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唐末固始人移民福建的路线选择

2013-01-24 15:06:26来源:李志坚

打印 字号: T|T

     河南、福建同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立于中原,一个居于东南,地理上的距离比较遥远,但是两地的人民却有着比其他省更多的联系,特别是血缘上的不可分割,历史上由河南到福建的移民路线连接了两地的血缘、历史和文化。绸之路连接丁中西文化,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唐末固始人移民福建的道路连接了中原文化与八闽文化。
     发生在唐朝末期的固始移民是河南历史上,也是福建历史上不可忘却的事件,固始移民所走过的道路更是我们今天应该永远值得纪念的。
     唐王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家,安史之乱成了它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成为它的痼疾,唐王朝的元气再也未能恢复。到了唐朝后期,情况越发更为严重:政治更加腐败,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一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唐王朝对百姓的残酷压迫,终于换来了百姓对自己的反击:黄巢起义。
     公元“878年冬末,濮州人王仙芝在长垣揭竿起义。随后冤句人黄巢率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就这样黄巢大起义正式爆发了。
     以流动作战为主要特点的黄巢起义转战各地,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参加起义队伍,全国许多地方都纷纷响应黄巢起义军。固始所在的淮南地区也不例外,也很快爆发了反抗唐王朝的运动,人们驱逐了刺史李弱翁,号称固始“三龙”的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积极投身其中,和寿州人王绪组成起义军的领导集体,此时有大批的固始人参加起义军。   
     这支主要由固始人组成的起义队伍刚刚成立,就不得不转移南方。首先是北方军阀,特别是秦宗权的威胁。固始所在的淮南道,地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极易受到四方敌人的攻击。对起义军而言,最直接的敌人就是割据许、蔡的秦宗权。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割据者,凭借着自己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四处烧杀掠夺,“焚屋庐,城府穷为荆莱,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腐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新唐书》卷二四《黄巢传》)使得河南及周边地区差不多都处于秦宗权的影响之下。除了秦宗权,北方还有李昌符、王重荣、诸葛爽、孟方、李克用、朱全忠等拥有强大兵力的军阀。北方根本没有力量弱小的固始起义军的立足之地。但同时期的南方比较有利于起义军的发展。相对而言,南方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割据势力,但他们的力量比同时期的北方割据者要小许多。而且,南方的割据版图正处于形成之中,还没有出现稳定的割据形势,各割据者的势力范围还在频繁变化之中,在南方立足比较容易。此外,南方比同时期的北方要富足些,物资供应能有更大的保障。江南自唐朝中后期经济水平就开始超越北方,并成为唐王朝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因此,南下是当时的正确选择,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即唐初的固始人陈政、陈元光曾率大批固始人迁至福建漳州。
     为了求得生存,王绪和王氏兄弟决定南下发展。于是起义队伍离开家乡,向南方转移。由此拉开了唐朝末期固始人移民福建的序幕。
     王审知兄弟在离开时,带着他们的母亲董氏同行,其他也有不少人也是和自己的亲属一起行军的,由于随行的家属较多,为了节约粮食,起义军的首领王绪下令:“约军中无得以老幼自随,犯者斩。”(《嘉靖固始县志》卷七《人物志》),由于众多家属的随行,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次军事转移,还不如说是南下的移民队伍。
     在这个队伍中,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固始姓氏。后来的学者对此多有研究。嘉靖《固始县志。隐逸》记载有十八姓;清末的固始进士何品黎考证为5000人;吴松弟在《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中罗列了127人,包括黄、潘、孙、郑、周、朱、李、王、陈、郭、魏、林、刘、姜、裴、蔡、夏侯、叶、曾、和、傅、韩、杨、许、方、丁、徐、孔、詹、翁、熊、江、吕、崔、柳、邓、吴、邹、苏、连等40个姓氏,其中,光州固始籍的60人,25姓。《台湾省通志.人民.氏族篇》记载为27姓;固始县史志研究室编印的《历史姓氏》(一)综合今人许伙努等的研究成果,认为有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余、骆、蒋、包、阮、袁、赖等50多个姓氏。虽然这些数字不尽一致,但都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些南下的人们是光州固始所有百姓的完全代表。以后这些姓氏几乎都在福建扎下了根,繁衍生息。这一点在今天的族谱上有清晰的反映:
     台北《张氏家谱》载:“世居光州固始,唐未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人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
     福建《吴氏宗族宝鉴序》载:吴祭公字孝先,是泰伯62世孙。唐末,与从兄弟6人随王审知人闽,分居福州、泉州间。
     长乐塔峰《陈氏族谱》载:“道源公自光州固始浮光从王潮人闽,居于榕城石井巷。”
     闽清《许氏族谱》载:“许十一,光州固始人……唐末携子许十二与妻弟陈勇随王氏人闽。”
     俗话说,在家容易出门难。这些远离家乡的人们在迁徙的路上充满了种种的困难。他们一路上不断和遇到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还要抵御不同自然灾害的侵袭,更要克服物资供应不足的困扰。顽强的固始人民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坚持南下。
     他们离开家乡固始向南进发,过寿州、庐州,抵达浔阳(今江西九江)。浔阳是江西的门户,自晋代就是“七省通衢,来商纳贾”的重要城市,起义军越过浔阳,继续南行。溯赣江而上,过洪州(今江西南昌)、吉州(今江西吉安),最后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由虔州东进,折人章水河谷,进入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由汀州向漳州(福建漳浦)、泉州展。
    在南下的进程中,起义军的领导层发生了一些变动:最高领导人由王绪变为王潮和王审知。这主要是因为王绪是个气度较小的人,唯恐有人篡夺自己的位置,听信术士的谗言,认为那些有才能的部下,会夺取自己的位子,于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们一一铲除。狡兔未死,走狗已烹。王绪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起义将士的强烈不满。当队伍行进至福建南安时,王绪终于被部将所杀,王潮被推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王审知为辅。
      王氏兄弟掌握了最高领导权后,对部队进行了整顿,使部队不仅提高了战斗力,也赢得了民心。由于广大将士对故土的留恋,王氏兄弟成为首领后。打算改变继续南下的原定计划,准备率领起义军转回家乡。
     光启元年(88s年)八月,王氏兄弟率领着归心似箭的固始子弟兵行至泉州沙县时,被泉州百姓所阻拦。以张延鲁为代表的泉州百姓带着酒肉,恳请部队留下,帮助他们驱逐当地恶霸廖彦若。廖彦若是当时泉州的刺史,是一个非常暴虐的统治者,横征暴敛,残忍无道。
     泉州是当时福建的重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廖彦若欲凭借泉州坚固的城墙困兽犹斗,起义军在王氏兄弟的领导下,加上泉州百姓的全力支持,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终于攻下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
     王氏兄弟攻下泉州后,福建观察使陈岩表奏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这样,王氏兄弟率领的固始子弟兵驻留于泉州,起义军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在泉州,王氏兄弟收编原来的泉州守军,队伍进一步扩大;又革除原来的种种弊政,减免租税,发展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泉州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自此,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在福建拥有了很高的声望。
     作为福建最高的统治者,福建观察使陈岩看到王氏兄弟的才能、力量,有意使之继承自己的职位,为福建谋得安定。景福二年(893年)陈岩临死前写信让王潮代领福建,但是,信未发出,陈岩就死了,他的妻弟范晖强行改变陈岩意愿,抢先占据了陈岩原来的位置。范晖虽然占得了先机,但是陈岩原来的部下并不服气范晖,而是希望王潮做福建观察使。
     王潮得知福州发生的一切,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力量,稳固自己在福建的地位,决定攻取福州。于是派弟弟王审知率军攻打福州。福州是福建第一大城,城墙高大,比攻打泉州要困难许多。王审知围攻福州多日,并没有显著效果,反而自己的伤亡较重。王潮决心拿下福州,在后方给其坚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战斗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最后,城内粮草耗尽,部将杀死范晖,开门投降,福州终于被拿了下来。王潮进驻福州,以隆重仪式埋葬陈岩,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对陈岩后事的妥善安排,有效地稳定了福州的局势,也赢得了福州的民心。这是起义军非常重大的胜利,奠定了王氏兄弟在福建的地位。接着,建州、汀州也相继归降。这样王氏兄弟就拥有了当时福建观察使所管辖的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等五州,建完全为其所掌握。面对这种情况,唐昭宗顺势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正式承认了王潮对福建的控制。王潮任命王审知为副职。这样,王氏兄弟带领的固始起义军就在福建扎下了根。
     王氏兄弟掌握了福建的军政大权后,就开始为福建的稳定、发展而努力。王潮派出大批官员巡视各地,检查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赋税的额度;与周围的格局政权保持和平关系。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努力,福建的局面很快就有了一定的改观。乾宁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去世,尽管他有四个儿子,但他还是留下遗愿:让三弟审知继承自己的位置。王审知让二哥王审邦接替大哥的位置,审邦以自己功小,审知功大,坚辞不就,最后,王审知继王潮成为福建最高领导者。唐王朝加封王审知为瑯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温派翁承赞册封其为“闽王”。
     王审知统治福建约三十年,为福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身作则,自丰俭约,任人唯贤,发展经济;称臣中原政权,交好周边国家,为福建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于开宝七年(974年)下诏重修王审知祠,并为其亲题“八闽人祖”的庙额。
     经过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的努力,以及随行迁移的固始人的辛勤耕作,福建由一个蛮荒之地,成为与中原相差无几的地区。南下的固始移民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作者李志坚为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