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城古镇·诗宗王渔洋故里

2013-01-23 22:39:14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新城古镇 藏着深闺里的故事  2012-12-13 11:31:34 来源: 新疆日报   新城王渔洋纪念馆

 

新城四世宫保坊

 

新城王家忠勤祠内景

 

新城王家忠勤祠外景

透过铁门看王渔洋故居

    在淄博桓台的新城古镇,一代诗宗王渔洋的名号,显赫于明清两代的王氏家族,在当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那都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人们依然时常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当然,除了王渔洋与王氏家族,作为古镇的新城,自然也出现过其他同样耀眼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是新城的历史名片。若说风景,这里的山河并不是最美的;若说传奇人物,这里的名人也并不是最突出的;若说知名度,这里更是很少有人知道……但是,一个古镇有没有魅力,更多的在于你是否有一双慧眼,能发觉这座养在深闺的古镇,所留下的故人、故居、故事……

  王家忠勤祠

  从淄博张田路桓台县新城镇下车左转到忠勤祠不过百米。

  从车来车往的繁华都市到寂静的王渔洋纪念馆不过百米。

  繁荣与富强,衰落与颓败,更替交融,不过百米。“迈过这条路,进入忠勤祠,那里就和一切烦躁绝缘。”路边小商店老板话里有诗,“那是一块净土,可以净化心灵。”

  王渔洋从26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他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著述36种560多卷。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先祖王贵于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桓台新城。四世祖王重光是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20余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多么傲人的家世与文采,有几人能不羡慕呢?

  古树苍柏,曲径通幽,碑文林立,厚重文化气息迎面扑来。

  门前是王氏后人刻制的石碑,正门的右侧分别立有省、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忠勤祠”石碑,正门台阶两侧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祠堂外散落着一些残缺不全的石料,或方或圆,或清白或染迹。护院的老人名叫王克义,今年65岁,是王渔洋的后代。老人说,多年来,他一直看护着忠勤祠,守护着王氏家族的荣耀。

  王渔洋纪念馆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宏伟,却充满内涵。

  新城镇,是山东桓台的古县城,至今已有七百二十二年的历史,几年前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山东省内的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一切均与清初著名文坛领袖王渔洋息息相关。

  忠勤祠是明朝万历十六年为纪念新城王氏四世祖“忠勤公”王重光所建,分东西主两跨院。王重光,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十六年举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因触忤阉党调任贵州按察使参议,当时皇宫里正大兴土木,重修三殿,遂在贵州山区采办大木。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后受到嘉靖皇帝谕祭,文中有“忠勤报国”之褒语,嘉靖皇帝赠“忠勤可悯”匾额,颁旨在贵州永宁敕建立祠供后人纪念。其后人征得万历皇上恩准,在新城故里重立忠勤祠以示纪念。

  从亭台楼阁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陈列的诗词歌赋到稀世碑文“圣旨” ,从古宅内一片小草到参天大树……经历数百年风雨的纪念馆,每块青砖都可以讲述一段有关文化的凄美故事。

  孤独的四世宫保坊

  桓台县新城镇南村大街,几名顽皮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不远处一名卖冷饮的妇女很悠闲地看着过往车辆。

  她身后,一座高大的砖石牌坊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威严和荣耀,这是四世宫保坊。“新城有七十二牌坊,就剩这一座了。这是这儿的宝贝……”卖冷饮的妇女把记者当成了外地游客,对于身后这座牌坊的历史,她如数家珍。“我曾经觉得自己很有眼光,总想着能占据一个风水宝地做生意,靠着这座‘宝贝’绝对差不了。可事实上并不如意,游客少得可怜……”

  南村大街的这座牌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目的是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中功绩显赫,被朝廷晋爵为太子太保的事迹。王象乾往上至曾祖父都在朝廷为官,这座牌坊被称为四世宫保坊。

  四世宫保坊被称为新城镇的宝物一点不为过,作为新城七十二座牌坊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国内唯一的砖坊。

  三门四柱一牌楼,四世宫保坊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宫殿样式。最下边是方形的巨石底座,三层,每层四周都有精致浮雕。

  底层雕刻着莲瓣,中层是云朵,上层刻着龙驹、麒麟、松鹿等一些传统图案。基座上开有三个拱门,中间大,两边小。基座上还雕刻着八尊石狮。雄狮脚踏绣球,回首张望;雌狮怀抱幼狮,俯首凝视。大拱门上,嵌着上下两块石匾,下边的功德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上方的匾则是刻着“四世宫保”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相传是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四世宫保”四周是一圈水泥围栏,显然是后来为了保护牌坊而做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圈围栏,老牌坊跟周围的道路、村落更像极了两个世界。

  历经了四百年风雨的“四世宫保”,至今仍是新城镇标志性建筑。然而,这座诉说着王家煊赫历史的牌坊如今却孤独地树立在原地。除了记者,附近村民来来往往,没有人多看它一眼。

  落魄的王渔洋故居

  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王渔洋故居矗立眼前。位于院西的两棵古槐罩住了大片绿地,而下方却横躺着王渔洋的石头雕像。

  当地村民李成忠告诉记者,眼前的荒凉确是王渔洋的故居,王渔洋不仅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晚年告老还乡还住过这里。据记载,至清末,王家已非昔日可比了,于是将宅院的一部分卖给了盐商冯冠儒,也因此有了如今“王渔洋故居、冯氏住宅”的说法。

  据记载,王渔洋故居是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的西城别墅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王渔洋病故,后西城别墅蒙受火灾,王氏家族日渐衰败。由冯冠儒收买改建后,也称“冯家花园”。1945年新城解放时,冯氏家人弃室而走,而年久荒芜。解放后的几十年里,这处宅院一直作为粮仓使用,因此古宅内部并未遭受太大的破坏。

  随着铁门被打开,宅院内齐腰的杂草拦住了记者的脚步,让人一看便知此处已许久无人管理了。因为曾被用做粮仓,王渔洋故居躲过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故居建筑为四进院落,大门位于东南角。进大门过重门,即南花厅,花厅3楹,木制隔扇,石砌台阶,北为花墙、园门,园门内即前院,北为过厅,五级踏步,前廓5楹,木柱卷檐,雕花门窗。厅前有甬道,两侧为鱼池和东西厢房,厅后门可抵后院,后院正堂稍低于前厅,配东西耳室。

  目前,除西城别墅的花园被后来建筑占用和少量局部建筑被毁外,整体轮廓即主体建筑均得以完整保存。“锁了得有十几年了,没人管。现在真的有些落魄,真让人心疼。几百年了,它为什么还藏在闺中?”面对眼前的王渔洋故居,李成忠的话语里颇有一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