。
  先是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王听兰理事长处,得到光绪二十年(1894)王庸敬纂印之106卷《王氏通谱》(复印本),这是唯一一部涵盖整个王氏世系源流的通谱,其中三槐王氏卷载有王阳明家族世系,明确记载始迁祖为王季,来自上虞达溪虹桥王氏。由此,笔者又通过查阅上海市图书馆典藏家谱目录,发现存有上虞虹桥王氏谱。于是请上虞市图书馆杜晋馆长联系,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光绪十六年(1890)王鼎新主修的六卷本《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该谱明确记载,开族始祖王彦洪“初名道,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拜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历徽猷阁待制赠少师柱国。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建炎中,扈驾南渡余杭县仙宅界(今杭州余杭区余杭镇郎宅村)。次子补之知绍兴府事,旋与弟辅之至上虞达溪,见虹桥山水清奇,土地肥沃,遂家焉。”
  此谱又载:王补之、王辅之南宋绍熙初年定居虹桥后,补之的曾孙王季始迁居余姚,因称“姚城王氏实始于此云”。辅之则仍居原地,形成虹桥王氏一族。
  为进一步寻找上虞虹桥王氏支脉——姚城王氏的族谱,笔者在2008年版《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2512种王氏谱条目之中,发现民国二十三年(1934)王钦安主修的14卷《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存目在列,并明确著录 “明人王守仁即出此族”。
  由此,我们前往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寻访这部家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的藏谱人,谱中有云:“三槐派虽与我族分支,因祠中列有文成公神牌及御祭匾额,故谱中载至文成公为止,以表后劲。”据藏谱人介绍,王氏三槐派出自琅琊宗江左派,而上塘王氏始祖王寰为江左派后裔,因此与三槐派王阳明同属琅琊江左,但并非同支。然因王阳明的牌位及一块“名世真才”的御祭匾额(乾隆十六年赐)列在本族祠堂,故将王阳明的世系附载于上塘族谱中。经查阅此谱的王阳明世系,其始祖王季确来自上虞达溪虹桥王氏。
  2010年3月11日,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李浦王氏派王景弟先生一行赴上虞认亲,笔者在交谈中得知,他们这支王氏在2009年始修宗谱时,从南京望族研究所提供的400余册王氏谱中,也发现《余姚上塘王氏宗谱》中载有王阳明世系,并明确记述上虞达溪虹桥王氏始祖王彦洪与李浦王氏始祖王彦觉为兄弟,因此特携李浦、上塘两谱前来与上虞虹桥王氏谱做仔细核对,结果所载完全相同。王景弟等十分郑重地将王阳明世系新载入李浦王氏新谱,并邀请虹桥王氏宗亲代表参加了他们的圆谱典礼。

  王阳明祖籍考据

  在悠远的农耕时代,中国原是宗法社会,许多血缘村落大体由宗族自治管理。血缘村落总由一位“始迁祖”的直系后裔世世代代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的人往往同属一个宗族。随着村落人口逐渐增加,便产生一个支脉另觅地点定居,另建宗族祠堂,新老宗族联谱而又各自独立。遇有特殊事件,则“血浓于水”, 互相支持。所以老族的聚居地便是新族的祖籍。
  有关王阳明的祖籍问题,先应就其家世作一简述。王氏中的三槐派,是北宋初崛起的世家大族,而第一代可上溯到唐代黎阳县令王言,世称三槐王氏始祖。上虞达溪虹桥王氏谱序云:“乾隆癸巳(1773年)鼎蒿偕兄兰书暨一、二、五房诸姪辈,至越郡(今绍兴市)向伯府(即王阳明宅弟)旧谱考订证明,乃知吾宗昌于宋者三槐,郁郁世居汴城,迨由南渡至余杭,自仙宅徙虹桥,实为吾上世嫡派云。”明代的王氏世传中亦多次提及王阳明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王阳明曾祖父王世杰还以“槐里子”自号,可见王阳明先世为三槐派无疑。
  据数谱记载,三槐始祖王言直达王阳明的传代世系为:一世王言——王彻——王祜——王旦——王素——王巩——王奇、——王倓——王彦洪——王补之——王元龙——王松——王季——王子俊——王士元——王纲——王彦达——王与准——王世杰——王伦——王华——王守仁。
  其中,9世王彦洪系上虞达溪虹桥王氏始祖,其后13世王季为余姚秘图王氏始祖,王阳明出自此族,其祖籍是上虞达溪虹桥村,系属三槐王氏,已然无疑,并非之前所说的王阳明先祖为来自达溪上宅王氏的千四公王寿(属琅琊王氏)。

  为郑重起见,笔者将考据资料摘录汇集如下:

  一、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载:王季,“即万五府君也,以族在姚往来属族间,见姚江山水之胜倍于他邑,乃自虞迁姚,卜秘图山后居焉。姚城王氏实始于此云。”
  二、《王氏通谱》载:王季,“松长子,字应良,号质庵,行万五,祥兴戊寅(1278)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秘图山。”
  三、《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季,“字应良,生宋淳祐三年癸卯(1243),由达溪虹桥徙居余姚秘图山北。”
  四、据余姚市学者禇纳新先生考证,王阳明先祖来自上虞达溪虹桥村:

  其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版存本堂《余姚开元王氏宗谱》载:王补之为王旦七世孙,官知绍兴府、宝谟阁待制,同弟辅之迁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之虹桥,是为虹桥派。补之曾孙王季,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之秘图山,是为姚江秘图派始祖。
  其二,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孝义堂《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封签题为《龙桥王氏宗谱》)序载:“姚江之王莫著于旧城,其分派自宋文正公旦之后南渡居浙,其后有质庵公(王季)者复自浙上虞之达溪徙姚江,居秘图山后,称秘图王氏。”
  据笔者查阅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绍兴府志》载:“余姚秘图山在县署北。署垣处北麓,半其南麓为知县廨。上有石如匮。旧经云,神禹藏灵秘图之所。初名方丈山,唐天宝六年(747)改今名。”山西面一里许有龙泉山,建有阳明公祭祠。

  王阳明家族与上虞有关的史事还很多,值得一提有二:

  一是根据《王阳明全集·海日先生行状》记载:王阳明父亲王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复号海日翁。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及第。文中载述:“先生(王华)素闻宁濠之恶(宁王朱宸濠,后兵变,王阳明平定之),疑其乱,尝私谓所亲曰:‘异时天下之祸,必自兹人始矣。’令家人卜地于上虞之龙溪,使其族人之居溪旁者买田筑室,潜为栖遁之计。”后几年,宁王果然发动兵变,家人履劝王华徙逃龙溪。“先生曰:‘吾往岁为龙溪之卜,以有老母在耳。今老母已入土,使吾儿果不幸遇害,吾何所逃于天地乎!’”这里讲到的龙溪,就是上虞达溪的源头之地。
  二是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版《新修上虞县志》记载:上虞下管人许璋,“字半珪,家贫力学,不求仕进,凡天文地理及孙吴韬略、奇门九遁之术,靡不精晓”。其时,王阳明“养疴阳明洞”,许璋与之“兀坐终日,共参妙道”,教其武侯阵法。王阳明平定宁濠之乱东归,曾到上虞拜望老师,“菜羹麦饭,信宿不厌”。许璋年七十余卒,王阳明祭文哭之,并题“处士许璋墓”碑。
  经笔者三次查考,古村虹桥的遗迹所存无几,但是距今约780年的虹桥王氏始迁祖王辅之的墓道依然存在。《王氏通谱》有载,始迁虹桥的王补之、王辅之兄弟同葬于挂灯穴母坟东西两侧,为母尽孝。而今满山枯藤蔓草,王补之的墓道竟未能看到,有待查访落实。2011-03-26 


链接:
 
  名人故里

  虹桥村在上虞市虞南山区的达溪流域,现属上虞市陈溪乡虹溪村。光绪《上虞县志》载:十九都有虹桥,因村处虹桥头,故以桥名村。
  登高俯视,虹桥村的地形像一艘船,面向达溪,背倚四明山余脉后门山。清代客居上虞丰惠的邢台县令禇维垕有诗《虹桥访王丈云逵》,赞虹桥地理人事之胜:
  山廻峰抱裹重重,天产畸人在此中。村舍环溪齐放鸭,石桥摩壁旧题虹。林泉地僻神仙境,谈论风生矍铄翁。底事簪缨传世世,水流西向不流东。
  虹桥村族居王姓,曰“虹桥王氏”,据考已有820年族史。这一支大山深处至今不足百户的王氏,历史上曾出过2位进士,1个举人,16名庠生,30个国学生;出过四川总干、浙东按抚使、天津卫经历等仕宦11人。这些都是本籍虹桥的人士,如果列入祖籍在虹桥的人物,则王阳明无疑是翘然鹤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