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固始移民简论
唐代,从光州固始迁居闽地的移民浪潮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中叶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第二次是唐朝后期黄巢起义后,包括固始人在内的中原人因避乱而大批流移到闽地;第三次是唐朝末年固始人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王”)兄弟率军入闽。
这三次移民,对闽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指出.随陈氏父子入 闽的将士及家属共8000多人。这些入 闽的将士中,有姓氏可考的有:陈、许、卢、戴、李等60余个,随军家眷姓氏可考者有卜、尤、尹、韦等40余个,除去重复者,还有18个姓氏,二者合计近90个姓氏,可以说是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因黄巢起义而避乱入闽的人数和姓氏数量,目前还有待研究。跟随“三王”入闽的一般说法是5000将校。这些人中有多少姓氏,说法不一。有18姓说者、有25姓说者、有27姓说者、有34姓说者,许伙努、杨清江先生则考证出有王、陈、林、刘、郭、谢、吴、张等50姓。
这三次入 闽的移民,大部分来自中原,但祖籍未必都是光州固始。本根据史书和家谱记载,仅就明确记载唐代祖籍为固始而入闽的史料做一梳理。以期大家对唐代固始移民的具体事例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唐代固始第一次移民浪潮中,陈政、陈元光父子,陈政之兄陈敏、陈 敷,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都是光州固始人。
此外,陈元光的副将许天正也是固始人,被奉为许氏的入闽始祖,也是开发闽地的有功之人。万历《漳州府志》对许天正赞许有加:
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先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博学能文,领泉、潮事,以儒术饬吏治。以忠勇练士卒,平惠、潮、虔、抚之寇,置堡三十六所。泉、潮蒙其教诲捍卫之功,改左衽椎髻之习,三年之內,岭海宁戢。升中奉大夫兼岭南行军团练副使,又平寇于潮阳。陈元先题诗,末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时裴采访与张燕公荐于朝,欲抡掌史馆,天正力辞。历仕泉、潮团练副将、宣威将军兼翊府记事。至宋,追论无功,封昭应侯。今子孙散处南靖马坪及海澄等处。
从记载看,许天正对开发漳州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巢起义后,引发了固始的第二次移民浪潮,不少固始人因躲避战乱而迁入了闽地。福建惠安东园上仑《谢氏族谱》载:“肇基祖十八公,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值黄巢乱,从朱皋镇(今河南固始县北)避乱人闽。兄弟四人,一居福州闽县,一居晋江,一居惠安,一居永春坂头。”
“《安平高氏族谱》引高惠连《尚书公自叙迁闽事始》(撰于北宋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说,高钢原籍河南固始,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为躲避黄巢起义战乱,携家族南迁福唐(今属福州)怀安县。子孙散居于泉州、晋江、安溪等地。”
福建莆田《郭氏族谱》载:“吾宗谱著自旌表孝子廷炜公,盖从光州三迁而始人莆也。唐咸通间嵩公避难,从王想摄令长乐,家芝山,地名郭坑,是为闽始祖。”
福建泉州贤坂《张氏族谱》载,其始祖:“张天觉,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以参谋削平王仙芝之乱,授南剑州刺史。及朱温篡唐,便弃官避乱入闽。兄弟五人,长兄居驷行铺,次兄迁兴化,三兄迁岱 登,四兄处漳州,天觉择居泉南灯檠山贤坂里。其后昌盛,遍及闽地。”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率军人闽,引发了固始人的第三 次移民浪潮。首先,开闽“三王”都是固始人。《新唐史》卷一九。《王潮 列传》载:“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哗为固始令,民爱其仁, 留之,因家焉。世以赀显。” “潮与弟审邦、审知奉母以行。” 《旧五代史》卷一三四《僭伪列传》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亦载: “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为农。兄潮,为县史。”
“三王”据有闽地后,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很快成为动荡的唐王朝中的一片乐土,吸引了大批的中原人奔赴闽地。《新唐书》卷一九0《王潮传》载:“审邦,字次都。为泉州刺史,检校司徒。喜儒术,通《书》、春秋》。善吏治,流民还者假牛犁,兴完庐舍。中原乱,公卿多来依之,振赋以财,如杨承休、郑璘、韩僵、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赖以免祸,审邦遣子延彬作招贤院以礼之。” 《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王淡,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 《新唐书》卷一八三《韩僵传》载: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韩僵被“复召为学士,还故宫。僵不敢入朝,絮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在现有史料中,有不少固始人跟随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人闽的记载:
宋人杨时《龟山集》卷三七《枢密郑公墓志铭》载建州(今福建建瓯)人郑毂:“其先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避乱,从王潮入闽,居建城南乡之龙池,故今为建州人。”
《宋史》卷三。四《王彬传》载:“王彬,光州固始人。祖彦英,父仁偘,从其族人潮人闽。潮有闽土,彦英颇用事,潮恶其逼,阴欲图之。彦英觉之,挈家浮海奔新罗。新罗长爱其材,用之,父子相继执国政。”
福建《崇安县新志。氏族志》载:“唐僖宗时有丘祯、丘祥、丘福兄弟三人,由固始随王潮人闽,居崇安之黎阳。”
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五《张睦传》载:“张睦,光州固始人,唐末从太祖(即王审知)人闽,太祖封琅邪王,授睦三品官,领榷货物。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卒葬福州赤塘山后。”
邹姓随王审知人闽的有邹罄、邹勇夫。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五《邹罄传》载:邹罄,“光州固始人,以宣校校尉从太祖人闽,平汀寇有功。”同书《邹勇夫传》载:邹勇夫也是光州固始人,“以单骑从太祖(王审知)兄弟入闽,始终无二心。”
福建闽侯大箬池塘《谢氏族谱》载:“始祖绍公字嗣宗,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擢河南道御史中丞。男孜,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擢进士第,除中书舍人。孜男讳浩亦为兵马使,世居光州固始。后随王审知人闽。因朱文弒王延羲,闽政日乱,浩子十九公讳雍字太和,与兄弟永和、义和弃官屯于古田县石床。”
福建宁德漳湾王坑《重修黄岗洛上谢氏宗谱》载:“先祖由光州固始始随王审知人闽。居右田杉洋,至十七世高公为始迁宁德五都黄岗洛上祖。”
福建安溪厚安《清溪谢氏宗谱》载:“祖自光州固始,后梁开平间从王审知人闽,始迁泉州之安溪永安里东皋。”
福建福州《黄氏族谱》载:“唐末乾宁四年(897年)丁巳,始祖敦公行五与父霸公偕弟膺公自固始从忠懿王审知人闽,初居清流梓潭村……后居(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娶妣江南陈氏,生六男。”
泉州《刘氏大宗世谱》附录的《宋太学生致政刘公妣太孺人合葬圹志》载:“府君讳文聚,字公叔,别号致政。鼻祖显斋公发源于河南光州固始。唐季乾宁间朱温革命,表授武威军节度使,王公审知为闽王,复表公为南海王。公拒不受伪命,乃改表宗人清海节度使刘隐为之。公随同王公游宦至闽。”
同安《李氏族谱》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裔孙李挚中写的《重修族谱序》言:“惟吾(同安)地山一脉,相传始自光州固始县居民,当唐末梁初之时,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
安溪、仙游一带的苏、周两姓均随王审知人闽。黄师樵《周氏世系及周百万传记》载:周姓“原姓苏,其先祖益公,家居固始县……因唐衰世乱,随王审知人闽,闽省有苏姓者,盖自其先祖盖公始也。益公建家泉州府同安县胡芦山下,传至结公、九郎公,凡五世,俱中进士,为大宋显宦……再迁居于泉州府安溪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苏姓为周姓。”
台湾《吴氏族谱。祭公家传》载:“其祖有吴祭公者,固始县清云乡铁井兜人也,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随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住福建侯官县。”
台北《张氏家谱》载:“世居光州固始,唐未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人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
闽清《许氏族谱》载:“许十一,光州固始人……唐末携子许十二与妻弟陈勇随王氏入 闽。”
此外,许伙努、杨清江《随“三王”人闽诸姓考》还载有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人闽的固始人:郭显忠、杨安、吕占、詹缵等。
另,《王安石全集》卷九二《王深父墓志铭》载:“深父讳回,本河南王氏。其后自光州之固始迁福州之侯官,为侯官人者三世。,’可能人闽的时间在五代时期。
从以上列举的唐代固始三次移民的事例看,唐代从固始迁移到闽地的移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影响深远。程有为先生指出:由于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先后成为“漳州”和闽地的统治者,带领迁入的中原汉人和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推行中原的先进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闽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在中原汉人的南迁,特别是在中原汉人的南迁闽地中,“光州固始”移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台湾省,陈、黄、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谱上都记载着其“先祖为光州固始人”。据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人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记载有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的户数占台湾总户数的80.9%,表明每5户台湾居民中就有4户祖地在固始。
本文所列事例再次说明,唐代光州固始移民,涉及的姓氏多、人数众,对闽台地区影响深远。固始不愧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本文作者袁延胜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