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之“独具特色的固始寻根”
来源:海峡之声 2012年09月07日 09:11 (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近数年来,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姓氏在探寻祖根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于是在他们的家族和每个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结,他们对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这一现象引起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注意,称之为“固始寻根”。
固始地处今天河南省的最东南部,全县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邻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广义的“中原”概念,固始已不属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属的一个县。历史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对于南迁至闽台的中原姓氏后裔来说,固始不是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却是在姓氏寻根过程中必然会探寻到的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固始寻根是独具特色的。
固始地处淮河上游西南流域,大别山北麓,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固始古迹的规模与久远,令人叹服。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马世洲研究员表示,早在夏初,舜的后裔就分封到这里建立潘国,城墙至今巍然屹立,堪称全国最为古老的城垣,现已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潘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潘国是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国,它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封的,毕公高的小孩子叫季孙封于潘,后来潘被楚灭亡了以后,潘国的子孙就以潘为姓,后来逃亡到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潘姓都以潘国为姓。这里就是他的祖根之地。”
潘国之后,又有廖、蒋、英、安、黄封邑于此,成了这些姓氏姓源所在。春秋中叶楚国孙叔敖率民利用大别山水引入人工渠,自南向北灌溉固始纵横一百多里的农田,令“山涧之湍波”成为“沃壤之美泽”,沿用两千多年至于今,是中国水利史记载的最早水利工程。
固始有这“百里不求天”的沃野,在中原地区是罕有的,为历代统治者所垂青。同时它又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每逢中原战乱,固始必然祸及,人民饱受蹂躏,或死或逃,“每每徙其治,每每虚其地”。但同时它又有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战乱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其迁徙的方位主要是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闽粤族谱大都记有祖上迁自固始。
固始成为闽台一带许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历史上晋、唐两代中原民众三次大规模地向东南地区迁徙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西晋末年随着晋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现的移民潮,“中原衣冠八族入闽”较为出名。对此,福建的杜、黄、陈、郑等大姓的家谱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这八个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另外,在唐代的两次迁移中,唐代早期唐高宗派陈政、陈元光入闽、粤,在漳州设“州府”;唐代末年王审知率军队入闽,据泉州,为“闽王”,而形成了闽南民系。这两次南迁的主导者陈氏、王氏均为“河南光州固始”人。而客家人的祖先是北宋末、南宋初,从中原南下,经淮河长江流域,再进闽、赣、粤山区定居下来,形成了客家民系,他们的好多族谱也说祖先来自固始。
那么,固始在当时怎么会居住那么多人?其实,“固始”应是中原地区的代名词,中原人南下后,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世代相传,各个家族虽然有自己祖籍的记载,但未必都十分精确。可是在那个战乱和大迁徙的年代,大批中原人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南下,固始作为离开中原的第一站,使祖先们铭记在心。其次,固始是一个交通要道,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河南的西南部是山区,重峦叠嶂,河南东面毗邻安徽,河网密布。因此,出河南南下的通道只有固始最合适。
历史上,从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闽南人和客家人为了相互区别,而称闽南人为“河洛人”,而在台湾的客家人也称自己是“原乡人”,所谓“原乡人”就是客家人怀念中原的家乡,以自己的家乡在中原而自豪。台湾的闽南人和客家人都认定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根在河洛。在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代代相传,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来自海峡对岸的“唐山”,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河洛、根在固始。
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学文老先生表示,凡是世界各地有华夏儿女的地方,都有光州固始人的后代。
“光州固始是唐人街的历史源头,是华人、华侨和世界客属的血缘之根、姓氏之根,恐怕这在许多文章典籍和专家学者的论著中,是不争的事实。千百年来,他们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地,不忘固始先人带去的这种中原的河洛文化的烙印。今天我们无论是在福建,广东,东南亚,还是台湾,都有非常明显的印记,你像世界客属,世界客属客家民系,他们无论是今天,是在三明宁化石壁村,龙岩一带三明一带,还是说,在海外的那些客家民系集聚区,他们是这样的,他们说,凡是有阳光的地方,都有华人华侨,凡是有华人华侨的地方,都有客家人。所以我现在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阳光的地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华夏的儿女,凡是世界各地都有华夏儿女的地方,都有我们光州固始人的后代。”
固始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每逢中原战乱,固始必然祸及,人民饱受蹂躏,或死或逃,但同时它又有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战乱一平息,人民很快又回来聚居成市。另外,固始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其迁徙的方位主要是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
历史上固始人几次大的南迁,将中原的文化和民风民俗播散到了闽南大地。其后代又从福建远播迁至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据查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台湾共有82万9000户,737个姓氏,500户以上的大姓有100个。在这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明确记载其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台湾。前10大姓氏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陈姓占12%,林姓占8%,黄姓占6%,祖居地大部分都在河南固始县。根据历史考证,就连鼓吹“台独”的陈水扁,也是陈元光的第45代孙,在诏安县太平镇百叶村星斗楼保留的陈氏族谱上,记载陈元光第37代孙陈乌于1737年从漳州移居台湾,传到陈水扁是第9代。
唐代早期唐高宗派陈政、陈元光进入福建平乱,并在漳州设立“州府”。陈元光开辟漳州、治理漳州期间,主张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广泛传播中原文化,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州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学文老先生激动地表示,由于陈元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当时的漳州大地、闽南大地充满了一片朗朗读书之声,老百姓非常的拥戴这支军队,称他们是仁义之师,文明之师。
“陈元光创建漳州以后主政以后,他就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安民、富民。在政治上他廉政奉国,开科选士、选贤任能。在经济上劝人务本、兴修水利、改善农耕、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平原地区推广双季稻,植桑养蚕、制陶、造船、晒盐这些一系列的开发措施。使这个不毛之地,这个非人所居的地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按现在的话说跳跃式的发展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在文化上、文教上层层办学堂,办书院。比如说他创办了创建了松洲书院,松洲书院就在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镇。我们今天看起来那个松洲书院当年是何等的气派,那是一流的学府啊!后来这个学院第一任的进士就是陈元光的后代,陈元光的儿子亲自到松洲书院去讲学。这个时候使漳州大地、闽南大地充满了一片朗朗的读书之声。就是说中原文明代替了过去蛮荒落后,一种文明进入了千家万户,取代了野蛮,取代了暴横。文明的门槛使我们那些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的同胞他们真正迈进了文明的大门,文明的门槛。所以说陈政、陈元光这个家族,他们是闽越地区,文明的拓荒者,文明的奠基人。同时呢为了减轻战乱中的老百姓的负担,他们就开展部队的大生产运动,所以老百姓非常的拥戴这支官军,那老百姓看到他们是仁义之师,文明之师,他是帮助我们建设家园的,他们是我们和平与安定的守护者啊!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开创者,建设者啊!”
在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在台湾的开漳圣王庙大大小小也有三百多座,规模富丽堂皇的有50多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最多,香火最旺。固始,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并且造就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怀固始”的“根文化”现象。
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马世洲研究员表示,他曾接待过不少到固始寻根的台湾同胞,他们的虔诚,使他很受感动。
“他们对魏敬夫人,对陈元光故居的祭祀,都非常虔诚,我很受感动。一千多年了,他们还不忘祖根,不忘故地。这对我们生长在故地的人也非常感动。台湾(同胞)他们回来寻根问祖,也表示了一千多年之前,他们与我们都是一家人,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应该说,他们回来,也是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忘不了自己的根。”
其实受感动并不止马研究员一人,说起感动,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陈学文老先生有更深的体会。
“说到这些寻根问祖与闽台这种渊源关系,我有时候很感动;比如台湾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叫陈楚,老先生到固始寻根问祖,我陪他到陈氏将军祠和奶奶庙。80多岁的老人焚香、叩头,一一到底,而且跪的时间很长,很长。我看着他这位老人很动情,他说:‘我们世世代代,都有回到固始县来寻根祭祖的愿望。但是由于山隔水阻我们没能实现,到我这一代,到我今天80多岁了这个心愿才实现,才得以实现,才圆了我这个回祖籍地寻根问祖梦。’老人家祭拜完了以后,从他内衣里面掏出一番洁白的手帕,在将军祠的院中他自己找了一个地方,轻轻的又那么深情的挖了一抔黄土,包起来,非常非常郑重的把它装到内衣口袋去。他说:‘我要把它带到台湾,我要把这一抔故乡的黄土带回去珍藏起来,每年每逢过节的时候我要把它拿出来让我们的家人子孙后代去亲吻一下。他们见到这一包黄土就像回到了祖籍地,回到了老家,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作为心里上的一种慰藉。’当时我们在场的人都很感动,甚至动容。我们想到这个历史上固始南迁的一批又一批先民,他们要么是逃避战乱,要么是自然灾害出去谋生,哪一家离开他的祖籍地固始的时候,背井离乡的时候没有一部心酸的离别史啊!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以后,哪一个家庭没有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开拓史啊!他们过的是漂泊的生活,在异国他乡,能够立足,能够开发,能够结果,他们今天的子孙能够回到祖籍地来寻根问祖,所以他们也是百感交集。回想当年他们先人的时候,他们也是泪流满面,感慨万端。想想他们今天有条件回到祖籍地来寻根问祖的时候,作为祖籍地的乡亲我们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们为他们在闽台,在港澳台,还是在东南亚,还是在欧美在海外,能够为异国他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些贡献,也是我们祖籍地人分享了他们的光荣、分享了他们荣耀、也分享了他们的成果。”
千百年来,陈元光不仅在闽台及海外受到人们的称颂崇拜,在他的故乡——固始县的父老乡亲也没有忘记他,相反,时至今天,人们对他的崇敬与日俱争。2004年,在固始县城中心建成了陈元光广场,重新整修了陈氏将军祠,对纪念陈元光祖母魏敬夫人的云霄庙进行了保护。
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马世洲研究员表示,2006年是陈元光建立福建漳州1320周年,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捐赠的“开漳圣王”陈元光雕像运抵固始,安放在陈元光广场,塑像中的陈元光身跨白马,表情威严。
“陈元光的父亲陈政,唐高宗总章二年到福建平乱,以后开辟漳州,后封开漳圣王,他的祖籍是河南固始县人,为了表彰开漳圣王的功绩,固始县纪念陈元光,在这边建了个陈元光广场,福建云霄特地雕塑了一尊陈元光的塑像,安放在陈元光广场。”
唐代初期陈政、陈元光率兵进入福建平乱,并在漳州设立“州府”。陈元光开辟漳州、治理漳州期间,主张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广泛传播中原文化,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州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其实,除了“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外,1100多年前祖居地也在河南固始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对开发福建、治理福建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审知不仅鼓励垦荒,倡修水利,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还兴办学校,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后世誉称“开闽王”。
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学文老先生认为,当时平息战乱、统一福建,使福建成了偏安一方的海滨邹鲁,王氏兄弟是起了历史性的开拓奠基的作用。
“王氏弟兄三人率领义军进入福建以后,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那么他们秋毫无犯。今天在泉州有个文化街,有的人说是状元街,我多次去过那个地方,往西走靠右手的一面墙壁上,镶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有一个地图,那个地图就是当年,闽王弟兄三人随义军南下的行军路线。王氏兄弟率领义军进入福建以后,他就要求他的部队要做文明之师、要秋毫无犯,要视老百姓为父母,所以他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在漳州,还是在福州,还是最后到泉州,到处都受到老百姓的拥戴。人们自发的送菜送酒夹道劳军,夹道欢迎,他们也是通过九年的征战后来就统一了整个福建。平息了战乱,特别是在王审知主政以后,创造了一个闽地的太平盛世的景象。王审知非常有才气、非常有谋略、非常有远见。在政治上,奉当时朝廷为正溯,每年按时纳贡,风雨无阻。拥戴朝廷,拥护中央,从来不搞小山头,不搞独立亡国。经济上他也是重视农桑,传播中原的农耕技术,发展生产、冶金。发展海上的贸易,他亲自勘察一些港口,比如说福州、泉州的港口建设。他非常注意发展海外贸易,像泉州的港口在当时,特别是宋初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与世界第一大港口——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南边可以通到南洋、阿拉伯许多国家,北边可以通到朝鲜这些国家。海上贸易十分的活跃,为福州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时的福建成了全国偏安一方的海滨邹鲁,应当说王氏兄弟是起了历史性的开拓奠基的作用。”
除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开闽王”王审知之外,民族英雄郑成功,复台将军施琅,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祖居地也在河南固始。固始,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并且造就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怀固始”的“根文化”现象。
这也正好印证了海内外姓氏文化研究者、历史与考古学家研究和考证得出的结论:“豫闽台一千多年前是一家”,“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固始。”
确实,闽台与中原的根亲关系,已越来越多地得到闽台人士和海外人士的认可,近年来到固始寻根问祖的闽台同胞、海外侨胞络绎不绝。1998年,福建漳州市与河南信阳市结为友好城市,在文化、商贸等领域进行友好交流。漳州、信阳结为友好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个城市的人民同根同祖。目前,闽南已有陈、林、何、黄、尹等几十个姓氏宗亲联谊会到固始寻根问祖。
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陈氏将军祠和始建于唐朝天授二年(691年)供奉陈元光祖母魏敬夫人的大山奶奶庙,都是位于固始县的陈集乡,近年来接待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多达上万人,他们到这里来寻根问祖,拜谒先贤。
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马世洲研究员表示,大山奶奶庙也叫“云霄庙”,虽然是供奉魏敬夫人的,但当年随她一起开漳的将士的后裔他们回来以后,同样对她也是崇拜、祭祀。
“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去南方的固始籍的人,一开始去的时候是5000多人,后来又是3000多人,加起来可能是8000多人。姓氏我们统计了一下,有100多个姓氏。虽然这个庙是供奉陈元光祖母魏晋夫人的,但随他们去的一些将士的后裔就在南方生根落户了。他们回来以后呢,也同样对魏晋夫人对陈元光祖母崇拜、祭祀。”
2003年9月19日,台湾TVBS电视台在固始县摄制了《两岸同根同源》电视专题片,用了大量的图片、镜头和详尽的史料、文字介绍了陈氏将军祠。于2004年1月22日至2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七)在台湾TVBS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使台湾同胞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事实真相,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思乡之情。
1991年,固始县遭受了特大洪水的袭击,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灾情牵动着全国同胞的心,也牵动着闽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心。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倾情相助,捐款1360万元帮助祖居地灾民建房建屋,捐助粮食、衣物、被褥等折合人民币506万元。
固始慈济高中副校长王立新表示,当时台湾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祖籍地的乡亲们,战胜洪水重建家园。从此,台湾慈济与固始高中牵上了手,并结成对子,固始慈济高中也成为大陆第一所与台湾慈济大学附中结对的中学。
“我们固始历来就是一个中华侨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和福建,漳州和台湾在历史上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1991年的时候,我们这一块发洪水,受到水灾之后,我们县的灾区得到了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的援助,他们帮助我们建设了慈济村,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们固始县就和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有了联系,一直联系不断,所以在2000年建设学校的过程中,又再一次得到了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援助。当时他们捐款了一千一百万人民币,帮助我们建成了这所学校,从此我们学校原名叫固始高中,更名为固始慈济高级中学。2002年我们这个学校建成落成典礼的时候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和台湾大学的附属中学有一部分老师过来搞两岸的两个学校交流活动。从那时开始03年、04年、05年,连续我们两个学校都有一些交流活动。2006年我们学校也派了十几个老师和学生到台湾大学的慈济中学参加了他们的一些教学、交流师生的活动。”
作为同根同祖的骨肉兄弟,台湾同胞和大陆福建乡亲、河南乡亲一样,是发展两岸关系的主要力量,也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兴盛时期的治国方略,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这些时期之所以兴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寻根问祖是天下华人共有的伦理观念。我们也希望两岸同胞通过寻根问祖,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一家亲情。(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